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浏览了下100多个回答,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人带入历史观去答。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建筑」,该话翻译自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创始人)起草的包豪斯宣言(1919.4)开篇第一句:

「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为建筑进行装饰一度是美术最高尚的功能,而且美术也是伟大的建筑不可或缺的伙伴。如今,它们自鸣得意地离群索居,而可能从这种局面里拯救它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让一切手工艺人自觉地进行团结合作。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局部,建筑都具备著合成的特性。有了这种认识以后,他们的作品就会充满真正的建筑精神。而作为「沙龙艺术」,这种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老式的艺术院校没有能力来创造这种统一:说真的,既然艺术是教不会的,他们又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校必须重新被吸纳进作坊里去。图案设计师和实用艺术家的天地里只有制图和绘画,它最终必须变回一个建造作品的世界。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年轻人在创造活动中感到其乐融融,如果让他像前人一样,一入行就先学会一门手艺,那么,不出活儿的「艺术家」就不会再为不合时宜的艺术性而横遭谴责,因为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技巧用在一门手艺上,他可以借此做出伟大的作品来。

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我们必须回归手工艺!因为所谓的「职业艺术」这种东西并不存在。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由于天恩照耀,在出乎意料的某个灵光乍现的倏忽间,艺术会不经意地从他的手中绽放出来,但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首先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正是在工艺技巧中,蕴涵著创造力最初的源泉。

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让我们一同期待、构思并且创造出未来的新建筑,用它把一切——建筑与雕塑与绘画——都组合在一个单一的形式里,有朝一日,他将会从百万工人的手中冉冉地升上天堂,水晶般清澈地象征著未来的新信念。」

要开始分析这句话,先想清一件事:对于宏观历史而言,建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每个人理解不同,下面的话很主观。

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建筑常常是两者的集中体现。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到古罗马的万神庙,到中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到文艺复兴的弗洛伦萨主教堂,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埃菲尔铁塔,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贸双子塔,到阿凡达的家园树(雾),他们都象征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巅峰,他们的建成标志著文明的崛起,他们的崩坏暗示著文明的危机。

根据以上逻辑,这句话的后半句「终极目标是建筑」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建筑在此并不是狭义的「建筑」本身。为了作证这种逻辑是有迹可循的,我举例一段很冷门但真实的历史加以说明:

夏尔·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运动(Utopian socialist movement)的代表。这场运动中文翻译成「空想」其实过分强调了它的失败,直译本应是「乌托邦共产主义运动」,这样才能强调运动本来是抱有一个美好理想的。而傅立叶当时用了一座建筑来寄托自己这个美丽而崇高的理想:Phalanstère.

傅立叶设计的Phalanstère

他憧憬,宫殿中居住的将不再是旧世界的统治者,而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资本家和工人,而它的建成将标志著乌托邦的实现。而多年后,一位名叫Godin的工厂主仿照傅立叶的草图实践了他的理想,在1865年建造了Familistère de Guise,绰号「社会宫殿」(Social Palace),当时吸引了大量法国公民前来参观这座象征乌托邦和美好未来的建筑。

1865年的Familistère

如今的Familistère

而格罗皮乌斯说这句话时同样处于一个迷茫的时代,不论是对于政治还是艺术。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用来寄托憧憬的,也是某种建筑,一种贯彻了他所倡导的理念的:各类艺术学科和谐地渗透在一起,由内到外的美,更重要的是象征著一种方法论,即创新力永无止尽的建筑。那将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狭义的「建筑」,而是一种全新的超越当下的艺术形式,因为所有的艺术通过交叉和碰撞会产生大量新的东西,就像建筑学和立体派绘画碰撞出。全新的现代主义建筑一样。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深知现代主义建筑是一个集大成者的产物:其创新来源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碰撞。正如宣言中他反复强调的「统一」。因为现代建筑的语言就起源于立体主义画派的视觉艺术研究,正是格罗皮乌斯在内的现代主义四大师逐渐挖掘整理出来的。他意识到了这种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方法论,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学科,很有可能就是不断推动人类艺术前进的工具,所以与其说他在不断强调含糊不清的「建筑」,不如说他真正强调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所体现的系统性的创作思想。

而作为一个「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实践者,格罗皮乌斯很明确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他的使命是制作一把接力棒,而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设计法典。因为德意志制造联盟就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延续,他发现到艺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近百年未见的快速发展,并意识到这种发展很有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只要赶紧总结出这套方法并教给后辈。所以他才选择排除万难建立一所全新的设计学校,成为教育家。人类的艺术是一条流向远方没有尽头的大河,要想持续流向远方非一日之功,与其拿出一套精深的理论让艺术快速进步几十年,不如先强调设计的基础,让艺术有可能在后辈的手中一点点进步几百乃至几千年,这才是「终极」的含义。能看到的,也许不是真正的远方。

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包豪斯不仅开创了「工业设计」,让本来在宫殿里在沙龙里的艺术快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而且直到现在,我们设计师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就是在完全照著这份宣言做事和思考,虽然我们可能根本没读过「包豪斯宣言」。


应当反过来: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艺术。或者说一切生命的终极目标是艺术。


完全不能理解

我觉得说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建筑这件事就很扯,艺术是一件很形而上的事情,用形而下的建筑去整个概括它就很不靠谱

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艺术倒是能在某些方面说得通,反过来就不是很能成立了

话说回来,在《包豪斯宣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高目标。

所以可能是因为这句话让题主产生了误解,不过视觉艺术只是艺术中的一个分类,而不是整个艺术框架。

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会是建筑,建筑的终极目标也不会是艺术。

建筑的终极目标是空间,空间是建筑的核心,也是建筑的最终体现。

建筑的一般目标是遮风避雨以及实现某个特定的功能,但是空间的出彩却能够给人类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一种心理需要。

例如居住建筑的空间满足了人类对于安全和温暖的心理追求。

宗教建筑空间满足了人类对于心灵祈祷和净化的心理需求。

公共建筑空间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的心理追求。

不同的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的建筑空间设计也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觉。

例如大而开阔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宏大和渺小的感觉。

小而狭窄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局促的感觉。

向上而高大的空间能够给人以隆重和神圣的感觉,例如各种教堂。不过太高了就和太大了一样,人类会产生恐怖的感觉。

低矮的空间则会给人以压迫感和幽闭感,同样可以使人产生恐惧。

当然在这种空间的变化中也能够产生艺术,但不过是空间艺术。

因此你要说我们在创造建筑的时候创造了艺术本身,那就是过于自大了。

.


鬼扯,理解不能……说艺术终极目标是追求美,是寻找自我的就已经很扯了。是建筑?我还说是通信工程呢……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建筑。」这句话出自建筑师和教育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之口。

在他的《包豪斯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这是一种对建筑美学的探索与创新。

包豪斯思想认为完整的建筑是各种美感的实体,它是需要建筑家,雕塑家,画家们的和谐创作的,这样,建筑才是活的,有思想与生命力的。

所以我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建筑」所要表达的是,所有的艺术性的设计工作,设计理念,都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组成部分,既「生活重在艺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