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问题我不够了解,但预防武将坐大、重蹈残唐五代覆辙长期是两宋的祖宗之法,因此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对狄青的刻薄更多出于一种警惕和恐惧之后的过激;所谓「狗腿子」更是今人的无稽之谈,濮议大议礼这一重大事件绝不仅仅是什么「欺负太后」这么简单的事情,别看了电视剧就急匆匆站队。围绕曹太后的政治力量是既有宫廷势力,其外延(从内廷向庙堂延伸)是吕诲等人组成的台谏;围绕英宗的政治力量是濮王系统的外来势力,其外延为韩琦、欧阳修等宰执。英宗作为濮安懿王的孩子,被领养的十八年间经历了入宫又出宫的反复(仁宗有了儿子又夭折),与内廷关系比较紧张;新君即位,需要确立自身的权威。加上仁宗至和二年身体欠安后,皇权长期相对疲软,因此英宗需要强化自身所代表的皇权制度。濮议则是一个有力的政治武器。

对赵允让称「父母」,韩琦、欧阳修等人的奏疏都表示了礼法顺人情的关怀,对两宫之争更是竭力调和为主,同时摆正宰辅身份,为皇权的权威稳定争取有利条件。

推荐阅读:

濮议之争与欧阳修之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手机知网?

wap.cnki.net图标人情与礼制的冲突--濮议中的欧阳修-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3期-手机知网?

wap.cnki.net图标

以上。


不,我认为欧阳修不是伪君子。

如果君子只谈道德不谈智商,欧阳修定然是个君子。

只是一纸《朋党论》糊仁宗脸上,吓傻了韩琦和范仲淹等一党君子的欧阳修,他在朝堂上做啥都不能以常理度之。

你能想像欧阳修那双认真,执著又有点二的眼神在盯著你看吗?


任何脱离历史背景去谈论历史人物言行的行为都是幼稚的。

先说说狄青这个人。

狄青在政治上,说好听点叫极度幼稚,说难听点叫反复无常。先是为了韩琦在水洛城背刺范仲淹,后来又和韩琦翻了脸,是实打实的骑墙派。

先说欧阳修弹劾狄青的背景。

《宋史·狄青传》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这件事情发生在嘉佑元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是仁宗年老多病无子,群臣请立宗室子为皇子。在这样一个国家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狄青这样一个在政治上反复无常,又被流言中伤的武将,被猜忌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看欧阳修弹劾狄青的札子,就会发现欧阳修虽然通篇都是在贬低狄青,但实实在在是在打消皇帝潜在的对狄青的猜忌。

最后再说结果,狄青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这是实打实的加官荣休的待遇。而狄青还年轻,新君继位后随便一道诏书,就可以调他入京,政治生涯远没有结束。只是可惜他到了陈州第二年就病死,也算是个遗憾吧!

ps.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北宋宰执绝大多数都干不久,短则一年,长则三年,然后就要罢相外放。并且北宋官制职遣分离,外放不代表就是贬官。狄青做了四年枢密使,外放也是很正常的操作。


政见不同,与君子与否无关吧


先谢谢您的邀请,

坦诚的说一句,我对欧阳修弹劾狄青的事和对付曹太后的相关史实不了解。无法就事论事的给您解析。

不过,不了解也有好处,就是不会受主观立场所左右。

我们讨论历史人物,不应该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无论是哪位。道德具有主观性,中国人觉得不道德的,外国人不一定这么想,就像安乐死,中国觉得不能放弃生命,应当自强不息,外国觉得自己有权体面的离开,都没错。

其次,历史人物不管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需求做出的,我们不是他,代替不了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现代人能做到的也少。做个假设,别人私下找到欧阳修,你不这样那样,我得势后必让你满门抄斩。换你是欧阳修,你怎么选?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现代人是感受不到的,唯一能让我们做参考的是文革。文革残酷与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不能说他去做一些政治选择,就是不道德,因为我们不是他。

再者,古代的义利观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这点弊大于利。儒家文化在义利观上是二元论的,提出君子,提出小人,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而没有提出君子和小人,在某种环境下会相互转化。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世界上没有纯君子,没有纯小人。所谓君子慎独,一个伟光正的人,可能也有龌龊心思。故而有了那句话,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人人皆小人。

评判历史人物,最重要的点,是他是否有历史贡献。他是否推动了时代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国民。而封建王朝,官员是自带阶级属性的,本身维护的就是封建王朝、地主阶级的利益。正面形象伟岸如孔子,也不例外。他也有阶级属性和阶级立场。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今天也有进步意义。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不是维护阶级统治是什么?而儒家如何成为显学,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权天授之后。当儒家成为阶级统治工具时,如果以现代道德观来评判,儒家是不是也是伪君子文化?一边告诉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一边告诉你天地君亲师不可违背,你这辈子就得当孙子。

作为晚辈,感谢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著精彩,我们追寻著他们创造的文化脉络。

他们是伟大的。天生斯人,天地之间,留下了故事给后人看。


弹劾狄青确实是污点,濮议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灌醉太后哄她盖萝卜章同意此事确实不厚道。但是作为文坛领袖、庆历名臣,他也不算什么罪人。而且熙丰变法的大功臣吕惠卿也是他推荐给王安石的,算是间接为后世做一件善事吧。


古代从来都是男权社会,女性那怕贵位太后,也是不得干政的。唐朝出过武则天,到了宋朝,是特别讲究礼法的朝代,曹太后作为女性,始终不是士人们心中理想的统治者。

宋英宗当时登基快一年了,朝中大小事还要太后来决断,这是后宫已经严重干预的事,作为士人领袖欧阳修的选择是合理的,虽然不太厚道,但是历史环境和前车之鉴,不得不让人迈出那一步。

说到狄青,真的是生错了时代。经历五代十国武人割据的时代,士大夫和统治者是打心里不放心武人的,他们有造反的实力,宋朝开国皇帝曾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代,没有之一,也是儒家思想治国贯彻测底的朝代。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某政。

作为朝中重臣和文人领袖的欧阳修等人,他们首先要考虑是天下安危,其次才是个人品行上的事情。他们对于狄青和曹太后的所作所为,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相契合的,既要防范外戚专权,也要防范武官篡权。

打压狄青也好,对付曹太后也罢,都是他们作为文官和大臣该有的职责。只有其中的分寸也有当事人能力把握的问题,对于后人会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可能还估计不上,因为当时就有许多问题要处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