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这题我可以答一下。要论诗词,《三国演义》诗词并不算好,论其诗性,比不上《红楼梦》,况且红楼梦诗词得到的评价也不高,演义中的诗词大多都应景之作,于叙事上平铺直叙,缺少转折,于抒情上,直抒胸臆,很像喊口号和打油诗——不过这也有个好处,琅琅上口,读一遍就能熟背。

但是,在三国那一个波澜壮阔,悲壮宏远的时代大背景的衬托下,我读著这些诗词还真是挺感动的。罗贯中固然写不出杜工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境,发不出罗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慨叹,也不必苛求。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很喜欢这两个比喻,在我的想像中,刘备就是这样的人,担得起虎豹或蛟龙的比喻。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末句一出,那种青年人满怀壮志豪情,天下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就出来了。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最悲伤的一首诗,半生一诺出山去,陇亩问君归不归?终究还是未归。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有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秋风五丈原,从此成为了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意象,也让岐山县这个小县城成为了我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诗是罗贯中假托诗圣的名头写的,检索杜诗详注,确认没这首。不闻、空余、辜负,极力描写斯人已逝的悲痛和空落感,有了几分「自春色」「空好音」的意境。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评价很是一针见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很犀利的史论。然而并非罗贯中手笔,是白居易写的……罗贯中摘下来这首七律的后半截,贴到书里了,非常应景。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读到此处真的只有一声长叹。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爱好者,整日翻阅史书,论文去认识那段历史,其实他们都不会知道了,即使知道,也不会在意吧。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安九《英雄恨·忆云长》这首歌里化用了这两句*,正是在副歌部分。据说这歌得到了陆树铭先生的好评,词写得真不错。

*想那赤面赤心赤胆赤兔啊 五虎第一人

观那青灯青史青龙偃月啊 沙场定乾坤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其实这首诗非常非常直白了,但还是很感动。央视三国里的「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就是化用这句诗意。

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

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这首是赞美黄忠的,也是罗贯中惯用套路,末句「长随孤月照湘潭」与赞美张任的「夜夜流光照雒城」是换汤不换药……包括把诸葛亮比作「耿若长星照一方」和「长星昨夜坠前营」,总把人比作星星月亮。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这首写刘备,也是白描,写百姓最真切的怀念,使我读了也很想大喊一声:刘使君!我要跟你走!

也正是史书里读多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惨状,才会愈加敬佩以人为本爱民如子的刘备,并成为不会改变的季汉粉吧。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人世沧桑,国破家亡,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 。北地王一腔热血洒在昭烈陵前,《三国演义》读到此处,终究不免有些莫名的怅惘感伤。

短短数十年年,天翻地覆,从前叱咤风云、割裂寰宇的英雄人物,竟已全部逝去。曹操、刘备、孙策、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陆逊……这些曾如群星闪耀的人物,也尽长眠于地下。就连那智计无敌、宛若天人的诸葛武侯,亦与山川同化,再无相见之期。唯有阴狠沉厉的司马氏父子笑到了最后,给人一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无力感。(仅限于《三国演义》)

英雄的时代过去了,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国破、家亡,但是志气长存、大义不灭!玄德有此贤孙,而又有佳妇。临死时有此凛凛烈烈之言,令于后人为之羡叹。

古人常说以文载道,我无承祚先生、冠中先生的如椽巨笔,难描这段历史壮丽之万一,只能默默念著这句诗,久久不能平静。

祖如有灵,知孙之心!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最喜欢这首诗,因为它像一幅白描图,勾画出了伯约的身世、成长、追求、品格、结局,暗示了伯约作为大汉帝国殉道者的身份,还有他身后留给人世间绵延的哀思......


昨日沮授军中失,今朝田丰账内亡,河北栋梁皆摧折,本初焉不丧家邦。看老三国时,火烧官渡时袁军的悲凉,多么希望沮授田丰这样的智勇双全,心怀大义的英雄能为客居的刘使君所用,这样也不会死于自己人与敌人之手。


「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蜀中名将张任,一生忠于主公刘璋。在刘璋刘备会面时挡住舞剑的魏延,又时刻没有降低对刘备军的警惕。落凤坡一役,若不是庞统的坚持,刘备可能就死于入川路上了。

后来又险些活捉刘备,最终在诸葛亮+张飞+赵云+魏延+黄忠的豪华阵容下才兵败被俘。死前犹不肯降。

我们身为局外之人,往往会对张任这样的人表示惋惜——若是投降在刘备帐下,也许会在将来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更有甚者,也许就能克复中原,再兴炎汉!

但是,随风摇摆虽是一种生存的技巧,从一而终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后者虽然有可能招致覆灭,却也有可能创造奇迹!

正是一个个的忠诚、不屈、坚毅才构成了一部慷慨激昂的《三国演义》。并不是只有忠义的关公、鞠躬尽瘁的丞相才代表了高贵的品质,无论是「不肯面南而死」的审配,还是自悬于城门最终堕楼而死的王累,亦或是其他或智或勇或奸或谋的人物,他们虽然志向不同,理想不同,作为不同,但终究都是为了结束乱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张任,也是其中之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为士也!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却说傅肜断后,被吴军八面围住。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无数,降者极多,汝主刘备已被擒获,今汝力穷势孤,何不早降!」傅肜叱曰:「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挺枪纵马,率蜀军奋力死战,不下百余合,往来冲突,不能得脱。肜长叹曰:「吾今休矣!」言讫,口中吐血,死于吴军之中。后人赞傅肜诗曰:「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肜不愧汉将军。」  蜀祭酒程畿,匹马奔至江边,招呼水军赴敌,吴兵随后追来,水军四散奔逃。畿部将叫曰:「吴兵至矣!程祭酒快走罢!」畿怒曰:「吾自从主上出军,未尝赴敌而逃!」言未毕,吴兵骤至,四下无路,畿拔剑自刎。后人有诗赞曰:「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剑答君王。临危不改平生志,博得声名万古香。」时吴班、张南久围彝陵城,忽冯习到,言蜀兵败,遂引军来救先主,孙桓方才得脱。张、冯二将正行之间,前面吴兵杀来,背后孙桓从彝陵城杀出,两下夹攻。张南、冯习奋力冲突,不能得脱,死于乱军之中。后人有诗赞曰:「冯习忠无二,张南义少双。沙场甘战死,史册共流芳。」《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魏兵四面合来,将傅佥围在垓心。佥左冲右突,往来死战,不能得脱;所领蜀兵,十伤八九。佥乃仰天叹曰:「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乃复拍马冲杀,身被数枪,血盈袍铠;坐下马倒,佥自刎而死。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原因:对像傅肜、程畿、冯习、张南、傅佥这样在战场前线奋勇拼杀、捐躯赴难的英烈将士非常敬佩……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阪桥旁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基本可以把三国演义中人物结局时的诗词全背下来,写法基本相同,无非换了一下主人公,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这句词颠倒反复用于好几个人身上。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张飞的这首。首颔颈联将其一生的巨大功绩以振振之声道来,如此上将令人为之神往。尾联笔锋一转,哀婉之情,不能释怀。

秦汉之际人物大多尚武重义,三国中可歌可泣的一时豪杰数不胜数,最终却都没有看到己方势力一统天下,基本赞诗都是以哀伤结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