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参加一个论文比赛 主题是关于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影响的。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推荐要读的书


那必须推荐彼得·埃森曼的《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事情要从1960年说起。

那时的彼得·埃森曼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一名研究生。在经历了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建筑事务所不成功的工作经历后,年轻的埃森曼似乎对建筑实践失去了兴趣。

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埃森曼选择了去法国。为了满足富布赖特奖学金的要求,他的法语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年轻的埃森曼每天学八小时,连学了八周。之后,他登上SS. 弗兰德号去了法国。到了勒阿弗尔之后,埃森曼又上了去巴黎北站的联运火车。下车后他急匆匆地打了辆计程车,然后用他最好的法语说想去圣心街,司机转向埃森曼,用一种他从未听过的恼怒而傲慢的语气说:「我觉得你还是说英文吧。」于是彼得·埃森曼在巴黎的停留就这么结束了——「FINIS(完)」。

1960年9 月中旬,彼得·埃森曼去了剑桥,受邀成为一年级设计课的代理老师。在这里,他遇到了柯林·罗。学年结束时,教授莱斯利·马丁爵士(Sir Leslie Martin)邀请埃森曼留下来接受全职教职,并建议他,一边教书,一边读博。

日后彼得·埃森曼在被人问到,对于建筑师,读博的价值是什么,埃森曼总是这么回答的:"学会如何消停地坐上三年。"

身处剑桥的彼得·埃森曼

在1960年代的欧洲,能消停地坐上三年是一件奢侈的事。

对这一时期的欧洲而言,此时理想与宣言的芳华正从现代主义苍白的墙体上褪落,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愿景正欲崩颓,伴随著彻骨的历史割裂感,知识分子纷纷从集体的幻象中抽离开来:西方社会正在普遍经历一场「知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

法国「五月风暴」

K. 迈克尔· 海斯(K. Michael Hays)后来在他编著的《1968 年以来的建筑理论》(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中写道:「自1968 年以来……文化——作为一种既属于个人又被个人拥有的东西,作为一种使自身领域之内一切事物自上而下地趋于饱和的沉淀物,作为合法性与反权威之间的界限——将不再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自发地出现了,亦将不再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它现在必须通过更自觉的理论程序来不断地构建、解构和重构。"

那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大师和巨著井喷的时代。

在1963 至1968 这短短五年间,理论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其中就包括:符号及语言学研究——如罗兰· 巴特的《符号学原理》和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如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及居伊· 德波的《景观社会》;精神分析学论述——如拉康的《文集》;后结构主义批评——如福柯的《词与物》和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最后,影响后世的建筑理论著述——阿尔多· 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塔夫里的《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也都问世于这个时期。

而在所有这些著作出版之前,彼得·埃森曼因为「消停地坐上三年」,他已经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可以说,他的这部论文预见了一种新的建筑理论的到来。

2016年夏天,彼得· 埃森曼在整理工作室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四十多封尘封已久的柯林· 罗的来信。这些信件写于1963 年,其时埃森曼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而书信的内容正是罗给这篇论文的反馈。罗在其中一封信中向埃森曼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所说的『原理』不是普遍适用的吗,那为何要单独强调『现代』?」虽然信纸早就泛黄,但是导师柯林· 罗的字句透过名曰「威望精英」的打字机字体,如今依旧显得充满挑衅又不留颜面。而埃森曼最终的论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不动声色地挑战了他的老师。

1965年的彼得·埃森曼和格雷夫斯

就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而言,20 世纪6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不只是顺理成章的时间推移,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危机」时刻。埃森曼的「原理」,也就是形式之间的一系列不可化约的逻辑关系,正是这一危机之下的产物。

骤然兴起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是一整套试图认识人类知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思想模型。可以窥知,埃森曼的「现代」概念正是一个奠基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内向理论建构。他所倡导的建筑学,针对的是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某种结构性转变,他的建筑理论亦是对上述这一知识论断裂的回应。在这个意义上,埃森曼与其他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知识分子同时期的理论工作是异曲同工的。

1960年代的彼得·埃森曼(左一)

在论文完成四十二年之后的2005 年,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终于以德文译本的形式首次付印。次年,英文原著才通过原版影印的方式出版,其格式和内容完全忠于最初打字稿的样子。由于此前从未完整发表,这篇论文在此间四十余年里变得颇具神秘色彩。埃森曼本人回顾过往,认为这篇早早落笔却又姗姗来迟的论著是他写过的最重要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本书。

该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文字阐述,铺陈了一种理论架构,它包括导言以及《形式之于建筑》、《一般性建筑形式的属性》、《形式系统的发展方式》等三个章节;第二部分则结合文字和图解对八个案例进行了形式分析,这些案例来自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阿尔瓦· 阿尔托、勒· 柯布西耶及朱塞佩· 特拉尼。

选择这四位建筑师,无疑是作者当时内心思想挣扎的反映。赖特和阿尔托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埃森曼对他的官方导师莱斯利· 马丁爵士(Sir Leslie Martin) 作出的艰难妥协。据杰弗里· 凯普尼斯(Jeffery Kipnis) 所说,作为一名现代主义风格的坚定倡导者,马丁曾试图「将埃森曼的博士论文推向抒情而人文(lyrical/humanist) 的方向」。另一方面, 柯布西耶和特拉尼这二者则反映了来自柯林· 罗的形式主义影响。正是1961 年夏天与罗一同游历欧洲的经历,让埃森曼学会了通过「精读」来看见建筑中的「不可见」。他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相互角力的产物——人文主义还是形式主义?前者最终成为批判的对象,而后者则成为批判的方法。但是,由于罗的形式主义手段依旧离不开一种预设的、不容辩驳的人文主义式的理想化倾向,他的形式主义对于埃森曼来说是不够彻底的。虽然罗的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埃森曼已经开始质疑其理论是否足以帮助他来理解、分析以及架构建筑学的根本问题。

对于罗的质问——既然原理是普适的,为何要单讲「现代」建筑?——埃森曼在论文导言中是这样回应的:「论文中出现的『现代』一词作为限定语仅仅是对所选案例的指称;文中讨论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这句话看似表达了对罗的认同,但他似是而非的语气却让人读下来渐生出一丝疑惑。他强调了「现代」作为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表示它只是某组案例的标签,仅此而已。这句话刻意且断然地简化了「现代」一词本该具有的更为复杂的意味。他的话暗含了一种保留,甚至是回避的态度。留白处显现出更多疑问:是何种共通性质(风格、时期、意识形态抑或是其他?)使得一系列建筑以「现代」之名被归于同一范畴?「现代」这一具体概念中存在哪些内在特性,使其可以成为构建「一般性」建筑原理的范例?最重要的是,到底是何种条件促使「现代」这一概念本身开始受到质疑?

我们在谈论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对中国建筑师和研究者而言,我们虽然在传统上被认为是西方建筑学的局外人,但也正因如此,反而受惠于旁观者的身份而有望施展同等水准的批判力量——不仅仅从西方建筑学的外部,更是在中国建筑学的内部。埃森曼在知识论断裂的破晓写就此文,而此时此刻的我们也身负同等紧迫的任务。有鉴于此,今天的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必应背负著一种责任感。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

《透明性》科林罗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弗兰姆普顿

《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


《走向新建筑》,《光辉城市》。


几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书,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路易康,赖特,阿尔瓦阿儿托。现代主义现在越来越融合地域性,个人认为其实地域主义的建筑更符合时代发展。


除了上面提到的弗兰姆普顿的两本书,还有塔夫里的《现代建筑》,也是研究现代建筑史不可忽略的著作。


彼得·埃森曼的书不管书名中有没有modern,他的建筑和建筑书在底层都是反现代的。要批判性的看,小心不要被带偏了。

推荐一本个人认为有关现代建筑的必读书——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


也许我的回答比较商业,但是确实更实用。你多看看知名事务所的设计作品集,比如GMP,SOM,HPP这些,比那些纯理论的书要容易理解,也容易学习吸收。毕竟,建筑师最终是要通过设计实体项目并完成落地来实现他的目标的。


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