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在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異化了唄!隨著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而為了避免被異化,需要尋找回家之路,100年前的西歐知識階層早就體驗並指出這點,並且開了3個藥方,

1.是心甘情願做消費主義的俘虜,資本家的韭菜;

2.是尋求"詩意的棲居「,用文藝和心靈自由對抗社會,走上白左的道路。

3.是學習馬列主義,"……根據這個道理,於是就反抗,就鬥爭。就干社會主義。


那就去聽音樂,看畫作。藝術種類很多。


keep hungry, keep young.

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您好,不知道您說的「對文學和電影沒有感覺以及失去對美的鑒賞力」是怎樣一種狀態,但您或許有一點焦慮。不用擔心,我認為您關注到自己的審美變化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它代表著您對於審美以及文學藝術、電影藝術的觀賞是有要求的。同樣,它也意味著您是一個不願甘於流俗的人。

對藝術作品不再興趣盎然,或許因為您現在這個階段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無論您還在讀書學習或者已經參加工作,那些事情並不就是枯燥的或者無意義的,完成好手頭上最重要的工作同樣可以讓您變的與眾不同。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瑰寶,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您,在自己的領域變得出類拔萃的同時,您一樣能抽出時間認真觀賞那些作品,並獲得非凡的體驗。

儘管文化市場良莠不齊,但每年總有很多不錯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們可以用一種開放與放鬆的形態去看我們喜歡的。觀賞和閱讀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必須獲得什麼,也不代表這可以讓我們瞬間特立獨行,保持平常心態,慢慢積累,我們就會逐漸發現我們喜歡的,我們就會重拾閱讀與觀賞的興趣。

謝謝。


1.內因:題主自身趣味的變化,對文學藝術作品在接受上心理的變化,對文學藝術、審美活動的態度的變化。

2.外因:文學藝術作品進入到生產時代,文學創作被文學生產取代,文本閱讀普遍停留在庸俗的層面,甚至是娛樂消遣,審美活動也庸俗化。總之,一切成為大生產下的複製品,消費品


因為生活總是會磨平一個人的稜角,我以前是個憤青,對很多事義憤填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了很多事之後我只在想做好一個醫生,其他的事好像都與我無關,我對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總有一天你會遇到讓你眼前一亮,讓你振奮的事。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就是追求這些生活的意義嗎。


挺好的,我以為你失去了吃飯能力


因為瑣碎的生活無孔不入


時代的發展過於迅速,信息爆炸對美的事物失去期待和品鑒,也直接導致人們沒有呢耐心去靜待美好。


因為你終於認清了自己


你發現自己對文學與電影無感,不過是因為你看多了罷,就像老人一樣,一輩子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所以不會輕易的發出感概,也算得上是無感。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愛不會消失會轉移。」你對文學電影無感?那是因為你把興趣放到其他地方去了。還有一個原因是你沒有用心的去觀看它。看文學、電影時,你有弄清楚自己看它的原因嗎?是因為大家都看,才看的。還是被一個情節吸引想看的?你要有一個較為強烈的觀賞慾望,才可能對文學、電影有感覺。

失去對美的鑒賞能力,這不存在吧?你這裡的鑒賞能力是指個人感知美的能力,還是指向他人形容你心中的美的能力呢?若是前者的話,那隻能說是你麻木了,像一顆塵埃浮躁在空中,肯定沒有感覺;後者是自己知識儲備量不夠,導致口頭表達不出來。

拙見奉上,看官自悟。

其實我也有過和題主一樣的感覺……哈哈哈哈


關於對於文學和電影,甚至鑒賞能力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為一下的三種。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文學電影,過往經典的文學電影,以及過往的非經典的文學電影。我主修的是文學,那我先談文學。

我們鑒賞的對象:

我們通常需要鑒賞的是流行文化和經典。因為歷史上的非經典幾乎都被我們的前輩進行篩選和過濾,我們現在面對的大多都是經典文學。比如我們的教科書上的所有詩歌,文言散文,國外小說,在當今的中文系學界來說都公認為是優秀的。

「比如白居易的詩歌,中學教材為什麼挑選了《錢塘湖春行》《井底引銀瓶》《長恨歌》《琵琶行》,是因為這幾首最具代表性,白居易這個人一生詩歌收錄在《白氏長慶集》中,數量也很龐大。因為這幾首最具代表性於是選入教材。這都是專業文學研究人士經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

當代流行文化中,電影是最具代表性的。本雅明的觀點認為電影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革命。傳統的藝術品偏向於敘事,需要長時間的敘事才能鑒賞到內在的美。但是現代發生改,要求一種瞬時性。當下我們鑒賞電影中所包含的人類精神和文化價值,和我們鑒賞小說是一樣的。

所謂的鑒賞能力退化,一般有三個原因我覺得比較重要。

1,經典的泛化

我們當今的審美缺少對比,我們太習慣去讀好書看高分電影了。我們從教科書,網路上推薦的經典榜,甚至他人的推薦中所獲得的基本都是經典書,經典電影。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自己是很少去花費時間去閱讀「爛書」、非經典、和「爛片」。我們可以歸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必然化的趨勢,也可以責怪現代商業社會的營銷手段,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我們讀了太多的好書,看了很多好的電影,自然而然身邊充斥著經典,不經典的東西實在是難以卒讀。

2,審美期待

在經典泛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提高我們的審美期待。這也就造成了我們不太能接受一些低於標準的內容。

3,意識形態輸出

現代的電影當中,一定包含著某種意識形態的輸出,比如好萊塢大片,他其中的固定模式結構為了展現其價值觀,英雄主義的內涵,絕大多數大團圓的結局,無形當中當我們形成了好的電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準則,我們做人應該遵循電影中的價值觀。這就是意識形態輸出。這個意識形態可以涉及政治,也可以不涉及政治。就是為了把一種建構好的價值體系放到電影觀眾身上而已。所以很多電影看起來很辛苦,因為意識形態輸出的要求,可以是消費主義,可以是拜金主義等等,一旦需要輸出意識形態,那他其中的很多表現方式會模式化,漸漸地人就覺得「心累」,不夠輕鬆愉快,我們就會認為是我們自己的鑒賞力下降的一個表現。

晚上繼續寫


太浮躁了,讓自己靜下來。現在自媒體的崛起,什麼抖音快手之類的佔據人很多時間,看一個短視頻可能一分鐘都不到,越來越讓人浮躁。內心要保持平靜,多運動,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保持腦袋清醒!


因為

20歲的身體卻有60歲的滄桑感

心態很重要


因為工作很忙,很少有自己的時間,有了自己的時間,也想陪陪對象或者睡個覺,電影需要消耗掉我們寶貴的時間,更別說思考了。


快餐文化下情緒閾值在不斷的降低。比如你看一個15秒的視頻獲得了快樂,不停的看短視頻就會不停的刺激你的情緒。當一部2小時的電影和15秒視頻放在一起的時候,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用最短時間獲得情緒價值的途徑。

文學,電影與短視頻比起來,結果顯然易見。

所以不是失去對美的鑒賞能力,恰恰是失去了去鑒賞美的耐心。

(失眠,腦袋昏昏的,等清醒的時候再聊吧)


現在的社會不就是浮躁的么,我覺得靜下心來,用心才能體驗那種美


不如轉向嘗試研究理論,讀哲學讀文學理論文藝批評,讀電影理論,乾巴爹!


信息過載,適當放空


原因就一個,因為你很久不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