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出了问题自身解决不了,那就必将是下一个朝代帮你解决。唐末出现的兵强马壮者为王是不是就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


五代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重武轻文吗?

不是。

五代——或者说安史之乱以后的核心问题是中央权威不足+各地藩镇军阀化。

实际上唐代后期这两大问题已经开始有好转的迹象了,因为你别以为军阀化这东西很爽,实际上对于藩镇节度使来说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今天我让你们这些丘八爽了你们推举我做节度使,明天你们不爽就弄死我,到底咱俩谁说了算?所以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一个趋势就是各地节度使对中央权威的认可程度在逐渐变高。

所以唐代真的解决不了藩镇的问题么?从趋势上看,唐代是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问题是小冰河期来了,你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所以天启四骑士再现江湖,王仙芝黄巢了解一下。

唐末大起义不仅中断了中央加强权威、削弱藩镇的进程,顺便一起打断的还有自两汉魏晋以来的禅让传统,把笼罩在皇权身上的遮羞布给扯下来了——这比什么重文还是重武要命多了,直接关系到执政合法性问题。朱温等不及要做狮子王,下边人建议他先加九锡让他一顿爆锤,最后搞得大家一看都这样了,还扯啥正统不正统的啊?老子有兵有权,凭啥不能做天子啊?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所以皇权的神圣性被彻底瓦解了,从五代开始许多政治上的潜规则都被打破了。你看南北朝的时候北朝和南朝还要撕一撕正统的问题,权臣篡位还要积攒功劳,然后装模作样地三推四请一番,最后哎呀没办法,为了天下苍生我就勉为其难做这个皇帝吧!等到了五代,那都不是事儿,不就是个皇帝么?我拳头最大,我就要当皇帝。

所以到了宋朝这儿,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重建政治秩序,维持王朝统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

所以你说宋朝重文轻武吗?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里的「武」指的是什么?武将?士卒?军队建设?在批评宋朝政策之前我想大家应该先琢磨一下,这是个什么朝代?这是个基本上一直围著养兵打转转的朝代啊!就算是太平年景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也都扔到了军队里,然后按照一些人的想法咱们还应该拔高武人地位,鼓励将领放手施为?

实际上五代骄兵悍将的「活力」一直到宋初都保持得很!不!错!什么乱军之中拥立天子、什么大战当前不听调度、什么众将争功鼓噪进军,这些事在宋初发生了多少次我都懒得数。你要是皇帝你怎么想?你也闹心啊!

实际上宋代在以文御武这个大方向上做的是没问题的,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军国大事集体上会讨论,放在开封的禁军数量也逐渐削减,边将的自主权也开始有限放宽,甚至你能看到一点军队国家化的影子。但问题是皇权社会,很多东西依然是决定性的,比如皇帝脑子有问题,就想著跟自己爸爸撕逼(钦宗)不想跟金人打仗,最后开封城没了你有办法吗?比如说皇帝有病,就想著自己爽一爽宁可装孙子也不想打仗(赵构),你有办法吗?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啊。你要是觉得唐太宗英明神武实乃统治者之典范,那你也得接受在封建王朝这种皇帝总是少数的,一辈子养尊处优遇见事就两股战战的皇帝可能更多。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我一个皇帝凭什么要守著城池跟鞑子死磕啊?就为了彰显武德??

但是在五代,皇帝御驾亲征那简直太正常了——全国上上下下都是军阀,您就是最大的军头,大仗一起您不亲自带兵出去您放心?实际上五代中期开始不断加强禁军建设、削弱藩镇只不过是皇帝本人要做最大的军头而已,权力核心就只是君主和他身边的一个小圈子,宰相什么的都只能处理日常事务了,我凭什么不重武轻文啊?我就是武将里最大的那个,你们这些文官有个屁用?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北宋「重文轻武」本身只是国家治理模式逐渐恢复正常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当然统治者也确实曾经有意识地对武将进行过打压,这种打压当然可以被看作是对五代风气的一种矫枉,但是否「过正」则很难说。


重文轻武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出现了:

四年迁将作大匠,六年充东都留守,八年迁右卫大将军。上谓君曰:「皇家故事,诸卫大将军共尚书交互为之。近日渐贵文物,乃轻此职。卿声实俱美,故暂用卿,以光此官,勿辞也。」《唐太原节度使韦凑神道碑》

《旧唐书.李林甫传》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开元中,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张嘉贞、王晙、张说、杜暹都是科举出身,萧嵩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也是地方和中央行政官员一路干上去,直到开元十五年河西节度使王君毚战死后空降去担任河西节度使,和韩琦、范仲淹空降去陕西没什么区别。

除了这几个,从幽州节度使入拜左相,和李林甫斗法失败的李适之,他以宗室身份入仕,起家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再比如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崔希逸都是文吏出身……

所以李林甫才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

题主想知道没有五代十国会如何,想要不出现五代十国,那就不能出现安史之乱,这种情况下,历史就会沿著开元盛世的路线走下去——那还是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是唐代以后贵族政治消解,庶民政治崛起产物,武周以后,大批出身小地主(庶族地主)的读书人前往边塞谋求仕进之途,他们取代了过去文武兼资的世家子弟,成为边疆地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纽带,这才是造成重文轻武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对宋代的重文轻武更印象深刻,反而是由于宋代皇帝出于维护皇权的意图,有意提高职业军人的地位,把职业军人直接扔进了政治漩涡之中接受摔打造成的感官印象。比如狄青,无论他遭到多少攻击,至少他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做到了枢密使的位子上,而战功远远超过狄青的开元虎将张守珪,他在张九龄的阻挠下干脆连中央都进不了。

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

李林甫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寒族即无党援」


以文制武是历史大趋势,当然宋朝步子太大扯著蛋了,现在各国都是以文制武。


与其说宋是重文轻武,还不如说是宋试图推行军队国家化,而将军队的大量权力从军事主官手里剥离出来收归中央,总的趋势是没有错的,军队国家化是军队发展的必然,后世打遍全球的红衣英俊就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国家军队,所有军费由英国议会拨付,招兵由政府出面进行,宋朝的军制也是如此,而在宋朝以前要么是府兵制这种非常备军制度,要么就是在募兵制中将领权力过大。这也是军阀混战的基础条件。

而宋朝的问题是他的国家化改革并没有做彻底,军队是处于一个半国家化的状态中,看上去更像一支国家养的雇佣军,这就很尴尬了,军队夹在政府和将门中间,军队建设上少有人愿意担责进行深入改革,所以宋军战力自来起伏巨大,弱的时候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女真人打得找不著北,强的时候能一路反推女真主力,连破蒙古主力二十四营。所以宋军不是军事素质和装备有什么问题,而是大部分时间宋军处于一种缺少优秀军事指挥加成战斗力的情况下。宋朝政府不是不重视军队,而是由于军队血统问题不敢给军事将领放权,而军事将领害怕担责普遍不愿意打破宋军的常规操作,而且出了问题他们也不像韩琦这些文官头那么铁担得起责任,因为他们只会带兵,不会其他的,赌不起。

其实宋朝在熙宁变法中设立了武学,如果依托武学将将领的培养也收归国家,那么久而久之就可以真正起到改变军队血统的目的,那么一支真正的国家军队,政府必然会更敢放权,这会大不一样。可惜的是王安石太急了,没几年就扑街了,武学培养的军官还没有机会大规模在军队里上位就被传统将门挤死了,政府依然不敢放权所以军队处境依然尴尬。

而没有五代十国会不会有所改变,这个要看情况。军队国家化的路是必然要走的,因为唐朝后期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很严重了,那改革必然会有一个衰弱和混乱期。但是如果没有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和契丹失去压制快速壮大的事件,那将给宋朝军事改革一个极其稳定的外部环境,如果宋朝能完成改革,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存在,那重文轻武也就是个伪命题了。


以文治武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是国家正常化的必然结果。

这个我们只能反向论述。如果文不能制武,那么会如何?

那么就会出现几种奇特的文明。

第一种就是日本战国性质的,幕府统治。这种统治结构是很不稳固的。因为都是地头蛇,谁怕谁?互相的杀,互相伤害。不出几代就互相杀得干干净净。

比如源氏幕府,不到三代,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三代直系血脉就互相残杀得干干净净,只能由外戚北条执政。

然后过不了几代大家就互相对杀。

杀成足利幕府后,诸侯甚至让将军政令不出山城。

一派拥护弟弟,一派拥护儿子,杀得京都一片火海。

最后一个德川幕府,倒是相对来说最用官僚而不是武人的。

但最后不能压制雄藩,也是末日来临。

第二种就是欧洲的。文武不分,军政财一把抓。碎片化割据。领主互相混战不休。杀出一个皇帝消停两年。

死了之后又分崩离析。

第三种是美洲原住民的。

他们是神权制约皇权,动辄,组织,啊不,神灵已经决定,你这个王武德充沛,品德高尚,神很喜欢,就拿你当祭品吧。

然后就活祭了。

为了保持武德,还时常挑拨几个大族互相攻杀打仗。

有没有五代十国,正常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想保持自己的稳固,都要防止神权干政。

诸侯尾大不掉。

剥离割据势力的财权,军权与人事权。

三权合一就是节度使,割据势力,权臣。肯定要干掉。

所以必须分权,重用行政官僚,强化中央权威。

具体就是,给兵可以,不能有地盘。粮草由朝廷给。

真正到了王朝末期,比如让湘军设置厘金,自筹军饷。

明眼人都看出,药丸。

这个时候,掌兵的虽然还是大儒,但是以文制武,制度制约已经从根本发生动摇。

督抚们出将入相,手握厘金,门生故吏满天下,朝廷其实已经半瘫痪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