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的辉煌指的是那时期的优秀影片。

我们普遍认为过去的电影比现在的好,主要是觉得思想性和艺术性高于当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影人状态的差别。举个例子:以前电影学院学摄影的学生,都用胶片拍摄,相机的稀少,胶片的昂贵,让学生会珍惜每次按下快门的时刻。那时候,学生不仅仅状态饱满,社会对这份职业也有著崇高的认识,每一张构图都经历了大量的思考,能拍的差吗?

那时候的工作状态,在当今的物质条件下再难寻找了。80,90年代的导演,满脑子都是想法,每个导演都有一肚子要表达的,只是不知道挑选哪个来拍,这种欲望和状态与当今截然不同:今天的导演为资金发愁,为票房发愁,为审查发愁。

客观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电影状况,你很难笼统地评判谁辉煌,谁更好。有一点要肯定:我们的中国电影市场体量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阻碍我们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落后以及缺乏电影创新的根基,因为,推动电影发展的源动力是科技硬实力,是观念创新

科技硬实力靠的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的奋斗,而观念的改变则依赖于我们的电影土壤,当然包含了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营商环境和我们的审查制度。

硬实力提升会带来创新思维,而体制、环境等任意一个因素发生改变,电影人的状态也将改变。

我们总是惊叹好莱坞电影的想像力和制作水准,这些就是软、硬实力的集中表现。如果,上述条件不改变,那么我们追赶好莱坞的路还长,如果,某些因素发生了改变,加上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也会随之到来。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辉煌过吗?

———————————————————

1.别扯香港:

香港是97年回归中国的,回归前就衰败的差不多了。

2.什么叫辉煌:

电影是什么?

是小众艺术还是大众娱乐?是文艺创作还是商品工业?它是以获奖论英雄的还是以票房论英雄的?

究竟是表达了小众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获得无数大奖算辉煌,还是服务了大众娱乐需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繁荣经济算辉煌?

3.题主要谈体制:

那么问题来了,上面想要什么?

宣传方面,好莱坞的宣传力全球第一,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内的人气一半靠毯星,谁赞同谁反对?

产业方面,是拿奖被外国佬一顿狂赞更有面子,还是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繁荣经济更有里子?

上面是更在意小众文艺青年还是庸俗的大众?

多说一句:对于老百姓来说,电影等娱乐业,是阶级不断固化的当下凭天赋和努力鲤鱼跃龙门的一条大河道。

寒门再难出贵子,能出个戏子挺好了。


制度不是擦屁股的纸,你要说中国电影市场和改开和加入世贸没有关系我是不相信的,以前的电影人怎么拍电影啊,专业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分配呢你去全国各地电影厂工作,从小助理干起。一直到你可以掌机。拍一个电影还要申请各种资源,胶片得多贵啊,拍差了那就废了。先说数码时代到来,拍的不好随意卡,重新再来、给你打绿布扣图。演技越来越不重要,流量明星第一,IP并列第一。

市场经济时代,短平快,观众喜闻乐见,满足人民群众的低级趣味也OK。人家就是图你这120分钟的高兴。你要赚钱还是要坚持电影艺术理想?

制度不是擦屁股的纸,明明是电影人向钱看了,电影制作越来越烂罢了。


谢邀

和其他答案不太一样,我是非常认可华语电影在80-90年代,具体来说是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达到了迄今为止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包括《黄土地》(1985)、《红高粱》(1988)、《霸王别姬》(1993)、《活著》(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等等。一批具有「史诗气质」的佳作集体展现了华语电影粗粝而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共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成为那一代电影人最鲜明的印记。

而且那十年不止是导演的黄金时代,也是演员的黄金时代,华人面孔由此走上国际舞台。包括张国荣、巩俐、姜文、葛优、李雪健、夏雨等等。迄今为止,他们依然是观众心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为什么巅峰再难逾越?或许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是什么塑造了这十年巅峰?

并不是制度。制度一直如此,电影若要制度保障才能生存,那只能说是「矫情」,也低估了它本身的生命力和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只是…尺度和氛围。

我们可以简单捋一下华语电影(大陆)的发展历程:85-95年的高峰是在经过十年动乱的压抑,又经过五年的积淀后,厚积薄发而出的灿烂光华。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而自90年代开始,随著经济的蓬勃和政治的紧张,内地电影转向娱乐化,「贺岁档」的概念即建立于此。虽然同期亦不乏针砭时弊的佳作,但难得公映,所以「第六代」们只能改走海外影展路线,最终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经济活泼和政治严肃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市场热度持续提升。于是商业片制作越来越精致,某些方面几乎不亚于好莱坞一流水平。但艺术性却在持续的倒退。

所以,我们会看到《杀人回忆》吗?不,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凶徒恶棍都被绳之以法。我们会看到《刺杀肯尼迪》吗?不,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贪官墨吏都被绳之以法。我们会看到《色即是空》吗?不,我们会看到,所有拍摄、传播它的人被绳之以法。我们会看到《夺宝奇兵》吗?不,所有盗墓者都会被绳之以法。我们会看到《釜山行》吗?父亲为保护女儿杀开一条血路这是最普世的价值观吧?

可没有僵尸给你打啊?「建国以后不许成精」。

简而言之,电影发展就像我们的生活变化,生活质量在飞速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越来越精细的服务,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同步充盈、升华,诸位冷暖自知。

如果看到这里,还没能说清电影在我们文化世界里的风向标作用,附赠个小故事:三年困难时期,主持一线的的少奇同志特批引进一批香港「小资」电影公映,「为了缓解人民群众腹中的饥饿感」。

现在你还要更多,是吃的太饱吗?嗯?!


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

一个是逐渐成熟的市场化商业化模式

为什么要比较?为什么要回去?

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从来不是过度商业化,非要找借口,那就是一个月都不进一次电影院看电影,还天天叨逼叨的所谓观众吧,没为电影gdp做什么贡献,还天天指指点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