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古田会议和延安整风共军早就完了,没有一个团结统一的内部自然无法抵御外敌

至于为什么我们批判某千古万人的攘外必先安内?

那是因为蒋某人既没本事攘外,又能力安内啊,动脑子想想抗日统一战线是怎么来的?

讲道理,安内能安出西安事变也算得上一种本事


先回答问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论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任何政权而言,政令不通,就无法凝聚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政府,不说进行对外战争,就是仅仅维持政权都力有不逮。所以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发展到部落社会,再进化成国家,国家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再进化成中央集权制,可以说,现代社会,大部分国家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于军队而言,则更加强调军令统一,最忌讳令出多门。

但是,对于蒋某人而言,我们要先搞搞清楚,国家政令军令不通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千古完人的常凯申。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互相拆台,中国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鉴于此,先总理才痛下决心,接受苏联顾问建议,吸收共产党,改组国民党,重新理顺党内关系,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消除军阀,最终达成全国统一的目的。虽然进行的不是很彻底,但是短时间内,使得国民革民军脱胎换骨,这在北伐战争中表现最为突出。

谁能料想,412之后,凯申违背先总理遗志,不仅屠杀共产党,更是将国民党基层组织屠戮一尽,从此国民党就已经蜕变成了和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阀组织,我们叫它国民党反动派。如果说抗日需要先安内的话,恰恰这个需要被安的不是共产党武装,而是国民党反动派。这个反动派才是我们凝聚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障碍,这一点在抗战期间也屡有表现。

事实也证明,1949年后,中共才真正整合了全民族的力量,抗住了联合国军,顶住了苏修,教训了印度,收拾了越南。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能用单纯的军事观点看,片面的观点必将得出一个片面的结果。(因为攘外必先安内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民族利益,两党利益的综合问题)一刀切地去看是正确还是错误,无论是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政策评判只能是是否符合当时的局势状况。一定评判正确与否的话,对于国民党而言,该政策是正确的,「安内」就是铲除异己,稳定后方,谋取的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之利益,当时的历史状况是日本已侵占东三省,这并不损害国民党的具体利益,(因为国民党的核心利益在江浙地区,而淞沪会战爆发蒋的反应显然不同)东三省沦陷只是张学良的利益的损失,(丢失地盘,而东北军主力尚存)张对于蒋不过是工具,被榨取剩余价值而已。在不涉及蒋的具体利益时,主要矛盾仍然是「安内」,直至当日军有进攻江浙的可能时,西安事变不过是历史给了蒋一个台阶下,美其名曰联共抗日,这样既保护自己江浙财团的利益,又能保全自己周全(放蒋回南京),还维护了作为中华民国最高统帅的地位(积极主张抗日),这的确是历史机遇与个人政治手腕的完美结合,此点我还是十分钦佩蒋公的。对于共产党而言(我军军史,党史多有论述,还是很客观的,在此无需多言)。从民族角度出发,该政策是错误的,该政策只是在维护国民党一党利益,并没有站在民族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两党的差别。(日军侵占东三省,蒋公攘外必先安内。美军兵锋直指鸭绿江,26万志愿军秘密开赴朝鲜前线。毛主席不知道我军和美军的差别吗?但我们照样出兵,虽然代价很大,但是我们赢了,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这个道理没错啊,同期兔子的三湾改变和遵义会意都是安内啊。只是常凯申的的技术实在不敢恭维,四一二的时候他在反兔的同时还对自己人搞清党,把kmt的执政基础扫的七零八落。

脚盆鸡后来对付的kmt不是个现代国家执政党,而是一个统治基础已经变质的反动派政府。


1950年至1953年,志愿军在朝鲜抗美攘外,西南军区在剿匪安内。

攘外安内是同时进行。

安内是为了更好地攘外,这些匪类会扰乱后方,影响对前线的支援。

攘外是为了更好地安内,为什么大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几乎同时结束,因为朝鲜停战后,美国人不再支持缅甸的国军残部。


正确的,不但在军事领域,在任何一个领域这个说法都是成立的。不过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这个安内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被安定或者说打败的人是谁?对掌权者来说,被安的应该是反对派,但对整体利益来说,被反的应该是整体中不符合发展方向甚至是阻碍发展的部分。

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一点都没问题,他是统治者,他想安的就是反对派的红色政权,但作为中国整体来看,他和他的腐朽政权其实才应该是被消灭的那个部分,甚至他不需要被消灭,只需要选择不发动412,安心按照中山先生的方针和共党合作,今天的中国都会是另外一番场景。

换一个角度说,现在的掌权者我一直都不太喜欢,可和现在这个相比,勉强能叫出名的反对派却更是不堪,没有一个能比现在这个更有能力带领中国更好发展的,所以现在的政权要是说攘外必先安内,无论是道理上还是实际上,都没有一点问题。


现在被批判得多主要是因为老蒋当时用这个口号打我党,实际上这个口号根本不是老蒋的原创。最早可以追溯到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后世还有北宋赵普「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南宋岳飞「内寇不除,何以攘外」。明朝于谦「强兵以足食为本,攘外以安内为先。」所以这个战略并没有错,甚至说是很正确的,就像现在,中国也是以维持内部稳定为首要任务,也是因为内部稳定才有底气和老美硬杠打贸易战。老蒋错在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安内还在那耗著给日本人机会扩大战果,后来西安事变国共合作算是通过政治手段实现了安内,如果不是国内安了,抗日估计很难坚持到胜利。


个人感觉,攘外必先安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标准答案。

为什么现在觉得蒋公的政策很蠢呢?

因为他不实事求是,当时军阀混战,中央政府并没有掌握绝对的力量。还有就是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发现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么伟大的路子。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学到这个的时候第一感想,天佑中华,在那么危机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想到了这个!


中国都不统一,拿什么抗战?!攘外必先安内是符合中国国情,也是大历史下的必然产物。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深陷宁粤对峙。他于9月21日下达自卫命令,停止剿共,并主动与胡汉民,汪精卫等求和,希望统兵北上收复东北。

但是张学良拒不执行;也不参加会议、,一味坚持不抵抗命令,导致锦州失陷,东北彻底沦陷。不久因胡汉民,汪精卫坚持,蒋也被迫下野,北伐收复东北化为泡影。中国也错失解决九一八事变最后机会。

1932年1月,他第二次上台,2月就指挥上海抗战。因为赣州战役,其主力被牵制无法支援上海,同时各地方军阀坐壁上观。坐观中央军与第19路军孤军血战。上海抗战,他痛定思定,执行攘外先安内政策,与汪精卫合作实现宁汉合流,孤立粤系胡汉民;同时联苏制日,推动中德军事合作,积极对日备战。


是正确的,蒋公策略是正确的,就抗战胜利的时候,蒋公仍然是全国最高领导人,共党的实力很弱。符合蒋公的策略。蒋公失败是失败在理念共党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人和。蒋公悲哀的说,反腐忘党,不反腐亡国!另外平心而论,解放战争,共党后面是苏联,国军后面是美国。蒋解放战争的失败并不能说明蒋公四五年以前的策略错误!


对的。

明末时期,明朝面对关外清军和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开始时是内外并攘,但是关内刚迫使农民军招安,关外清军就开始进扰,农民军复又反叛。明军在松山之战惨败后,兵部尚书陈新甲上书崇祯皇帝,要求与关外清朝议和,先安内对付农民军,崇祯也有此意,但又不愿承担「议和」的名声,命令陈新甲秘密从事。但陈新甲做事不周泄密,朝臣上书反对,崇祯不敢担当,于是杀陈新甲,罢议和事。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次延缓危机的机会。两年后,明朝就在两线作战中亡于李自成,后人多认为这是没能贯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例。明末清初抗清殉国名臣夏允彝称:「我之兵力每以讨寇,寇急则调边兵以征寇,东夷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东夷。卒之二患益张,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

1932年1月底至2月初的上海一二八事变期间,红军攻打江西赣州。蒋介石为上海抗战,派使者去见四川军阀刘湘,被以「不保证使者安全」的理由拒绝;蒋派人去华北让张学良反攻东北牵制日军增援上海,张纹丝不动;蒋派人请广东军阀陈济棠出兵赣南应付红军,好让中央军得以回援上海,陈济棠置之不理 。因此1932年6月9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五省剿匪会议」时说:「大家都要明白,我们这次剿匪戡乱,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没有基础。因为一方面抵御外侮,一方面还要分力剿匪,那就与明末的情形一样,……现在我们的困难,同明朝的情形差不多一样。所以我们要以明朝为前车之鉴。只要把国内的匪剿清,使全国团结一致,无论倭寇怎样侵略,我们也能够稳固自强,终久是可以挽救转来的,如果我们内部意志不一,步骤零乱,既要对内打土匪,同时又要对外御外侮,试问我们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结果也只好重演一次明朝亡国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两天,中共在9月20日制定的《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中提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就必须要打倒国民党,而且实际的经验将告诉他们,只有苏维埃政府,才能同帝国主义做彻底的斗争。……国民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实际是要工人增加生产,要农民加倍服从地主,要士兵进一步的服从长官,要灾民镇静牺牲,要红军放下武装一致对外。很明显的,这种统一战线不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而是为了对付革命。」因此,中共不但拒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而命令「集中力量追击敌人退却步队,……尽可能地把零碎的分散的苏区打成一片」 。事变后红军追击撤退的南京国民政府军(9月21日蒋介石已经下令「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扩大了苏区,并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攘外必先安内,这就话没错。但是要是蒋介石来说就另外看了。因为蒋介石安不了内,再给他二十年也安不了。能力问题。太平天国,曾剃头安了,清政府才有所谓同光中兴。崇祯安不了内,就内外交困而亡。说到底是能力问题。


菜是原罪,关键在于没本事攘外和安内,如果能迅速安内可以一致对外攘外更容易,如果先统一战线攘外结束获取大量国内资源再安内就很容易,关键在于自己菜,攘外安内都没本事,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路高歌猛进有美国空军支援被日军打穿,解放战争开始百万雄兵加美械剿匪结果把自己剿成了匪,菜是真的菜


其实站在当时算不得错。

几年后法国宁愿投都不把政权交给共产党呢。。(1/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万一呆湾被人揍了,我们肯定是先攘外,再顺便安排解决呆湾问题这个内政…


谢不邀

记不太清,大致如下

首先说背景,全国局势,东北易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记住是形式上,实际上除了现在的国军势单力薄,其他各系军阀依旧大权在握,兵强马壮不差钱。而且国统区一兵一卒都没有进入过军阀区。这样的背景下,哪个领导人也不会拿著家底去抗战。本来就形式上统一的国家,当时的国军如果都像上海保卫战一样打没了,分裂是必然的。

其次说对策,安内,找一个合适的对手,如同历朝历代削番,不能颁布一个所有王爷都反对的政策,不然大家抱团取暖,很可能拆台。剩下的,因为敏感而且没有亲眼看过揭秘档案,不便评论和推测,你们自己猜吧。老蒋总归是输了。

历史是别人写的,谁写历史都会带著自己的立场,唯一真实的历史就是事件,时间,人物。历史上那个时间点里某些人在干什么,那些事正在发生。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了。不要纠结过去,我们还有未来。不要忘记过去,我们创造未来。我们要感谢为了振兴中华抵抗侵略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让我们有了今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结果上来看,攘外必先安内失败了,最终导致常凯申败走台湾,是不是恰恰证明了攘外必先安内是正确的呢? 假设当年攘外必先安内成功了,那常凯申就能成功吗?中国有机会崛起吗?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攘外安内能让KMT继续苟延残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才是对的。所以站在军事角度讲,换个说法也就是站在常凯申的立场讲,这个是对的,不然他怎么会这么坚决的要先安内呢?


站在蒋先生的立场来看,攘外必先安内是正确的,毕竟TG在挑战他的统治。但是从战略上考虑,是错误的,毕竟日本人就希望你先安内


正确个毛线,打个比方,自己家里几个兄弟因为分老爹的地闹矛盾,这个时候有一伙强盗打进来了,你做为长子不是先团结兄弟一起对抗强盗,而是想著想把地分完再打强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里清楚,强盗是打不过的,打自家兄弟还行。打完自家兄弟,分了地,给强盗上点好处,强盗就走了,这是他想的。蒋光头之所以抗日不是因为爱国,根本原因是日本的贪心太大了,他想全部吞并中国,如果日本当时只要东北甚至再加整个华北,光头先生可能就不抗日,他想的是自己当个皇帝,至于是不是全中国,中国人民过的好不好,他根本不关心的,光头千古罪人为过。


正确吧。毕竟,如果我去跟外敌死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反对势力这个时候,来给我使绊子或者干脆更狠一点勾结外敌,那我岂不是很被动很尴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