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些東西真的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公管大一在讀,糾結轉不轉中文,身邊有讀過中文的人給出反饋如解構和剖析會使得文學本來的美消散,我不能確定。


某種程度上會,因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質上學習的是文學的方法論,而文藝一旦陷入執著於方法論,就容易毀掉對本能激情的幻想,有過創作經驗的人應該知道,創作實際上是以激情和本能去驅使的,我寫一個東西,是因為我想這麼寫,我就這麼寫,而不是書本告訴我,應該這麼寫,所以我才這麼寫。創作本身,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公式的。當然,也有少部分情況下,我們會明顯的知道,在某些句子或者段落中,我們應該使用技巧。

但是文學解析和創作是兩回事,解析除了冰冷的方法論,有時候也會幫助我們還原作者在創作一部作品時的狀態,在部分情況下會幫助我們更有利的理解一部作品。

學習文學方法論之後,實際上還存在一個自我消化的過程,很多學完文學專業的人,因為知道了技巧,就把一切都理解為技巧,那的確是容易對文學幻滅,因為他已經看不到作者或者作品了,只能看到滿眼的技巧。所以學習完方法論,還有一步很重要的,就是要將這些技巧變成一種直覺,提升的並不是鑒別技巧的能力,而是和作品共情的能力。(實際上很多老師也做不到和作品共情,會鑽進學術的全套里不斷強調理論)

其實學文學無非兩種出口,解析和創作,解析的如前文所言,需要培養共情,而創作,更要能夠做到將技巧歸於本能,好的作品是很少出現技巧的痕迹的,會使得作品看起來像是天然的而非雕琢的,這一點實際上需要一點點天賦在裡面,有的人希望通過學習理論來輔助創作,但學完理論後只成為了嘴強王者,寫起來並沒有什麼提升,反而會覺得自己的技巧拙劣。這實際上是一段相當痛苦的過程,有的人很可能漫長的一生都在和這個問題進行對抗。所以創作實際上還是需要相當強大的毅力,才能慢慢走到下一個境界的。

同時文學境界的提升也和人價值觀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聯。像郭敬明,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文字使用者,但他的價值觀只停留在那樣一個水平,他並不是真的在思考一個命題,所以很多時候他的作品也就只能停留在那個水準上,因為他本身就沒有對那個價值觀有著情感上的真實渴求。

其實一切就像《笑傲江湖》裡面的獨孤九劍,學劍之時,要將劍招記熟,方便一一拆解,然而真正臨敵的時候,就要忘得越徹底越好,劍意比劍招重要。

所以文學美不美,就看你是只停在學術的方法論全套里,還是願意放下學者的身段,好好的去和一部作品共情了。當然,我國現階段的文學教育也有點問題,要是碰上太迂腐的老師,也有可能會使你疲於應付各種學術問題,而無暇去真正擁抱作品,這也是蠻尷尬的,所以還是建議你去了解一下學校老師的狀況吧,文學這個專業,從社會性上來說,是一個萬金油專業,其實不見得對仕途有太大幫助,而真正熱愛文學者,也未必真的需要依靠文學專業才能將熱情付諸。所以文學專業有利有弊,凡事無絕對,還是根據你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吧。


周作人講解魯迅的小說時,說過這是拆散萬花筒,可能使人掃興的做法。題目想必是這意思?的確就像中國畫的作法,只是粗線條的勾勒輪廓,背景上大面積留白,留給人們韻味悠長的想像,強烈的表達作者的精神氣質,人格力量;都用筆墨填滿的精工細畫,一覽無餘,就像《蒙諾麗莎》那麼出名也罷,抹不去一種寫生或寫實的,匠氣的感覺。有歐洲人也注意到了,中國書畫的抽象味道,不是低級藝術,他們在這方面的感覺,發展的比我們晚了多少時代。

可能要保持一種文學作品發自創作的藝術美,須慎讀一些揭秘的資料,至少先要熟讀作品,對他產生敬意以後,再來精細研究。夏丏尊(?)也說了這個問題,在中學階段,學生還沒有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就不要急著學一堆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可能你提早讀完了這些高深的書,也同時消解了對作品本身的興趣。


謝邀。會。漢語言文學專業總體偏理論,以理論分析作品,是以專業理論析出美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充滿理性,也大大摧毀了藝術之美。簡言之,如果把文學當愛好,你覺得它最美;如果做專業,它只不過是供你分析的枯燥的對象罷了。


復旦中文系在讀。我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吧,不過期末很忙不便多言。

我覺得目前對於我來說沒有。

其實中文系有不一樣的專業課。如果是讀文學理論或者文學批評史的,那麼方法論確實可能使文學作品本來的美消散,但是我覺得這些方法論本來也很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確實都是欣賞文學作品的一種技巧,如果掌握了這些技巧,你能夠對文學作品有更深的解讀。就比如說,如果沒有學過文學理論,你去讀《簡愛》,你可能就為簡愛的愛情感動,學了之後,你會發現簡愛裡面包含後殖民主義傾向,發現簡愛表面上說平等,實際上依然追求門當戶對。又比如說,你了解了酒神精神之後再去讀希臘悲劇,你會發現意識的迷醉對於文學作品有怎樣的影響。這些本身都是非常有趣的。

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些,你就只想要看一部作品之後為之感動,痛哭一場,那麼我認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可能會讓你逐漸和這種審美方式脫離。

但是,你也可以選擇別的研究方向,如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古典文獻學等等。

你還可以選擇不做研究,研究生報考復旦大學的創意寫作碩士,由王安憶老師教學。

如果漢語言文學會消解文學本來的美,那麼為什麼還有教授願意為之奉獻一生,這是很矛盾的。我的老師都說他們依然愛著他們現在研究的東西。

我覺得你現在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你問的那些同學是不是本來也不太喜歡中文這個專業

你們學校的中文系學術水平怎麼樣

中文系不好就業,你準備好了嗎?


可能會消減,至於為什麼可以給你簡單講下原因。基本上會說漢語的、看得懂漢字的都對文學(外國文學翻譯過來也是漢字嘛)有一定的感性感知能力與一定的理性判斷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全民都會,那為何要專門設置這樣一個專業?所以這個專業一定是要鍛煉該專業的學生的某些能力,使他們與平常人有所不同。(就像學會計專業的比沒學過的總體上多知道一些關於該類的專業知識,其他專業也是如此。)

因為題目問的是文學藝術,所以就不展開漢語言這一部分內容了(漢語言文學大致可分漢語言+文學),那麼這個與他人相區別的能力,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創作與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

創作既包括小說詩歌等這些,也包括寫論文、應用文等這些。我在這裡對這二者的區別採用一種比較籠統而不十分精確的區分方法,那就是——前者比較強調創造力、想像力,後者比較強調客觀、邏輯。一般來說大家都不是很喜歡寫後面這類,而偏愛於前者,但很可惜,這個專業恰恰就是培養你寫後面這一類文體的能力

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分為藝術鑒賞和非藝術鑒賞。藝術鑒賞相對來說可能就比較審美,也許會符合大家對漢語言文學的刻板印象,即浪漫的、感性的、充滿想像力的等。不過這種鑒賞肯定不能僅僅只停留在感性層面,還需要跳出感性範圍,去分析它為什麼會美等等。(但感性和理性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真要我舉個例子就是類似初高中鑒賞古詩、分析人物形象、主題呀巴拉巴拉這些。非藝術鑒賞就是從作品、作者、社會背景等等去看待,比如說文學思潮、文學理論等(這裡的舉例可能有點重複)。這兩種都很重要,而且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一般來說,非藝術鑒賞也是該專業區別於非該專業的學生的一大特點,而這個在學起來的時候大部分人是覺得比較枯燥的

不過這個專業學了以後只能說打破了原有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不一定會消解文學藝術本來的美,因為有些人的確就認為那些看起來枯燥的不枯燥,反而更加有趣,提供了更多闡釋空間,因為它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文學等提供了幫助。如果你對文學只是個興趣而非一種刨根問底的態度,那麼就做個興趣即可,如果你想研究文學(要寫論文的那種研究,不是只有感性的),那可以試試。

另外,該問題下老陶的回答其實就很好了。文學美不美,實際看個人。研究的時候有研究的態度,看書的時候有欣賞的態度,與其擔心會不會消解美,我個人覺得你可能會更擔心的是這個專業是否同「我的固有印象」相符合。而我上面的一大段話,其實就是在說這個專業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再叨叨兩句,由以安的回答也不錯。TA提到的那些理論其實也是這個專業吸引我的地方,原因如之前所說,提供了更多的闡釋空間,所以我反而是因為這個更喜歡該專業- -。至於文學美不美,實際看個人這句話的理解,我個人是想說審美其實是一種很個人化的體驗,你願意停留下來沉浸在作品中那便可以繼續領略它的美,但如果你忽略了或者迷失在理論等的海洋里而疲於欣賞的話,那也就無法領略了。另外,也大致如由以安所說,因為如果都覺得會消解的話,那怎麼還會有不少老師堅持下去並且還充滿了熱情呢。因此我只能說這個專業,每個人的興趣點是不同的,而對美的理解也是非完全一致的,並且能從該專業獲得的內容也並不是都一樣的,所以這個問題下的大部分回答其實拋卻直接回答的「YES or NO」,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信息,即真實的漢語言文學與你想像中的一樣嗎?你能否接受真實的漢語言文學?至於不做研究,專註於創作的那個其實也是有的,只不過好像目前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比較常規的(也就是做研究),專註於創作那個相對來說比較少。(或許是我見識少,所以就刻板印象覺得這部分的比較少吧。)

評論區或者你的同學的回答有些看起來大相徑庭,實際上是能理解的,因為說的角度不同。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觀點,而是你從別人的觀點裡得出了什麼比較客觀的信息,然後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抉擇。總之,了解多點信息總是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