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想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建筑,用PPT的模式,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逻辑或者是都介绍一些什么,有一点苦恼_(:з」∠)_


假如让你介绍一支笔,你会怎么介绍?首先一套亮点展示,之后开始陈述市面上的笔会有哪些问题,其次你想出了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有了这支笔:第一这支笔能顺畅的写字,不会用一般笔尖卡住下不了墨;第二墨量大不会轻易用完;第三是精心的设计使笔很美观,握感好;第四等等等……

把上面的笔都换成你的建筑,一个介绍逻辑就生成了。我们来转换一下。

一:先放几张效果图和局部特点放大图,抓住听众的目光,引起好奇心。

二:剖析现状同类建筑都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改善哪些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三:这些想法需要落到本次项目的用地里,所以开始分析用地条件,得出一个结论用以限定你的设计。

四:设计过程,这一部分就是你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问题和需求的解决办法。

五:特点详解,记住你后面这部分不是分析,是解读。你把你的设计亮点放大,单独拉出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解决了上面提到的某某问题,满足了任务书的某某需求。

六:最后展示一下分析图,指标,证明你的方案是成立的。

这种是非常常规的方案汇报的模式,大多是汇报文本都是这样一个逻辑,不管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可以套用。这种方式适合那些本身的设计逻辑不是很清楚的同学,他们可能自己还云里雾里,没法结合自身的方案生成逻辑去介绍,可以用通用的去套。但是如果你自己的方案逻辑是清晰的,那就要按照自己的生成逻辑去介绍,最好不要套用。

上面这是GMP重庆火车站的投标方案文本的目录,可以看到GMP的介绍逻辑是和上面不同的。

GMP把方案当成一个产品,将这个产品分成了几个部分进行介绍,这很像是手机发布会介绍手机的那一套逻辑,先把亮点打出来,拍照强大,立体声,120W闪充等等等等,然后再具体介绍手机每个部分的特点与优势。这样的介绍的逻辑是建立在设计者自身非常强硬的设计逻辑上,他是这么做的,他就要这么说,跟著设计师的思路走,听众才能听懂。现在我们用手机发布会的路子来分析一下这个目录,详细拆解内涵的介绍思路。

第一,手机特色展示,简洁易懂,抓人眼球。初代小米MIX和Mate30的前期预热广告很有特点。

小米MIX1
华为Mate30

MIX的一个框表达了全面屏的特点,屏幕内外无边界,一切都是超前的;Mate30一个圈呼应的是手机背后的圆形摄像头,直接开辟了一个新的辨识度标志。那么GMP是怎么做的呢?在章节一里面,GMP把他们最新的理念和所作的创新直白的丢在了观众的面前,结合多篇幅的细节效果图,非常直观且具有冲击力。

第一章节

尽管到这人们还无法看到方案的整体面貌,但是对方案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被吸引著去了解设计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第二、手机拆解展示。

iPhone11Pro三摄
华为Mate30Pro 瀑布屏

第一印象给人以巨大的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就应该是产品每个部分的讲解了,比如iPhone11Pro的三摄和Mate30Pro的瀑布屏的详解。GMP把设计方案当作一个产品,将这个产品拆解为第二章节总平面、第三章节流线组织、第四章节站房建筑设计、第五章节结构、第六章节景观和第七章节室内。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讲解设计师在过程中是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得出结论。每个章节分别解决了哪些现有的问题,比如当初P30和P30Pro预热的时候展示的是解决了长焦的问题,小米首推四轴防抖的时候展示的解决了拍照手抖的问题,iPhoneX的刘海解决的是面部识别通用性和安全性的问题。你同样可以把你的设计拆分成你需要的几个部分,分别对应的是什么什么问题。GMP这个投标做的比较全面,所以拆分的部分多,你如果没有那么多内容就少拆分几个部分。

第三、手机价格。

小米1发布会名场面

所有问题都解释清楚了,就该算算数字了。你作为买家该花多少钱来获得这样一个产品,这是我作为设计师应该告诉你的,给你一个价格指导,避免你花冤枉钱。建筑和手机不一样,手机直接告诉你一个价格就行,建筑就需要告诉你这个价格怎么来的,因此你需要一个指标,把每个部分的指标严格的计算出来,告诉甲方这就是花钱的地方。指标除了计算投资估算,还可以验证你的设计是否成立,如果有些指标超过了规划条件限制,那这个方案就是不成立的,所以你需要展示指标来告诉甲方,我这个方案妥妥的。

手机中的」指标表「

第四、额外解释。

手机参数解释

这个备注解释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吹上天的牛逼往回勒一勒,避免打脸。设计说明一定程度上是有这样的作用的。一般理解的设计说明是把设计中涉及到规范详细罗列,结构水暖电的指标和计算方式罗列出来,然后告诉甲方这些都是按照规定计算的理想值,如果实际使用中有什么做不满的地方以实际的为准,不要回头扯皮。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很多空间、设备都是要预留一定的变动幅度的,而且一般都会往大了预留,比如前期总建筑面积需要10000平,那考虑到施工图会加上建筑表面的构件、建筑墙体保温层,屋顶设备间以及施工误差,报规的时候会按照11000㎡报,但是你得跟甲方解释,我多报1000不是为了多收1000平的设计费,而是为了给未来项目建成了施工验收减少麻烦,自然而然的甲方也就会接受这部分的投资了。当然你现在还是大一,这一部分不用考虑。

其实总结一下你可以发现不管怎么介绍,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设计逻辑。建筑设计其实本质上就是甲方或者任务书提出条件和问题,你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去满足要求而已。你的设计逻辑就是你解决方法,你是用什么方式去解决问题就用什么方式去介绍方案。你也可以套用通用的逻辑,但这不是真正好的方式。

还有一点,很多人做好了文本只会照本宣科,会写不会说。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这里我有个小窍门。首先把文本里的文字尽量减少,越少越好,少到只提取关键词,但是观众看的不是很明白,这个时候文本就变成了你的提词器,你甚至不需要背诵文稿,看到了关键词提示你就知道这一页要说什么东西;其次把演讲当成聊天,不用太严肃,你是在介绍你的产品,不是在上课,你要把你的同学老师当成外行人,再不济当成广场舞大妈,你要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解释的你想法,说的话最好能口语化一点,不要有太多的书面用语。我汇报的时候一般只写提纲,不写文稿,汇报过程中还可以和甲方边聊边解释,这样有助于拉近你和听众的距离,听众听的进去,你解释的也清楚。这一点可以多听听相声,相声就是在台上台下的闲聊之中把听众带入到预设好的情景里,你可以多听听,去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节奏把握。最后就是自信,你得知道,你是全世界最了解你这个方案的人了,你就是你自己的」懂王「,在老师告诉你你的问题在哪之前,你的方案就是完美的,你就是大师,如果你自己都不信你的方案是无懈可击的那怎么让别人为之买单?

所以一定一定要记住,理清你的设计思路,你怎么做就怎么说,文本就是你脑子思考的步骤和过程

」我挖了一个坑「

」我栽了一棵苗「

」我浇了一盆水「

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每年都要以毕业设计为例给我带的毕业生讲解如何表述自己的方案。

理论上说不存在一个绝对最好的方式。

正常情况下先提供场地信息,和与设计最直接相关的观察与分析,即所谓context。

然后根据任务书要求与场地环境引入概念阐述。

在概念表明之后按尺度顺序与流线顺序简要说明建筑构思。

选择少数有特点的空间或者最重要的节点深入表达概念。

以呼应概念的方式简要总结。

道理都很简单。细节很重要。

1:逻辑词一定要准备好。

大部分学生甚至参加工作的建筑师准备设计介绍的时候都以内容要点为主,而事实上影响听众信息摄取的关键在于如何用逻辑词连接。大部分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只会说「然后」。一个方案70个然后,这个方案就没法听了。

2:避免负面用语。

在方案陈述中,很多人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即设计是将不好的变成好的,或者我做的比原来好所以我会获得认可。更有甚者慢慢形成一种敌对习惯。批判的时候深恶痛绝,夸设计的时候信口开河。

实际上,陈述中任何部分的负面信息与用词都会造成负面情绪影响。会有点《你怎么那么好看》的视觉效果。加上学生的观察判断力本身不足,好坏直接定性八成被喷。事实上评委和甲方需要看到的是你的设计呈现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那些感情可以说是相当浪费了。

讲客观环境的时候,我会建议用缓和一点的语气,讲自己的时候,坚定一点。

还有一种负面用词是所谓「自谦」。「这个做的不好」类似的话请删除,你做的不好怎么有脸上来讲呢?你是故意做的不好么?设计课程要求的就是你在这里用你最好的努力做出最像样的设计,所以无论如何应该是这个时间点最好的你。如果不是,那也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所谓的谦虚并不会让评委对你好一点。

3:条理存在于细节

开场自我介绍与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职业一点的著装是必须的,表达过程中的节奏把控、最后收尾的干净利落都是让听众相信你的设计和你自己的品质是匹配的。

4:避免废话

切忌用「这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作为句首。评委不瞎,看不出是什么图八成你的设计已经糊了。讲这些没有任何帮助。你的设计表现是通过图纸和你的叙述解释,让人更快更直接体会到你的创作。永远不要说这是什么,要说通过什么图纸在空间上/尺度上/流线上/表现上等方面是如何达成目的的。图纸是表达的工具,不是结果。

5 ppt陈述注意

ppt要保持简洁和紧凑。每页ppt平均停留时间不超过30秒,每页的信息也只有这么多。盯著一幅图看久了人会懈怠无聊,毕竟不是找茬游戏你也不希望你被找茬对吧。不要大段文字,适当关键标题和重点段落或者简短的引用就可以了。

不要放任何图文无关的排版装可爱,职业不是用来装可爱的又不是国产弱智职业剧。有装饰可以,一定要和设计的基本形式与色彩搭调。用方盒子做设计就不要用泡泡的版式,你没法甩锅给ppt设置的。

不要做太花哨的特效,字体不要太花且不要超过两种。

没必要啥都配上英文,切忌不要自己不懂还强行用网页翻译。只会显出你的自以为是和无知。用英文并不意味著高级,强行用且用错了会让你的基本定调很low,得不偿失。

一定要检查拼写保存多个版本的文件以及备份pdf以防排版换电脑崩了。

6:永远准备至少两个渠道携带你的重要文件。永远不要寄托设备完善永不出幺蛾子。你自己才是讲解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要有逻辑地自己设计建筑。


我很久没做过建设设计了,但回答大一的学生,我还可以讲讲。

设计任务书分析:首先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精准的需求!

场地分析:然后进行场地分析,包括地块周边的环境(道路、周边建筑、周边景观等等)和内部的地块条件(范围、面积、地形、原有道路、景观资源、原有建筑等)

设计理念:结合设计条件和场地的分析,创新一个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一般做好了设计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也已经了解了自家的创作内容,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去创新或者借鉴别人的设计理念都是可以的)

造型演变过程:紧扣设计理念,结合场地概况和设计要求,演示你的设计过程。建筑设计一般是体块的组合,通过叠加、减除、错位等设计手法最终形成怎样的造型意向。

空间功能赋予过程:根据建筑的性质(医院、办公楼、商场、住宅、美术馆..........)在其体块内部空间上赋予功能,空间功能的安排需要有逻辑性,为什么这里放展览厅、为什么这里放主卧、为什么这里开一个中庭等都必须有依据,此依据是来源于项目的前期分析,包括场地、建筑性质、建筑规范等

整体设计效果的展示:经过一轮的演变,你的作品最终是做成什么样的,让观看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就是展示你总平面图、每层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的时候了。

总平面布局的分析:关键陈述建筑与外部内部环境的关系,例如朝向、开口、与外部道路的衔接、与外部景观的关系、场地的处理、内部资源的利用等。还有附上一张设计指标表,用地面积、各功能用地占比、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高度、地下车库个数等指标。

功能分析:每层平面图的分析,这个功能布局分析需要合理性。

交通分析:外部、内部动线的分析,平面动线与垂直动线的分析,人流动线与货物动线、车流动线的分析,消防通道分析,停车场分析等,这个交通分析需要符合建筑规范。

景观(绿化)设计分析:告诉别人你的景观是怎样设计的(一般做建筑项目都很简单带过,说明下设计手法和运用元素以及展示下景观效果即可,因为景观设计本来就是一个专业,分析的内容可多了)。

视线分析:一般都是景观视线,这个是提高项目价值的一个设计点。

建筑风格分析:你为建筑赋予了哪种设计风格?为什么要选这种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力是怎样的?在设计中采用什么元素、材料来体现这个风格?等等

日照分析:根据建筑的性质,有些项目是需要进行日照分析,例如住宅、学校、疗养院等,这些建筑都要严格符合日照条件。

其他特色分析:你的设计有其他特色需要加以说明的

个人才疏,暂时记起来那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按照出正图的逻辑思维,一点一点顺次安排自己的前期调研、中期设计,和最后后期技术图施工图纸效果图等等。

1.项目简介。包括容积率、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等等,可以制作成卡片形式排列在正图开端一角。

2.设计理念。这部分就是你自己用文字来简易表达自己的设计灵感和你的建筑设计灵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目的是什么。注意!!三四句话足矣,建筑重在用图示语言表达自己的作品,你不是文科生,不需要讲的天花乱坠。

3.场地分析。从大区位到小区位,风玫瑰图、降雨降水折线表、日照情况、Google earth卫星图、项目位置等等,把你做场地分析的那一套图搬上来,依据一定的逻辑,比如从大到小从易到杂,或者从小到大从杂到易来介绍都可以。

4.施工图、技术图纸。这部分是你的设计的重中之重,它从技术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你的作品,哪怕一扇门,一个开窗,一个柱子的位置都关乎你的设计的优劣,技术图纸一定要画的准确,不能瞎画。介绍建筑的时候也可以从平面图开始引导老师们,从哪里是进入的主入口,哪里是次入口,绿化安排是怎么样?总平面图的合理布局是什么范围,有没有安排指北针等等…一定要准确。

5.分析图。分析图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单单从建筑上你可以用ai制作建筑的概念生成图解,可以用su建模后用ps和ai制作爆炸图来充分说明自己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内部功能。也可以从流线上分析,交通流线或者是其他目的性的流线都可以,这部分就是你用图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的意思,要逻辑性和目的性强,要从小推大,这部分切记不可葫芦搅茄子,乱成一团是无法让老师明白你的设计到底是怎么落地的。

6.效果图。这是考验你对软体的掌握能力,要求视角选取的透视让人舒服,也不用一个劲的钻研炫酷的图,能清楚表达就可以,渲染嘛,基本技能,洒洒水啦。多安排几组不同视角的效果图,利于表达自己的建筑形态。

7.模型照片、手工概念模型的推导流程。即把你的建筑做成手工模型的最后一步,你需要拍照,贴到正图上或者电子版排版到正图上,如果是电脑模型,那最好把初期的方案过程一步一步的概念模型也放上去,就是体块模型。在做方案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先落地概念模型,就是体块模型,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没把这些小模型当回事,因为一个项目可能要做十几二十个几十个的体块模型,把这些模型记录下来,拍照排版贴图,也是一份很好的说明自己的设计的方式。

本人介绍项目和出正图的顺序和逻辑就是按照上面的来,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逻辑,所以仅供参考即可。


把每一个设计作品当做一个故事去阐述,每个故事也都会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便是我们设计中的逻辑。

起因就是场地,前期的场地分析,场地的特殊性选出一个设计的设计场地,通过场地的分析得出一个相匹配的设计功能,通过对场地信息的研究和整理进一步得出方案的设计概念

经过就是方案的设计过程,将设计的场地信息、功能和形态进行结合转义成空间形体,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就开始进入到了方案中的实际设计阶段了,将前期所有的信息进行梳理、汇总、精简进入到建模阶段。

结果就是方案最终的表达,每一个方案的最后需要通过图纸将方案从场地到设计进行图纸的表述,同学们在学校的课程作业中工作量感觉最大的地方,调整平面,绘制剖面,纠结立面。

编辑于 2020-06-1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奇妙空间旅行奇妙空间旅行建筑学 国际米兰 Babymetal

大一就开始建筑设计了吗?如果是课设,就要有逻辑地开始设计;如果是案例分析,就要查阅了解别人如何有逻辑地设计的过程。

所谓逻辑,经常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的最开始往往是对设计要求的了解,并在了解中发现所要表述的问题,这就是逻辑的第一步;之后是对问题的继续研究,包括问题的现象、问题的辐射范围、问题的受众、问题的时间和问题的本质内容等,这是逻辑的第二步;第三步是创作过程,基于问题出发,列举陈述解决方案就是表述设计最终成果。

所以有逻辑地介绍建筑不是一种表述方法,而是有逻辑地设计建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大一就开始建筑设计了吗?如果是课设,就要有逻辑地开始设计;如果是案例分析,就要查阅了解别人如何有逻辑地设计的过程。

所谓逻辑,经常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的最开始往往是对设计要求的了解,并在了解中发现所要表述的问题,这就是逻辑的第一步;之后是对问题的继续研究,包括问题的现象、问题的辐射范围、问题的受众、问题的时间和问题的本质内容等,这是逻辑的第二步;第三步是创作过程,基于问题出发,列举陈述解决方案就是表述设计最终成果。

所以有逻辑地介绍建筑不是一种表述方法,而是有逻辑地设计建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别人从故事中逐渐了解你的设计。

或者从发现场地问题,提出概念想法(简单设计说明),叙述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解决问题过程)。

不要一开始就讲平面这里是什么功能那里是什么功能的形式去介绍。


第一步介绍:调研分析

做好一个建筑作品前期你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比如如果是文化性的建筑:文化背景,如果是商业性的建筑:市场背景等等,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可以成为你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步介绍:场地分析

从总平面开始,分析场地,建筑如何适应场地融入场地。面对地形,如何布置主次入口,如何组织交通流线。

第三点介绍:平面分析

大概的体块总平做好,然后细做到平面,分析平面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独特的人性化设计等等。

第四步介绍:剖面分析

剖面表现出你的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尺度与变化,可以从平面引到剖面,展示在内部空间的感受。

第五步介绍:立面分析

效果图展示建筑的各个角度,分析立面设计的原因和手法。例如大面积开窗,偏心入口,双坡弧形屋顶是想给人怎么样的氛围,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文化。


自己回答3个问题(按顺序)

我做了什么?what

为什么这么做?why

我怎么做的?how

然后把它们以图像的方式展现

版式上注意图片和文字关系一般的关系有几种:

  • 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一般用于展示作品文字稍加解释
  • 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一般是标题和前期的设计说明
  • 文字和图片比重接近,通常是关键点的标题和展示

不要带有无意义的装饰性元素在你的ppt中,会分散注意力。

准备演讲稿反复推敲逻辑是否存在漏洞,「我觉得、我认为、我想、应该、可能、…」这类观点性的阐述后面应该都要紧跟是你的证据、素材来源、数据和事实的调查研究,不然就是自说自话。

在演讲尾声,可以大胆的说明自己哪部分想到还不够深入,希望老师和同学提出建议和修改,帮助你提升设计水平。

所谓逻辑就是清晰的讲明白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并且站在听众的角度上考虑沟通是否无障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