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和第一期水木淘汰一样。

白举纲这首歌的整体呈现、包括台风真的非常工业化,就像水木年华的浓浓商演风一样,包装过于厚重。但作为专业乐迷,你可以从音乐专业角度说人家不行,不能丢一个不够「Underground」,不够滚圈就一竿子打死。

三儿他爸的那本《乐评人自我修养》,建议相征也买一本。


我觉得相征说没有核是没问题的,只是后面的论证跑偏了。整个表演看下来就感觉是一个明星找了个乐队来唱歌。


摇滚真是装哔的重灾区。

聚集了音乐圈装哔最严重的一群人。

三两才华装不下这帮人欲与天公齐比高的笔鼻之心。

啥啥像样的东西都写不出来完了还谁谁都看不起。

大哥们,你们范是很浓,但写出来的歌好听吗,有才华吗,有东西吗,跟你们看不起的流行,有区别吗?

流行有好歌,有差歌,摇滚也有好歌,有差歌,单纯说摇滚比流行高级,就跟两个武林高手见面直接报招式决胜负一样。

我螳螂拳。

我云雀腿。

在下输了,告辞。

洗澡顺便听的,专业乐迷直接给我在浴室气到对著屏幕骂人。

大张伟一句话简直说到核心眼眼里了:

中国摇滚乐就是有一股迷思,老觉得地下就是了不起,地下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堆不敢真的说出来自己愿意成功的人。

我就想问这是乐队的夏天,还是摇滚的夏天?

摇滚圈,为什么整的跟作协一样?还有准入门槛行业规章吗?只有地下非好孩子小众才叫摇滚?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是摇滚吗???

以下是专业乐迷对白日梦乐队不行的主要观点:

  1. 太好孩子了,好孩子可以玩别的音乐类型

无语

摇滚圈还是吸毒坐牢打人的少了。

还是那句话,什么叫好孩子,什么叫摇滚,玩摇滚的应该是什么孩子,这套隐形的规章制度写在哪?拥有这套隐形规章制度的摇滚圈摇滚吗?

等到摇滚圈跟监狱圈重合的时候可能才是这帮专业乐迷人心中真正的夏天。

2. 不underground

2020年了,进入21世纪二十年了,都online了还在这underground呢。中国摇滚专业乐迷真是为数不多的永远停留在90年代的一群人。

怎么叫underground,underground观众跟屏幕前的观众有区别吗?怎么给前者表演就是高级,给后者表演就成了不摇滚?

不就是网抑云上身吗?不就是那股喜欢的乐队得一直小众,不能走到大众视野,不然就没有那股味儿的「我爱的真与众不同」的装装之心?

3. 没有摇滚的生活状态

摇滚创作的到底是歌还是故事,到底比的是音乐还是搁这比惨?

非得吃不上饭做不下去没人听才叫摇滚?

水木年华说的特别好:

当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又放下一切,从零开始,跟本来就从零开始,哪个更摇滚?

我看这群专业乐评人就是最不摇滚,没有之一。

偏见,固步自封,自命清高,完了才华作品能力方面一败涂地。

白举纲歌也就一般,但跟其他真的很平庸,真的很煽情,真的很比赛,真的不好听的歌比起来,还真谁也别瞧不起谁,谁也没比谁高级。

我琢磨著这些专业乐评是导演组安排的吧,刻意唱反调激起观众愤怒制造节目效果?毕竟超级乐迷不好操纵,大众乐迷没有看点,给专业乐迷安排个黑脸角色还挺有戏剧冲突的。

如果是这样我也就忍了。

如果这些是专业乐迷真实的想法我真是想给他们打造一个B神之杯。

又想到第一季女神合作舞台旅行团新裤子倒数第一倒数第三的事了。

乐评人点评旅行团跟周洁琼的合作舞台,说你要知道自己是谁,不能为了漂亮舞台放弃了自己。

我这个暴脾气,跟偶像出身周洁琼合作就叫放弃了自己?这群乐评人比人家乐队自己还了解人家是什么样???人家旅行团就是一帮单纯大男孩,人家自己也说自己是一群快乐的人想让观众看到快乐的舞台,完了到乐评人跳个快乐的舞成放弃自己了???

还有新裤子跟cindy的舞台,小镇女孩没有舞鞋,也没有人在意她,但她来参加舞会,觉得自己是最好看的女孩,这种《阳光小美女》的精神内核,这种面对世俗的不承认而不为自己境遇困顿的傻子一样的执著和洒脱,这种与cindy本人高度契合的经历和气质,多么的时髦啊,多么的好听啊,这不是摇滚还有什么是?

还有什么是摇滚???

真不敢相信这群乐评人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摇滚?


1,如 @张书玮 所言:「只要电视节目还想要去吸引普罗大众,而普遍意义上的内容制作不能提高大众认知的话,这些东西就不能成为任何一方的养份,表演者,点评者,观众皆是如此。」 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我始终都对所有的综艺节目保持警惕和敌对,不仅是《乐夏》。我也说过,我一直认为《歌手》是糟糕的、媚俗的节目,但为什么今年我每一期都在微博直播(哪怕盲听),因为我坚信「只有差的音乐,没有差的乐评」(by @贺愉 ),在公众对音乐关注度空前的时候,能聊一点是一点,能输出一点是一点。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引导五月天的粉丝去听The Beatles。」

2,所以,《乐夏》一定程度上的魔鬼剪辑,让 @相征 成为众矢之的,这有戏剧化的因素。包括你看那一段,当时无论是周迅、第二现场的其他乐队的各种reaction,整个气氛和节奏一下子不对了。我们无从去知晓当时到底相征完整地表述了什么,这其实也不太重要。毕竟当场20个专业乐迷,有19人对小白投了反对票,哪怕他们都带著偏见和傲慢——为什么会有这种偏见和傲慢?

3,因为摇滚乐是一种语言(别在这个讨论语境中提「《乐队的夏天》而不是《摇滚乐的夏天》」)。而语言就代表了欺骗。

「它宣称,这种语言能表达任何事物:预测所有的真相、揭示所有的奥秘、摆脱所有的限制。」从最开始的时候,这确实是成立的。「作为一种表面上看来新发现的言语形式,摇滚乐宣布自己的新奇性,因为它立即成为自我指涉的,这个世界,即使在它正在建造的时候,也是独立完整的,一座巴别塔,在哪里,不管说什么,无论多么难以相信,无论多么难以理解,不管那是否胡言乱语还是有意为之,都立即被人理解。」最初我们理解的摇滚乐确实是这样的,没有人告诉Chuck Berry同时弹吉他的两根弦的声音更猛,也没有人告诉Ringo Starr你单独就打一个tom鼓就ok,但是他们当时就这么干了,几乎是本能的、直觉的。而他们全都对,我们全都能理解。

但到了后来,摇滚乐开始有迹可循的时候,它变成了一条条教科书般的riff,一个个好用的强力和弦,包括老道的贝斯手会告诉你进入副歌的时候你可以不用弹这么复杂的bass line啦,简单一点,跟著鼓就好啦,等等。于是,摇滚乐从本能变成了一种设计。这当然并不是坏事。人家披头四半个世纪前就知道了用加速效果把钢琴做出巴洛克式效果,你难道觉得自己比他们更牛币,你要重新发明一次雨伞?

于是摇滚乐成为了一道道公式。哦这种贝斯就是德味,这种人声就是后朋。听说emo rap现在还挺红的,我知道,前面的电吉他要dirty一点,对,就是这样。摇滚乐到了后面慢慢地成为了优衣库,通过特征化的旋律和编曲,我也能通过一件小德同款Polo,成为年薪百万的知乎大V。

反正,摇滚乐迷大部分是很好骗的。「摇滚乐正式、权威性的历史是真实的,但它们不是全部的真相。它根本不是真相。它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传播的如此广泛,以致人们相信它,但它不符合他们的真实感受,它甚至可能扭曲和压抑他们的感受。」 Who Cares。摇滚乐迷的单纯就是把AWSL打在弹幕上!我其实不在乎地上或者地下,你觉得黑色叛逆摩托车俱乐部的歌出现在《九歌》里就是地下,出现在《暮光之城》里就是地上?我只知道我听他们第一张专辑《B.R.M.C.》更接近本能。大部分音乐人随著技巧的纯熟而丧失他们的本能,能留住我的音乐家,像林生祥、Bob Dylan、李欧纳·科恩却都能保持这种本能。尤其是科恩,我不知道有哪位音乐家的最后绝唱有比他更厉害的,如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在生命最后的光芒中,保持那样的赤子之心。哪怕是传奇如Chet Baker的《最后音乐会》,也比不过科恩。

我一直说的都是「本能」。但如果真要用扣题,要扣相征老师的那个题,非要用地下这个词,那也可以。就说科恩一辈子都是地下吧!

好了,就酱吧。反正这事儿已经凉了,过几天的周六夜现场又会有新的冲突,新的热点了。大家继续冲吧。

本案定谳。


乐评人前几句说的很对,尤其那句没有核,我一下子就懂他想说什么,这首歌是玩著手机听完的,就是好听是好听,但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想听第二遍的感觉。

乐评人犯了一个辩论赛的错误,这种是常在辩论时出现被对手带歪话题的情况结果自己犯错误。他还没有说到点子上,这种歌就是工业化商业化味道太浓,流水线的产品,没有摇滚那种很real的感觉。这个乐评人说著说著把自己带歪了,被带到在一个是不是地下这种很奇怪的点上辩论太多,其实一句话工业化流水线作品就表达出来了。

不过有一说一,可以看出来白举纲已经很努力,那双眼睛很渴望证明自己。但是也确实没有支撑他写出那种很燥的音乐的经历和水平,对比下一首遗忘俱乐部的歌,感觉确实有差距。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最后回答大张伟的问题,明显就是,我想要出名的状态,这样功利的状态我觉得是不够支撑写出足够好的歌的,不够纯粹的投入到创作中,只能不断走自己的老路(商业化的创作),不破不立呀。

哦对了,补充一句,刘忻好漂亮太A了,姐姐我可以(&>﹏&


相征就是被台上带跑偏了,应该多录几次奇葩说就有表达经验了,不至于被节目组利用剪辑。

白日梦症候群的作品没有「核」,确实认同,快进看完的。团队态度固然端正,主唱也足够热爱,这都没有争议,只是说,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生活上真正的大风大浪,没有在相对纯粹、世俗、原始的圈子切身感受过,这样呈现出的音乐和舞台,即使声音上再猛再躁,也老让人觉得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力。

小白19岁选秀出道,之后几乎顺风顺水地被公司保护到现在,比同期出道的歌手们境遇好太多了,不过各方面应该也尽早受到了「上面」的拘束,以至于导致他的反叛心理,挺像校园那种的。有很多人在成名后物质条件逆袭,精神那块儿就或多或少被现实抽空了点,再也找不到「落魄」时的原始欲望,小白成名更早,所以乐评人质疑他们呈现的东西,或许只是一帮「好小孩」期待、想像中的反叛舞台?「绝不退让」在这种背景下给人感觉就挺无力的还,似乎是为了表达而表达,最后感觉乐手们都像是在给主唱伴奏,看起来还是一个solo歌手的舞台,歌词的确有劲儿,但你看著台上的人,就是唱不到心里的那个共鸣点,怪让人急得。

真是的生活体验对表达来说真的蛮重要,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提前代入为主,所以就会带著一种「偏见」去看舞台,觉得这只是一个套在摇滚壳子下的solo流行表演,不过我对小白个人还是蛮爱的。不过节目组也是,钻了乐评人表达方式的空子,把核心问题给失焦到了「地上与地下」这个矛盾上,搞得两边二元对立不太好,也没让观众明白他们讨论的冲突到底是啥~


乐队的夏天,这款又名「专业乐迷的西天」的节目,继上周把三儿骂上热搜之后,本周又让专业乐迷组背上了一个关于「underground」的新锅。

抛开节目综艺性剪辑,这期节目中的「太好孩子了」,不够「underground」这些评论本身都非常值得讨论,也许思考的真相远比剪辑呈现的一边倒要复杂。

01

joyside够地下吗?

在点评白日梦症候群时,专业乐迷相征认为他们太「好孩子」,不是真正的「underground」,与此同时标榜了「joyside」的朋克精神。

虽然节目组剪辑了「joyside」一幅并不同意,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的样子,但解散前曾经号称「北京摇滚之王」的joyside的确有过非常「地下」的时代。

乐夏使用了很多joyside的纪录片《破碎》中的镜头,这部拍摄于乐队解散前夕的巡演纪录片除了有你在乐夏中看到的那些浪漫镜头,还充满了边远所谓的「不能说」的故事。

已经去过欧洲演出的joyside09年去巡演还是连火车软卧都买不起;他们在香港租一夜租金 800元,需要在地上打地铺的房子住都要再三犹豫,贝斯手刘昊甚至调侃,这条件还不如直接睡大街去。

昨天在舞台上唱歌喝酒喝到打滚,今天为了房租车票发愁砍价,明天又能对著采访的媒体说出:「我们所做的就是加速人类的灭亡」……

而在另外两部纪录片《北京浪花》《颓废的东方中》joyside的形象甚至更为夸张,边远甚至直接讲出了我根本不想工作,工作没有出路也没有意义这样的话。

他们租不起房子,四处借钱,去小卖铺偷好一点的酒喝,喝多了就在舞台上打滚 ……他们的青春夹杂著贫穷、欲望、懒惰、酗酒、深深的绝望又绝对的清醒。

当《破碎》的片尾喝多了的虹位抱著边远说:我永远属于joyside的时候,他们的身后不是节目组剪辑出来的那种温馨浪漫,而是一段「藏污纳垢」的地下音乐旅程。

一直以来,人们都爱用「浪漫」这个词来形容joyside,但joyside的浪漫并不是虚乎缥缈未经世事的,他们的浪漫是睡过地板、坐过绿皮火车、前一秒还在打电话说自己买不起软卧,下一秒上台就能把自己的全部交给音乐的浪漫。

但是joyside能够打动我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这些故事吗?

事实上我去年冬天第一次去看他们的现场时,对joyside的过去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依然是我2019年最爱的音乐现场。

在livehouse演出的joyside比乐夏的舞台要更加松弛,边远在舞台上喝著酒,时不时就挂在自己的话筒上,他脆弱的像是被自己的音乐掏空了,又像是用尽了生命的力量去唱歌。

像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乍现一般在游走在纵情与绝望的边缘,从生活最低处的黑暗中开出向著光明天顶的花。

真正流浪过的「浪子」,生活最终会融入他们的音乐,所以能带你「一往无前,一去不返……纵情浪迹」。

但是不是没有像joyside一样经历过这种「地下」生活的乐队就不能玩摇滚呢?或者所谓「地下」就只能是joyside的这种生活方式吗?

02

只是「太好孩子了」不行吗?

回过头来听听白日梦症候群的这首《蠢梦》,这首歌真的非常差劲吗?

并没有。

虽然乐队的夏天不是摇滚乐的夏天,但在这个摇滚乐几乎占有绝对优势的舞台上,他们不仅选择了一首摇滚风格的作品,并且编曲很有重型乐队的味道。(因为找不到这个乐队创作的其他作品,所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平时也是玩这个风格的。)

主唱白举纲也提到这首歌中唱到的:「傻的像样,蠢的像样」就是在唱选秀出身的自己去做乐队也许在公司和他人的目光里是一种很傻很不现实的选择,但他就想这样,就要做乐队。

这样看来,不管是这首歌本身还是白举纲的这句话似乎都没有那么的「好孩子」,但为什么这首歌,就是这么难以让专业乐迷接受呢?

也许问题的症结不在好孩子坏孩子,而在于这首歌本身的不动人。

就像白举纲这段看起来颇为摇滚的话,其实代表的依然是一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放弃做选秀明星艺人去搞乐队是一件傻的、蠢的,需要先在自己内心耗费力量去冲破舒适圈的事。

一个是自己熟悉的舒适圈,一个是自己未完成的梦;一个是名利双收的流量艺人,一个是拉开大幕无人知晓的新乐队,按照这个逻辑,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中最真实的情感是这首歌开头写道的:「失望、彷徨」,那一句傻的像样,蠢的像样本应该是无数次孤注一掷选择后的自嘲和孤独……

但这首歌极大地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他把自己的失望彷徨改成了「偶尔」,抹去了自己最真实最纠结的那一面,最后将所有的情绪简单粗暴地一股脑概括为「绝不退让」。

这四个本该掷地有声的字,却因为没有了真实的情绪基础变得有些虚浮,再搭配上一件重型摇滚的外衣,让这首歌听起来成了相征口中所说的没有「核」。

其实是不是「好孩子」,有没有搞「underground」都不是乐队好不好的核心,重要的是创作要活在当下,真实地书写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音乐,心与心之间是可以感知的。

03

「好孩子」就不能玩摇滚了吗?

乐夏第二组比赛中的两只乐队:白日梦症候群和遗忘俱乐部的主唱都是选秀出身,两只乐队分别获得了专业乐迷2票和18票(专业乐迷给出的另一个低分是rustic乐队的4分)。

也许从这个对比中可以近一步说明:舞台上的专业乐迷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对选秀出身的主唱充满偏见。

而就像周迅问出的那一句:「太好孩子也不行?」

从好男孩猫王、甲壳虫到坏男孩滚石,再到华丽摇滚的夸张舞台形象……摇滚乐生生不息充满魅力的地方就在它开放包容了各种各样的新奇人类,这当中也不排斥好孩子,选秀不该成为歌手被排斥玩乐队的理由。

但同样,选秀歌手玩乐队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宣传的噱头,是参加选秀还是去组乐队,就像是考大学报专业一样,都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选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把选秀歌手玩乐队描绘成背叛了全世界一样的孤绝,那节目组又该置那些打一开始就选择了玩乐队的乐手们于何地呢?所谓「underground」是要背叛全宇宙吗?

最后说说节目中大家似乎都觉得已经过时了的「地下」,尽管很多乐队「地下」状态最开始都是因为穷,但在摇滚乐发展的过程中,「地下」早已经从一种原有的生活或是市场状态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就像美国80年代以「脑残」、「小威胁」、「黑旗」等为代表的乐队,深入地下不是他们的生活状态,而是他们的一种自我选择。「地下」意味著的是一种不以市场市场和听众为考量的创作方式,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愿来真实表达的创作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地下」的概念永远不过时。

相比较各位超级乐迷所质疑的:现在这个年代还能去哪里underground,可能把「地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乐队的气质来讨论会更加合理有意义。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节目剪辑的所有乐队发言几乎矛头都全部直指专业乐迷,还简单粗暴地将「地下」概括为:就是一堆不敢真的说出来自己愿意成功的人。

而这种话语体系,与节目反对的所谓「选秀歌手就是不行」的偏见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一件原本值得讨论的事情最终呈现在节目中变成了一场年轻人成功反抗老顽固专业乐迷的反击战。

这种不容质疑讨论的风气,也许才是真正应该被打破的东西。

来源:不知名摇滚研究中心


很多人说这是白举纲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其实我要说,这是乐评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白举纲那个歌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地下不地下」,也不是什么「摇滚不摇滚」,而是根本就不「乐队」!

对,白举纲,你跑题了!

乐评人们有没有偏见?当然有,那个说underground不underground的就是偏见,谁说乐队就得underground?! 早些年人家欧美摇滚乐是显学,很多少年成名的也不耽误人家创作。但大家因为这个偏见就为白举纲抱不平,那就搞笑了。乐评人说他没有内核真的说到了点子上,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可质疑的。

很多人说的都对,咱这个节目叫「乐队」的夏天。不是摇滚乐队的夏天,所以这个节目里自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曲风,民谣行不行?当然行。流行摇滚行不行?也行。民族音乐行不行,都行,都没毛病。但问题是你得是「乐队」!

乐队是什么?是把所有乐手当人,每个乐手不管你什么位置,你有你自己的贡献和表达。

这一方面摇滚乐队最典型,就拿过来举个例子:

每一个「真正的」摇滚乐队,都是一个由各种乐手组成的音乐「实验室」。所谓「实验室」,就是每个团队成员通过自己这个乐器的创新和编排,来实现音乐风格的突破。比如痛仰的高虎确实人气高,但吉他手宋捷,鼓手大伟都不要太拉粉,宋捷的《西湖》里的吉他编曲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痛仰牛逼并不牛逼在虎哥嗓子好有范儿,而且牛逼在整个团队的强大,大家一起对音乐的探索。

再比如这次刘忻人家也是嗓子好的不得了的选秀歌手,但是「大伟」的鼓明显给整个乐队带来了「镇队之宝」,同时吉他手也有自己的旋律,开头的前奏就特别抓耳洗脑,中间段的口哨solo简直神来之笔。加上bass的节奏solo,每个乐手都对整首作品有著贡献和表达。这才是遗忘俱乐部秒杀所谓「白日梦症候群」的原因。

白日梦症候群整个的表演阶段我只看到了白举纲在飙唱功(之前不认识他,都不知道他是个名人),看完了表演看评论,这一伙子吉他贝斯鼓果然是这小子雇的!一个是屈尊降贵的明星,另一边是不得志的乐队成员,他们的不平等地位在作品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白举纲这个表演披了个摇滚的外衣,依旧是「自带配乐队」的男歌星。你这不是乐队,这是「配乐队」,和「乐队」的夏天有神马关系!

话说回来,摇滚乐在组队「实验」这方面特别强,但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如果主唱太强,或者形象太好,其他人就会沦为背景,要么主唱出走单飞,要么乐队闹矛盾解散。这都属于「流行」的逻辑压倒了乐队的逻辑。

你要说主唱不讲究吧,也不完全。大家都来看的是我,很多歌还都是我写的,凭啥给你们分那么多钱,不如一盘伴奏带走天下,挣的钱全是我的,开这个头的就是郑钧。

但是脱离了乐队成员,脱离了创新土壤的主唱,也往往很容易被商业裹挟,最后归于流俗,例子就是半壁江山汪峰同学。

这也许是乐队这个物种悲剧的一种吧。


参演乐队和专业乐迷来到乐夏2似乎是同一个目的:证明自己的价值!

1、参演乐队。证明自己的音乐;证明自己的友谊;证明自己的热爱;证明自己的时间......

2、专业乐迷。跟乐夏第一季不同的是,乐夏二的专业乐迷这次来是为了证明自己专业的。为了去证明自己的「专业」而拿出了自己压箱底儿的音乐历史来堆叠自己光怪陆离的「专业」见解。具体表现一:音乐没毛病就跟你扯「摇滚内核」。比如专业乐迷「内核兄」相征。

内核兄-相征

具体表现二:音乐挑不出毛病就跟你扯双设(某风格音乐设定和人设)一致性。比如这位双设兄许宸。

双设兄许宸

摇滚乐不更该勇敢的遵从内心,关照自己吗?小白的这个内核不够摇滚吗?小白顶著上面的压力来履行乐队的梦想,难道不是内心和行为的一致吗?以这两位「专业乐迷」为代表的其他「专业」乐迷们,你们来乐夏2成功的证明了你们的「专业」,你们就专业在拥有2分座椅的权力上。你们令我想起了一支假狠乐队的歌词-The pigs in the river 。

乐夏真该把这些A货们换下来吧。下次还是请声音图书馆的专业乐迷吧。至少声音图书馆的乐迷更在意的是音乐传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证明自己的专业。

声音图书馆的观看乐迷

为乐夏2的集结现场

先上结论——

刚看完节目的时候脑瓜子嗡嗡的

觉得大家说的都挺对

但是又有哪儿特别不对

后来我想明白了

大家都被马东和他的团队给忽悠了

·白举纲的淘汰没有任何可惜的

·没有人说只有「地下」才能做音乐,但「地下」音乐的必要性完全体现在这档节目里了

————以下是一篇冗长的论证————

不得不承认,作为当下综艺界的种子选手,马东、米未和《乐队的夏天》的营销方式越来越成熟了。《乐队的夏天》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哪怕在第一季的时候创造了关于独立音乐现象级的突破,但仍然有必要给大家划一下重点:这依然是一笔生意。

事实上,所有的综艺节目都不可能摆脱「生意」的属性。既然是生意,它就需要流量、需要话题、需要金句、需要争议,哪怕让一个导师通过否定流量的玩法来制造争议,终究不离其宗。如果上一段评述说得有些太过晦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更多的篇幅来剖析一下关于《乐队的夏天》新一期节目中最大的争议点:白举纲乐队的出局以及所谓「Underground」音乐的存在是否有意义。

从白举纲说起的话,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是《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的思辨。回顾节目第一季,除了成功与突破之外,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小鲜肉」和「男团」因素的引入。如前文所诉,作为一档综艺、一笔生意,马东和米未不可能对所有的资本力量说不,所以他们不可能避开第一季中一败涂地的小鲜肉乐队。

当然了,当时的小鲜肉乐队除了作为反面典型让人们意识到流量明星与摇滚明星的本质区别之外,也让马东和米未意识到对于所谓「流量明星」的引入不能通过这么生硬的方式。于是到了今年,他们选择做出改变。

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白举纲的「白日梦症候群」和刘忻的「遗忘俱乐部」相比于第一季的小鲜肉乐队,都有著更加成熟的音乐素养和粉丝群体。请注意,更加成熟的粉丝群体在这里是更加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些更加成熟的粉丝或者是粉丝运营手段可以让社交媒体上的一片祥和显得更加自然,而不是看上去像是机器人堆积的数据。

肯定也会有人质疑这些良好风评和中学运动会式的加油声音稍显得不那么符合这个节目的格调,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一档综艺,所以真正的问题,肯定不会在这个层面爆发出来。于是问题爆发在节目当中,就在白举纲和他的乐队演出之后。

其实用「白举纲乐队」这个并不官方的名字,来对应这个参赛团体确实要更加恰当一些。作为一支乐队,虽然可以自嘲式的说自己是「一首歌写了一年还没有写出来」,但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存在——来到这个节目之前,没有什么成熟的作品、也没有什么露脸的演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乐队的名字只是为了象征性地掩盖一下「白举纲「三个字」。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有粉丝来说:「小白自己都那么真诚地说了自己是要摆脱偶像歌手的身份用心玩乐队的,你为什么还要一直强调他的偶像身份呢?这是不是刻板印象?」严格来说,这当然是刻板印象,但是白举纲也在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加深这种刻板印象。

既然《乐队的夏天》是一档音乐类的综艺,那么关于所有问题的讨论,我们都还是要回归音乐。白举纲和他的白日梦症候群在节目当中的表现并不差劲,或者说,是不错的。乐手的表现相当出色——毕竟都是顶尖的老师——主唱白举纲的演唱和台风都证明他配得上快男TOP级选手的水准。但是,我们当然要说但是。捏合成一首作品来看,这首歌的表现并不太像是一首非常摇滚乐或是独立音乐的作品。虽然在这首歌当中,他们融入了一些核的元素、融入了一些金属的元素,但是当白举纲岔开双腿扭动身体告诉观众他很投入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却在一瞬间把他代换成了「当代歌王」华晨宇。

简单点说,虽然白举纲和他的乐队努力地告诉人们这首歌很燥、他也有演唱后的口头表达告诉大家他想好好玩乐队,但是从音乐本身来看,他并没有脱离流行音乐的表演体系。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乐队的夏天》舞台上只允许摇滚乐队去么?答案当然不是,最简单的实例同样是在这期节目里,野孩子的《黄河谣》告诉了所有人,有生命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有生命」这三个字,恰恰也是区分工业化流行音乐跟注重原创性的独立音乐之间的最有力的界限。

所以说,白举纲的出局并不冤枉——感人的故事可以让他拥有更多的表达与露脸的时间,但当我们把问题回归音乐,却觉得让这支乐队替换哪一支晋级乐队都有很大差距。

哪怕是同样被淘汰的不速之客、达闻西和法兹都有著更好的音乐完成度和更加专业的独立音乐表演。可白举纲的歌迷们依然很愤怒。更多的网友甚至是现场的乐手也有一些愤怒——因为有些乐评人的话,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而相比于第一期对于水木年华歌曲「油腻」的抨击,这次的矛盾点显然更加混乱。

我相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节目当中讨论的「问题」和「矛盾」,都会被乐评人带来的「气愤」所冲淡。看完节目、关上电脑,却突然想不起来,刚才是为什么生气来著?说白举纲不够地下是吗?这里我们必须要承认马东的厉害之处。能够把《奇葩说》做那么多年,马东这个「市侩的商人」,他太擅长偷换辩题和偷换概念了!

乐评人说白举纲缺少「音乐内核」,不够「地下」,并不是带有刻板印象的评判,通过音乐,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个问题。而之后人们在意的问题都是「不地下就不能做音乐了么」?

答案当然不是,华晨宇也在做音乐,凤凰传奇也在做音乐,他们都不需要那么「地下」。白举纲口述表达的是,自己想要玩儿的是乐队、同时他通过音乐风格表达的是,他想要玩儿的也是更加纯粹的、带些核带些金属风格的乐队、那么不让自己变得「下沉」一点,显然不是太聪明的做法。

节目组通过剪辑的手法,让第二现场乐手的话作为反驳乐评人的点,就是在说:「你看,专业的乐手是不同意这样的说法的!」但是重塑从2004年开始演出,16年的时间里,他们恰恰是经历过无数次「地下」Livehouse历练的成功者。再往前回溯,上一季节目中大火的痛仰、新裤子、刺猬、Click#15、盘尼西林,哪一个不是从「地下」走出来的呢?

《乐队的夏天》节目后期希望通过乐手的话来打造这样的矛盾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站住脚。摇滚乐这种音乐形式、往宽了说独立音乐这种音乐载体,都是起源于地下发展于地下的。

中国的摇滚乐文化本就落后欧美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却固执地要跳跃过这种文化诞生的起源,说「我们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创造出优秀的摇滚乐」,这话听起来怎么就这么可笑?

比较讽刺的是,《乐队的夏天》主创团队一直以来都是所谓「地下文化」的倡导者。从第一季到现在反复出现的那些地名:D22、树村、无名高地......都是中国摇滚乐「地下文化」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摇滚乐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的历史。

《乐队的夏天》如果说真的觉得已经利用完了所谓「地下文化」的怀旧情怀,想要标新立异地树立文化标杆,同时还力捧朋克之王Joyside,显然是对公众的忘性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

我们再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同样是在这期节目当中,两只非常优秀的年轻乐队遭到了淘汰:法兹、达闻西(包括下期将会出场的白皮书)应该都算是近年来年轻乐队当中相当出色的存在了。而通过法兹和达闻西的表现我们可能会隐约发现一个略显奇怪的点,那就是年轻乐队的创作风格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化。

作为新生代实验乐队的Mandarin,显然并不需要「地下」

三大件乐器打造框架+合成器丰富空间感+副歌部分重复的旋律和歌词用来制造洗脑式的听众记忆——当科技越来越发达风格越来越多样,新兴一代的乐队创造力却并没有相比20年前有明显的提升。

我们可以说用是不是「地下」来区分新兴乐队的属性这样的标准是不对的,但是与之相对的,我们也必须为这样的包容承担后果,那就是本就并不发达的摇滚文化会因为这样的包容而雪上加霜。

「地下之王」Joyside当然可以说是不是地下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就生活在那里,那里是最浓厚的摇滚氛围,School的每个夜晚都是,所以当他们走出来,他们就带著那样的文化属性。而当这种属性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也只有音乐能够代表所有的问题,就这么简单。

可能会有读者看到这里依然很气愤,那么我们不妨再冷静地思考另一个问题:大家生气的点在于乐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审美差异」,可乐评人和普通观众的打分数,都是节目制作团队给我们看的,对么?


摇滚现在是个亚文化,这是一切讨论的基础。

大众的乐队第一季都上完了,第二季上来这帮乐队观众心里有数。不对味的多了去,大波浪法兹又如何,重塑又如何,大家心里门儿清。

好,但是不必锣鼓喧天,受不了的多著呢。

白举纲乐队水平怎么样,大家看过节目心知肚明。2分难看,可也不至于说非得骂不可,Rustic4票有意见吗?

无非是这个underground的理由不够格,大家觉得摇滚不该由这帮自诩专业的爱好者来定义——无论守门或者掘墓。

可是摇滚到底谁说了算。你要说现在的hip pop元素,有点眼界的都不会说是一无是处的,但一样被某些人视为流俗。就算坚守经典内核,也不免被认为是抱残守缺。

如果非要有一个答案,那市场说了才算。

你要问我摇滚是啥,我只好呵呵

摇滚的精神内核有吗?有,简单点儿就是反叛的自由。

大众吗?不,至少此时此地不是。

反主流建构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再可能。

这是时序颠倒的悲哀。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摇滚的黄金时代都过了,何况在中国它压根儿就没存在过。

为啥现在中国摇滚的资本化进程还这么尴尬,进一步无人问,退一步遭人嫌。偏偏就是有这么个丢不下,而且一丢就完的核,你得认。

现在再说说周迅姐姐的问题。

好孩子玩摇滚可以吗,可以啊。

但是那些个在舞台上和歌手别无二致的演出,摇滚「老炮儿」们,真的看得上的吗?

摇滚最吸引人的地方绝对绝对绝对不是编曲的精巧或者单纯的好听,虽然这二者同样不可或缺。

至于摇滚在这个时代的主要受众是你们眼里的「好孩子」,这话你们相信?

我无意评价白举纲的坚持和音乐水准,我还没无聊到这种程度。我只是为乐评人守门人掘墓人小小的辩白几句。

何况,以专业乐评人为代表的这帮独立媒体,live主理,各厂牌的意见没了,摇滚的市场也好,乐队也好,也就死了一半了。


说实话,这样的歌词和野孩子、五条人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还不被淘汰,确实是个奇迹。

但节目组也是有责任的。一方面想要发掘一些被「主流」湮没的独立音乐。一方面又怕过界,不敢挖得过深,或者过滤掉一些乐队电视台不让播的优秀作品。或者强捧一些不那么深刻、独立的乐队。

所以即便是有了痛仰、野孩子、五条人的「乐队的夏天」,所谓大乐迷的几人却有欧阳娜娜、周迅、大张伟来试图解构乐队的专业性。

所以很多习惯了独立音乐粗糙现场的观众看到的电视上的乐队,尤其是几组男主唱乐队,不是放电就是耍帅、卖萌,甚至发骚。

嘿,哥们。您这姿势,比我逼哥唱:「欧米伽,我不是在每个勃起的清晨才会想起你」,受多了。

但是两张图里的乐队,都能收获现场的尖叫和微博里的人气。

你们开心就好。


2票太公平了,白举纲浓浓的台普,半红不红的三线艺人,大路货的歌,还是卷铺盖走人吧


首先,我不信这个乐评人只说了剪辑里的那些话,怎么一开始说核,后来就突然转到了地下?喵喵喵?

我感觉明显是有人带节奏,或者剪辑搞事,故意把商业味道浓搞成更具冲突性质的地上地下。

而且白举纲,我感觉唱的好像张杰啊……

小声bb,我觉得老白的唱功比张杰好。

如果他今年18岁,我今年14岁,我会觉得他好帅好帅,曲子完成度好高,说I dont care的样子好酷好酷。

可是我现在已经虚岁24了,大哥也虚岁28了,已经是要开始内敛沉淀自己的时候了,你再说I dont care,我只觉得你有点憨……

其实普罗大众对什么选秀出来的练习生并没有接受度那么低的,因为90后基本上都经过超级女声快乐男生风靡的年代,白举纲刘昕那个时候节目还很火的,像我又是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才开始知道摇滚、乐队之类的,对摇滚的理解仅限林肯公园和永远上不了热搜的某位老师,也是这个争论才知道摇滚也分地上地下,我还以为只有rap分地上地下的……

所以白举纲完全是做出来的东西大家觉得没新意,因为即使是大众,被快男超女好声音、蒙面歌王还有大型催泪某歌手磨耳朵磨的时间太长了,再说还有青你创3土偶姐姐们这些专门做出来的最新的商业选秀,好不容易出来乐夏,肯定是想要点不一样的,对吧!不然我看你干嘛,给那些年轻的弟弟妹妹打投不香吗?

我承认我就是一个俗人,可是我手里有票子,你想赚我的钱,要么新奇一点,可以让我们这些俗人装装B,要么就给我看你年轻俊俏的外表,要么就真的做出点东西打动我,只是靠这种制造冲突来博眼球(当然可能是节目组搞事),看过乐夏2,你乐队巡演,反正我是不会去,略略略略!

我觉得,我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吧,天天上班吭哧吭哧的搬砖,我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情怀啊,真的是。这就像之前地里干完活的农民,想听听戏看看皮影消遣消遣,听够了文戏想让你来点刺激的,结果你和我讲你多难多不容易……你看下边的淳朴农民会不会给你掀了戏台子。你难你下地干活啊。

反正我是不太明白,拿著3000的工资心疼人家明星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节目叫《乐队的夏天》,而不是《地下的春天》或者《中国好摇滚》。

如果有个孩子跟你说,我想做摇滚,我喜欢双踩加上吉他失真的声音,能让我热血沸腾,然后你跟他说---

「孩子,你住过那种一开窗户就能跟对面楼的张寡妇握个手的城中村么?"

「那种冬天太冷只能在屋里把屎拉在报纸上完了再扔出去的经历你有么?」

「你对现在的美国黑人运动和世界上其他痛苦的人类有没有什么思考?"

「这些都没有啊,那你可能没有玩摇滚的内核和资格。。。。」

什么是摇滚?有懂得朋友给我普及一下。你说他是精神内核,那我觉得放弃偶像生活一心扑到乐队上还挺摇滚的。而且目前节目里面很多老乐队只能说当年摇滚,现在跟彭裤子说的一样,一群中老年练习生(不包括五条人和野孩子)哪来的什么精神内核?

你说摇滚是风格,同样是1645吉他加鼓凭啥你的就是摇滚我的就没有内核?即便我们倚老卖老一点,要求严格一点,以老摇滚的直觉认定这歌确实不太摇滚,那以同样的标准joyside跟流行也没区别,除非你从专业的角度一个音一个音给我把这事儿说明白,否则我就想说,双标了吧朋友。

很多人说你看看安雨他们和刘忻专业乐迷不是也认可吗?认可在哪儿?一个是乐手水平实在太高实在tm听不懂,万一给了低分被人笑话。另一个刚刚被周迅姐姐怼了而且这乐队里有大伟不好太驳兄弟面子所以适当还是高点吧而且这词我也听不懂。

所以其实我觉得乐手素质在线,歌能被大众接受,大概其是那么回事。就别拿著苦摇土摇的眼光去要求这些孩子,抱著「我的摇滚根红苗正」的样子堵著别人可能往前的路,像极了不想剪辫子的晚清遗老。在摇滚的领域当个老学究是图啥呢?广场舞不好跳吗?


像一个努力想当坏孩子的乖孩子,写了一首名为我今天就不想写作业的歌。


好巧不巧的,我最近刚听了相爷 @相征 的一期节目,里面就说了。

【爱奇艺的剪辑,大家都懂】

从乐队的夏天第一期,青年小伙子剪辑成了一个为了镜头老做广告的形象。

到这期,剪成了一个相征说完大家摇头的形象。

你到底知不知道joyside上过大内密谈啊,你知不道他们聊的多high。我看了就联想到了剪辑师那种出卖底线的,制造流量的样子,令人反胃。

真的,综艺节目为了制造流量到了这种程度,emmmmm,你是真走不下去了。


这事儿其实是白举纲想跳圈,但相征们守著滚圈大门不让白举纲进。颇有种你谁啊,酒没喝过,架没打过凭什么和你称兄道弟的意味。

但是发言的这位明显逻辑性不够强,但凡跟华东多唠几句,应该就说不出来「他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话了。白举纲说的清清楚楚,人是顶著上面,也做好了被乐评人怼的准备来的,这不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征的想法和个别小众文化粉很像,就是我这圈子有我这圈子的高贵冷艳,随随便便谁想进来,我告诉你,不可能。

时代发展到今天,当下这代玩音乐的年轻人和当年那批玩音乐的年轻人,成长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年很多是你要不好好学习乱搞音乐,父母可能要把你腿打断。而如今更多的是你喜欢这个,OK我们送你去学,你开心就好。比如Mandarin那个队,年纪轻轻技术能到那种地步,和家里的支持培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哪里有那么多的愤怒和Underground?玩音乐就是因为爱音乐。

抱著自己的宝贝疙瘩不松手可以理解,但是在乐夏的舞台上公然护就难免有失偏颇,毕竟在大部分人心里,这档节目的出发点是为了乐队能走出去,而走出去,就意味著更加包容、多元的姿态。


歌确实和别的乐队比不够优秀,但是他说不够underground我都要看不下去了。

感觉所有人都被「上面」收买了,「上面」就是要让他撞得满头包。


相征在他的微博上详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能节目存在恶意剪辑,但相征在节目里表达的观点和他在微博详述的观点大致是统一的。在节目里相征就在强调《蠢梦》没有重型的「核」,在微博上也依旧在表达「音乐风格、内容表达与乐队气质不符」的观点。

只是他的观点无法令我信服。

什么是重型的「核」和「气质」?相征抛出的概念非常主观,听众对其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无疑是会产生巨大争议的原因。你可以说白日梦症候群没有「核」,我也可以说他们有这「核」,毕竟这种抽象的词谁都能赋予其含义。

那白日梦症候群和他所提到的林肯公园、化学罗曼史究竟在哪方面有距离?是作曲,作词,编曲,还是舞台表现有问题?相征也并未从其中任何一方面做具体的阐述,那么他的评价就令「专业乐迷」显得不那么专业。

或许许多人听《蠢梦》或多或少觉得歌曲缺了点什么,又无法用语言描述。但是作为「专业乐迷」,如果不能用较为学术客观的语言去评价一首歌和一场表演,那和普通乐迷又有多少差别呢?

「专业乐迷」究竟专业在哪里呢?是我听歌多?接待的大牌乐队多?经受摇滚乐的洗礼久?

毫无疑问,以上这几点都不能体现专业性。只有将自己的评价体系理论化系统化,对应到作品,得出公正可信的评价,才能体现出专业乐迷的专业性。


8月25日更新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对《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做了回顾,其中就提到了鹿先森被淘汰出局的时刻。

当时张亚东老师是怎么评价鹿先森乐队的?

他说:「你们用的和声及弹法,都是我刚学音乐的时候用的方法。

一句话,就把《春风十里》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和声和演奏技巧过于简单,没有创新性,看不到闪光点。

大众看得明白,在场的音乐人也都听得懂。张亚东老师的这番话和相征老师说的「没有核」「没有气质」一比较,高下立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