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死直接原因是什麼?到現在明史學家還在爭論不休?


袁崇煥爭議大是因為資料足夠多,多到足夠找到某一種觀點的間接佐證;同時又恰到好處的缺失了最關鍵的部分,比如袁崇煥案的卷宗。

如果是更早的歷史,人們只能選擇相信司馬遷、司馬光、陳壽、裴松之等等史家的著述,因為不信他們就沒東西了。直到宋史都有這種現象,一個勤奮一點的歷史系研究生,可以在其研究生那兩年里看完所有現階段已知的宋史相關材料,因為真沒多少東西。

而清代則是另一端的,清代有清宮檔案留下了,想看能看一輩子。很多有爭議的事隨著檔案的整理,會出現原來的看法被徹底證偽或者傳言找到證據的現象。比如「乾隆帝和和珅是把兄弟」這個說法,猛一看挺假的,結果隨著檔案整理,清乾隆四十二年左右,和珅負責管理崇文門稅關時,給乾隆帝的奏摺署名是「奴才和珅金蘭謹奏」。

明史正好處在中間,有足夠多的奏疏留下了,卻又缺失了最關鍵的部分,自然是發表自己觀點的好地方。


謝邀!

袁崇煥在歷史學界和國家層面沒有什麼爭議,他是保家衛國卻被冤殺的英烈。

將全部的明末檔案完整閱讀一遍,同樣結論是袁崇煥沒有任何爭議。

在明末,袁崇煥即被人詆毀。反應出的是明末的腐朽和黑暗到無可救藥。

主要是因為他是被朱由檢殘忍殺害,導致很多人出於對朱由檢這個歷史罪人挽尊的心理,對他進行惡毒的詆毀。甚至不惜洗地通敵叛國被誅的毛文龍向其潑髒水,並偽造各種故事進行中傷。明末政治的黑暗和骯髒,在袁崇煥一案可見一斑。

站在今天完整復原的歷史基礎上,可以蓋棺定論的是,袁崇煥是保家衛國的英烈,他甚至是民族英雄中的典範和楷模。


首先:爭論不休的是民間歷史愛好者,史學界其實早有定論,無非兩個方面:欺君、擅權。

至於為什麼後世民間爭議那麼大,因為不論哪個歷史人物,他的歷史形象都是隨著時間推進,不斷層層積累;沉澱後的產物。所以要保證一成不變幾乎不可能,最誇張的要屬關羽…

從陳壽《三國志》筆下的「莽夫(剛而自矜)」,到武德充沛唐代追封為「武聖」,宋元在佛、道影響下變成了「伽藍菩薩」和「關聖帝君」……明清又在晉商的傳教下終於進化到究極體------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類似的情況還有被《說唐》黑得一塌糊塗的蘇定方;被後世稱為食人魔的張巡。

回到題目,其實袁崇煥也是一樣。他的形象在明末清初時,被不滿清朝統治的民間文人描繪為一個「奸臣害死大將」的秦檜式人物。但是到了近代,在康有為等維新人士的引領下又變成了岳飛一樣「被皇帝逼死」的愛國將領。

一個歷史人物同時具備秦檜和岳飛兩種矛盾的民間形象時,歷史愛好者們自然就會兩極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而真正遍及史料的史學界是不屑用岳飛和秦檜給一個歷史人物上標籤的,除非他有其他的政治目的……


現在明史學家爭議不休?哪個明史學家現在說袁崇煥爭議大,請指出來。


因為他不是岳飛沒有當朝政權的平反。清朝的歷史評價民國後又被漢人忽視。加上他殺毛文龍,毛文龍投敵的證據記載於晦澀的滿文老檔並不為大眾所熟知。所以如果袁崇煥是忠臣,明朝崇禎就是昏君。毛文龍就是叛將。平反一人把滿清南下奪取政權正義性提高,把明朝漢人政權正統性降低。實在讓史學家很糾結很矛盾。長期以來他們無法迴避袁崇煥被冤殺的事實,只能突出他殺毛文龍的錯誤。只能誇大毛文龍所謂的敵後根據地的作用。意圖造成崇禎殺袁崇煥是有利的潛台詞。


因為前期被 清朝包衣奴才的後代們 洗白美化太嚴重了,現在漸漸被客觀評價而已,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袁崇煥在己巳之變前,矯詔殺毛文龍分解皮島不設總兵分兩協分別給陳繼盛(死忠毛派)和劉興祚(親袁派)統領造成兩派內鬥。皇太極在毛死三個多月後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入關。己巳之變前還和蒙古科爾沁部互市資米,緩解了後金的糧荒,還有一個月前削弱薊鎮防守兵力。此種詭異行為,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用心蓄謀已久。己巳之變中的表現就更加詭異了,比如讓趙率教帥兵4000騎兵先其增援遵化,後金10月27入關,28日至11月1日詭異的按兵不動四日,專等趙自投羅網.11月2日在遵化和三屯營附近伏擊趙部全軍覆沒,11月3日一日之內在內應接應下攻破遵化和三屯營,巡撫王元雅,薊鎮總兵朱國彥自殺殉國。11.5袁才率9000騎兵匆匆出發,11.10布防薊州,卻以牛酒慰勞金兵,將勤王各路兵馬分散部署各地。昌平總兵尤世威去昌平保衛陵墓,把薊遼總督劉策趕回密雲,把宣府總兵侯世祿駐三河,把大同總兵滿桂駐順義。如此分散兵力,自己卻躲在薊州等皇太極攻城,問題人家皇太極繞道進攻通州,自己只能帥軍回援北京。在廣渠門之戰後進宮恐嚇眾臣,要求皇帝帶兵入城議餉,軍中還自帶喇嘛準備議和。凡此種種,只有一種解釋才能說明袁種種詭異行為,脅兵議和。袁對清得天下就如某少帥的作用是一樣大,所以乾隆才給袁平反立傳


爭議個鬼。

歷史系相對很窮的好吧。有個吊炸天的新理論,簡直等於發財。

袁崇煥算個什麼東西,憑什麼維護他?

如果袁崇煥真的爭論大,學術界早有人靠這個課題發財了。

歷史是人文學科,不像理科那樣有個標準在那裡。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確實可以變化,只要你證據過硬,理論翔實。

知乎上有關明清的一大堆千奇百怪想法,其實都人專業學界玩剩的。

本朝現在歷史討論真沒那麼像某些人講的那麼不自由,當然當代史相對麻煩點。

至於袁崇煥這個人,他真算不上啥需重點研究的人物。

有個鬼爭議啊?頂多有關殺毛文龍過分點,確有人討論過,大方向上評價此人還是正面。

至於民科在爭論,我就一句話:酸葡萄心理加人咬狗心態。


「爭議大」只是表象,大體可以分為兩個群體:知識界支持袁崇煥,肯定其歷史功績;網路水軍黑他。

當代黑袁之風始於YY小說《竊明》,一些媒體推波助瀾,打著「思想自由」的旗號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懟「學術霸權」,不僅黑袁崇煥,還黑岳飛、文天祥,把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黑了個遍……

其實我很贊同「人無完人」——英雄也是有缺點的。但是不認同中國歷史上就沒有英雄!

英雄不是完人,有缺點,會犯錯,但是他抗擊外敵,為國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就是英雄!

用基本事實檢驗:從後金立國到滿清入關,明軍對清軍(後金)主力僅有的兩次勝仗都是袁崇煥指揮的,鞏固關寧錦防線,明軍在遼東主戰場從戰略防禦轉入相持,功勛卓著。下獄前幾天還在廣渠門血戰退敵!

網路水軍黑他——有什麼科學依據?

就事論事:袁崇煥為什麼遭黑?

主要是因為「己巳之變」後金犯闕,崇禎推卸責任,甩鍋給袁崇煥。

現代早已經不是皇權至上的年代,皇帝犯錯也要自己擔責!

崇禎欽定袁崇煥若干罪名有些不是事實;有些雖然是事實,但是袁崇煥沒錯,錯的是當時的人不懂軍事、不懂外交,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對軍事、政治、外交規律的認識遠勝古人!

——袁崇煥死於黨爭,黨爭誤國!

袁崇煥在南明已經平反,謚「襄愍」;被公認為民族英雄始於民國,直至今日。

毛主席稱之為「明末愛國領袖人物」,遲防長題詞「愛國護民,英名永輝」,當代沒有任何一位歷史學家或者軍事家否定袁崇煥的歷史功績,支持他的比比皆是。

附:崇禎欽定袁崇煥若干罪名辯

我認為「咐托不效」不成立,原因是當朝認不清形勢,對袁崇煥寄予了脫離實際的過高期望。

寧遠守城戰、寧錦之戰,袁崇煥兩次擊敗後金主力,鞏固關寧錦防線,明軍在遼東主戰場轉入相持;以及大力整訓遼鎮明軍,後世所稱「關寧鐵騎」在任上編練成軍。

歷史事實證明袁崇煥主遼卓有成效。

「專恃欺隱」,「專恃」是有,崇禎有放縱之責。

袁崇煥斬帥之後,上書請罪,崇禎對侵犯君權有所不滿,不說給什麼處分,起碼可以下旨申斥一下吧?崇禎只是認可,沒有對維護君權作出恰當的反應。

袁崇煥誤以為深得皇帝信用,才會在沒有接到聖旨的情況下入衛京師,招致殺身之禍。

袁崇煥之死是不教而誅。

從這件事還可以看出,崇禎帝對袁崇煥相當猜忌。

「欺隱」不好說,當今世界各國在交戰期間也都會作一些「正面宣傳」。

「欺隱」怎麼界定,如何定罪,還要具體清況具體分析。

「以市米則資盜」顛倒黑白!

市米撫蒙古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史料和分析看都說崇禎剛愎自用不信任手下,那我問問崇禎哪件事沒信任袁崇煥?)

當時,明朝需要拉攏蒙古中立全力對付後金;蒙古也希望保持中立,在明清之間左右逢源,撈取好處。

崇禎元年冬,蒙古大荒,求開邊市活命。

崇禎二年春,袁崇煥開高台堡市米招撫蒙古。

四月,崇禎叫停市米;六月,東蒙古倒向後金。

崇禎叫停市米將東蒙古推上後金戰車,導致戰略環境急劇惡化,為滿清繞道蒙古入犯創造了條件,是「己巳之變」第一直接責任人!為推卸責任,把毛文龍抬出來遮醜,讓袁崇煥背鍋。

當時,明朝對後金軍事尚處於劣勢,再把蒙古推向後金,數千里長城,敵只需突破一點,明朝根本守不住!

「以謀款則斬帥」。

「斬帥」是實,但對國家有益,當時已下旨赦免。

「以謀款則斬帥」無實據,捕風捉影,牽強附會。

袁崇煥公開主張「款為旁著」,經朝廷授權與後金進行外交接觸。

當時的情況是後金求款,明朝不允,袁崇煥根據朝廷的意見回絕後金。

天啟七年正月的聖旨提了指導性意見:「侵地當諭令還,叛人當諭令獻,當不止去僣號、奉正朔,一紙夷書數字改換便可釋憾消疑也」,袁崇煥一直堅持了這個原則。

崇禎二年六月,袁崇煥提出「還侵地、歸叛人、存朝鮮」三原則在朝中討論,御史毛羽健上書反對。

七月(斬帥後一個月),袁崇煥根據朝廷的意見回絕後金求款,要皇太極「反躬自問」,表示不拿出誠意不可能罷兵。

「以謀款則斬帥」既沒有事實依據,也沒有直接證據,與已知事實相悖,而且存在直接反證。

現代可以確定為構陷。

「縱敵長驅」不實。「縱」指有能力卻不制止。

當時明軍對後金主力野戰必敗,明軍能與八旗野戰爭鋒的只有袁崇煥麾下兩萬遼鎮精銳。

怎麼可能不依託城防擊退五萬後金蒙古聯軍?

「頓兵不戰」不實!廣渠門之戰就是反證。

「遣散援兵」是實,袁崇煥指揮無誤,不應入罪。

當時,能與後金野戰爭鋒的只有袁崇煥麾下兩萬遼鎮精銳,其他部隊能守城就不錯了。

冷兵器時代,弱旅在野戰中先潰,反過來衝垮本方陣營,導致更大敗績的戰例不勝枚舉。

朝廷不懂軍事,以為把幾路援兵拼湊起來就可以野戰退敵,卻不知那是烏合之眾,如「昔唐九節度兵而潰"。

袁崇煥分遣各路援軍把守各處要害,作縱深防禦部署。

敵不攻城所獲不多,難以支撐大軍消耗,攻城則必有損失,遼鎮可相機破敵。

崇禎將袁崇煥下獄,拼湊了四萬大軍讓滿桂出城退敵,永定門之戰全軍覆滅,敵軍傷亡極小,幾可忽略。

皇太極殲滅明軍有生力量後,分兵大掠四方,明朝的損失遠勝於前。

「潛攜喇嘛」——這是什麼罪?

《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現代戰爭打打談談、邊打邊談再正常不過。

明末黨爭誤國,把正常的外交接觸污為"謀款",作為打擊對手的政爭借口,我看就是一群精神病。

袁崇煥經朝廷授權與後金進行外交接觸,攜帶喇嘛只是為朝廷提供了一種可用的手段。

用談判來拖延時間,爭取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形勢變化不是罪。

現代人要講科學,不要學明末死腦筋。

歷史證明:死腦筋們亡了天下!

「堅請入城」。

袁崇煥守城之能天下皆知,從戰術上講,依託京師城防與女真對決,相機破敵的思路也不算錯。

這可以是一個戰術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政治問題。

明朝有什麼懷疑不許就是,豈可入罪?


@遼寧總冠軍 @自然寬和 @abo @walqlwq @凌雲飛渡 @虎王騎士

崇禎沒做錯,只是袁崇煥案爭議大的這個理由跟袁崇煥的罪名敲定的理由差不多。

因為袁崇煥這個騙局鬧太大了,明朝政府還倒霉得被崇禎搞倒了,不得不說袁崇煥這大妖星確實很有運氣,正好碰上了崇禎這亡國君。

袁崇煥謀逆案背後有多少人?

當年崇禎定罪的時候都慫了,因為袁崇煥是朝廷大員+地方大員=極為複雜的關係網路,背後還是整個寧錦,如果袁是叛國,那麼這些人該怎麼辦?

於是最後想來想去,還是不敢給袁崇煥定罪為謀反,甚至從者皆不論。

這不僅僅是寬大還是寬大過頭了。當時崇禎抓魏忠賢也是寬大為主,放過了袁崇煥,這次又寬大為主放過了袁崇煥的手下,他們能饒了你?

袁崇煥死後,明朝包括南明混得也很差,如果這兩個都能再撐個五六十年,袁崇煥支持者和幕僚都死光了也許就蓋棺定論了,然而世界沒有如果。明亡後,袁崇煥的幕僚們因為遠離朝廷,受損比較少,所以又開始活躍起來。當然並不是他們骨頭賤。而是因為他們的人生也被袁崇煥的一生綁架了,他們不想承認自己參與過叛國,有意無意的就美化了袁崇煥。

著書立傳的人多傾向於東林黨孫承宗,辣筆痛斥袁崇煥的人也有,然而黨爭那麼複雜誰說得清楚。

清朝平定天下後,清朝皇帝開始立忠臣牌坊,袁崇煥這幾個人因為死得特別慘就光榮的成為了清朝牌坊。

清朝晚期,反清勢力崛起。歷史上的抗清名將就變成了新的輿論寵兒。

等一個世紀過去,部分人開始回頭看歷史的時候赫然發現,袁崇煥已經在地攤文歷史雜誌和主流理論界成為了新一代類似岳飛于謙的地標。

你要打倒袁崇煥?你憑啥呢?

首先袁崇煥做錯的事情再多也就是一個廢物蠢材笨蛋,他未必就是真的叛國呀。你如何論證他的心也是一個叛國者呢?畢竟他是沒有來得及叛國篡位云云就被崇禎抓起來了,你怎麼論證他是在叛國和篡位的路上被抓起來了呢?

既然他的心是好的,那麼他就是一個民族英雄。

好吧好吧,你擺出一大堆犯罪證據和作惡證據。其次如果袁是不是一個好人辦了壞事?

或者他就是在做好事,就是被後來蠢材壞了他的一鍋粥?你咋反駁?

也許你可以反駁,但是太複雜了。等在網路上開始討論,也就不用討論深了,對方已經可以在社會層面上消滅你了。

再而,當年國家定下一個調子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也就是說現在宣傳什麼民族英雄,國家並不想從法理上論證xxx是「民族」「英雄」,只需要xxx作為民族英雄有宣傳作用就行了。你說破大天,沒用的。你去和袁黑袁粉爭得頭破血流,國家只會覺得你不識抬舉,不識大體,給國家人民添堵。

退一萬步,你成功消滅一個活在概念上的民族英雄,除了道德上優越感你得不到任何現實利益。甚至還會被東菀廣東甚至政府國家人民集體拉黑。

這就是爭議特別大的原因:真相和既成事實是衝突的,而且修改既成事實不比革命簡單。

難了,難了,祝你好運吧。


直接原因是私自議和謀款斬帥。

沒有任何專家能否定袁崇煥私自議和謀款斬帥,這是寫在正史明史里的。這點沒有爭議,所以袁崇煥和秦檜一樣是漢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