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1战旗村

首先,温铁军教授讲的是一个底线思维,他说的也很明白,不是主张中美硬脱钩,而是别人想不跟你玩了,同时在动员其他人也不跟你玩。近百年历史上,不跟你玩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放弃幻想,做好最坏情况的打算。

接著,温铁军教授把解决方案落在了内循环的农村上。为什么是农村?因为它确确实实地在历史上的几次危机中,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

过去的情况:农村人口被城市吸纳,乡村资本-土地-人口流出,造成乡村衰竭。这个情况现在仍在很多地方存在,确实要承认。

但是。

也有这样的情况:全球化危机下,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失业人口,产生各种危机,如果发生,这些人口和爆发的危机靠什么承接?温老给出的观点是乡村。

所以很多人是在拿常态发展路线产生的既有问题,来质疑一个针对危机形势(非常态灾备方案)的对策。

温老的意思不是说城市人口就应该往乡村跑,去大搞乡建,而是说,当别人不跟你玩了,城里真的发生危机了(事实上已经处于危机中)的时候,讨论乡村承接危机的可能性。

至于怎么缓冲的?为什么能缓冲?推荐大家看一看《十次危机》系列课程。90年代以前的事,没经历过你可以去问爷爷辈,90年代以后的事,你可以问父母和自己,然后对著温铁军教授的这个课程,看看是不是他说的这样,就这么简单。

温铁军教授在年后(疫情发生后)的几场讲座中,透露出的对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判断,总结起来是如下几点:

  1. 我们当前已经处在危机之中——「全球化」的危机,在毛时代,美苏关系是核心矛盾,我们的整体战略是灵动的,可以利用核心矛盾,为自己争取发展机会和空间。如今,我们和美国逐步开始对线,且处于这组核心矛盾中的非主要方面(对方依然很强大,且掌握较多先手),这不是一个你不想玩了就退,或是打哈哈说我们是傻白甜就可以韬光养晦的时候。过去是美国主导全球化,我们亦步亦趋加入,现在是美国主导逆全球化,我们也需要想办法应对。 以上,是温铁军教授描绘出的国际背景(大背景)。
  2. 双循环模式下,代表外循环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海权战略路线,面临第一岛链的压力,较难突破(历史上我国也鲜有强海权时代)。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内陆纵深空间广大,温铁军教授建议应该更重视陆权战略。主张联合东亚-非洲国家,与美洲大陆,欧洲大陆形成新时代的三足鼎立格局。陆权的外循环,不是温铁军教授深入研究和推广落地的对象,不代表这个不重要。这是中国背景(小背景)。
  3. 历史上有合作社吸纳城市待业青年、乡镇企业缓解经济危机、家电下乡吸纳过剩产能的乡村承载代价转危为机等成功经验,应对的都是极为严重的危机,这是历史背景。可以作为一种路径依赖,再拿出来用。
  4. 作为大陆国家,重视外循环陆权战略的同时,内循环则同样依托于大陆国家横纵广阔的条件,开发西部,振兴乡村,扶贫攻坚。这是现行政策背景
  5. 落地建议:乡村推行金融制度变革
  • 建设新型集体经济
  • 村级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 由基层组织带动村级资产(主要是生态资源)重构,定价,使得村级对自身资产信息有基本掌握(减少信息差,标准化非标资产)
  • 农村经济公司化,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参与到村级资产定价来
  • 县级公司以村级名义,基于村级公司资产嵌套发县级债,银行根据村级资产定点,以生态资源为锚,定量增发货币,发行绿色债券

具体可参见下文,也可以看看第一个视频的完整版:

城乡融合的新理论与新视角 乡村振兴中的空间资源利用制度创新 如何弱化「三产融合」中的空间「隐性剥夺」.pdf808K · 百度网盘

关于温老的更多基本理论,可以参考我的这一个回答:

如何看待温铁军?为什么他并不是很火呢??

www.zhihu.com图标

我的看法

1.作为一个经历过老冷战,90年代外资撤出等实质「硬脱钩」时代的人,温老的顾虑有其历史依据:毕竟别人真的这么干过。且世界的格局确实是愈发的割裂,这次新冠肺炎后更是加剧了这种割裂。

有人说他没有将全球政治经济视为整体,而是将其孤立视为多国经济的结合。实在无法苟同。这本就是当前世界的重大趋势:以国家为单位的竞争在愈演愈烈。事实上逆全球化本就不是近两年的事,早已开始。即便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早些年份,这个世界也从来都不是什么整体,无论政治还是经济。

温老目前不看好全球化,不是因为他也想去全球化,而在于他不看好美国会仅仅因为利益相关就对中国手软,冷战思维指导下的政治问题就是党同伐异鱼死网破的,缺乏市场理性,政治理性占据上风: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你赞同的我就反对,你打压的我就支持,反之亦然。

据此他的提法包含的主要是兜底逻辑(也有人说是备胎逻辑),有种「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意味:既然存在消极可能性,且可能性不低,我就得全力以赴应对最糟糕的可能。

我不认同美国能与中国实现全面硬脱钩,但中国上下确实都在为此做准备:我所处的软体行业,近2年的政府、国企、民企国产化软体需求变化十分低调而剧烈

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是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一个问题,两手甚至多手准备,多方博弈,边打边调整,才是社会和历史的真相吧?输了就是因为完全没准备,赢了就是因为走对了某条路?好像不见得……

我认同温老所说的三足鼎立格局,我们将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更深的联系,实现新的区域化平衡格局。即使全面硬脱钩,这种格局也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另一种绝佳机会。

2.对外的陆权战略,结合国内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城乡分化的格局,使得对内推乡村振兴具备可行性,可以实现向西部拓展陆权的同时,促进对国内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时向沿线的乡村地区输出过剩产能。即使外部受阻,国内广大的农村也可以发挥巨大的缓冲作用。

他从没说过发展乡村是中国应该走的唯一一条路,他只是在力图说明这条路的可行性,解释为什么发展乡村重要,以及可以如何发展乡村。尽管温教授拥有很强的宏观理解力和解释能力,但他毕竟不是在最高层综合考虑全盘棋局的那群人。作为一名专家,他要做的是专精到某一点,而他的宏观分析,都必须要有落地点,才能被人理解乃至接受。

一个真正会干事干成事的人,除了考虑到你讲100分的内容,别人最多听进去70分的情况,还有考虑到后续的落地程度,甚至能否落地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做事和落地的逻辑,和做纯学术研究/观点讨论是不一样的。

温教授作为一个长期具备农村实验和政策制定的高级智囊,必然会要亮出120分的内容,以求别人多听进去,才能提升这些内容落地的可能性。

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我丝毫不怀疑他有政策吹风的意思在,本来就是为弱势群体发声,还要城乡兼顾?还要社科专家谈大数据?各位知友们,你们真的很严格诶……

你指望在他这听相对客观、城乡兼顾、政史经兼顾的内容,那你应该去听他的课,而不是来听他在特定场景有限时间内谈特定领域的特定观点。

他结合对趋势的理解,一层层讲到乡建这个落地内容,必然就是做完了取舍才讲到这个主题,你在他应该专精的时候,说你怎么不考虑城市情况,你咋不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怎么只说三农,所以你太偏激,你就是让国家听你的全去搞乡建?...这是个什么逻辑呢?

说白了就是很多人指责他的那些点,就不是一篇文章的时间能讲清楚的,就算让他讲,他也完全有能力用自洽的逻辑讲清楚,只是不知道质疑者是否耐得住性子去听。

农业不挣钱,农民有劣根性,事情难做,投资乡村短中期是个亏本买卖,违背市场规律。这些事,如果大家了解温铁军教授的乡建事业经历,就应该清楚,他是个长期投身于乡建事业的人,以上的困难,他恐怕比很多连地都没下过的人清楚。所以,他为什么还是要做这件事呢?

投资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逆周期调控措施。都逆周期了,当然就不能遵守市场自由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比起简单地减产裁员,温铁军教授的观点是用乡村承载过剩产能,不管现在赚不赚钱,农村发展后只要形成实质资产就存在升值的空间,金融锚定于此,就没有那么发虚。

诚然我国乡村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那就干脆躺平了,推城市化得了?

各大乡村的五通,农民对过去十多年农业政策的拥护,浙江江苏一带富庶的乡村建设样板,不知道大家又看到多少?

3.不看好乡村金融变革的推行,全面推行具有相当的难度,任重道远。我在温老5月15日的直播中曾经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问的

问:您刚才说的那个村民共同决定相关资产价值,以现有的村民素质,在没有技术,比如数据技术和区块链等或者专业人才介入的情况下,实现的可能性几何?会不会更容易激化村里的利益纠纷或者村内贪污现象?

温老答:所有的这些三变改革都不可能是只靠村民就能够实现的了,它就像我们搞这个精准扶贫,搞脱贫攻坚战略,那每个村都会有这个扶贫工作组,那一样,如果我们真的想搞三变改革,想重构新型集体经济,把它变成国家经济内循环的一个重要基础的话,我们真想把乡村振兴作为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特别是全球化大危机挑战的压舱石,那对不起啊,当然会尽可能地动员各种各样的支持力量去做村内的一级市场的定价,因为这个定价是很复杂的过程,当然也从也会从试点开始。其实这几年我们就在各地帮著地方政府做试点。我的有的这个博士生就现在是地方政府非常倚重的那个智力资源,当然我们也大家也都知道现在各个农村都有包村干部,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这个组织力量,那当然这套体系如果真的把内循环能够让按照这种方式搞起来,那我们有大量的这个资源是可以用的,尤其是干部资源,与其让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那些啊,怎么说呢,去搞拆啊等等这些事情,还不如让他们把现有的生态资源价值化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做起来。所以不缺人,只缺思想创新,只缺对这些人的再培训,让他们明白,按照过去那套激进化的现代化,那样走下去了,只有粗放的数量增长,只有严重的污染。只有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那是不可能长期走下去,所以我们得朝向生态文明转型,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的理念,按照这样的战略方针去行动,我们这个国家可持续的发展,包容性的发展才是有希望的,谢谢这个问题。

直播时间有限我能理解,另外让温老这位社科专家大谈特谈技术应用前景也不现实,但这个回复老实说没有完全地打动我。

温老的回答主要是依靠组织和人力,结合思维变革做的阐述。但仅通过干部资源,去推进这样的变革,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因为生态资源这样的非标品资产定价,必然要比普通的标品定价,更倚重技术和数据的这样的强约束力量。如果靠人来,则灵活的空间和可钻的空子更大。

进一步说,如果要倚重技术力量,则技术官员在整体的比重和技术认知水平也是堪忧的。这就可能要依靠资本(而且不会是小资本)所掌握的技术专业人才,造成大资本的介入。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或许还是要倚重大资本中还算被国家掌控的国有资本,由政府主导,大国资出钱出力出人,将这件事推进下去。

但换个角度看,事实上,温老是中国农行(曾经是)和邮储行(现在是)这两个离农村最近银行的董事高管成员。而且随著温老的思想被更多具备技术和数据敏感度的年轻人了解,其设想的实现就在吾辈也未可知。

至于还有人说温老的观点能放出来,就说明没有看价值……我且不说这个推断从何而来,去查查温老近几年多了多少实权实利「头衔」,光是结合乡村金融的提法和下面这段近期的新闻,还有最近会议关于三农的一系列提法。你就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大权旁落的退休老教授的一面之词。乡建事业虽然不为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实则为中央高度关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践。

事在人为。事情难做,所以就不去做吗?不难做的事,做起来又有何价值?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鲁迅

多说两句

真心地希望,大家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这本身很正常。问题到处都是,大大方方提出你的质疑这是很好的事,至少说明没有迷信某一方。我不主张造神,温老对某些历史的表述和经济观点我也有不认同之处,其观点也无法涵盖社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主要是政治历史经济),或是应用于所有的社科问题。

毕竟温铁军教授再博学,说起来也只是一家之言,很难做到绝对客观,中国国土广袤,东西南北与城乡间各有复杂性,他的观点不可能直接解决一些人在他家门口看到的所有发展问题。一位教授一篇文章或者一次讲座、直播的观点,无法帮助你形成对中国和世界局势的深入全面了解。

但是,请不要只随便看几个视频,看几篇闲散文章,甚至可能没看过啥,就对温老本人扣一些主观意味很浓的帽子。

那些说温老不务实、不了解基层农村问题、文人毛病、理想主义、农业只是老掉牙应该重视发展科技之类的说法。且不说你连温铁军教授人生经历和我国千百年国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认知,单这个提法,就已经不是什么理性讨论。正如温铁军在很多讲座中所强调的:研究问题要尽量」去意识形态化「。

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在于深入学习,看得多了,才能不作怪,也才能见怪不怪了。

上述同样是属于带有意识形态化的表述,只是看到一些回答不吐不快而已。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京东¥ 52.00去购买?

温铁军3册去依附+八次危机+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京东¥ 78.80去购买?

温铁军2册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告别百年激京东¥ 51.00去购买?

现货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成本转嫁理论现代化经济京东¥ 28.90去购买?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中国经济概况 带京东¥ 25.80去购买?


谢邀。

我没温铁军教授那么悲观,但乐观不到哪去。

什么叫「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没戏呢?说白了就是:对外输出产能可能会遭到重大阻滞。

再说得痞一点:

入关入关,入甚鸟关。

我们是制造国,美帝是金融国,巴西印尼沙特这种是资源国。不是绝对划分,美帝也有资源巴西也有制造我们也有金融,但这个表述指的是国本:

一国以何种经济活动为基础。

制造国是很辛苦的,进口原材料、做成工业制成品出口。需要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物流基建、持续工程研发、高强度环境消耗,总之赚钱不轻松。

恶心的是:因为币权不在你手里,所以你会在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时被剥削两道。

币权就是资源定价权,你进口原材料别人就往贵了卖,你出口工业制成品别人就往贱了收。你没有办法,因为工业是一项资本增密技术增密的循环进程,你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你不敢停下来。

所以我们一买铁矿铜矿就贵的要死,一卖什么东西就是白菜价。

有人一直以白菜价为光荣,说实话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自己的海外势力范围,势力范围内享有定价权,谁会傻乎乎往贱了卖。

你不能垄断市场,你就只能靠竞争了。

但这不是最恶心的,最恶心的始终是产能过剩。

你是制造国,而且是全球工厂,全部工业门类的生产过剩迟早在你国境内全面爆发。

很简单:你不是无法垄断市场吗?你不是只能靠竞争吗?你不是在进口与出口遭到双重剥削、原始积累缓慢吗?

怎么快起来?依靠产能扩张咯。

老是说我们三十年走完了别人一百年的路,怎么不说我们二十年就有了别人一百五十年的产能过剩?

而且你是制造国,你的资源属性薄弱,金融属性只限于境内,这就意味著你的产能过剩会完全在自身境内爆发,别人只负责看热闹。

你的工人失业、你的工业集群衰败、你的环境崩溃、你的币值坍塌。你产能过剩的矛盾只能囤积在国内,那后果都在国内。

我们一直劳动力过剩,上世纪末加上轻工业全门类产能过剩,十年前是全面产能过剩,五年前再加上金融资本过剩。

不输出干嘛,等著看烟花啊?

所以我们就输出呀,整了个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呀。(名字你们都知道我就不提了)

而且不仅仅是产能输出,金融资本输出也启动,亚投行就是典型。虽然本质还是以美元为基底,但好歹把一部分人民币带出境了。

这些输出做得怎么样?u1s1,挺好的。但是这是在和平时期,是在美帝爆发疫情引导下的经济衰退之前。

其实川皇一上台,班农这帮老冷战就借著川皇这波民粹主义动员,开始著手遏止我们的产能输出。

一手是扶植东南亚墨西哥等国的产能,不仅延缓我们的输出,还带来竞争;另一手是干扰正在进行的输出,例如多个海外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都出现政治阻力;再加一手中止高新技术转移,加大科技制裁力度,遏止我们的产能竞争力爬坡。

几套组合拳下来,我们是真的难受。

现在疫情给美帝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风险,这个风险就会倒逼美帝的政治冒险,用上很多以前不方便用的手段。

已经在发生的有货币结算壁垒、军事前置姿态、舆论动员等。可能发生的,就像温铁军教授讲的,可能会有能源原材料渠道的军事阻断、将人民币驱逐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直接通过局部军事摩擦形成全面封锁。

这时候你输出,你输出个啥。

我个人比温铁军教授乐观一点点的,是在于我们军事反制的坚决性,有可能会超乎意料。

前几天我和朋友开玩笑,说这叫「被动小入关」:

在局部军事冲突后,事实上控制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并在南海与东海形成数年的高强度军事对峙。日韩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事实上的去美军化。

当然,即使是这条世界线,产能输出与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不用指望了。

高度的外部不确定性,是上到国策学者、下到北京计程车大爷都认可的现实。

那越是不确定,越要做备手。

咱就不讲平时说了一百遍的消化过剩问题,就讲一个:

战时供应链。

玩钢铁雄心4的应该熟悉一个概念:集中式生产和分散式生产。我个人觉得,可以拿这个来想像温铁军教授讲的「在地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在城市化与外贸外资导向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尤其是轻工业等一般社会消费品,广东浙江江苏一个镇,就拥有这个品类全球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产能。

和平时期效率极高。不用到战时,对峙时期风险开始到临界点,资本就会开始抽逃,订单暴跌,产业集群消解。

不是说衰退一半还能支撑内需,而是一衰退就近乎消失五分之四十分之九。

永康没了,中国人第二年估计就买不到水杯了;织里没了,中国的孩子当年得有一半没衣服穿;佛山没了,你连煮蛋器电饭锅都会出现短缺。

这种没不是说城市被消灭,到这个份上还纠结什么童装煮蛋器,赶紧捡瓶盖吧。这种没指的是局部冲突或外部全面封锁下的产能消解。

集中度越高,消解速度越快。

所以,要分散。不仅仅是为了分散的过程中振兴农村三产,进而通过增值三农资产消化过剩资本与劳动力,更是为了增强对峙时期的整体韧性。

把一个工业制成品的产能想像成一艘船,假如70%的产能集中在一个小镇上,等于这艘船有一个大舱,这个舱就占了整艘船70%的浮力。

那这个镇出问题、这个舱破了,这艘船、这个门类的工业制成品,立马颠。

但如果能将50%的产能分散到几百几千个乡镇,剩下的再集中成两三个大舱。那就算大舱被击穿,剩下的小舱还能帮你支撑住。

况且我们如今大量产能都是服务外贸,这部分舱该集中集中。至少把内需的产能启动分散,50%分散下去,一有事启动动员,内部不会出问题。

这个分散行为,在和平时期就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百业兴旺,泡沫金融资本沉淀至农村资产消化过剩的一个过程;在对峙时期乃至战时,就是战略韧性。

是不是杞人忧天?不知道。但是高度外部不确定性,备著不是坏事。反正你三大过剩,而且外部输出确实越来越困难,城乡一体化这条路本来就该走。

入关也好翦商也好,都需要深厚的战略纵深。没有纵深只能到夏威夷,也永远不会天下三分有其二。

「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因此, 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著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先说美国吧,《叫魂》和《论中国》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更像是马伯庸马亲王的《T行为》。如果站在这种西方逻辑下看中国,那中国确实是奇葩甚至「邪恶」——但这跟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想法相去甚远。

再说温老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理顺了一些逻辑。很多事的因果关系一定要分清楚,这也是因为我生活中发现不少人常常倒因为果。

至于国际形势我倒是觉得处于一种「想法比实际更悲观,但由于行动力原因少有人愿意去做,尤其是给一个较高的价格」。以两国的敌视程度,如果不是贸易关系过于大,那情况应该比站在悲观。

总的来说,朴素的东西才是有力的,温老先生的语言是朴素的,逻辑是清晰的。解决方法另说,但总归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的解决方法。

看吧,我总觉得我们还能看到更有趣的未来,哪怕是带著血的。


我前两天见了一些农民。他们其实是小老板,之前在城里投资一些小的商业或服务业。现在被出清了,就带著剩余的财产,回到农村。还有很多打工者,也会接著失业,出现相当多的回流。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资源就成了宝贝。

那些带著一定的城市经营方式,或者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经受过锻炼的打工者纷纷回流,就是人力资本回流。这些老板们带著他们被出清的那点余钱剩米回来,就是资本回流。现在疫情打击之下,至少劳动力、资本两个要素开始回流,开始新的要素市场建设,正好就是在地化的发展态势。

我把比较刺眼的地方highlight出来了。

三要素回流的因是进城的农民被出清/失业,结果是带著自己的积累回到农村形成事实上的人力资本与资本回流。

看起来很合逻辑对不对?振兴农村,发挥农村的蓄水池作用?

但是问题在于——

当初这些农民、打工者之所以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恰恰是因为农村的回报率不足以支持他们获得更好地生活——农业回报率过低且无法容纳过多人口,农村缺乏第二、第三产业,只有选择前往城市才能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

说大白话就是——农村不挣钱,这些人才会选择进城,但是因为户籍制度等等原因,这些参与了城市资本积累、城市建设的人,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公共资源,以至于在失去工作的时候无法留在城市享有应有的公共资源。

说农民可以知乎er的感知不明显,把这个群体替换成到了35岁就被赶出北上广的「白领」,你们总该懂这个逻辑的不公平在哪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农村赚不到钱所以去了城市,结果失业了让人家带著自己的积累回农村,还得把自己的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农村——可是农村赚不到钱,以至于温老恨不得用行政手段和给政策的方式来做到三要素回流。

虽然我不是市场万能论的拥趸,但是如果这个市场的回报率并不能实现自发性的要素流入,那么通过行政手段扭曲要素的流向,只会造成更大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的低效。

不如还是承认这就是为了给本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城市甩锅防止失业流民影响社会稳定算了。

我翻译一下——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我很尊重温教授,但是可能对于国际形势的预计过于悲观,我并不是说温教授对美国全面打压中国的意愿估计错了,而是我认为温教授没有考虑西方世界目前面对的困难,他们目前的能力能不能支持对中国的全面经济战,金融战,科技战。

把中国全面排挤出全球产业链,是可以成为一个政治意志,但是这件事必然会伴随大量的成本,替代中国的产能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国的廉价商品被替代,必然会带来物价的飞涨。

目前西方世界的债务水平已经来到了历史峰值,目前的西方还有能力继续增加债务来对替代中国的产能进行投资么?历史峰值的债务水平,带来了天量的利息支出,在零利率负利率情况下还能勉力支撑,假如通货恶性膨胀,西方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那么政府收入都不能覆盖利益支出,那么新的债务还能发出去么?西方债务的庞氏骗局还能继续么?

而且西方国家真的能团结么?美国凭借自己的美元货币霸权,从全世界吸血,如果不考虑他潜在的债务危机,短期内确实有可能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但是欧洲日本可是快被搞死了,他们当前最重要的事并非打压中国把中国排挤出国际产业链,而是恢复经济活下去,这时欧洲关心的是谁能给他更多的帮助,有奶才是娘,所以此时中国就有争取欧洲,避免西方团结起来的大把机会,即使不能团结整个欧洲,团结部分欧洲国家更容易得多。

历史上每次新兴国家替代老帝国,从来都不是老帝国没有意愿打压新兴国家,而是他的力不从心。

当然了,假如美国非要猛烈攻击中国我觉得反而是很好的,大病吃猛药,打了肾上腺素跟中国拼,作死呗。这时间点中国的确要防守姿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一点上我倒是丝毫不反对温教授一直说的乡村振兴政策,乡村振兴我的理解就是给人民一个缓冲蓄水池,不管世界怎么乱,中国乡村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生产循环的生态,这样起码能保持内部的稳定。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中国的专家都对前景很悲观,但是美国的专家同样悲观,比如最近非常热的达里奥对美国衰落中国复兴的分析:

微博?

m.weibo.cn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