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辯手兩年前曾經做過一次統計,地址是:四辯再拿最佳,我就報警了!

從數據上看,光看2015-2016年,四辯拿最佳或許有優勢,但優勢不大。世錦賽在2015年底改革了奇襲賽制後,四辯拿最佳的比例明顯開始縮水,逐漸被攻辯反超。

2017年和2018年的數據目前還沒人統計,我盲猜世錦賽依舊是攻辯最佳拿的多,去年全程謝宇學長是二辯,今年兩個全程之一的賴長生是三辯。新國辯估計四辯最佳的優勢也不會再有2015年那麼大,今年的全程季家齊就是二辯出身。

上面三張圖都是國際賽數據,如果統計世錦賽、世界盃等地區賽的數據,結論又可能大不一樣。除了一辯比例確實最低外,二辯、三辯、四辯都有可能在不同的賽制獲得最多的最佳數。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偽命題,因為不同的賽制、不同的隊伍、不同的辯手、不同的評委環境,結論必然是不同的。之所以一辯最佳拿得少,是因為大部分的隊伍不會把核心辯手放在一的位置,但如果大家看過海峽賽,就會發現一辯也經常拿最佳。比如2009年海峽賽的全程最佳陳垚,就是鄭州大學的一辯,因為我大一剛進來就被學長叫看了她和張哲耀的視頻印象很深。

真相其實很簡單,大部分的隊伍強手都是有限的,有的隊伍可能只有一個核心。在強手有限的情況下,大部分的隊伍都會把強手放在發揮更多的辯位,這樣更有利於團隊勝利。而這個強手所選擇的位置,自然也更容易拿最佳,最佳往往不取決於位置而取決於實力。比如老國辯固然四辯最多,但王慰卿、餘磊都是三辯獲得全程,二辯中袁丁等也獲得過單場最佳,05國辯半決賽決賽最佳電子科大張都也是二辯(新傳媒繞開原定規則把全程給了黃執中)

世錦賽在2015年賽制改革後,四辯被嚴重削弱,結辯後奇襲的戰術也太冒險。所以很多參賽隊把最強的辯手前置到二、三,為的是確保前場半場的優勢,相應也加大了攻辯的最佳比例。尤其是單核的隊伍,如果前面的環節不保住,四辯還沒說話可能就崩盤了。

法辯的賽制之所以四辯最佳比例高,很大原因是法辯的四辯可以有一個前置的自由環節,所以四辯除了結辯環節外,在自由辯論前就有一次扭轉局勢的機會。

有的賽制比如海峽賽賽制,自由度極高,哪怕核心辯手在一辯也可以小結、接盤,所以把核心辯手放在一辯位也沒事,一辯也可以拿全程最佳。世錦賽如果把奇襲給一辯,TA也有機會最佳。

個人認為世錦賽和新國辯的賽制最好的位置都是三辯,因為可以自己質自己結,相比四辯斷裂的首質和結辯(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幹著急),三辯更能自己掌握命運。而世界盃和法辯的賽制,四辯更加重要一些。

所以真正的邏輯鏈是:先看賽制哪個位置最能發揮→把隊伍的核心辯手放在最能發揮的位置→核心辯手容易獲得最佳。你如果把核心辯手放在不容易發揮的位置,如果他自由辯論可以CARRY,即便被束縛,他依舊可以拿最佳。

所以不存在「哪個辯位更容易拿最佳辯手」,而從來就是「最強的更容易拿最佳」。反過來說,你拿不到最佳就是因為你不夠強,而不是因為辯位。


從統計上來說當然是四辯,但實際上跟辯手強度的關係更大

比如,李翔在任何位置都更容易拿最佳辯手

謝宇在任何位置都更容易拿最佳辯手

(並沒有在針對漢堡……)

所以實際上是很多優秀辯手願意呆在四辯位,或者四辯位最難打。

不過世錦賽的賽制,可能二辯更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