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空性,则升起悲心,有了悲心,就可泯除自他二相,没有自他,才有利众生,能利众生则可于我见见我就有成佛的可能。——&>米拉日巴尊者。


理解与受持是有,最多就是有了一个空性。尊者说的是了悟,这和理解受持风马牛不相及。

尊者说:了悟空性时就发现自己的宝藏了。这样就有了好多钱,买买买不用考虑贵贱,只管买买买。这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这样从人看来已经完满成就了。

尊者说:了悟空性。买买买……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买买买……


佛法和外道的区别就是三法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三法印说的都是空性。

佛法中也有人天善法,开悟证果的因缘和福德不够的人可以暂时修人天善法,下辈子投生在有佛法的上三道并继续修佛。这种以开悟证果为最终目的但今生暂时不去证悟的人天善法也属于佛法。

修净土法门,尽管修法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空性见,但也是以能去佛土继续修佛开悟证果为目的的,所以当然也是佛法。

理解佛的空性见的目的,并不是搞懂了一个哲学思想,而是帮助自己证悟空性,但证悟空性的时候是没有逻辑层面的理解的。

证悟空性后,小乘阿罗汉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禅定里,在永灭诸苦的涅槃里,不造作,不受后有。

大乘则悟后起修,自性可生万法,慈悲、智慧、功德都来自空性。功德身修的越厉害,利生的能力也越大。功德身圆满了,就是佛了。所以,我们说大乘是轮回和涅槃不二。

小乘和大乘,都离不开空性,尽管空性在二乘中的功用不同。所以个别否定大乘的小乘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真搞明白空性了吗?诽谤了有空性见的大乘也是在诽谤佛法。


谢邀。认为真正的佛法应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空性的证悟,二是空性的启用,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性的启用是在证悟空性的基础上,了悟色空圆融无碍色空不二色空不住,在大愿力作用下让空性中的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若用"色即是空"比作阿罗汉寂灭为乐的境界,那"空即是色"就是菩萨游戏毕竟空的境界。

证悟空性是佛法核心。


空,无为;不空,有为。显无为以教化俗僧;秘有为以促慧命重生。当年世尊不传阿难传迦叶,五祖不传神秀传惠能就是如此。


空性可以理解,但空性无法受持,能受持的就不是空性。因为空性不是用来修的,而是用来发现,并现证它。空性能受持就如戒,属于对治法,而空性不是对治法。


谢邀!

理解了空性,可以说是树见,悟后起修,后面的路基本上不会错,所以说这是真正的佛法,没错的。

但如果真正是指全部,那就错了,因为当体即空,即空即显。从这个角度,还有个真实与虚妄的对立,那就是不解空性了。

再来说受持,执著于有个授者有个受体,哪就很明显离空性还有段距离。

无作无受!

真妄一体!

唯一真心!

本来!


谢邀 了悟,证悟空性,最直接的效果是,断我见,除贪瞋痴慢疑,了四谛,明缘起,具悲心及戒定等智慧。所以说了悟空性,是佛法的核心也不为过。


这个空性要看是什么空性,如果是人空,那么是佛法,但是如果是法空,那就不在佛法的范畴内了。

我们先了解一下空性,我们看看龙树是怎么说的

《中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空性本质上就是指因缘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果,可是佛教的因果仅限于五蕴身心,不能普遍运用在整个宇宙,即物理学,也就是说,五蕴身心可以说是因缘而生,即空无自性,但是整个宇宙是否也是空无自性的,这个就不能下定论了,比如物理学中有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将其灭去,从一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只能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外一种状态,但是能量本身却是守恒的,这就不能说能量是因缘所生或者空无自性了,你找不到能量的因缘,同时它也不生不灭,可以说是法体恒存,更古恒有,那么就是说,大乘佛教讲法无自性是错误的,只能说人(五蕴身心)无自性,不可以讲法(客观世界)也无自性,所以说空性分什么地方,人空是佛法,而法空不是,因为原始佛教中不探讨法空,所以它不在佛教的范畴,而且从物理学上讲,法空是错误的,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并非空无自性,也非因缘而生,它是宇宙的本体。


前提是什么叫理解受持呢。

比如满汉全席,你通过一本书的描述,你就能理解受持满汉全席的全部味道么?自然吃过才能理解受持啊。

空性也是,不见道,不修道,不得道的理解受持,大概都是打妄想吧。


可以这么说. 南无阿弥陀佛


是时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汝等应起清净知见。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时诸苾刍。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宣说。我等乐闻。佛言。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 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 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 。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复次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 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复次苾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 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 住平等见。诸苾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脱。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   

复次住三摩地。观诸色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如是声香味触法。亦皆灭尽离 诸有想。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入是解脱门已。即得知见清净。由是清净故。即 贪瞋痴皆悉灭尽。彼灭尽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离我见及我所见。即了诸见。 无所生起。无所依止   

复次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何以故。由因缘故。而生诸识。即彼因 缘。及所生识。皆悉无常。以无常故。识不可得识蕴既空。无所造作。是名无作解脱 门。入是解脱门已。知法究竟。于法无著。证法寂灭 佛告诸苾刍。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汝诸苾刍。若修学者。即得知见 清净。时诸苾刍。闻是法已。皆大欢喜。顶礼信受


基本上是的~细微之处见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