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帝国天皇的权利属于一个中间态,比传统封建君主和一战德奥君主小,但是比英荷瑞丹挪和现代日本君主大。

二战前日本的政体,实际上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政体之一了。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时候,就学了个四不像。一面学英国搞内阁宪政,却又没有像英国一样内阁对议会负责。一方面学德国搞军队直辖于君主,一方面却又不让军队完全独立于政府,陆海军大臣也是内阁成员。一方面像英国一样内阁不完整会倒台,另一方便又让军人担任路海军大臣。总之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学习英法德三国,三个都学,结果最后学的一塌糊涂。然而这个制度,却意外运行了几十年没有出岔子,基本靠的就是议会政党、财阀、藩阀元老,陆军,海军,宫廷重臣,乃至天皇本人,共同一度维持了微妙的平衡态。各方势力之间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然而这个平衡在后面被打破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权力规定模糊,使得日本政府陷入了管理上的混乱。

首先,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日本帝国宪法中关于万世一系和总领陆海军的章节,然而我们需要知道文字上和实际操作上是有区别的。简而言之,天皇本人想要行使这些权力,制度并不支持。打个比方,题主是个县长,想要制定一个政策。政策提出后会有副县长给你建议,会有秘书帮你起草文件,会有人帮你向隶属于你的局长们传递命令,局长也会参照规则执行,各个步骤会有规矩可以遵循。然而日本天皇却没有这些,他的制度上的权利只限于批准命令(只有Yes or no),任命官员,军事上只有一个荣誉机构军事参议院。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理论上直接受天皇指挥,实际上却几乎没有执行过。也就是说,日本天皇想要行使权力,根本没有人,没有机构,没有条例可遵循,去执行他的命令。

(这里补充个题外例子方便理解:大家知道英国君主也理论有权力但制度不支持。但是极端情况下,比如内阁被核打击全灭了,但女王还在,她是否可以行使权力呢?答案是不行,女王会和王夫,太子,以及一名内阁阁员(三人皆为枢密院成员)一起避难,若此时议会内阁主体全灭,则剩下的三人作为枢密院成员满足最低人数标准临时行使权力,以枢密院的名义发布政令,也就是说就算危急关头女王也无法直接行使权力。)

那么既然制度人不支持,那么昭和天皇真的是立宪君主呢?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比起他父亲大正天皇,昭和天皇的政治参与度很高。他在日帝时期的统治,主要通过两点:

首先最概括性的讲,天皇本人拥有巨大的与制度无关的威望,其公开的表态,足以左右普通人,中间派,以及舆论的风向。天皇的支持和反对,会对一个官员或将领的声望与支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天皇在226、皇姑屯、九一八本身的表态发声,实际上就已经对政局产生了影响。而基于此,天皇本人会运用否决权和个人影响力,来通过宫廷系统来进行「通气」。实际上从记录上看,昭和天皇本人在御前会议从来都是批准,看起来和立宪君主一样。然而,由于百官都比较忌惮天皇的公开指责(比如被骂死的田中),所以提出的议案往往会私下通过宫廷侍从询问天皇的意见并修改,最终在御前会议时就已经是天皇满意的作品了。当然,天皇本人可以甩锅为自己是立宪君主只是批准,高层也可以说都是天皇的私下受益,于是双方在互相甩锅的时候竟然奇迹般的把锅甩没了。

其次,昭和采用了「远程支持」的方式来培养亲信。昭和在皇太子时期出访欧洲,就会见了以永田铁山为首的一批青年军官。而永田铁山本人作为日本陆军青年中最才华横溢的佼佼者和头脑派,和天皇两人政见观点很是一致,于是天皇就成为了永田铁山,以及后来发展成统制派的一批青年军官的坚强后盾。于是这些人的仕途都格外顺利,许多都在昭和年间取代了老将走上了权力第一线出任要职。昭和天皇通过培养、支持自己的亲信们,至少在陆军军中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一方面随著永田铁山意外被刺杀,且统制派中和天皇关系不亲近的东条英机等人掌权;另一方面基层军官不断暴走让陆军高层本身也对部队失去了掌控,这份权力到后期还能留有多少也的确值得商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天皇通过「天子门生」这一行为,在军中的确培养出了一批能够贯彻自己理念的高级将领,当前后面发生的事情本身也不是他们能预料到的。

综上所述,本人一直不认为昭和天皇本人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最主要责任人,但其肆意发表意见,与军人官僚保持不合理的联系,不顾后果的对部分政策进行背书,并且幼稚武断地玩弄政治,实际上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爆发,侧面引发了底层军官不断的暴走,并从制度上破坏了大正天皇时期保留下来的难得的民主传统。他本人实际上对于旧日本帝国的一些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战时期的昭和天皇当然有实权,问题只在于他是否愿意动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动用。

昭和天皇的统治大权,首先在当时宪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写清楚的,「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这就是大义名分。落实到具体,统治国家最要紧的,第一,军权。第二,立法权。第三,人事权。其他都相对次要。

军权是最重要的,我想也没必要多解释。日本宪法中明确规定日本军队不归政府管,而是天皇直接统帅。这个军权的掌控是最彻底的。立法权也很重要,本质上说就是定规矩的。日本议会当时没立法权,可以制订法律,但是必须天皇许可,「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而在人事大权方面,宪法规定「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

但是要注意,宪法明确给天皇的权力,可以理解为类似是一种上限,而在实践层面,天皇不能随意和频繁使用。否则,那就不是立宪体制,而是独裁体制了。而维持立宪体制,哪怕是打了折扣的立宪制度,即使对于天皇本人也极端重要。这里面原因实在太复杂了,这牵涉到政治权力平衡,国际形象,民心所向,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意识等等。对于天皇来说,不插手琐碎细务,不动如山最能保持皇位稳定,这样可以把责任和风险都甩给内阁去背锅。如果昭和天皇经常指手画脚,那么二战之后麦克阿瑟也没法支持他。

而在实践中,昭和天皇在不同情况下行使权力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候会暗示,有时候则会态度强硬,而前者是常态,后者是很罕见。例如二二六兵变中,军部首脑拖延平叛命令,天皇就说那我亲率近卫师团去,诸位军部大佬立马跪了。但这种是极为罕见的。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天皇权力虽有大义名分,但是一意孤行就是危险的。日本有些少壮军人不是没想过天皇不好,就拥立秩父宫。宫中,府中,军部,元老,……,权力架构中各种角色都要平衡好。有权力,还要知道怎么恰如其分的用。克制住大手一挥万众景行的权力偶像欲望,也是要有毅力的。


有的。

这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

翻译成中文,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

天皇ハ国ノ元首ニシテ统治権ヲ総揽シ此ノ宪法ノ条规ニ依リ之ヲ行フ

天皇は、国の元首であって、统治権を総揽し、この宪法の条规により、これを行う。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据本宪法的规定施政」。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十条

天皇ハ行政各部ノ官制及文武官ノ俸给ヲ定メ及文武官ヲ任免ス但シ此ノ宪法又ハ他ノ法律ニ特例ヲ掲ケタルモノハ各々其ノ条项ニ依ル

天皇は、行政各部の官制及び文武官の俸给を定め、并びに文武官を任免する。ただし、この宪法又は他の法律に特例を掲げるものは、各々その条项による。

天皇决定行政部门的官职和文武百官的俸禄,以及任免文武官员。但是,本宪法或其他法律中规定的特例,依照本条例。(后面一句不太确定)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一条

天皇ハ陆海军ヲ统帅ス

天皇は、陆海军を统帅する。

「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二条

天皇ハ陆海军ノ编制及常备兵额ヲ定ム

天皇は、陆海军の编制及び常备兵额を定める。

「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和常备军人数额」

大日本帝国第一章第十三条

天皇ハ戦ヲ宣シ和ヲ讲シ及诸般ノ条约ヲ缔结ス

天皇は、宣戦し、讲和し、及び诸般の条约を缔结する(条约承认は国务大臣が担っていた)。

天皇有权签署宣战、谈和等相关条约。

好了,这是二战时期日本的宪法规定。依照这部宪法,天皇保留立法权,内阁有时也要征得天皇同意,并且军队不需要通过政府的指示——918就是一个例子。


拥有一切实权。

明治宪法里的内阁,撑死了是个辅佐机关,最终决定权理论上全在天皇。

敕令有多大效力就不用说了。

军部敢挟内阁而动并不是光靠天诛这种非法手段,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帷幄上奏制度。

陆海军大臣可以跳过内阁直接给天皇上奏折,这个奏折只要天皇同意就可以直接生效,陆军曾经就在明治还活著的时候用这个制度搞垮过西园寺内阁。

当年陆军要求增设常设师团,时任首相西园寺公望以预算不足为由拒绝了,陆军大臣立刻帷幄上奏天皇请求辞职,天皇一批准陆军相立刻撂挑子走人,当时陆海军相都是现役武官制,军方只要拒绝派人,候补大臣根本不会来,因为人家是现役武官,只需要服从上级命令(陆海军最高统帅你猜是谁?),你个内阁调令狗屁都不是。内阁是连带责任制,大臣从缺没法议事,结果就是内阁直接垮台。

注意,这一出狗血剧,只要天皇不在奏章上签字批准,就完全是非法的,就是政变。天皇在奏章上签完字,那军部就能薅著内阁的脖子吃拿卡要。

明治宪法下,统帅权,敕令权,帷幄上奏三驾马车,你跟我说天皇没实权?那啥叫实权?

右翼为了给天皇洗地的鬼扯,谁信谁傻逼。


战前日本的国体表面上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立宪君主制,实则是祭政合一的绝对君主制,两者互为表里,所谓立宪不过就是披上一层现代化的伪装。

明治维新其实是有三重进程的,而且这三重进程是层层递进的:其一就是中国化,也就是「尊王攘夷,大政奉还」,废黜各地大名而郡县化,律令化,进而完成君主集权,其精神武器就是儒家的阳明心学和法家的「法术势」。其二才是在中国化的基础上欧化,也就是脱亚入欧,求知识于世界。其三则是强化了天皇的现人神信仰,实现了祭政合一的国家神道即:把天皇在天国的精神权力与幕府在尘世的政治权力高度结合, 相当于从精神和世俗两个层面将世上所有的权力都收归麾下,这样则是解决了在中国化和欧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和强化日本人的特性的问题。这三者其实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说法就是「和魂洋才」,这是面对西方的挑战,以及东亚秩序的维护者满清王朝的溃败,日本精英一方面既产生了危机感,即不能再躲在中国后面闭关锁国,另外一方面也借机对中国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重塑东亚秩序的野望。由此日本精英从传统和历史得到的解决方案就是日本版的中国化和强化天皇现人神信仰,这就是「和魂」也就是政祭合一,日本天皇因而获得了法家意义上的绝对权力,这也是日本进行变法即「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皇当然是有实质权力的。而日本从西方得到的解决方案则是「洋才」,不仅是器物层面「工业化」和「工业革命」,也包含制度层面的民族主义即视满清为支那,不再把自己视为东亚乃至亚洲的一份子,和制度层面的资本主义即日本很神奇地把郡县化和律令化与构建资本主义统一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这就给人一种历史荒诞感:就好比商鞅变法后不是去鼓励「耕战」,而是去鼓励「工战」即发展工业和殖民征服战争进而去发展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民主,自由的内在需求,而日本精英的回应就是至少在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但是在实践中则通过天皇的「法术势」则可以完美的避开制度上的制衡。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天皇是最后的仲裁者,即如果内阁和天皇的意见一致,就听内阁的,如不一致,那就调整内阁,毕竟天皇是现人神么,比天子的层级还要高,只要有这个「势」在,任何制度上的安排都是只能是纸面的,就像古话说的「凡人一思考,神就会发笑」,神或者现人神要做什么,人是挡不住的,反过来说,神或现人神不要做什么,人也无法强迫他去做。战后麦克阿瑟驻军日本,他曾经问一位日本友人,天皇对你们来说有多重要。这位友人如此回答他,如果天皇下令全日本的男人割去自己的睾丸,我相信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去做。回到问题上来,我们都知道结束一场战争比开始一场战争要难得多,而要以无条件投降的方式结束一场战争更是难上加难,尤其这个国家还是军国主义国家。况且这场战争是以「大东亚圣战」的名义发动的,谁有资格发动圣战?东条英机那个上等兵?没有绝对的君权和神权,谁能收发自如的发动和结束一场圣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