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月11日专辑《新世界new world》里出的版本


今天新专辑中录音室版本的《疯人院》解锁了,循环了一上午仍然为他在细节上倾注的匠心所触动。虽然不能完完全全地一一解读,但也能略微窥见这场狂欢的一角。前奏中新加入的配器,结尾处那句似笑非笑的叹息,铺在下层的鼓点和钢琴,越将我包围越觉-得落寞的和声。所有的这些在现场版中听不到的细节,或许才是他真实的《疯人院》。全曲仿佛都做过了失真处理,像是隔著雾气注视著他的背影。没有了观众,也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有他一人的疯人院,充斥著化不开的荒谬和讽刺意味。印象中的那场狂欢变成了他一个人在黑暗中的舞蹈,再跌跌撞撞地消失在阳光中。这其实和《新世界》有点像,一直由歌迷们合唱的和声和那句"我在"突然消失,才让人惊觉《新世界》本意就是清冷而寂寥的,是歌迷风风火火地挤进去热热闹闹地陪著他呼应他,才让许多冷清的歌抹上了一笔鲜红,就好像弹幕里整整齐齐的一句句「我们爱你不是假象」。

下面是我为演唱会版本的《疯人院》所写的几段话。

「如果你们觉得我可爱,那么,你们一定跟我一样,是个疯子。」 (来自小华在演唱会上的talk)

「我的心中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来自网友对梵高书信的翻译)

在海口演唱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歌于我而言都是一个奇异而矛盾的存在。经常想在深夜单曲循环,又怕凝滞于怪诞而疯狂的氛围中。将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拎出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组合在一起又衔接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少一毫都差之千里。明明充斥著压抑与偏执的气息,却又在许多时刻澄明得如同教堂的琉璃花窗上圣母的泪滴。许多人都说这首歌融合了雷鬼、说唱与古典的元素,但挣脱了那些条条框框的解说与限制,它又是无法用标签来概括的一件不可复刻的艺术品。所以,暂时放下那些对于创作动机的揣测和解读,不需要字字句句地解读歌词,把双耳交还给内心与想像,将脑海中的偏见与执念抛开,欢迎跟随我进入只属于我的疯人院。

——如果踏过雨后的石阶抬起头望去,你可能会在某间楼房的小小窗台看见他撑著手,好像若有所思,你一眼便能认出他来,因为那种眼神中有你未见过的光,仿佛糅合了寒冰与烈焰。他可能不会回应你对他身世的询问,只是若有若无地看向夜空,轻声问你,怎么才能去到那颗最亮的星星。凌晨两点半,熄了灯的世界只有时钟和他醒著,微弱的星光从敞开的窗户洒落进来。他出神地望著空气中浮动的尘埃,伸出手去应和著并不存在的节拍,没有舞台,天地便成了他的舞台。介于梦境与清醒间,他说他能看见风的轨迹,遥远恒-星的燃烧;他说他能听见色彩的呢喃,和脉搏一样清晰。思绪和舞蹈一同脱轨,加速旋转、冲撞、加速,仿佛要挣脱什么,要离开什么。

——「如果闭上眼睛,是不是世界就不存在?如果我停止思考,我会不会消失?我在旁人的定义中存在吗?如果撕下所有标签,我该如何定义我?」 他的笑好像掺入了些许其他的意味,有点像哀伤,又有点像孤独,晶亮亮脆生生地滚落到地上,和影影绰绰的黑暗混在一起。终于,都安静了。连带著吱呀的碎语,白日的燥动,无面孔的人群,无休止的探寻,无止境的破碎与重塑,燃烧与冷却,都归于寂静。没有人知道如烟火般绽开的舞蹈,究竟是不是自由。

于我个人而言,《疯人院》是不适合用单一意象来解说的,因此以上这篇小小的情景描写,是属于我独家的感受和想像,是我对音乐的接受的过程。我不赞成将这首歌说成是为某个群体而写,或者说这首歌写的就是小华本人,尽管他的每一首歌里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也一直都不赞成用 「小丑」 来形容或者说具象化《疯人院》。因为纵然他们有著相似的狂热的表层,却有著截然不同的底色。

《小丑》的世界其实是纯黑的、绝望的、支离破碎的,夹杂著对社会的愤怒与宣泄,伴随著破坏与毁灭,是至暗的阴郁与荒诞。而小疯子确实像糖纸一般的彩色,是宣泄却不是攻击,是挣脱却不是毁灭,是自我剖析、自我解构、自我重塑却不是自我放逐。他在深夜起舞,坦然地敞开生命的每一面,不论是黑色的还是金色的,再在黑夜里谢幕,不论是归于沉思亦或是被自己救赎。他更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小小的自我,易碎而又纯净,质疑存在的意义,寻找存在的证明,渴望灵魂的自由,尽管许许多多的问题永远都得不到答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用尽全力挣脱的到底是什么,尽管换来的刹那间的平静还是会被新的嘈杂与喧嚣填满。

在演唱会过去很久之后,我终于想出这首歌给我的熟悉感觉来自何处:我隐约看到了梵高的影子,又想起了几年前的我,一个人站在影院里看著《至爱梵高》片尾滚动的字幕,眼泪止不住地流。一个疯狂而又温柔的人,一个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的穷困潦倒的画家,一个被人们讥讽甚至唾弃的画家,一个用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影响了画坛几个世纪的人,却将他的所有苦难糅合进无尽的爱与迸发的热情。「他对色彩的运用是最让人惊叹的。他把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醉人的美丽。痛苦很容易刻画,但是用痛苦和苦难去刻画我们世界上的欣喜,快乐和美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

后来想想,不仅仅是梵高,所有的那些因为与众不同而饱受非议的艺术家,拼尽全力燃烧自己誓要将头脑中的宇宙呈现的哲学家......所有那些不被旁人所理解的作品背后那一双双充斥著热望与失望的眼,是不是都能在这首歌的起承转合中找到些许映照。-——「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著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著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著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I have a war inside」 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句话,而时至今日,我一直觉得人的思想才是宇宙间最复杂最迷人的命题,也是艺术作品中永远充满著神秘与无限可能的命题。最后是想说的一点私人感受。《疯人院》是海口四子中我最爱的一首(对不住小爱七皇和神树),也是我循环最多的一首歌。从服装、动作、眼神到每一句词,都能看出小华的用心。在舞台上的他,是敞开自己的他,完完全全融入了歌曲本身,所以这首歌在我看来有极强的倾诉感和共鸣,不论是在海口舞-台上迈著似是舞步而非舞步的他,还是坐著钢琴上像孩子一样甩开双手双脚的他,都让我不经意间恍惚:这首歌里究竟有多少小华的自我。荒谬、疯狂、讽刺、戏谑,挣脱释放与淋漓尽致的表达,让这首歌在极其个人化的表达中多多少少有了几分现实隐喻的味道。前几天我有在微博上转发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一个成年人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和盘托出已是比「我爱你」更动人的表达,那么那个在台上与歌声融为-一体的他,尾声中坐下轻轻唱道「从开始到永久」的他,用《与火星的孩子对话》的前奏结束《疯人院》的他,应该是不可言说而绝妙的浪漫吧。

其实非常不想破坏意境,但是还是要最后叨叨几句,为什么前面引用那两句话要加括弧说明呢?因为有位同学到我评论区杠我把梵高的话当成自己的话。我还以为是要来杠我这句话不是梵高说的呢(在这之前我还查过了资料找到了原文贴在下面,结果给我来个不同角度的杠_(:_」∠)_)奉劝一句各位黑黑大人不要试图从歌迷这里下手,盯著我们没意思哈,不就是写个答案图乐呵,是不是还要我写好citation和reference再来批判我没有用APA格式而是Chicago呢?说感谢别人的夸奖是爱慕虚荣,这都要杠?基本社交礼仪您黑社会没有教的吗?第一次遇到对线的黑黑有点气(别开除自己的黑籍您在黑题下面一百多个赞也不是白来的。另外,在回答中挂人也很不礼貌的,希望黑黑们下次进步一点,文明社会做文明人。谢谢您们!


《疯人院》,在录音室版本推出之前,比起「强迫症」,我觉得它更像是在写「妄想症」,但听到录音室版之后,我看到了「妄想症」+「强迫症」,嗯,住进「疯人院」,绰绰有余了。

强迫就强迫在编曲上。大量的乐器、音效以及和声的出现,使这首歌的信息量变得非常庞大,量感上变得非常「重」,重到像是用一首歌的时间装载了一部4个小时时长的电影的信息。

这种信息量的过载,就是强迫症的根源:数十条各种声音音轨,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入与退出,共同营造出一首歌的情绪与氛围,你不得不去思索这背后包含了多少对细节的思考、推敲与商讨,我怀疑郑楠与华晨宇做这一首歌的时间,拿去给其他音乐用,十首二十首都做完了。而在这背后,你看到的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到变态的华晨宇。

无论如何,这首歌的音效之强,应该能够列入耳机发烧友们试仪器的歌单了。我听歌都是手机加k701,虽然会被逼格癌们各种鄙视,但这么多年听下来,k701真的是相当值得的,手机音效越好出来的音质就越高,对于普通听歌已经足够了。不过《疯人院》真的让我很想换手机……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过载呢?前奏一响起,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以下几部电影的画面:

《寂静岭》——那座阴阳相隔的房子,能够听得到彼此世界的声音,却永远再无法相见;

《禁闭岛》——在正常与精神分裂之间,你永远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真相;

《飞跃疯人院》以及《美少女特工队》——一部是逃离前最后的狂欢,一部是陷入各种奇幻CG世界的斗争与对抗,但额叶切除术,都是主角最后的命运归宿……

同时,我的脑海中还穿插浮现了Elysian Fields的《When》,歌词相当阴郁病娇:

When I am drifting in my dream

I love you

When this wicked worldhas turned against usEven though wedidnt kiss goodbyeI love you

同时,还有Lazy Lane的《sleepyville creepshow》,这张海报的画面:

当然这首歌听起来,也是相当地chilly and creepy了:

Sleepyville Creepshow - Lazy Lane

We all live in the willow tree

It shines too brightand we cannot seeSleepyville a creepshow will blowAnd kill you kill you

《疯人院》虽然在前奏中带有一丝阴森的色彩,但音乐的主体又是相当活泼的,颇有种在「地狱的钢丝上跳舞」的味道。耳机里人声主要在右声道和中声道之间徘徊,左声道若隐若现的和声虚无缥缈,中间加的「piapia」的效果器非常有趣,像是手握苍蝇拍,呼应著白色餐盘上争论的那两只苍蝇。雷鬼节奏用效果器的声音制造,而鼓点的节拍又很有disco的感觉,让你情不自禁想加入疯子们的狂欢。C段加入的和声,仔细听会发现都是华晨宇的声音,这画面就像是隔著疯人院的窗户望向内部,一个站在高处的华晨宇,和一群其他的华晨宇一同高歌。这所疯人院瞬间变成了华晨宇的精神世界,主人格在高处唱歌,其他人格在下面和声,然后共同将狂欢推向高潮……

对 我 来说 如此陌生

太 多 拘束可能挨 过 破碎过程让 我 重获新生

这里我还是想说一下《飞跃疯人院》这部意义非凡的电影。

Mcmurfy带领众人反抗精神病院的高压管理,在每个人心目中种下了自由的种子,好不容易在那个夜晚冲破了一切阻碍,逃离疯人院仅仅一步之遥,却因得意而开启了一段狂欢,酒精让所有人沉眠于美梦之中,第二天却不得不面对他们彻底的失败。Mcmurfy的自由与独立被阉割,额叶切除术让他变成了一具活著的尸体。好在,其中一个一直被他拯救和激励的同伴,最终鼓起勇气真正逃离了疯人院……

我当初最难以接受的,就是他们在最终完成飞跃前,那场似乎毫无必要的狂欢,葬送了所有人。

但是,即使逃离,在社会的重压之下,这群「精神病」,就真的能够「正常地生活」吗?

自由与狂欢,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的自我麻痹罢了,就好像人生,总有那么一些高光时刻,却仍然阻挡不了整个生命历程的悲剧意义。

《疯人院》里的华晨宇,像极了《飞跃疯人院》里的Mcmurfy。

在 逃离疯狂后

Ohh 从 开始 到永久

既然已经疯狂,又如何逃离?是被驯化,还是忘记一切的额叶切除术,或是疯子们最终的胜利?最后一句的那个苦笑,还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开头那段音效一响起我竟然看到外星飞船闪著绿光行驶的诡异画面了!!!

开头的失真音效还伴随著一阵阵回音,有种置身宇宙中的孤独。

还有打节奏那段伴奏,像小疯子弓著腰侧著耳嘴里叼著筷子双手各拿著两根筷子敲桌子,像舌头抵著上牙床弹舌发出的的的的声,又像印第安人聚会狂欢时有节奏地拍一下手再拍两三下桌子 ???。

录音室版的mama跟之前的都不一样,慢了一些拖了音调柔了些,之前的mama是进入癫狂的爆发,这次的感觉好哀伤绝望 ???。

最后一句的一声抽气,从开始(呵)到永久,落脚点无限悲凉。像小丑结束狂热表演后终于不用再强颜欢笑,后脚刚离开舞台就泄了气一般自讽地绝望哀伤地笑笑,仿佛再说「(留在我身边从开始到永久)怎么可能?」又带有一丝丝渴求,最后留下一个落寞孤独的背影,弹起了火孩的节奏。

伴奏中有些地方伴著一种诡魅的音效,听著人好压抑,感觉无数魔鬼在你脚下要拖住你一般。

录音室版的《疯人院》让我想起了卡西莫多的礼物,之前听疯人院都是上头,这次突然被那股疯狂底下的哀伤直击心脏 ???,给我感觉就像,外星飞船把小卡西给接走了。

华晨宇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他的同一首歌,不同场合演唱可以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画面感,他没有一首歌是重复的!!!

「No great genius was without a mixture of insanity. 」—Aristotle


等了五个月的录音室版本,真的没白等。

吐字比演唱会版本要清晰很多,可能感染力相对现场版要弱,依然是目前花花所有歌里我最喜欢的top1。

听现场版的「在半梦的半醒的夜里矛盾的就快要窒息」这句的时候,我想再卧槽,花花真是细节帝,这里的窒息居然故意唱出喘不过气的窒息感,听了录音室版,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场版他原来是真的没换过气来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听!!上头!!!我以为我喜欢演唱会版本,听了录音室版,我就真香了。。

一开始我还在想,歌手都唱过了,应该听录音室版没什么惊喜了吧。。结果!!怎么会这么不一样啊!!!这种扭曲感,我太喜欢了!!!

而且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说法,说不定是过度解读,但是还蛮戳中我的: 演唱会没有扭曲,更俏皮欢乐,是因为我们都在疯人院里。而专辑的版本扭曲怪诞,是因为我们在外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