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病毒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新冠和非典一样的致死率,建方舱不是让病人扎堆在方舱里面重症、危重甚至死亡嘛,那不要了命了。一开始建火神和雷神,也是参考非典的先例来操作的,后期认识到传染快,年轻人轻症可以自愈才敢建方舱的


我的看法:

一是总的来说,我认为就是建晚了。

二是客观地讲,在疫情宣布之初,救治的瓶颈是医务人员、设备、口罩和防护服,这意味著开设方舱也无人员物资。

三是当时建方舱医院在使用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方舱目前也是用于确诊病例,不适合疑似,会造成交叉感染。这在武汉疫情到了中期,实际上没必要区分核酸确诊和临床确诊时,以及后期核酸检测能力跟上以后,方舱的使用会好一些。当然,我坚持认为:这不意味著方舱在早期不能发挥作用,比如说初期分诊。

四是疫情早期,武汉全社会各方各面都接近于崩溃状态,当时各级部门估计也难有多余精力去建方舱,或者说难以在开建火、雷的同时建设方舱。

四是在此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方舱,我不认为省长、省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也应当知道,谁都不可能成为万事通。可是中央指导组、国家和省市防疫的人,还有那么多国家级的防疫的专家不知道就不应该。我想为什么先建火神山,就是因为领导们和我们一样,都知道有小汤山。(外加一句,北京小汤山在SARS后已经没用了,但在火神山开工的前一天,小汤山就已经开工重建了)

五是目前方舱医院大部分是从外省调来的。所谓方舱,不是指病房而是装了医疗设施设备的方舱车,病房可是以帐蓬、体育馆等大型场地。现在的方舱医院,设备车是外省的、医护人员也多是外省的,不是湖北省说了算的。所以建方舱,是全国编配调用的问题。这深层反映出这次防疫中的指挥关系上有些不明确。我个人认为,就应当在湖北建立中央级的前线指挥部,而不是指导组。当年SARS时,吴仪是直接兼任卫生部长的。


晚而未晚:

最开始谁也不知道病毒扩散的如此之快,每个医院爆满,医院收不了,只有告诉患者没床位,回家等,但是医院不是建医院的,他们有第一手资料,但是不能决定盖不盖医院,盖什么医院,只能向上级反映,这一反映一讨论,就需要时间,上级根据当时的情况自然立刻能够想到参考非典时期的范例,于是根据武汉情况建了两座医院。

但是奈何基数太大,传播太快,在建设期间,没有床位的患者居家隔离,更加促进病毒传播,这也是之前没有想到的。这样每个医院告急,众多小区告急,向上反映讨论又需要时间,于是又根据这种情况,建造了方舱医院。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毛病,但是谁也不能未卜先知,所有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怪也只能怪病毒太厉害。

而且政府能够想到建设方舱医院本身就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和魄力的,一般这种火烧眉毛的事,人们往往会求助于最可靠的经验,因为一旦走错了就会万劫不复,一个人体现不出来,但是上升到很多人的层面,一个小失误就会无限的放大,更何况是这种决定抗疫战争走向的重大决策。而方舱医院这种创举,也不是说建就建的,没有人能够预测后果,只不过是经过利弊权衡之后做出的决策,而这个决策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甚至可以说风险很大:

1. 把这么多情况不一的患者集中在一起真的好吗?

轻症会不会交叉感染变成重症?病毒变异的风险会不会加大?重组呢?

2. 用过的场馆之后真的安全吗?(这点的话经过消毒应该可以,但是有死角怎么办,事后多久场馆可以恢复正常使用?)

3. 哪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和设备?(当时武汉医护人员严重不足)

4. 谁来管理?生活如何保障?配套的后勤能否保证?少了还好,要是方舱医院建多了呢?

5. 谁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等等,现在这么好的结果实在是万幸,毕竟对这个病毒我们到现在为止知道的都不多。

可以说当时每一个决策都是在赌博,而最终做出决定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稍微再一犹豫就会贻误战机,到时候方舱医院都腾不出人手的时候就真的难了。

所以随著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改进决策,并果断而坚决的执行,这就非常令人钦佩。还是那句话,没有人能未卜先知,方舱医院可能是建的有点晚,但是我认为,这已经是考虑到「认识疾病需要一个过程」所能够达到的极快的速度了,而且在政府提出建方舱医院之前,你知道方舱医院是啥么?创造力,魄力,执行力。


方舱医院是用来隔离轻症患者的。二神山是用来治疗中重度患者的,用途不一样。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方舱医院这么晚才开始建立。


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先建立方舱医院,而是先建立比较复杂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


因为是用的现有场地改装下而已,肯定快啊

摸著石头过河,摸到了一块挺大的垫脚石,而且还挺稳的,要是早知道直接跳下来了,啊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