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关于莫言的报道,报道里说他觉得自己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你觉得好的别人未必觉得好。虽然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却是文学是「文无第一」的,它不像「武」里赢就赢输就是输。

那么学语文的意义仅存在于写出一个带有逻辑性的文章?那既然是仁者见仁逻辑性又是什么呢?而且包括一些报道的「高考阅读理解作者都没拿到分」的事件后更加深了这个思考,语文真的学的是有意义的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啊。

所谓见仁见智,并不是学仁学智,入的其门,方可得见。

你所说的学。教的只是方式,技巧和表达手法等基础的方法组合而已。

在你能娴熟运用这些手段来推开文学的大门,门后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各种各样的观点。

这时你随心而取的,随心而厌的一切就是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且何为「仁」「智」都是一个难题~


不学语文,你连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句话都看不懂。


就当今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况,还没上升到文学鉴赏的程度。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本,才堪堪进入「知人论世」这一类的鉴赏方式,针对的还是古诗文。

等于是带你入门而已。

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更多还是技能型的。

我之前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说过,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还是让你学会初步理解:这东西在说啥,这东西是怎么表达这啥的。

等到了大学的文学专业,才开始进入,这东西为啥要说这啥,这啥是怎么产生的,为啥这东西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谢邀。

首先你要先认字,然后你要会读句子,你要最起码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你要学习各种典故,各种「文学梗」,学会引经据典。

你要学习语言技巧,说一般人能听懂的话,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题主说的就好像在问:既然一道数学题有多重证明方法,为什么要学数学?

语文课教给你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看到的是最基本的点。你见过一道高中数学题问你「请用三或四个不同角度证明本题」出现在大考上吗?只有竞赛或者一上来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偶尔会这样问。同样的,有没有题目问你「这个文章【还】可以怎么理解?」

语文是一个很基础的课。可以说,没有语文课教你最基本的认知,别说见仁见智,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看不懂。

语文课不是教给你怎么去思考,而是告诉你一般人会怎么思考,判断在自己心中。而判断则是日积月累的阅读和这样基础的课给你的。你的人生阅历会左右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可如果连话都不会说,什么文学梗也不知道,甚至可能不识字,那还谈什么见解呢?


文学不等于语文。语文学的是说话技能,是共识,有这个共识,人和人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文学是学好语文之后的事啦。

打个比方,语文是学做人,文学是学做(请自己填空)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括弧里的内容,并不能取消括弧外的内容呀。


语文学习做这么多阅读理解并不是无用,阅读理解最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能够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在这个数不清的信息能溢出屏幕的时代,理解和辨别能力不可或缺。如果只是一味跟随舆论导向,成了一些人利用的工具,岂不是显得极其可悲?

在所有语文老师眼中,某些网路键盘侠的语言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它存在各种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语文学不好,像正常的表达和说话都难。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会化为自己的能力,能让我们听懂「远方的哭声」。


手动滑稽,以上划掉。对于我来说,语文很有趣,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装逼,仅仅是陶冶情操。

懂的人自然懂。

语文是教会你怎么用语言表达,语文水平越高说出来的话越好听,也叫「脍炙人口」。


学语文之前,你眼中那是哈士奇,不是哈姆雷特。

举个栗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语文课就是告诉你,怎么叫造字,什么是语法,行文逻辑和各个时代的文章特色。比如民国时期的很多语法和字词,在你没学语文之前,简直乱七八糟。

但你学过语文之后,你就知道,在新文化运动中、在白话文变迁中,标点、字词、语法,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

它把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尽可能地浓缩精华。甚至可以说,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就是中国几千年最好的文章。

当你在课程中学习这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再教给你怎么去鉴赏这些文章。

之后你再去读别的,就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爽快感。

这时候,你才能说:这是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退一万步说,不上语文课,你也看不懂那些个文学专论啊……


题主把语文课看的太高了,中小学的语文课,基本上,哪里是教你一些特别的能力,简单的说,只是一个会读会写而已。

读书需要什么?认字,组词,搞懂意思;学会造句,弄懂语法;进一步,看懂修辞,懂得作者的表达手段;最后,给一段描写,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经常是启发式的,讽喻式的,卖弄式的,禅语式的——各种含蓄,不明说,要自己会分析。

若写点小文章,还需要多点什么?构思时,考虑文章结构,顺叙,倒叙,还是插叙?怎么分段比较合适?感情色彩,高兴还是悲哀,文笔的运用,华丽还是朴素;论证须有逻辑,说理井井有条;文章的剪裁,是要简洁凝炼,一针见血,还是详细描写,大段抒情……

语文课不就是这些基本的读写能力,这些能力都没有,还怎么能够读书作文,考试的坏成绩直接证明了,这个学生看不懂别人的文章,也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

至于考试偶尔出题不当,有时给不出正确答案,这真是了不得的大毛病,值得做学生的想那么多?题目上诸如莫言那些话,比较高远,还是先学会基本的读写吧。


问得好!

学文不达于道,可不是茫然四顾,无所依归!

就像王国维所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

《文心雕龙》说:

「心生,言立,文明。」

《大学》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君学语文,是学,还是小学?是「独上高楼」,还是「蓦然回首」?为考试,还是为人生?


不要想太多,追问太多为什么?意义是什么?不是每件事情都有理由,可以用科学解释。

多读书,自然明晰。


语文是语言(说话艺术)以及文学、文化的总和简称。也可以被认为是口头与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一般而言,语文可看作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是学习其他学科与科学的根本,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

语文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其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故目前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三个:

①学习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

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

以上是对于语文的大概简介。

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文学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学大概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四大类。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代表著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意识的产物,对于生活的反映。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其精神价值。

关于精神这一概念的定义: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因而,精神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

以上是文学与语文的分别简介。

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句话,我的浅定义:不同层次的人所看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其具体的延伸我便不过多说明。

文学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而语文则是社会建筑的基础,两者的关系不言而喻。一篇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够明白作者是想表达出什么意思;如果累积足够的话,能够从中看出社会现象;在积累深厚的情况下,会引发其思考,并给出一篇属于自己见解,与作者产生共鸣或是辩论,不单单只是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而是有独属于自己的一种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一种境界。

学好语文并不是理解文学的必需条件,因为学语文,最主要的是所其积累的内容,然后对其思考,学语文只是积累的一种渠道,渠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因为仁者智者是在一个水平上的不同意见,读书就是你上升的阶梯,高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谢邀。 文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和风格。学语文不一定说以后都能用上,但是为了自己能有更深层的理解打基础。自己都没有知识底蕴,哪来的「仁,智」


教你的不是文学本身,而你让你学会怎么样去顺著别人的意思看问题。在学生时代,杠精若是想和语文老师杠,往往被怼的体无完肤。因为有些东西,定了标准之后,标准外的便是错的


语文让你见仁见智


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感激我的所有语文老师。


语文是基础学科,从基础开始。不能直接空中楼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