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两个时期回答

1944年1月到6月

这个阶段的德军还没有如此绝望。就东线而言,虽然苏军收复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但无论是切尔卡瑟包围战还是胡贝包围圈里的德军大多跑了出来。前一个跑了40423人,后一个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也跑了大部分——但都丢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元首不得不把党卫军第二装甲军调来解围。而中央集团军群也守住了维捷布斯克,北方集团军群从列宁格勒撤退但守住了纳尔瓦。但南线的失守形成了个白俄罗斯阳台,为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个第213保安师,刚从地狱之门里面逃出来,结果又进入了胡贝口袋,再次逃脱后在夏季被编入了中央集团军群于8月被歼灭

就西线而言,由于盟军登陆义大利,德军不得不组建了C集团军群并于当年9月发动了轴心行动解除了意军武装。但盟军的进度并不快,一直到44年6月4日美国第五集团军才攻克罗马。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德军也在义大利派遣了大量部队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元首将第1、24、26、戈林装甲师,第3、15、29、90、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共计572辆坦克和184辆突击炮调往了义大利去抵抗英美盟军的登陆[1]

NARA T78 R414给出的C集团军群的人数

《German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Ⅷ》1162页给出的德军在义大利的损失

元首在43年11月签署了51号元首指令,在他眼中西线的危机已经要来临了,但东线地域辽阔并不会构成致命的威胁,准备先解决了盟军登陆再抽调西线的部队来对付苏军。甚至还把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改名成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1944年6月之后

东线

苏军先于6月10日进攻卡累利阿地域迫使芬兰退出战争,芬兰于9月2日接受了停战条约。

就德军而言,由于认为苏军的夏季攻势依然会对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元首于5月20日将第56装甲军移交给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此中央集团军群让出了占其所负责防线总长度6%的地段,同时损失了15%的师、88%的坦克、23%的突击炮、50%的坦克歼击车和33%的重型火炮[2]

以至于当巴格拉基昂行动开始之际,中央集团军群仅剩一个装甲师——第20装甲师,这个师还是由陆军总司令部控制的。

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

第九集团军第一个倒下,其中两个军共计7万人被包围在了博布鲁伊斯克以东地区,另外一个军移交给了第二集团军。被从北方集团军群赶来救火的第12装甲师解围后又与第4集团军被包围在了明斯克。第三装甲集团军的主力部队第53军被包围在了维捷布斯克,元首竟然只允许一部分部队撤退但让206步兵师坚守,并命令莱因哈特派一名参谋人员跳伞进入维捷布斯克,后者表示只有他自己适合执行这个命令。最后元首收回了这项命令但因此浪费了许多时间,第53军军长戈尔维策最终进入了战俘营。从6月21日到8月31日,德军累计阵亡26397,失踪262929,受伤109776共计损失399102[3]

而南线苏军也没无所作为,发动了利沃夫-桑多梅日,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矛头直指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在这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中,白俄罗斯战役突破深度高达600千米,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为350千米,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超过1000千米[4]。德军在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受到了重创。

泽特林在《Normandy 1944》给出的6月1日东线4个集团军群的人数

到10月1日东线各个集团军群的人数

北方集团军群 420844

中央集团军群 694812

A集团军群 457679

南方集团军群 216803

共计1790138,其中15万为俄罗斯志愿军[5]

不过上述数据没有包含集团军群直属的非战斗单位和OKH下属单位[6]

NARA T78 R411

东线德军的实际力量直接从6月的262万下降到了10月的192万

西线

6月6日,诺曼底登陆的时候,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回国,第七集团军司令多尔曼命令他的师长们来雷恩开会,第21装甲师师长甚至在陪自己的情妇。德军不仅没能击溃盟军的登陆,抽调部队赶往东线,反而不得不把党卫军第二装甲军从东线调往西线。

泽特林的《Normandy 1944》给出的西线损失,单算诺曼底是21万

总结

到6月中旬,命运的骰钟被揭开,德国人输了。美国和英国的空军摧毁了罗马尼亚超过40%的石油产量和德国至少90%的合成石油产能,诺曼底登陆后元首在43年11月3日颁布的51号元首指令后处心积虑推行的战略在几天之内崩溃了。德军在6、7、8月共计损失了127万大军,无论是哪条战线都只能苦苦支撑,到达了崩溃边缘。但即便如此德军还是发动了阿登反击战、北风和春醒——垂死挣扎,面对这种局面德军岂能不败?

44年6月到12月,德军的损失。

参考

  1. ^《东线坦克战1941-1945》512页
  2.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374页
  3. ^《German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Ⅷ》591页以及《Normandy 1944》都采用的这一数据,不过《巨人的碰撞 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307到308页提到中央集团军群规模从888000减少到445000,损失将近450000
  4. ^迪克的《从失败到胜利》255页,同一时期盟军的突破深度为550-600千米
  5.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490页
  6. ^如果加上相应单位6月1日,北方、中央、北乌克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实际力量分别为561000、849000、597000、555000


根据我的体会,1944年之所以苏联人能够发动「十次打击」,让德军溃不成军,主要是苏德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反应。在1944年上半年,虽然德军在东线一直在溃退,但是基本上还是有组织的撤退,大规模的有生力量被歼灭情况还不是太严重。说明这个时期德军还是能够和苏军有来有往,还有还手之力。比如切尔卡瑟口袋在德军的拚命突围之下还是能有三分之二的被围兵力突围;卡门尼茨-波多尔斯基口袋战役发挥地更好,十数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跳出了朱可夫的包围圈;在北方,北方集团军在列宁格勒方向溃退之后还是能守住爱沙尼亚边境的要地纳尔瓦城,足足挡住了苏军的猛攻长达半年;在中央方向,第三装甲集团军能够守住把白俄罗斯边境重镇维帖布斯克,坚守数月。总体来说,在乌克兰方向,苏德双方采取的都是大范围的运动战,德军没能长时间坚守一条连贯的战线,总是在防线被突破而反击无果之后采取机动撤退,保持了有生力量;而在东线的中央和北方方向,德军基本守住了一条坚固的防线,让苏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碰壁;但是在克里米亚方向,在1944年上半年德军的缺陷已暴露无遗,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克里米亚的第17集团军被苏军重兵集团围歼,德军的机动能力丧失之后兵力不足,弹药不够的软肋已经无法改善。

那么到1944年6月苏军发动「巴格拉季昂」攻势之后,苏德战场完全呈现出了一边倒,德军重兵集团大量被围歼,明斯克、博布鲁伊斯克、维尔纽斯,所有德军固守的要塞都无一幸免。这种大败局也传染到了南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德军更是败得惨不忍睹,由此引发了巴尔干半岛局势的不可收拾。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崩溃后也被拖下了水,最后只能守住库尔兰半岛一隅;到1944年9月,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溃退到了匈牙利中部和南斯拉夫西部;中央集团军群溃退到了华沙和东普鲁士;北方集团军群只守住了库尔兰和挪威北部;

之所以在1944年下半年东线发生了大崩溃,最根本原因是德国军事机器此时达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兵力、装备、补给、士气都达到了极限,加上美英开辟西线战场让本来急需增援的东线根本得不到补充,甚至最善战的党卫军部队还要大规模西调,可以说供应链崩盘;加之此时的苏军的实力已然上升到完全让德军无法对垒的程度,所以东线的崩溃是必然的;如果说1944年上半年东线德军还有可能把战争拖延下去的话,那么下半年第三帝国则被宣判了死刑,之后的岁月都是死缓过程。

rag;


我们分三个方向来进行分析:南-中-北。篇幅较长,可以耐心看完。赶时间的同志可以直接看文中的加粗斜体字。

我们首先要明白,到1943年底,红军已经在整个苏德战线夺得了战略主动权,德军在1943年七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落败,南方集团军群开始了大规模的溃退,于九月撤到了第聂伯河河畔,又在十一月丢失了基辅,可谓是一退再退。

克里木半岛的联系被切断,这个半岛上的17集团军坚守到了1944年5月。

1944年年初,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二集团军发起进攻。最终在1月28日,克拉夫琴科的坦克第六集团军与罗特米斯特罗夫完成了会师。虽然我们知道,苏联此战误判了形势,不仅未能成功包围德军主力,还是不少军队脱离了包围圈。56000人的德军损失了18800人。但是,这反映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随著灾难性的1943年的结束,德军损兵折将。此时德军已经没有了一条连贯而能有效抵抗苏军的防线,这也是德军1944年发生大规模崩溃的一大原因。

切尔卡瑟被合围

此时逃出升天的德军感谢著上帝,他们可能不知道,在3月份,今年南方集团军群的第二个包围圈将会形成。

其实苏联此时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他们准备通过一次钳形攻势攻击59军(见下图),然后向波兰挺进,而此时,他们会转身向南,直奔德涅斯特河,包抄德军南翼。而此时的科涅夫乌克兰第二集团军将突破第8集团军防线,并和瓦图京(后朱可夫)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同合围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

但是,希特勒等人拒绝承认此事将会发生,因为他明白,此时已经到了春季的泥泞季节,去年德军的春季攻势就因此泡汤,他相信,苏联人同样会因此陷入瘫痪。

于是,我们知道了德军1944年发生崩溃的第二原因高级领导层误判形势。

果真,苏军分别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防线上达成了突破并向纵深发展,把夹在中间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合围,只剩下南面还没有封闭。包围圈里有22个师的兵力,这几乎是另一个斯大林格勒,该集团军目前只能由空运提供补给,更为要命的是希特勒再次下达了坚守现有阵地的错误命令,禁止任何的撤退!形势的严峻性,关乎整个南翼甚至东线的命运。

 最终第1装甲集团军及时的实施了突围行动,成功的跳出苏军的包围圈,这一成功的突围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该集团军司令胡贝,另一个就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

在苏军切断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补给线并深入其后方时,胡贝将军便立刻开始做突围的准备工作,他命令抛弃所有不必要的东西,燃料优先供给坦克、自行火炮,严格的控制弹药的消耗,时刻保持著部队的机动性,等待突围命令的到来。这位即将到来的突围行动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更为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曼施坦因的正确指挥,首先他一开始便坚决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突围,不做任何的犹豫,为了让希特勒同意突围,不惜以辞职相威胁。其次就是在突围方向上,他否决了胡贝提出的向南突围的建议,坚决要求其从西部突围,正是这一改变挽救了第1装甲集团军,挽救了德军整个南翼。

当时第1装甲集团军的南面尚未被苏军封闭,而西面有苏军两个集团军和6条河流,显然从南面突围更容易成功。但是曼施坦因看的是局势的整体发展,如果胡贝向南突围,则其与左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缺口便变的更加巨大,苏军主力则会利用这一巨大缺口向西做更深入的挺进,一直到达喀尔巴阡山,介时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不仅第1装甲集团军再次陷入包围,A集团军群也同样难逃覆灭,所以他坚决要求向西突围,恢复同第4装甲集团军的联系。

事实证明曼施坦因的决定是正确的,当时苏军指挥员朱可夫也是判断德军会从南面突围,所以将其西部的主力都转移到了南面,如果第1装甲集团军真的从南面突围,无疑会撞向苏军主力,等待他们的是苏军强大的坦克第1集团军。

而突围中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孤注一掷,朱可夫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苏军的侧翼遭到了粉碎。朱可夫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向德军喊话,但是于事无补,第一装甲集团军成功完成了突围任务。

但是,第一装甲集团军丧失了绝大部分的重装备,减员也极其严重,基本丧失了一个集团军的战斗力。于是,我们得出了第三个原因:大量的的突围作战导致原本的就有限的重装备大量丢失和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兵的损失。

南线我们讲的最后一场,也就是克里木半岛合围战,战争过程毫无悬念,但是其反映出的现象,确十分关键。

1943年8月,迫于仆从国们的压力--罗马尼亚出于对沿海安全的担心,保加利亚也极力反对,而土耳其这个中立国早就已经跃跃欲试,在德军撤离库班后,这些国家的注意力就马上集结到了克里木半岛上。--希特勒将从库班撤离的耶内克上将的17集团军半数调往克里木半岛。

各位注意,是「半数」,16个师!如果能将他们全数用于第聂伯河防御或者全数送去克里木半岛抵抗,结果可能都不同。但是,德国人肢解了这个集团军,导致了这个集团军最终可悲的结局。16个师,他们就这样被派去「送死」!我们得出了第四个结论:分散肢解集团军,使本就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

1943年10月24日,托尔布欣的南方面军发起了攻势。耶内克多次通电要求突围,但是,希特勒拒绝了,除了出于以上原因,还因为邓尼茨警告希特勒放弃克里木会对黑海的德国海军造成危险的后果,而且并担保可以提供补给,并随时可以撤离17集团军。

毫无悬念的战斗开始了,德军的第1航空军,在戴希曼将军的指挥下对苏联军队发起了进攻,但是,虽然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并未能扭转战局。

4月中旬,17集团军撤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此时这个集团军的兵力加上罗马尼亚人仅剩12万,他们已经损失了3万人。

海军部队开始了撤离,每天能撤走至少7000人,因为苏联的黑海舰队大多趴窝不动,空军也缺乏战术。8天,67000人被成功撤离,这个效率是极其惊人的。

17集团军的命运看似将会扭转,所有人都能活下来,甚至包括后卫部队。

但是,灾难性的一幕出现了。

希特勒突然宣布了「塞瓦斯托波尔将无限期地坚守下去」。剩下的六个师的悲剧上演了。

此时出任南乌克兰集团军司令的舍尔纳(接替克莱斯特),竭力劝阻希特勒收回成命,但是,都成为了徒劳。

而此时,守卫的军队岂是6个师啊!战斗的兵力仅仅剩下了5个团。他们面对的,是29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3个炮兵师和12独立旅共计470000人,6000门火炮和600辆坦克的攻击!

最终审判在5月5日下达,所有的军队抱定必死的决心,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5月12日,苏联人的大炮最后一次在克里木半岛响起,111步兵师师长格鲁纳少将长眠在了克里木半岛的沙滩上。德军中的辅助人员被推到悬崖边,进行处决。

战斗结束了,在4月8日到5月13日间,57500~31700名德国人和25800名罗马尼亚人长眠于此,20000人下落不明。

这小小的半岛,就是整个1944年苏德战争的缩影!

克里木半岛战局

下面我们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只说一场战役,也就是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我将其称为中央集团军群的「洛伊滕」(《焦土》一书中将其比作坎尼,但是我认为巴格拉季昂不太能算作一种双重包围。不过,把坎尼当做歼灭战的代言词用于此处也是没有问题)。

中央集团军群时刻都在思考著一个问题,苏联今年的夏季攻势将会从何发起?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将会使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面临毁灭。

希特勒认为,斯大林将会在加利西亚,也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决战,因为在这里,苏联有著绝佳的机会可以包围整个德国军队,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图。

希特勒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于是,希特勒要求将所有预备力量集中于此,包括4个装甲军!这是多么宝贵的一股力量啊!

甚至「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新任长官,各位熟悉的莫德尔元帅,也极其乐观,他指出,德军集结的力量,足以和苏军抗衡。还是第二点反映出的问题,所以说,德军的问题都是集中表现的。

多年来,或者说从一战以来,德国人一直低估苏联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也高估了自己的策略。

而此时,苏联人准备工作十分明显,德军也早就察觉,但是,他们始终多想一步,这是情报分析工作的彻底失败

6月22日,正是德国入侵苏联的三周年(苏联人很喜欢用纪念日作为行动发起时间),苏联人发动了夏季攻势。

游击队早早地行动了起来,他们炸毁了第聂伯河至明斯克所有的铁路线,交通瘫痪,这一切都预示著,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德国人将会为他们的误判,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同时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约尔丹(此人并不著名,水平也著实一般,优柔寡断。)将军的第九集团军,蒂佩尔斯基希(这位将军战后写了一本书,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一批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的第四集团军和赖因哈特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兵力比达到了惊人的6:1,武器装备比甚至达到了10:1!

苏联坦克群和滑雪部队迅速穿插撕裂的德国军队的防线,而此时,希特勒竟然让许多部队进入「筑垒地域」--这来源于希特勒一战中来自于多奥蒙特和凡尔登的经验--许多被牢牢牵制在其中,最终被歼灭。

于是我们再次得出一点理由:德国高级领导层战术思想落后。(注意,不是希特勒一人)

而此时,苏联军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导致了德国部队的广泛恐慌被崩溃,阵地在苏联火炮和飞机的轰炸下土崩瓦解,制空权的丧失给德军带来了灾难

苏联的突破情况如图所示,最左的一道粗体黑线是战役结束苏联人最终到达的地方。

德国人出现了大规模的崩溃,这在交战中还是第一次。无数英勇的军队覆灭,他们熬过了莫斯科的严冬,冲向过杰米扬斯克的包围圈,支援过奥廖尔的撤退。但是,他们最终倒在了自己祖国的门口。

三个星期后,苏联越过了布列斯特,被德军挡在了梅梅尔河和维斯瓦河边,背后就是许多德国战士的家乡,东普鲁士!

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德国国歌中的「从马斯到梅梅尔,从埃施到贝尔特」中的「梅梅尔」是今日的立陶宛城市克莱佩达,这是错误的,虽然克莱佩达确实曾叫梅梅尔,但是此句中的其他三个都是河的名称,突然出现城市名过于唐突,所以我认为应该指梅梅尔河,也就是今日的涅曼河。

巴格拉季昂行动还带来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德军的47位将军中,有31位阵亡或被俘!伤亡名单见下表。

所以我们再次得出一点结论:高级将领的严重损失,导致军队指挥往往陷入混乱中。

最后也就是北方集团军群了。

苏联人已经在1941年底至1942年初发动过失败的解围,1942年底至1943年初发动过火花行动,成功打通了包围圈(虽然只是窄窄一条小道)。

而1944年冬季,苏联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反攻,彻底粉碎德军的防御。对于战役本身,我不想过多赘述,可以看下图。

苏军的进攻

我之所以不愿多谈,是因为,德国人在南方,中央犯的毛病,在北方也犯下了,写多了也是千篇一律。

而且,苏联人在北方的攻势打得并不具有代表性,虽然一点点地在推进,但是由于指挥官指挥混乱,导致进攻并不是像其他战线一样具有高度策略性。

当然,苏联人最终也于1944年使北方集团军群崩溃,并将其困在了库尔兰半岛,北方集团军群也最终迎来了他们的末日。

全文到这里就结束了,以施里芬元帅的一句话为全文作结:

要想赢得坎尼会战,你不仅需要汉尼拔,还需要特伦图提斯·瓦罗。


十大突击只是表象,实际上1944年苏联在反攻阶段面临两个问题:

一:兵源供应上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

二:兵源素质的平均水平无法弥补数量的消耗

德军在1943年开始战争动员,1944年达到产能最大化,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德国的全部产能,在全国动员的条件下他的理论产能要比这个数字高,但是因为英美在1943年底开始有针对性的战略轰炸,造成了德国即使开启了总动员,也没能达到理想的生产水平。

德军面临的问题有两点:

一,在1944年中期能不能稳定住东线的防御体系,即使不能达成维持,能否在有序的撤退中不断消耗苏军的冲击力,德军需要复制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军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活动。

二,西线和南线的战争会以何种形式和规模展开,彼时义大利南部已经失守,北部的傀儡政权能否抵挡盟军深入腹地,在大西洋海岸线上盟军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到来的登陆作战会在何时何地?

结果也就都知道了,1944年发生了两件事,苏联收复了乌克兰,苏联的两大问题全都解决了,盟军登陆诺曼底,德国三线都直面盟军的包围,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

苏军两个问题在1944年全部都得到了充分解决

德军两个问题在1944年全都进入最糟糕的局面


1:德美工厂内的军火产能战争,1942-1943已经彻底分出了胜负。自从美军开始不分日夜的轰炸军火厂房之后,美军甚至还学会了轰炸航空燃油厂房。德军在1944年彻底失去了军火数量优势和西线制空权。德国拿到了欧陆就以为发达了,结果在美苏面前还是穷鬼一个。

2:德军没人了。1922年西克特开始训练的那些军官,士兵,尉官,大多死在了1941和1942。苏军在勒热夫,斯大林格勒,斯摩棱斯克,德米扬斯克等地虽然送了很多人头,但是那些职业国防军人也被打光了。苏军水平反正不会下降的,德军水平是在下降的,1943年打完库尔斯克以后已经下降到了苏军可打击范围内。

3:安全感已经消失,盟友开始背叛。曾经的轴心国占据欧陆大部分,北非,西非(维希法国),还把美国「牢牢吸引在」了太平洋。到了1943年,西非北非都没了,义大利已经丢了一半,苏联拿到了乌克兰,西边美英的影子和东边苏联的影子越来越大了。这时候想要各仆从国如1941那样万众一心是太难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