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病毒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新冠和非典一樣的致死率,建方艙不是讓病人扎堆在方艙裡面重症、危重甚至死亡嘛,那不要了命了。一開始建火神和雷神,也是參考非典的先例來操作的,後期認識到傳染快,年輕人輕症可以自愈纔敢建方艙的


我的看法:

一是總的來說,我認為就是建晚了。

二是客觀地講,在疫情宣佈之初,救治的瓶頸是醫務人員、設備、口罩和防護服,這意味著開設方艙也無人員物資。

三是當時建方艙醫院在使用上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方艙目前也是用於確診病例,不適合疑似,會造成交叉感染。這在武漢疫情到了中期,實際上沒必要區分核酸確診和臨牀確診時,以及後期核酸檢測能力跟上以後,方艙的使用會好一些。當然,我堅持認為:這不意味著方艙在早期不能發揮作用,比如說初期分診。

四是疫情早期,武漢全社會各方各面都接近於崩潰狀態,當時各級部門估計也難有多餘精力去建方艙,或者說難以在開建火、雷的同時建設方艙。

四是在此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方艙,我不認為省長、省委書記、市長、市委書記也應當知道,誰都不可能成為萬事通。可是中央指導組、國家和省市防疫的人,還有那麼多國家級的防疫的專家不知道就不應該。我想為什麼先建火神山,就是因為領導們和我們一樣,都知道有小湯山。(外加一句,北京小湯山在SARS後已經沒用了,但在火神山開工的前一天,小湯山就已經開工重建了)

五是目前方艙醫院大部分是從外省調來的。所謂方艙,不是指病房而是裝了醫療設施設備的方艙車,病房可是以帳蓬、體育館等大型場地。現在的方艙醫院,設備車是外省的、醫護人員也多是外省的,不是湖北省說了算的。所以建方艙,是全國編配調用的問題。這深層反映出這次防疫中的指揮關係上有些不明確。我個人認為,就應當在湖北建立中央級的前線指揮部,而不是指導組。當年SARS時,吳儀是直接兼任衛生部長的。


晚而未晚:

最開始誰也不知道病毒擴散的如此之快,每個醫院爆滿,醫院收不了,只有告訴患者沒牀位,回家等,但是醫院不是建醫院的,他們有第一手資料,但是不能決定蓋不蓋醫院,蓋什麼醫院,只能向上級反映,這一反映一討論,就需要時間,上級根據當時的情況自然立刻能夠想到參考非典時期的範例,於是根據武漢情況建了兩座醫院。

但是奈何基數太大,傳播太快,在建設期間,沒有牀位的患者居家隔離,更加促進病毒傳播,這也是之前沒有想到的。這樣每個醫院告急,眾多小區告急,向上反映討論又需要時間,於是又根據這種情況,建造了方艙醫院。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毛病,但是誰也不能未卜先知,所有人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怪也只能怪病毒太厲害。

而且政府能夠想到建設方艙醫院本身就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和魄力的,一般這種火燒眉毛的事,人們往往會求助於最可靠的經驗,因為一旦走錯了就會萬劫不復,一個人體現不出來,但是上升到很多人的層面,一個小失誤就會無限的放大,更何況是這種決定抗疫戰爭走向的重大決策。而方艙醫院這種創舉,也不是說建就建的,沒有人能夠預測後果,只不過是經過利弊權衡之後做出的決策,而這個決策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甚至可以說風險很大:

1. 把這麼多情況不一的患者集中在一起真的好嗎?

輕症會不會交叉感染變成重症?病毒變異的風險會不會加大?重組呢?

2. 用過的場館之後真的安全嗎?(這點的話經過消毒應該可以,但是有死角怎麼辦,事後多久場館可以恢復正常使用?)

3. 哪有那麼多醫護人員和設備?(當時武漢醫護人員嚴重不足)

4. 誰來管理?生活如何保障?配套的後勤能否保證?少了還好,要是方艙醫院建多了呢?

5. 誰來承擔這麼大的責任?

等等,現在這麼好的結果實在是萬幸,畢竟對這個病毒我們到現在為止知道的都不多。

可以說當時每一個決策都是在賭博,而最終做出決定需要極大的魄力和勇氣,稍微再一猶豫就會貽誤戰機,到時候方艙醫院都騰不出人手的時候就真的難了。

所以隨著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改進決策,並果斷而堅決的執行,這就非常令人欽佩。還是那句話,沒有人能未卜先知,方艙醫院可能是建的有點晚,但是我認為,這已經是考慮到「認識疾病需要一個過程」所能夠達到的極快的速度了,而且在政府提出建方艙醫院之前,你知道方艙醫院是啥麼?創造力,魄力,執行力。


方艙醫院是用來隔離輕症患者的。二神山是用來治療中重度患者的,用途不一樣。但是不明白為什麼方艙醫院這麼晚才開始建立。


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先建立方艙醫院,而是先建立比較複雜的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


因為是用的現有場地改裝下而已,肯定快啊

摸著石頭過河,摸到了一塊挺大的墊腳石,而且還挺穩的,要是早知道直接跳下來了,啊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