想了解著名的建築大師。近代或現代的。


我想他們一定為建築付出了極大的熱愛和激情,才賦予建築如此超凡脫俗的氣質。

致敬一代又一代傑出的建築師們。

奧託 瓦格納Otto Wagner(1841-1918)

奧古斯特 佩雷Auguste Perret(1874-1954)

德國-密斯(1886-1969)

巴西-盧西奧 科斯塔(1902-1998)

德國柏林-格羅皮烏斯(1883-1969)

美國賓夕法尼亞-路易斯 康(1901-1974)

捷克-阿道夫 路斯Adolf_Loos(1870-1933)

芬蘭-阿爾瓦 阿爾託(1898-1976)

美國-賴特(1867-1959)

瑞士-勒 柯布西耶(1887-1965)

瑞典斯德哥爾摩-阿斯普朗德(1885-1940)

西班牙-路易斯 塞特(1902-1983)

美國俄亥俄州-菲利普 約翰遜(1906-2005)

薩夫迪Moshe Safdie(1938-)

墨西哥-路易斯 巴拉幹(1902-1988)

英國格拉斯哥-詹姆斯 斯特林(1926-1992)

愛爾蘭都柏林-凱文 羅奇(1922-今)

美國-理查德 邁耶(1934-今)

美籍華人-貝聿銘(1917-2019)

奧地利維也納-漢斯 霍萊因(1934-2014)

歌德費裏德 波姆(1920-今)

巴西里約熱內盧-奧斯卡 尼邁耶(1907-2012)

日本-丹下健三(1913-2005)

義大利米蘭-阿爾多 羅西(1931-1997)

美國-戈登 邦夏(1909-1990)

加拿大多倫多-弗蘭克 蓋裏(1929-今)

葡萄牙-西扎(1933-今)

美國費城-文丘裏(1925-2018)

日本-槙文彥(1928-今)

日本-安藤忠雄(1941-今)

西班牙納瓦拉-拉斐爾 莫內歐(1937-今)

法國-包贊巴克(1944-今)

義大利熱那亞-倫佐 皮亞諾(1937-今)

英國-諾曼 福斯特(1935-今)

挪威-斯維勒 費恩(1924-2009)

荷蘭鹿特丹-雷姆 庫哈斯(1944-今)

澳大利亞-格倫 莫屈特(1936-今)

瑞士-赫爾佐格 德梅隆(1950-今)

丹麥哥本哈根-約翰 烏松(1918-2008)

美國-湯姆 梅恩(1944-今)(我不是喬布斯)

伊拉克裔英國-扎哈 哈迪德(1950-2016)

法國-讓 努維爾(1945-今)

英國-理查德 羅傑斯(1933-今)

巴西-保羅 門德斯 達 洛查(1928-今)

瑞士-彼得 卒姆託(1943-今)

日本- 西澤立衛(1966-今)妹島和世(1956-今)

中國-王澍

葡萄牙-德 莫拉(1952-今)

智利-亞歷杭德羅 阿拉維納(1967-今)

德國-弗雷 奧託(1925-2015)

日本-坂茂(1957-今)

美籍芬蘭裔-埃羅沙裏寧(1910-1961)

美國-霍爾(1947-今)

西班牙-RCR

日本-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1925-2006)

斯里蘭卡-傑弗裏巴瓦geoffrey bawa(1919-今)

葡萄牙-阿爾伯託·坎波·巴埃薩(Alberto Campo Baeza)

美國籍日本裔-山崎實Yamasaki(1912-1986)

英國-大衛

日本-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1937-今)

中國-李虎

日本-Kengo_Kuma(1954-今)

中國-周愷

日本-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今)

日本-黑川紀章Kurokawa Kisho(1934-2007)

日本-山本理顯riken-yamamoto(1945-今)

義大利卡洛斯卡帕carlo-scarpa(1906-1978)

印度-多西(1927-今)

印度-柯里亞Charles Correa(1930-2015)

收集這麼多建築師的高清肖像其實是為了一項個人研究,想知道建築師的成長是受到同時代哪些其他建築師的影響,蠻有趣的,賴特要比柯布西耶大20歲呢。

更多研究,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建築課外班

扒扒我的個人簡介就能找到通道~

另外需要以上建築師高清肖像的朋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建築師肖像」即可獲得鏈接~


10年前,上海世博會上,一棵巨大的「蒲公英」隨風搖動,充滿了自然的靈動和奇思妙想的夢幻感。那一年,世人皆被英國館那由6萬根亞克力管製成的種子神殿所驚艷。

8年前,倫敦奧運會上,由204個銅花瓣組成的奧運主火炬璀璨綻放,象徵著全世界204個國家的友誼與團結。那一年,這一別緻又充滿美好寓意的火炬設計印刻在無數人的記憶裏。

而這兩個載入史冊的設計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託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如今49歲的他是全球當下最火、最有名的建築師之一。在他身上的頭銜無一不是金光閃閃——「皇家工業設計」勳章獲得者、「新的萊昂納多·達芬奇」、電影界「奧斯卡獎」的 建築大獎—「菲利普王子獎」得主 、擊敗扎哈·哈迪德等大師成為上海世博會英國館設計者……而在所有盛名之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作品。

看到赫斯維克的作品,總會給人一種不真實感。就像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帶你走入不可思議的世界,或是童話,或似科幻。除了建築之外,工業製品、藝術雕塑他均有涉及,而無一例外,所有的設計都刻上了託馬斯獨有的符號。例如,螺旋椅。可能你在很多不同的場合看到過這把椅子,大多數人第一次見到都會覺得它完全不像椅子。

的確,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椅子大多是四條腿,四平八穩,坐上去穩穩噹噹。可是螺旋椅呢?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外形就是一個大螺旋。

人可以從任意方向坐上去,隨意地旋轉,搖搖晃晃之間,彷彿一個巨大的玩具,讓人重拾孩子般的童心。而赫斯維克在設計它的時候還加入了現代科技和人體工程學,讓螺旋儀可以實現對稱式搖動,在無序中又有秩序之美。當然也有人質疑該椅子的舒適性,而赫斯維克卻說:「創造力是大腦的事,舒適感是屁股的事,主宰世界的是大腦不是屁股。」

僅從一把螺旋椅不難看出赫斯維克的確是一位設計鬼才。他的創作大膽奔放,天馬行空,充滿了無邊無際的想像力。才華出眾的他剛一畢業就成立了個人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

一個新人的工作室自然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也接不到大項目,但是很快赫斯維克就憑藉一座橋而在英國建築界聲名鵲起。第一眼看上去,這座橋毫不起眼,既不宏大也不獨特。但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候……好傢夥!一下子好像擁有了生命。蜷縮、伸展之間好像小動物一般敏捷,讓原本的鋼筋、木材擁有了靈魂。

要知道在英國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樑就是倫敦塔橋,它帶著古典感的敦厚,是地標性的經典橋樑設計。

但是赫斯維克從來不信奉經典,他只愛顛覆。他在橋樑的欄杆內安裝了水壓裝置,這樣橋樑可實現彎曲,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吸引了無數人打卡觀看。這座橋不僅收穫了英國鋼結構獎,還讓託馬斯聲名遠播,成功進入到了更多人的視野,往後繼而接連創造了一系列超越想像的設計。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一座種子神殿美得讓人屏息,更重要是他又一次重塑了人們對於建築的認知。

當時大部分展館的設計思路是:展館之中放置展品,讓遊客進館參觀。而赫斯維克打破了這一制式思維,做到了「展館即展品」。整個館體由一根根7.5米長的亞克力館組成,看上去晶瑩和純凈。而走進展館,展品即是亞克力底端的種子,由數顆種子組成的種子銀行象徵著自然與生命。遊客靜靜欣賞透過亞克力照射進來的光線,彷彿進入了一個如夢似幻的空間,這種純粹的力量讓人心生震撼。

憑此一役,赫斯維克可謂一戰成名,眾多設計項目紛紛找上來。2012年,為了迎接奧運會,他改造了倫敦雙層觀光巴士。現代化的流線型設計看上去動感且性感,圓型車頭看上去平俏皮可愛,不規則的車窗讓無論坐在哪一個位置的乘客都可以觀賞到美景。

而在2012年,當他設計的銅花瓣奧運火炬綻放的時候,沒有人不為他的才華所讚歎。而赫斯維克的設計從來不是單純地為了追求美與創新,而是自有其深意。204朵銅花瓣均為手工打造,不僅象徵204個國家的匯聚,還能在賽後讓每一個國家帶走刻有自己國家名字的花瓣,不僅環保而且又代表著美好的延續。

在赫斯維克的奇思妙想之下,建築真正成為凝固的音樂,流動的詩歌。咖啡館可以蜿蜒著線條如層巖,又像溫柔的海浪,安靜的佇立在海邊,和自然融為一體。

大學可以是一座開放的花園,處處皆有光與植物,彰顯著融合與交流。

而酒廠也可以像一座巨大的玻璃花房,為原本的紅磚房鑲嵌一塊水晶寶石,如同振翅張開的蝴蝶翅膀,充滿了現代簡約之美。

他還打造了紐約地標建築——Vessel,據說該項目耗資200億美元,有「紐約埃菲爾鐵塔」之稱。它不像是一座由混凝鋼筋製成的冰冷建築,更像是一件藝術品。

而在中國,赫斯維克也有不少令人稱奇的建築設計。他在黃浦江邊設計了一座會跳舞的大樓——復星藝術中心。

以中國傳統戲劇舞臺為靈感,用675根用黃銅手工打磨的金屬柱創造了三層簾幕,從而形成了可移動的藝術效果與空間。在繁華的魔都街頭,車水馬龍之間,這座精美的建築卻宛如一個最優雅的舞者翩翩起舞。

而在上海的蘇州河畔,他又將1000顆樹種到了房子裏。400個錯落有致的花園陽臺恍惚間讓人看到了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這就是託馬斯·赫斯維克,他把看似瘋狂的幻想一一變成了現實。可是這一切的設計,並非是為了炫技,博眼球,而是在不斷追求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很多業內人士對他的印象絕不僅僅是創造力非凡,更是踏實嚴謹。在他的工作室裏,不僅僅有建築師和設計師,還有眾多技術工人,他們以人文的關懷、科學的態度創造出一座座有溫度的建築。

如今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赫斯維克的作品,但是每一次他仍能帶給人們不同的驚喜。他是顛覆者,更是創造者,總是不斷打破想像,去告知人們關於建築新的可能性。在每每為他的創意拍手叫絕後,再知其理念與深意,便更覺得無比巧妙、恰到好處。而正是如此,其他設計師被譽為「天才」,而只有託馬斯·赫斯維克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鬼才」。

瀉藥

從我個人的角度回答一下。看到很多答案推薦的還是一些比較主流的建築師,也基本涵蓋了大多數的現代主義大師,如果你能都瞭解他們的主要建築思想和代表作品,其實已經很厲害啦!在這個基礎上,我給題主推薦一個建築鬼才,或許你會喜歡。

英國建築師 Tomas Heatherwick

建築師本尊

2010年英國館

南陽理工大學教學中心

孟買藍寶石杜松子酒公司擴建項目

南非 Silo 酒店

1000 Trees

紐約Hudson Yard

是不是發現他每個作品都不太一樣?沒有固定的設計語言與風格。這就是Tomas 最大的個人特點。他覺得設計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所以每一個新作品也都反映了他的設計哲學。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敬佩他。當我們自己做方案的時候,總是會不斷地沿襲我們的經驗所得,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在的功能,因為這樣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如果一個建築師能跳出這種界限,在每做一個新項目時都儘可能突破原有的設計語言,從其他領域吸取經驗與創造性,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得事情。Tomas被稱為建築鬼才也正是因為於此,同時他也被稱為目前英國建築的代表人物(在扎哈去世之後)。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Tomas的,他不賣弄觀點,不兜售理念,只是非常直接得產出好設計,這比目前世界上很多設計做的不怎麼樣的建築師好得多得多,有的人業務能力不怎麼樣,倒是挺會吹牛,把自己設計的空間說得神乎其神,但是很多這樣的空間,真正在使用的時候並不能帶給使用者與眾不同的感受。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光因為他們本身產出了新的設計觀點,最最最重要的是他們將他們的設計理念真正融合在了實際的項目中,帶給了使用者非凡的體驗。這纔是一個傑出建築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而Tomas 雖然不產出理念,但是卻在每個作品中大膽創新,營造各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感受,這與他本身就把建築設計當成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有關。

最後說一個個人觀點,筆者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有些浮躁,都希望能快速成名,但是設計這個過程真的是一個特別需要時間磨練的過程,當設計師的工作量積累還不夠的時候,我真的不建議急於求成。之前有一個建築師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被罵的很慘,這兩年回歸設計的本質,方案產出評價都還不錯。建築設計師應該更多回歸到建築空間本身,先將空間做漂亮,再說駕馭所謂的設計思想,甚至是哲學。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題主。


可以看看歷屆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基本是傑出的建築師。


現代:柯布西耶。當代:庫哈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