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一個關於莫言的報道,報道里說他覺得自己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沒什麼,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你覺得好的別人未必覺得好。雖然這是一句謙虛的話但是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卻是文學是「文無第一」的,它不像「武」里贏就贏輸就是輸。

那麼學語文的意義僅存在於寫出一個帶有邏輯性的文章?那既然是仁者見仁邏輯性又是什麼呢?而且包括一些報道的「高考閱讀理解作者都沒拿到分」的事件後更加深了這個思考,語文真的學的是有意義的嗎?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啊。

所謂見仁見智,並不是學仁學智,入的其門,方可得見。

你所說的學。教的只是方式,技巧和表達手法等基礎的方法組合而已。

在你能嫻熟運用這些手段來推開文學的大門,門後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各種各樣的觀點。

這時你隨心而取的,隨心而厭的一切就是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而且何為「仁」「智」都是一個難題~


不學語文,你連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這句話都看不懂。


就當今中小學語文的教學情況,還沒上升到文學鑒賞的程度。

人教版高中選修課本,才堪堪進入「知人論世」這一類的鑒賞方式,針對的還是古詩文。

等於是帶你入門而已。

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更多還是技能型的。

我之前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說過,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主要還是讓你學會初步理解:這東西在說啥,這東西是怎麼表達這啥的。

等到了大學的文學專業,才開始進入,這東西為啥要說這啥,這啥是怎麼產生的,為啥這東西能用這樣的方式表達。


謝邀。

首先你要先認字,然後你要會讀句子,你要最起碼明白作者在說什麼。

你要學習各種典故,各種「文學梗」,學會引經據典。

你要學習語言技巧,說一般人能聽懂的話,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

題主說的就好像在問:既然一道數學題有多重證明方法,為什麼要學數學?

語文課教給你從一個角度看問題,看到的是最基本的點。你見過一道高中數學題問你「請用三或四個不同角度證明本題」出現在大考上嗎?只有競賽或者一上來學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偶爾會這樣問。同樣的,有沒有題目問你「這個文章【還】可以怎麼理解?」

語文是一個很基礎的課。可以說,沒有語文課教你最基本的認知,別說見仁見智,什麼也看不清,什麼也看不懂。

語文課不是教給你怎麼去思考,而是告訴你一般人會怎麼思考,判斷在自己心中。而判斷則是日積月累的閱讀和這樣基礎的課給你的。你的人生閱歷會左右你對一個問題的看法。

可如果連話都不會說,什麼文學梗也不知道,甚至可能不識字,那還談什麼見解呢?


文學不等於語文。語文學的是說話技能,是共識,有這個共識,人和人之間才能互相理解。文學是學好語文之後的事啦。

打個比方,語文是學做人,文學是學做(請自己填空)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括弧里的內容,並不能取消括弧外的內容呀。


語文學習做這麼多閱讀理解並不是無用,閱讀理解最重要的作用:

讓我們能夠辨別誰在胡說八道。

在這個數不清的信息能溢出屏幕的時代,理解和辨別能力不可或缺。如果只是一味跟隨輿論導向,成了一些人利用的工具,豈不是顯得極其可悲?

在所有語文老師眼中,某些網路鍵盤俠的語言是極其荒謬可笑的,它存在各種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語文學不好,像正常的表達和說話都難。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積累會化為自己的能力,能讓我們聽懂「遠方的哭聲」。


手動滑稽,以上劃掉。對於我來說,語文很有趣,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來裝逼,僅僅是陶冶情操。

懂的人自然懂。

語文是教會你怎麼用語言表達,語文水平越高說出來的話越好聽,也叫「膾炙人口」。


學語文之前,你眼中那是哈士奇,不是哈姆雷特。

舉個栗子: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語文課就是告訴你,怎麼叫造字,什麼是語法,行文邏輯和各個時代的文章特色。比如民國時期的很多語法和字詞,在你沒學語文之前,簡直亂七八糟。

但你學過語文之後,你就知道,在新文化運動中、在白話文變遷中,標點、字詞、語法,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

它把中國的語言文字歷史,儘可能地濃縮精華。甚至可以說,語文課本里的文章,就是中國幾千年最好的文章。

當你在課程中學習這些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作者有怎樣的想法和經歷,再教給你怎麼去鑒賞這些文章。

之後你再去讀別的,就會有一種高屋建瓴的爽快感。

這時候,你才能說:這是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退一萬步說,不上語文課,你也看不懂那些個文學專論啊……


題主把語文課看的太高了,中小學的語文課,基本上,哪裡是教你一些特別的能力,簡單的說,只是一個會讀會寫而已。

讀書需要什麼?認字,組詞,搞懂意思;學會造句,弄懂語法;進一步,看懂修辭,懂得作者的表達手段;最後,給一段描寫,作者表達了什麼思想,經常是啟發式的,諷喻式的,賣弄式的,禪語式的——各種含蓄,不明說,要自己會分析。

若寫點小文章,還需要多點什麼?構思時,考慮文章結構,順敘,倒敘,還是插敘?怎麼分段比較合適?感情色彩,高興還是悲哀,文筆的運用,華麗還是樸素;論證須有邏輯,說理井井有條;文章的剪裁,是要簡潔凝鍊,一針見血,還是詳細描寫,大段抒情……

語文課不就是這些基本的讀寫能力,這些能力都沒有,還怎麼能夠讀書作文,考試的壞成績直接證明了,這個學生看不懂別人的文章,也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

至於考試偶爾出題不當,有時給不出正確答案,這真是了不得的大毛病,值得做學生的想那麼多?題目上諸如莫言那些話,比較高遠,還是先學會基本的讀寫吧。


問得好!

學文不達於道,可不是茫然四顧,無所依歸!

就像王國維所言: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

《文心雕龍》說:

「心生,言立,文明。」

《大學》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君學語文,是學,還是小學?是「獨上高樓」,還是「驀然回首」?為考試,還是為人生?


不要想太多,追問太多為什麼?意義是什麼?不是每件事情都有理由,可以用科學解釋。

多讀書,自然明晰。


語文是語言(說話藝術)以及文學、文化的總和簡稱。也可以被認為是口頭與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一般而言,語文可看作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是學習其他學科與科學的根本,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

語文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其研究的內容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故目前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①學習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

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

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

以上是對於語文的大概簡介。

文學: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其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

文學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文學大概分為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四大類。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具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和真實性等。意識的產物,對於生活的反映。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還是其精神價值。

關於精神這一概念的定義: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因而,精神價值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

以上是文學與語文的分別簡介。

至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句話,我的淺定義:不同層次的人所看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其具體的延伸我便不過多說明。

文學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而語文則是社會建築的基礎,兩者的關係不言而喻。一篇文學作品,需要一定的積累,才能夠明白作者是想表達出什麼意思;如果累積足夠的話,能夠從中看出社會現象;在積累深厚的情況下,會引發其思考,並給出一篇屬於自己見解,與作者產生共鳴或是辯論,不單單只是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而是有獨屬於自己的一種思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便是這一種境界。

學好語文並不是理解文學的必需條件,因為學語文,最主要的是所其積累的內容,然後對其思考,學語文只是積累的一種渠道,渠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因為仁者智者是在一個水平上的不同意見,讀書就是你上升的階梯,高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


謝邀。 文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像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和風格。學語文不一定說以後都能用上,但是為了自己能有更深層的理解打基礎。自己都沒有知識底蘊,哪來的「仁,智」


教你的不是文學本身,而你讓你學會怎麼樣去順著別人的意思看問題。在學生時代,杠精若是想和語文老師杠,往往被懟的體無完膚。因為有些東西,定了標準之後,標準外的便是錯的


語文讓你見仁見智


回答這個問題,我要感激我的所有語文老師。


語文是基礎學科,從基礎開始。不能直接空中樓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