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不具备那个能力,则可得出结论,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落后美国50年,这个结论很残忍,题主不愿接受,所以反向假设一波,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了长足发展,退一万步说也比50年前的美国要强,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登月的能力,那么阿波罗计划就是假的。

原题主话太多,想看他啰嗦的可以看问题日志


1961年服役的企业号一定不是核动力的,因为中国至今没有核动力航空母舰。

1966年服役的sr71一定是假的,因为中国现在也没有。

1962年停产的b52更加不可能存在了,怎么可能60年后中国都没造出同类的战略轰炸机呢?

随手再贴段旧文:

近日,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利用阿波罗15号任务中置于月面的哈德利峡谷处的反射镜阵列完成了我国首次月球激光测距实验,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激光测距领域的空白。实测数据段显示2018年1月22日晚21:25-22:31,地月间距离为385823.433km-387119.600km,实测距离的偏差在1m之内。


我先问一下题主一个问题:您知道阿波罗飞船工作的具体流程吗?

如果不知道,可以看下面这个链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316774?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36E444BA-815E-45A2-9030-C6ADA5DE80335899infocts=1546570198320?

www.bilibili.com

ok,看过的话你懂的应该差不多了。

现在,我先不说难度,先说一些相对 中国 目前水平 是等于 上古时期的产品

RD170和F1这两款产品相差15年左右,但相对中国来说已经是上古科技了。

(缩小比例的模型)

(火箭发动机数量看泵数不是看喷嘴的,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发动机)

这么跟你说吧:长九的发动机能达到以上两款的水平(美标1965年,苏联1978年),时间点在2030年,考虑到长五的氢氧机可能就是为将来同标的更大推力发动机做小规模测试的,现在两次发射(再加上今年第三次)都不能算圆满完成(名义上对外宣称是一次成功一次功能性成功,其实都懂的,这种话仅仅是对火箭本身而言的,而不是整个任务,第二次能推到那个高度不代表入轨成功了)。

F1这个东西,完全就是不计成本纯粹的竞争产物,在保证了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说很多指标其实是很落后的,这里先不提。

那么RD170呢?

不吹不黑,这是毛熊截至目前2019年,为数不多的剩下的黑科技(光那个燃烧室压强就不是中国目前可以想像的),和F1不同,它是能大量量产的发动机,同时性能比F1更好,它唯一的缺点就是生在俄罗斯,这个老爸没有钱养得起造的起它,又不肯把它嫁出去,死撑著(你能想像gto载荷相当于长五50%的天顶3只靠一台,一台一级发动机就上天吗!而且推力已经严重溢出了!)

德尔塔iv一级用了三台rs68(美国人也是真敢上三个大液推,算上助推器的了),如果是换用rd170只需2台就行。。。。当然世界上没有双体火箭,太另类了哈哈。

那么长五呢?。。。。。10台(芯级2台yf77,水平不敢说比得上rs68,此外上了四发助推共计8台煤油机),长五吨位比德尔塔重型大100t左右,即使这样两台rd170也足够了(其实个人更偏向于长五完全可以上一台rd170+两台yf77,刚刚好,这样不很完美吗?)

10台就可以笑那27台的重猎了吗?

冗余容错率方面,重猎据说27台里坏掉3台仍能保证工作,这已经不是N1那个大炸比的年代了,苏联的电脑水平想想看吧。

塞式喷管,试验实质上是成功的,只是没有运用必要(专供空天飞机,但其他技术都不成熟,以及最关键的苏联解体了)就被砍了,spaceX将来会接手NASA的这项技术。

——————————

这些技术都是假的,因为中国没掌握。。。。。(狗头滑稽)

开个玩笑。

题主我想告诉你的是:技术并不是呈线性规律发展的,有些东西逐渐被抛弃是因为时代需求变了,而不是因为它们落伍了。

太空梭太贵。

德尔塔IV太贵。

这些并不是因为它们性能不靠谱,而是确实美国吃不消这么用。

所以有了比长五便宜又好用的重猎,以及将来用于深空设备发射的sls。

登月的本质,和现在与当时的技术差距无关,只在于。。。。。美国消耗不起。

(尼克松曾考虑砍掉阿波罗16.17这两次,很多人应该都不清楚)

近50年来,人类唯一有长足发展的技术,只有,只有,只有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能方便做很多事,能模拟任务。

但计算机代替不了人,至少目前不能。

阿波罗计划,全部花费占美国70年代平均每年gdp的2%。

这个比例换成2017的中国gdp总量,大约在16500亿rmb

这个16500亿是什么概念?约等于中国1.7年的军费总额。

那么2017年CASA经费总额是多少?。

137亿rmb。

————————

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阿波罗计划,30万来自各个企业的顶尖工程师科学家参与。

这30万人就是当时美国各科技领域最有能力的人,他们全都为了一个目标「十年内登月」,在他们背后还有100万技术工人。

你能瞒住普通人,但你能瞒住这30万将来继续在整个国家的核心产业领域工作的顶尖人才吗?

美国的动员能力一点不比中国差。

我说一点:NASA自身从来没有刻意去辟谣过,只是把各种登月得到的数据发布出来,中国有一克月岩是中美蜜月时期送的。

因为真的做到的人都清楚:你越去辟谣,只会越来越让那些怀疑者满足。

同样的,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也没有刻意辟谣过?

因为上面的人比看地摊文的人清楚:有个对手是好事,你永远有追求的动力,吃不到葡萄说酸,没有意义也是变相承认自己是弱者的行为。

ps:嫦娥二号拍摄的登月遗址,可以去搜一下。

月球对于人类来说在本世纪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切问题在第二批登月的人上去时都会得到解答。

————————加一句

认为无人登陆难度和载人差距不大,这种想法如果杨利伟听到了非过来打爆题主狗头不可((?_?))。。。。。载人航天和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区别,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

截止2019年,世界上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美俄。。。。。没了,就这三个,所以想想看吧,说无人和有人难度差别不大,说句不好听的这简直是侮辱航天员。

——————————上面有些错误,答主本人并不是什么航天爱好者,随手打的文字,这里表示道歉,误导了大家。

(一台RD170+两台yf77,推力不够,应该是一×RD170+四台yf77)。

「水平不敢说比得上RS68」。。。这句话也有错误,因为yf77和rs68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一个50吨海平面推力一个280吨,yf100就和编号一样,推力为100吨,这已经是中国目前单发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了。

——————————


这一切要从阿波罗登月计划产生的背景和其中纠葛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开始了漫长的「冷战」。双方展开竞争的一个最激烈也最引人瞩目的领域是太空探索,这就是著名的美苏太空争霸。


美国航天事业的灵魂人物,是著名的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对航天特别感兴趣。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发了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 火箭。


目前,V2 火箭已被公认为现代导弹和火箭的鼻祖。1945 年,在德国战败之后,冯·布劳恩带著他的研发团队集体向美军投降。他们被秘密地转移到了美国。但由于曾是德国纳粹分子,在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冯·布劳恩一直得不到美国人的重用。


而此时苏联的航天事业正由另一位传奇人物领导,他就是著名的火箭科学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图 2.5)。



图 2.5 谢尔盖·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的人生同样非常坎坷。在他 3 岁那年,他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居;科罗廖夫就被母亲带回了娘家,与自己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没有父亲,小时候他经常被班上的坏孩子欺负。

大学毕业以后,科罗廖夫成了一名飞机设计师。20 世纪 30 年代初,他结识了被后世称为航天学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随后开始改行研究火箭。


1933 年,科罗廖夫当上了新成立的喷气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不过好景不长。1937 年,斯大林开始大清洗;1938 年,科罗廖夫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随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去做苦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科罗廖夫被调到莫斯科的一家监狱工厂,以戴罪之身进行军用火箭的研究。1944 年,科罗廖夫重获自由,随后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领导者。


在美苏太空争霸之初,两个大国较量的是看谁能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由于美国对冯·布劳恩心怀芥蒂,而苏联全力支持科罗廖夫,胜负的天平开始向苏联人倾斜。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在 3 个月的时间里,这颗卫星环绕地球飞行了 1440 圈,总飞行距离超过 7000 万千米。这一壮举,标志著人类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图 2.6 斯普特尼克 1 号


顺便再说一件趣事。此后不久,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向克里姆林宫致函,说他们打算提名这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为下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想要知道此人到底是谁。为了保密,克里姆林宫并没有透露科罗廖夫的名字,而是回复说设计师是全体苏联公民。


人造卫星的较量结束后,美苏太空争霸的焦点就转向了载人飞行。为了挽回极端不利的局面,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 1958 年 7 月 29 日签署法案,创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全面负责美国的太空计划。除此以外,美国人还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起用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


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又完成了一个壮举: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宇宙飞船,历时 1 小时 48 分钟绕行地球一周,然后安全返回地球,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载人宇宙飞行。苏联人又一次把美国人甩在了身后。


不过,局势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1960 年底,科罗廖夫第一次被查出患有心脏病。此后的几年,由于极度的劳累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他的病情逐渐恶化。1966 年 1 月,科罗廖夫因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去世,享年 59 岁。从那以后,胜利女神开始向美国人露出微笑。



图 2.7 阿波罗计划


载人飞行之后,双方竞争的焦点就转向了载人探月。1967 年,NASA 启动了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科研项目,那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图 2.7)。


其实阿波罗计划同样出师不利。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

王爽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33.00 会员免费


2012年嫦娥二号时,就拍到阿波罗登月飞船留下的痕迹了。现在都2019年了,还要啥证明,要啥自行车。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72467/17038729.html


题主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发达国家。

在二战后,美国的纽约就是高楼林立,普通人开车上班,回去还得放猫和老鼠给小P孩看,闲著没事就打个电话跟远方的朋友煲电话粥。

整体生活,除了没有电子相关的,跟现代的生活区别不大了。甚至于在人均食物,人均汽车拥有量比现在的中国要高。

至于到了70年代,除了电子产品,现在的中国真不敢说一定比别人先进多少。比如说核动力航母,波音747就不是现在的中国能造出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