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但这不是因为老婆子比光绪高明到哪去,而是因为越早交权保守派的反击会更早,而越早接管权力光绪的根基越不稳。

虽然我对光绪在甲午的表现是一向直球辱骂的,不说别的人,但凡光绪能和翁帝师深入探讨一下,都不会对局势有如此误判。但是我们也要讲道理,这不代表光绪是个傻子,只代表他经验尚且不足,然而经验不足这点慈禧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老太太是懂政治,但是政治以外她就一窍不通了,作为一个过渡期的临时摄政她做的足够了,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是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老太太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不从这个位置上被赶下来,仅此而已,她也只会这个。

光绪尴尬就尴尬在给他的时间太少,想要给大清续还不如指望同治不早死而且有雄才大略,又或者鬼子六能摄政成功,光绪的机会实在不够。


这就是213言论,丝毫不懂清史、连入门都没有的门外汉的论调,了不起也就看了《走向共和》这种架空神剧。

黑光绪必提翁同龢,可翁同龢是光绪的人么?翁同龢是慈禧的人!!!他虽为帝师,对光绪戊戌变法抱有同情,但他并不满意光绪与慈禧关系的破裂,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是慈禧嫡系中的嫡系!与慈禧关系之密切远超荣禄、李鸿章之流。

1876年,翁同龢成为光绪之帝师,你以为这帝师是光绪自己选的啊?当时光绪只有5岁。

1877年,慈禧与翁同龢联手,借「杨乃武案」一举清洗了浙江官场上的湘军系统,此时光绪6岁。

1882年,翁同龢进军机处,查处湘军军费舞弊问题,湘军领袖刘长佑被狠整,此时光绪11岁。

1889年以后,翁同龢又在北洋舰队问题上与李鸿章展开激烈争论。此时光绪刚刚亲政。

此外,当年慈禧亲儿子同治登基时翁同龢就是同治的帝师,这渊源。。。然后你跟我说,翁同龢是光绪的人、是帝党?后来戊戌政变,光绪本人被软禁,其真正的嫡系——军机四章京——安插在军机处的眼线全被拉出去砍头,翁同龢不过赋闲在家,因为他就是慈禧的人,只不过没能调节好慈祥光绪的矛盾,所以只是革职而已。

教科书说慈禧是顽固派、守旧派,「翻案党」们还不信,一直和洋务派对著干的倭仁、李鸿藻、翁同龢三代守旧派、清流领袖,哪个不是她慈禧提拔为大学士、入主中央的?他们不是曾、左、李这类平叛功臣,手握军权,不得不授予高官笼络褒奖,这些清流文官的升迁全凭最高统治者一句话而已。倭仁、李鸿藻、翁同龢敢于去怒怼曾、左、李,时时刻刻与他们作对也是慈禧授意的,「怼湘军,怼湘军,怼完湘军怼淮军」。这是慈禧一以贯之的策略——以中央清流文官制衡地方手握军权的督抚,庚子之乱并不是慈禧一时失心疯的产物,她头脑没毛病,她只是按照旧有的方针继续去做罢了,重用清流刚毅、徐桐,压制地方张之洞、刘坤一,只不过最后玩砸了——刚毅、徐桐各种骚操作招来八国联军,地方督抚「东南互保」见死不救,巴不得慈禧在乱军中被杀、被俘,自己到时候振臂一呼就是民国总统、议长。

经过慈禧重用刚毅、徐桐酿成了「庚子之乱」的回鸾训政,以及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的鼓吹宣传这两件事,1900年以后,光绪的政治影响力远远大于慈禧,即便光绪此时正被软禁。

当时的政治局势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而是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产物,慈禧会玩弄权术,但是没卵用,丫拉的仇恨值太大,几乎所有政治势力都反对她,而是光绪呢,即便百无一用,但是没关系,他已经被诸多政治势力打造成了「明君圣主」,是中国进步的象征,清廷最后一面招牌。

1900年,慈禧与八国联军打得正酣,与此同时,文官清流领袖文廷式、洋务派领袖容闳、维新派领袖严复、革命派领袖章炳麟齐聚上海,建立「中国国会」,而组织者唐才常他的背后是「康梁乱党」和「孙文乱党」。「中国国会」的宗旨:

1。保全中国自主之权,创造新自立国

2。不承认清政府有统治清国之权

3。请光绪帝复辟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几乎所有政治势力,无论你是文官清流还是洋务派,无论你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占了一个立场:反对慈禧,拥护光绪。甚至于,他们主张废掉大清,拥立光绪帝为新的君主帝国,这就比较恐怖了,光绪帝的个人权威凌驾于整个大清王朝。

而这个国会的成员除了举兵造反的唐才常等人是被张之洞私自灭口的,在慈禧「西狩回京」后竟无一人被处罚,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国会建立的同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组织了「东南互保」,压根没顾忌北京战乱中的慈禧死活,要知道八国联军入侵时是把慈禧当祸首而同情被软禁的光绪的,刘坤一、张之洞怎么就那么肯定慈禧光绪不会被俘?要是被俘,光绪能活,慈禧够呛。事后慈禧依旧没敢处罚东南互保的各个大臣。巧合的是,「中国国会」以及由之衍生的「自立军」主要活动范围恰恰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的辖区,即「东南互保」的范围内。

戊戌政变后,慈禧不是不想废掉光绪,另立溥俊,而自从中国国会、自立军、东南互保后,慈禧放弃了,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敢!光绪是清廷最后一面招牌,只要慈禧握在手里,各方势力都会投鼠忌器,对光绪「复位」心存希冀,与其说光绪靠著慈禧活命,不如说是慈禧仰仗著光绪权威才苟延残喘、实行「清末新政」。后来载沣「预备立宪」搞拖延战术,若非他是光绪亲弟弟,就他那骚操作立宪派改良派早TM造反了!武昌起义之前因保路运动时立宪派面对载沣的无理取闹,竟然焚香设案、祷告先帝爷光绪!载沣还给脸不要脸,于是立宪派改良派跟著革命派造反了,大清瞬间土崩瓦解。

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政治势力的立宪派(大地主、大买办、大资本家),对光绪有著迷之执念,如果后来当政的是光绪,哪怕同载沣一样蠢笨如猪,看著光绪个人的面子,大清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奈何天不佑大清,慈禧终究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政客,对危机缺乏远见,对私怨过于执著,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死前还把大批金银财宝随著自己下葬,一点风险意识都没有,也正因如此,她死前也带走了光绪,带走了大清最后的门面、招牌与希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孙殿英:洪水没有,炸药管够。


就就光绪皇帝搜罗的那帮帝党搞的那些笑话一样的外交战略,不管是「中日英同盟」计划、中日合邦计划、还是「中美德同盟」计划,哪一个就比慈禧太后靠谱了?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亲政起到被软禁,一共亲政了九年半,除了维新变法。其他时间究竟办成了些啥?

大事你说被慈禧太后把著,那究竟办成了几件小事呢?

大家数来数去,就记得光绪纵容珍妃把上海道台,乃天下第一要紧、第一麻烦的位置,卖给一个叫鲁伯阳的放高利贷的人,这种蠢事了。

九年啊,不是光维新变法那半年,九年半时间,一不能广固帝党党羽、二不能整军治吏、三不能推进革新进步。就靠不做不错维持了一个虚幻的光环。在九年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豪赌激进维新。

这像是能办成事的样子吗?

而且说实话康有为本身就存心要弄个天下大乱,大破大立。在康有为看来,光绪皇帝才能太低,根本不能领导中国,唯一有价值的就是他屁股底下那个皇位。所以要劝诱皇帝去革命,皇帝亲自打破旧社会,轰轰烈烈当烈士,如此则光绪皇帝可以名留青史,比一个庸碌亡国之君的名声好多了,这也算对得起皇帝了。

而既然封建旧势力的总代表皇帝自己当了革命烈士,把封建旧势力扫荡了一番。那么康有为自己在后面搞保国保种保教的施展余地就大了,康有为自认为如此一番操作。自己可以成为大破大立改天换地之后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新孔教教主。

这一点梁知道,康弟弟都未必知道,肯定也不赞成。但整个维新变法不管不顾的加速操作,基本就是按康这套想法去搞的。虽然最后只做了半拉子,但确实目的也达到了一半,至少光绪的名声过了一百多年现在也都还不算太差嘛。


我认为是的,就光绪搞得如此激进的改革,只会造成满清上层的撕裂。当一个国家的上层都发生了割裂的话,恐怕离灭亡就不远了。慈禧不管如何,至少对满清政权来说,她真的是给强行续命了。


因为清末的局面很危险。

而光绪的表现明显比慈禧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