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伤亡大,是建立在日军伤亡并不是很惊人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双方死伤人数旗鼓相当,苏军负伤者多,日军死亡者多。当然,其实苏军这个伤亡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苏军力求打歼灭战,而日军由于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洗脑教育,进行多次自杀式进攻,而苏军对此并没有什么防备,就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伤亡。再有就是朱可夫的风格就是不计伤亡达到战役目的,这点在后来的东线战场更有体现。

从其他方面看,苏联确实在装甲部队方面占优,其主战坦克为БТ-7 БТ-5坦克,还有少量T-26,至少与日本相比是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苏联有经验的坦克指挥员少之又少,导致很多坦克在炮火下被白白浪费。关东军根本不是吃素的,他们已经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苏联当时战术很不成熟,导致攻击过程中肯定会负出伤亡。

最后一点,伤亡比根本不能说明一场战役的得失,毋庸置疑,诺门坎是苏联全胜的结果,整个23师团基本建制都没了,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斩断。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而下级军官的疯狂带来了苏军的伤亡,而上级军官的糟糕,则注定了失败的战争。


按照朱可夫元帅的评价,日军下级军官优秀,高级军官糟糕。这个评价应该是中肯的。

日军下级军官优秀,如果可以引申一下,可以称为日军单兵素质是不错的,小队中队指挥有方。日军单兵素质不错,至少在两方面是很可以的……射击以及拼刺。

忘记从哪里看到的资料,日军在训练新兵的时候,老兵会给新兵加私货……类似于夜间三百多米远开外射击烟火头(此处经提醒,认为100米还是有可能的,多谢)。本身三八式步枪精度就高,日军很重视精度射击,结果就是训练有素的日军单兵枪法很好。同时日军刺杀技术也很好。虽然没有广泛装备冲锋枪,但一支日军小分队仍然可以在大约600米开外就开始远距离杀伤(这里还没有考证)。下级军官指挥这些老兵,可以从容展开小队、中队乃至大队的步兵战术。如果小部队直面这些人,估计伤亡会不小。确切说小部队作战是抗日战场的主流作战模式……,至少敌后是如此。八路军、新四军等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向日军学习射击、拼刺、小部队作战等等。换做是苏军,到了小部队作战部分,如果只是一味冲击,面对枪法很好的日军,伤亡自然会不小。

但是,高级军官的落后作战思维,葬送了日军。

相比起朱可夫元帅先进的作战方式,哪怕日军单兵素质以及下级军官再厉害,日军落后的合同作战方式是不够看的。

粗糙地说,小分队可以在600米开外发起远程射击,但苏军的坦克可以直接无视这些,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开炮。坦克的集中使用,外加步兵配合作战的苏军,面对步兵作战为主,坦克使用为辅的日军,其进攻更像是小刀切黄油。当坦克部队推进到位的时候,日军师团被围以及被歼灭,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日军可以依靠不错的单兵素质,在近战的时候给予苏军较大的杀伤……但苏军依靠先进的作战方式,依靠集中使用的坦克部队,可以做到围歼日军主力部队。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说是日军给苏军带来杀伤是伤其十指的话,那么苏军围歼日军第23师团,就是断其一指。

大量杀伤可以通过补充兵员很快就恢复战斗力,而部队被全歼,想要重建,就难了呀。

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每次作战都要力图围歼国民党军一支部队的原因。

PS:这里忍不住想感慨一下,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精锐部队士兵枪法精良,训练有素,给中国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杀伤。三八式步枪本身精度高,射程也不错(远程杀伤力可能不如中正式,不过有效射程不亚于甚至超过中正式)。日军单兵很重视精度射击(到现在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64式以及89式步枪均配备两脚架,同时精度很高)。在没有炮的时候,日军可以用步枪机枪压制中国军队,尤其是冲锋的时候,精确射击会带来大量的杀伤。换做是苏联,如果是苏军冲锋的话……同样的精确射击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抗战初期以及中期阶段,日军老兵的枪法不亚于一般的狙击手。中国军队压制火力一般不是很好……狙击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碰上这么难缠的对手,能打赢得脱好几层皮呀


首先一点,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麻烦各位先把诺门坎战役分成两个阶段处理,6月底到7月初的一诺,和8月到9月的二诺,无论是苏军还是日军都不具备在这么个地方长时间作战的能力,所以这个战役是两节子,另外,损失的问题,事实上,因为苏联解体了,真实的损失数据我们现在已经得已知晓,但日本没有,日本同样对损失进行了瞒报,只是鉴于日本有自毁资料以及缺乏统计的原因,真实数据已经难以考证了,但是显而易见的,日军损失比之苏军并没有优势,且伤亡数字理论来说应该差不多的情况下,日军的死亡要更多,所以结论上我支持那位说日军损失瞒报的答主的,但是我不支持他给出的数据,也不支持他的证据,因为那次靖国神社的数据,事实上是伤亡合计18000,和日本其它口径宣称的数据基本一致,而国内报道的时候,不知道翻译出了什么差池,把伤亡翻译成了死亡,这个显然不能作为证据,

我个人的意见是,伤亡数据合计日苏基本相当,但是日军对苏军造成的损失主要是伤,而苏军对日军造成的主要是亡,另外一点,外蒙古在这次战役里没有多少作用,只在最前期打伪满出击了一次,被日本人打了回去,然后沿哈拉哈河配合苏军打了一次还算不错的防守反击(也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波作了,瞧不起蒙古军,也就是评论区里说的东八百藏,虽然摧毁了蒙军第六师司令部,击毙师长,但也被蒙军第六师和苏军的装甲部队堵死,和蒙军互换兑子,最终蒙军配合苏军将其全歼,这次全歼主要来自于蒙军的努力以及日军的托大,轻装甲配合步兵就深入敌方(无坦克),虽然干掉了蒙古师师部,但被远超于己的兵力团团围住,直接白给),后面就基本没什么大动作了,一直守河而已,但伪满军队确实是出力了,所以苏军还对伪满军队造成了严重损失,总的来说苏联肯定是赢了

回到正题,第一阶段,首先是5月的伪满和外蒙的冲突(具体细节见前段,牵涉的一系列更前期的冲突我就不提了),于是乎日本和苏联都入局了,不过这块提下,外蒙本身其实只想和苏联合作,保证自己不被吞并,并没有打算支持苏联

然后分析双方此时的状态,首先说一句,双方的部队都不是各自的顶配部队,但都是各自的一流部队,所以不讨论什么田忌赛马式的问题,先说苏军,苏联此时尚且处于在同盟和轴心之间左右摇摆,不站队想搞好处的阶段,既有防备辣脆又有扩张欲望,所以资源都在往欧洲部分倾斜,远东军此时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装备的妥善率也极差,大量装备都处于有些小毛病待维护的状态,同时,远东军原最高指挥官,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此时已经因大清洗被斯大林击毙,苏军处于没有足够级别的最高指挥官的状态,注意,是没有足够级别的最高指挥官的状态(费克连科无名之辈2333),而日军则相对准备充分。

基于这一事态,关东军做出了先发制人的考量,在6月的一系列小规模冲突之后(这个阶段包括之前的前期,由于指挥混乱和后勤不足(朱可夫正在交接指挥),苏军坦克经常误入日军炮兵的埋伏,被日军小口径炮击毁,不得不紧缩防御,坦克彻底失去了战场机动性),7月初,日军发起了一次事实上很成功的主动袭击,对苏军造成了相当可观的损失,后来苏军在追击的时候,又因为指挥混乱,加上此时远东军装备比之关东军并无明显优势(实际上克里斯蒂设计的bt系列是很糟糕的坦克,只是配电台的几率较大一点,性能并无优势,而脱胎自英国维克斯5的T-26坦克,随著后续的不断改进,实力反而较强(分年份有至少3个大版本,31,33,37,除此之外还有34和39两个相对关键的小版本,而更小的版本不计其数),只是此时远东军的t-26得到后续改进的并不太多,至于BA系的装甲战车就更没什么特殊性了),并且在后勤(本身就不太好还被日本偷了一波)和空军上甚至处于劣势(老式的i-15对上97式战ki-27是打不过的,不过一阶段诺门坎期间日苏空军之间没怎么做太多作战,基本上是日军处于主动地位的前提下,互相进行了一些对地空袭,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小规模交战,但是苏军的飞机更多,所以日军飞行员相对要更频繁的作战,所以基本上还是均势),追击时又犯了错误(被日军占领反斜面卖头打击),最后靠为数不多的炮弹全力射击才将日军击退,这个阶段苏军血亏,但很奇葩的是,日本最高指挥官认为这种行为导致日本步兵缺乏坦克掩护,居然批评了这样一次日军的高光作战,不过日军并没有放弃这一战术,而是参考闪电战的理念,给步兵配属自行车,在一缅战役和马来亚战役期间再次运用,对英国的殖民地部队同样造成了重创。

然后,苏联被迫停下瓜分波兰的计划,紧急调配物资来找回场子,此时,朱可夫临危授命(之前因同样的原因,不受斯大林待见,并没有实职,所以不要再黑屁朱可夫指挥风格导致苏军损失不小了,苏军的损失主要是一阶段诺门坎造成的,此时朱可夫还不是指挥官呢,朱可夫严格说是6月份才坐飞机赶到,然后才开始了解局面和接手指挥,这个阶段也没有大的作战,物资等到了8月才囤积到足够的量),带著一批物资,包括新式的t-26坦克,新的bt-5,bt-7,几乎等于新设计的i-153和i-16战机,以及相对足够的炮弹油料来到远东,8月份,以上一切到位之后,朱可夫立刻对日军还以颜色,虽然空军仍旧不占优势,但起码坦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机动突破执行围歼作战了,不过实话说,整个诺门坎战役,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坦克对坦克的交战,一般都是坦克打别的东西,而最大的变化是炮兵,相对充裕的炮弹总算让苏联炮兵得以彻底展现它的威力,日军在猛烈的炮火下损失惨重,被苏联炮兵教育的印象深刻。

后续的话,鉴于苏军还打算进攻波兰和芬兰,远东后续基本不会再有足够的物资补给,加之朱可夫带去的补给也只是相对充裕,打完一仗之后已经不足以继续进攻,而日军已经被打出了惊惧心,起码当下并无任何继续作战的意图,甚至为了防止苏联继续进攻,不惜让731释放敌我不分的生物武器污染战场,迫使苏军忌惮(化学武器使用过的国家不少,但比化学武器还要难以控制,敌我不分的生物武器,可确认的仅日本一家),所以双方就此罢手,诺门坎战役彻底结束的第二天,苏军继续了先前的计划,进攻波兰(诺门坎战役彻底结束于9月16日,9月17日苏军进攻波兰,真的是第二天,某些角度来讲,日本人还间接拉了波兰一把,不然波兰会更惨,如果没有诺门坎,9月1日波兰面对的可能就是同时进攻了,当然严格的说,反过来讲也成立,苏军没有继续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波兰快被德国单吃了,这边再不停那边没肉吃了)

实际上这次战役,苏军的飞机坦克并无太多建树,空军严格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丢人,反倒是日军把装甲机动部队打出了风采,苏军真正获胜的关键是陆战之神,炮兵,无论是一阶段最后成功自保还是二阶段的进攻,绝绝大部分的功劳和对日军造成的损失都是苏联炮兵轰出来的

附图,关于东八百藏的,说实话我不觉得这算什么好听的战绩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蟥军在菲律宾打美军成绩有目共睹,苏军当时表现还是不错的。

诺门坎的时候,日军的进攻能力还是在物质巅峰时期,到了二战守岛就是精神巅峰了


讲个伪笑话给题主听,诺门坎战役,如果抛开战略层面仅仅从战术方面来谈,很可能是日军二战中发挥水平最好的进攻战之一。这里稍微偏个题,本文不讨论苏军的情况,仅探讨为何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战斗力会破天荒地那么强。

先给图说明一下对诺门坎战役的结果,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是旧日本陆军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了。

本图来源:某百科

日军是二战中最崇尚进攻的军队之一,然而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支军队偏偏是防御战高手,进攻战表现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瓜岛战役中,川口支队竟然以密集步兵队列冲击血岭防线,以致于能被一发炮弹就报销一个小队(全队以进攻阵型瞬间战死),这个支队一晚上死了4000多人,杀伤的美军不过数十人;塞班岛战役中,战车第9联队直接抛弃了步兵掩护,单枪匹马、大张声势地往美军登陆场撞,「就像野牛在平原上狂奔」,然后仿佛心满意足地「被全部击毁,一个不剩」(摘自《铁血太平洋》)。像诺门坎这样的进攻战战果,对蝗军来说已经实属不易了。

我们很难想像在二战时期还会有如此呆板战术的军队在作战,说到底还是军队高层的过分睿智。譬如美军士兵普遍认为,日军在太平洋岛屿的工事修建水平十分高超,然而防区的选取规划往往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干活的?行!包工头?不行!)。再比如冲绳岛战役,第62师团士兵本已凭坚固阵地钉死了美军,结果牛岛满大手一挥就命令转入反攻,一天就奉送5000多人头,反攻没成功不说,首里防线还丢了。这充分反映了日军中下层官兵战斗力高,然而指挥阶层费拉不堪的特点。

诺门坎战役前,日军前线指挥荻洲立兵(曾任日本驻苏武官)「忽悠」日军士兵说:苏军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跟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差不多。有此等「好高层」在也真是蝗军的福气。

为什么说诺门坎之战日军的发挥非常精彩,导致了苏军大量伤亡,一大因素就是此战本质是一场军事冲突,本身即带有实验性质,关东军无需受大本营各种睿智参谋的掣肘,各种新战术新装备都可以自由尝试。这也许是蝗军仅有的一次可以放手尝试世界一流战法的机会。讽刺的是,很多成功的尝试很快就被关东军高层自己给否决了。

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如下:7月2日,在夜幕掩护下,安岗战车支队以35辆95式轻型坦克、8辆89式中型坦克和5辆94式轻装甲车发起夜袭。 由于苏军正面防御严密,日军大胆进行远距离迂回。为了避免中途被苏军发现,日军战车队在行进过程中全部关闭车灯,仅靠罗盘导航。当日军坦克突然出现在苏军第36摩步师重炮阵地面前时,苏联人顿时目瞪口呆。在蝗军迅猛攻击下,共摧毁苏军坦克、装甲车12辆,重炮12门,反坦克炮7门,卡车20辆,蝗军仅损失1辆95式轻型坦克。这是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战车进行夜袭的战例,而且安岗支队这种步兵、坦克、炮兵混编成战斗群配合作战的战法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

附录,安岗支队编制:(坦克部队部分)

(配属部队部分)

你以为这种强大战法会被推广?请看看后来一贯不会令盟军失望的日本军部是怎么处理的。

什么叫自毁长城,大家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爷觉得坦克就是步兵的从属,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你再bb就是下克上(写到这不由得感叹幸亏日军高层都是这群玩意)。然后日军从此就再也没有如此精彩的坦克奇袭行动,看看我文章开头是怎么描述塞班岛的日军装甲部队吧。

类似的还有诺门坎战役后期,作为援军的第2师团对争议区域西岸的最后一次夜袭战斗,步炮协同与迂回包抄堪称完美,其中新发田步兵第16联队竟然一路打到了豪腾斯河与哈拉哈河交汇处附近的三角山高地和门山高地,坚守到了9月17日就地停火,使一大半诺门坎争议区划归了满洲国。结果不知为何,瓜岛战役中第2师团仿佛又穿越回了「排队枪毙」的年代任人屠宰,总攻当晚打废了2个联队却连亨德森机场门都没摸到。人家越打越聪明,蝗军偏偏要和别人反著来,逆天而行,最后不输光简直是没有天理了。

蝗军版「燕然勒石」,第2师团夜袭诺门坎苏军得手后所立。奇葩的是,这次袭击的成功经验完全没有被继承,甚至遭到摈弃,直接导致第2师团在瓜岛的进攻中几乎覆灭。

讲完了战术再讲装备。

日本陆军一直因装备落后而饱受嘲笑,然而在1939年这个节点,真的很难说日本与其他国家装备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就拿坦克举例,苏联的T26和BT系列,德国的2号和38t,都无法对95式和89乙式坦克形成多大的优势。后来凭谢馒头跻身坦克大国的美帝,这个时候还在为坦克应该装机枪还是火炮的可笑问题而争论不休(直接导致M2坦克出现双机枪塔和单炮塔两种武器配置),大嘤和髪国还在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上作费劲而无用的选择。蝗军的坦克日后一直被嘲笑为小豆丁,这个节点上,列强还真没有嘲笑的资格。说个冷知识,诺门坎战场上最大的坦克是日本的97式坦克(仅4辆,性能测试用)。

据说这个叫91式重战的3炮塔巨兽也被蝗军拉去了诺门坎战场搞测试,而且是有战果并无伤归来的,不过有待考证

蝗军未来的一大难题就是打坦克,然而在诺门坎战场上,94式速射炮甚至是41式山炮,都被证明打当时的苏联坦克没有一点问题。所以棒子yy的电影《登陆之日》里蝗军抱著炸药包炸苏联坦克的场景,与历史相比还是太早出现了。更不要说当时处数量绝对劣势的日本飞行员驾驶著97式战斗机(性能特点类似零式),一度统治了天空,把苏联的伊15和伊16压著打。甚至苏军缴获了98式20mm高炮后,一致赞不绝口,因为苏军当时没有一款高射机炮可以媲美。如此难得的与世界最强国家之一平起平坐谈装备的时刻,对二战日本陆军来说也许就只有这一次了。

并不落后的装备,配合新颖的战法,再面对刚刚被大清洗摧残的苏军,日军能难得打出不错的战损比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然,诺门坎所谓的风光是暂时的。其他国家的军队在一次次战斗中总结经验、升级装备,蝗军则因为各种原因彻底止步不前,甚至开历史的倒车,以致逐渐成为被后人嘲弄的对象。以下这段文字是我从一篇分析二战日本装甲部队的文章里摘来的,原作者的总结经典无比,完全可以套用为对整个旧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评价,那就姑且作为我文章的结尾吧。

-----------------------

8月2日更

挂个人,第一次在知乎上做这种事,因为真的受不了

一开始语气咄咄逼人,我以为是个大佬,正准备以礼相待、洗耳恭听,结果大致就给我扣黑苏吹日的帽子,除此之外半点有用的东西都没说。这种同志做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不能过都是问题。

我寻思本文只讨论蝗军方面,连苏军都没怎么提,怎么就黑苏了?再者,我把蝗军黑成这样,一度怕精日找我麻烦,怎么就倾向蝗军了?再看看此人语无伦次的表述,对历史知识恐怖性的缺乏,以及评论区刷屏性的发言(开一个楼bb就算了,开那么多楼啥意思,方便众人围观?),我觉得还是挂一挂给大家认一认为好,对这种脑子一根筋的人就不要像我一开始这么客气了,以后见到他的评论就自行删除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