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这要分类型,如果单论古典作曲,中国顶级作曲家实力是强于日本的,但是除此之外,其它几乎所有类型的音乐,日本都要发达地多。

首先就音乐产值来看,14年中国的音乐产业产值首破30亿元,而日本11年产值达到31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不过近年有下滑)。

当然光产值不能说明问题,从大众音乐素养而言,日本已经超越美国,而且近年逐步提升,从排行榜的音乐可以看出大众对于音乐的欣赏在向多元化发展(相比之下美国则是急剧下降,中国则是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可以看到在日本古典音乐同样很有市场,古典音乐会有大量生活比较轻松的经济条件良好的听众,而在中国音乐专业之外的古典听众寥寥无几。

听众决定音乐质量,然后谈谈流行音乐质量,仔细听会发现日本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和声体系,日本的流行音乐的和声都相当优秀,而中国的和声体系编曲的质量,配器的复杂程度是中国不能比的。然后另一个重点,中国现在的流行音乐还是大调为主,最多小调,而日本的流行音乐特别是acg音乐,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新古典,民族音乐,中古调式,jazz,哥特暗潮,教会调式什么的,而这种东西在中国是流行不起来的。

从上面这点可知日本能养活各类优秀音乐人,而在中国那些专注于优秀音乐的音乐人挣不到钱,渐渐的就去做滥流行挣快钱去了。

所以金属,核,摇滚,电音,jazz这些差距就是自然的了,中国好点的金属乐队就那么十几个,而日本的金属是被欧美承认的,核音乐更是世界领先,摇滚在日本已经像流行一样烂大街了,而在中国烂大街的是流行摇滚,真正的摇滚还是小众,也没听过什么国产核音乐人,日本的电音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了,很多大厂牌,一大批优秀的电音音乐人包括题主提到的平泽进。而中国有名的电音制作人都是一些水平低下缺乏音乐素养的家伙(不点名了)优秀的电音音乐人也有,但是极少,而且据我所知没有大师。最后谈到jazz,日本音乐在20世纪中期受美国的jazz影响极大,之后的音乐可以说就是在jazz和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合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性,可以说jazz已经融入了日本音乐的血液,这也是日本听众和中国甚至美国拉开了差距的根本因素,而在中国很少人听的来jazz,爵士音乐人也很少,学院派大师倒是有。

尽管现在差距很大,我觉得随著中国听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还是有一天会赶上去的,在这里稍微推荐一些优秀国产音乐人/音乐家:

古典:谭盾,王西麟金属:九宝,杭盖,葬尸湖摇滚:崔健,窦唯jazz:秦四风,谭伊哲soul:袁娅维

实验:窦唯

实验电子:常石磊

实验民谣:周云蓬,小河

电子:john towse

另外加上刘欢,钟立风,

如果是平常习惯听流行的听众朋友可以先听一些new age,jazz hiphop,indie hop

作者| 范志辉

3月13日,网易云音乐宣布与吉卜力工作室达成版权合作,获得旗下包括《龙猫》《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崖上的波妞》等知名动画热门音乐作品的全面授权。这也是继去年10月吉卜力将旗下系列电影的数字版权开放给HBO Max、Apple TV+、Vudu、Google Play Store、Netflix等流媒体服务之后,在流媒体领域的又一动作。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由宫崎骏、高畑勋共同创立,以高品质、剧情动人的特质打动了全球观众,日本音乐家久石让为工作室多部影片制作的电影音乐,也都评价颇高。但尴尬的是,长情的粉丝们长期以来都面临著一个问题:没有地方可以买到这些经典作品的数字版本,更听不到这些经典中的动画音乐。好在,现在终于解决了。

有趣的是,吉卜力工作室近年来对流媒体态度的转变,跟日本音乐产业在实体唱片和流媒体服务之间的摇摆与转变,何其相似。

开放合作、入驻微博、发数专,日本音乐产业终于"村通网"了

在音乐圈,想拿日本音乐版权的授权困难程度高已经快成为共识了。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本土市场已经足够大到支撑产业运转,且对于流媒体等新兴消费方式的警惕。那么,在流媒体席卷全球的趋势下,日本是如何靠卖实体排到全球录制音乐市场第二位的?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渠道层面,基于唱片公司、分销商、零售商和政府之间稳定的定价结构以及分销模式,完备的行业规则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传统唱片业对销售渠道乃至整个产业的控制力。

法律层面,作为版权管理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除了高额的版权费,非法上传和下载行为在日本都会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其中非法上传获刑最高可达10年之久。这大大限制了数字音乐在市场上的传播,以及减缓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养成。

受众层面,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的实体消费习惯,且单价较高,保证了市场大盘;另一方面则是偶像产业下的粉丝经济,不同封面的版本、视频DVD版本等多次开发,可以为唱片公司带来多轮收益。

而在过于严谨的合作态度下,客观上形成了两个结果:国内音乐平台有钱也买不到日本音乐的线上播放授权;粉丝想听歌只能通过各种上非法渠道。好在近年来,随著流媒体的不断冲击,日本音乐产业终于开始转变思路,逐渐对外开放了版权合作。

以2017年网易云音乐与日本最大级娱乐集团爱贝克思(avex)达成合作为分水岭,正式开启了正版日本音乐大规模入华的先例。随后,基于用户属性与版权运营优势,网易云音乐陆续与KING RECORDS、NBCUniversal Entertainment Japan、日本哥伦比亚等日本唱片公司达成了版权合作,占得先机。2018年9月,日本动漫音乐厂牌SACRA MUSIC、日本索尼音乐旗下厂牌MusicRayn也先后登陆腾讯音乐娱乐。

数字专辑的形式,也在日本音乐中逐渐流行起来。2019年,随著新海诚动画电影《天気の子》的热映,RADWIMPS数字专辑《天気の子 complete version》掀起一股中国的日音浪潮,目前在网易云音乐售出超19万张,创造日本音乐数字专辑在中国的最高销售纪录。

而一向以对爱豆肖像权管制严厉著称的日本杰尼斯事务所,也在2018年12月允许SMAP成员木村拓哉开头微博,画风平易近人,活跃得像个高仿号。2020年1月8日,木村拓哉首张个人数字专辑《Go with the Flow》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全球同步上线。这也是杰尼斯事务所首次在中国开放数字音乐售卖,在日语音乐圈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开放合作、入驻微博、发数专等系列操作下,日本音乐产业似乎终于"村通网"了。但众所周知,数字音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并于2015年超过实体音乐的市场份额。

那么,这个节点拥抱流媒体,日本还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吗?

从抗拒到接受到主动拥抱流媒体,看日本音乐产业的变迁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全球音乐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在旺盛持续的实体消费支撑下,日本市场以反潮流的方式逆市上扬,并于2013年日本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录制音乐市场。这也是自1973年IFPI统计以来,美国首度被其他国家超越。

行至2018年,日本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录制音乐市场,为艺术家和唱片公司创造了28.7亿美元的收入,是排名第三的英国市场的两倍。

根据日本唱片业协会RIAJ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Spotify为代表的付费订阅和广告支撑的流媒体服务在日本创造了419.7亿日元(3.85亿美元)的收入,比2018年的313.7亿日元增长了33.8%,相比2017年的238.9亿日元几乎翻番。

流媒体服务的兴起、实体唱片的衰微,也是近几年日本音乐产业最大的变化。

据RIAJ在2018年的一次调查发现,48.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CD听音乐,65.9%的受访者使用YouTube收听音乐。

尽管如此,CD、蓝光光碟、黑胶为代表的实体唱片仍然是日本录制音乐的市场之王。数据显示,2019年,实体唱片的收入仅下降了3.0%,全年产生了惊人的1495.5亿日元(13.7亿美元)的收入,在整个音频音乐市场占比超过70%。

但流媒体的时代车轮仍然滚滚向前,日本也不例外。2019年,流媒体占日本音频音乐市场收入的19.3%,高于去年的14.6%。而从2005年开始,日本的实体唱片销售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根据RIAJ历年数据来看,实体唱片销售额在2018年已经下滑到2403亿日元,与2005年的4222亿相比,近乎腰斩。

换句话说,在实体唱片下滑、流媒体兴起的大势下,日本音乐产业正处于实体向数字的转型阶段,对流媒体也从抗拒到接受到主动拥抱。但从现实来看,似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一方面,基本盘上实体仍然占据主导,但要想从存量挖增长,并不容易。

根据RIAJ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1882家唱片店,同比减少了7.9%,与1989年底的6213家相比,仅相当于巅峰时期的30.3%。市场需求的萎缩,也将进一步挤压实体销售网路的生存空间。而在实体持续下滑的过程中,如果流媒体的增长跟不上,两者造成的空缺将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虽然流媒体已成为日本年轻消费群体的主流,但严苛的版权法、偏保守的产业方仍然是后续发展的阻碍。

比如,为了保护传统唱片业的发展,索尼音乐就采取了"消极"措施抵制数字音乐的大规模侵袭,直到近两年才允许iTunes在日本销售旗下艺人的音乐。与此同时,像Spotify、Deezer这样的全球流媒体服务都难以与日本唱片业达成协议。

Spotify在2016年9月进入日本市场,部分原因就是此前日本唱片公司对其广告支持的免费增值服务模式持拒绝态度。目前,Apple Music、Google Play和KKBox在日本都不提供"免费增值"服务。

但好在,日本音乐产业这几年终于决心加入到流媒体的浪潮,且积极海外扩张。而J-POP(日系流行音乐)、J-ROCK(日系摇滚)、二次元文化等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都拥有广泛的接受度,也都是"酷日本"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优势。

X-Japan

事实上,在日本二次元文化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市场对日本音乐需求非常旺盛。网易云音乐后台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音乐播放量以及以日音为主的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音乐的总播放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日语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长达80%,ACG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长达280%。音乐用户方面,日语歌曲听众普遍年轻化,90后、00后占比最高。

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案例可能会更加明显,这家有110年历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唱片公司,为进一步助推全球事业的发展,特意设立 "NIPPONOPHONE"品牌,致力海外探索。

2018年9月,在看到日本音乐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潜力后,日本哥伦比亚最终选择与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合作,其董事长阿部三代松称这次合作"是日本哥伦比亚探索中国音乐市场过程中值得纪念的第一步。"

无论是在本土拥抱流媒体浪潮,还是向海外探索寻求突破,对于正经历转型阵痛的日本音乐产业,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还存在不少变数。

排版 | 安林

看完以上内容: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先声」三个忙:

1、点个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一起成长。

3、关注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第一时间收到最新音乐产业快讯。


现代乐≠流行乐。两者无关联,望周知。

现代乐≠流行乐。两者无关联,望周知。

现代乐≠流行乐。两者无关联,望周知。

现代乐≠流行乐。两者无关联,望周知。

现代乐≠流行乐。两者无关联,望周知。

见过好多人一口一个喜欢「日本音乐」,一口一个「日系」,结果这些人基本上对「日本音乐」的理解,除了日漫风流行音乐、影视配乐之外一无所知。

说什么好?真的,说什么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对中国现代的音乐发展很失望…

有很多歌都是抄的日本的曲调。

确实我的歌单里80%为日文歌。

我比较喜欢曲调欢快治愈系的吧,日文歌很多都是这样,但是中国流行音乐我就不说了吧(脑壳疼~)大部分都是伤感情歌致郁的。

中国应该往自己的民族乐器上多多发展创新吧,比如葫芦丝呀丝竹乐器之类的,能不能将它们用于流行歌曲之上呢?听中国的我一般都听些纯音乐之类的,我觉得这部分中国不逊色于世界。


很多人说了中日音乐产业的对比,我来从音乐本身说说。

先说说所谓的现代音乐,现代音乐大体是从上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影响最深的肯定是早期的布鲁斯,爵士,到后来的bossanova,funk,rnb,soul,包括摇滚,金属啊啥的。其中我认为整个现代音乐最核心的就是爵士乐,有完全不输于古典音乐的严谨和深刻,但又摆脱了古典音乐的教条主义,追求即兴创造。

事实上崔健先生在80年代就说过,爵士乐是决定一个国家现代音乐水平的关键,然而直到如今,国内好多人连对爵士乐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大部分人对爵士乐还停留在什么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这种阶段,殊不知爵士乐作为一门严谨的音乐学科,是现代音乐里的瑰宝。

而日本的爵士乐毫无疑问的世界前列,可以与美国竞争的那一类,而且日本把爵士和流行元素融合得相当完美,我认为这方面甚至老美都没日本做得好,从80年代小野丽莎那派人开始,日本有无数的音乐人做流行爵士,这方面,我们的音乐人可以说是望尘莫及,甚至能做到模仿别人(不是翻唱更不是抄袭),都已经在国内是顶尖水平了。我认识好几个国内的职业音乐人,做各种风格的都有,rnb的,流行balled的都有,但说到日本的现代音乐,无一不是非常崇拜。

当然现代音乐另外一个大类,摇滚乐,摇滚乐显然没有爵士那么学院派了,甚至早期还是地下音乐那种,国内摇滚乐队倒是有很多优秀的,原创做得也很不错的,但没有太多那种传奇乐队,毕竟属于摇滚的黄金年代已经过了,7080年代的欧美,90年代的亚洲,是属于摇滚的黄金岁月,欧美就不说了,日本在90年代前后,诸如彩虹乐队,xJapan等,可以说是殿堂级别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