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微信支付非现金。


我觉得值我就买,不砍价。

我觉得不值我就换一家,不砍价。

现在很难为了一两块钱做出砍价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东西 都是一口价,店主欺生报高价你可以不买。

只有一种情况我会砍价。就是旅游路上景点里遇到很喜欢的小物品,我会在周围没多少人的时候偷偷问店主能不能便宜点。一般问两次老板还不降价的话,要么买,要么走,不会纠缠。

不值得为了一两块钱拉低自己的高度。如果这个东西你觉得很值得,你也不在于多花个一两块钱。


何不食肉糜

虽然我可能理解不了,也许别人家里比较贫困呢


一个是家庭薰淘形成的习惯,一个是生活困难。因为一块钱讨价还价这种生活没有人愿意过,包容吧!


没啥的啊。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我感觉你没穷过吧。穷过就知道了。

还有的人,讲价就是为了乐趣。就当锻炼技能了。觉得乐在其中,我也觉得还好,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觉得吧,你要看是什么,如果一双成本不到一元的袜子卖给你六块,砍一块可以理解,但是那种成本啥的比较贵的,就得谢谢人家老板还要开店费啥的,那就不值当了


高考出去打工,穷到一块钱的公交都不舍得花,走著去。我当时的工作是,健身卡推销员,小县城里,没有底薪,只有办卡数额破三千才可以有底薪


如何看待将六百块的东西砍价到五百块?

答:批量的将六块钱的东西砍价到五块,很有效率

这一行为的产生可能出于两种判断,也可能是两种判断叠加的结果。

一种是在价值判断上认为商品只值5块钱,多花一块钱是当冤大头,因此无法容忍这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对商品利润判断认为,还价一块是在店主可接受的利润范围内,甚至以一种博弈的心理在进行讨价还价。

如果再叠加上五块钱和六块钱以及微信支付的限制条件,意味著当时的场景不存在找零的困难,资金是充裕的,还价应付金额极少,甚至不足一单位人民币。

其中成本最高的事情,应该是「讨价还价」这件事了,这一行为对个体内在的影响是花费了起码超过两句话的时间,外延影响可能在于会给外界造成一种贪图便宜的印象。需要衡量行为带来的成果跟投入的成本是否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如果对于「讨价还价」行为,没有进行思考,那么可以说是一种对某些交易行为表象的拙劣模仿,应该摒弃这种行为。而如果充分考虑了行为的目标、投入成本以及后续影响,仍然做出相同的判断,那么这就是一个经过充分考虑计算认为产出高于投入的理性行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