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白其中的核心問題:注意力放在哪裡?

忘念:注意力在唸頭上沉浮,白日夢,走神。

正念:注意力在清醒,冷眼旁觀著念頭來來去去,不去管。保持客觀。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正念。菩薩摩訶薩知見一切念皆是邪念。有所念處皆是邪念

何以故。一切念是邪念。若於處所念生 皆是邪念。無憶無念 是名正念

何以故。一切念從虛妄因緣起。是故有生念處 皆為邪念。若於處所 無生無滅 是名正念。

無有處所起念業。是名安住清凈念中。無處生邪念

是人知見一切法皆為是邪。是正法中無念。是故說安住正念中。

又正念者。於法無有分別 是正念 是邪念。是人通達一切念皆無念相。常行六舍心故 說名住正念

是人更無所貪樂。亦不分別是無念。以諸法平等通達一切念

是人如實知見一切念故。若念 若非念 無取無舍。是故說安住正念中

是人所念更不分別是等是不等。於念非念不隨不緣。以無緣故 知一切念非念。若念若非念不復在心

是人安住正念故。不可說 不可示。斷一切語言。離一切語言。如實知一切語言。不分別此彼故。說名安住正念


從根本上來說,所有想都是妄想,叫想陰。

對於一個尚未證道,對佛教大義尚不理解的人來說,有目標有綱領有步驟的思維,就是正思維——正念,漫無目的的東想西想,跟著念頭到處跑,只是為了過想癮,那就是妄想——妄念。


妄念者,即顛倒之念。

於無常為常,執取有我及我所,厭涅槃喜娑婆,未諳緣起,追逐根塵。

何謂正念?以正見為導。

起念處深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生住異滅,因緣和合。於生滅中不作前後測度,於當下清晰明瞭。

因無常,因緣和合,剎那生滅,念念趨向涅槃,離輪迴執著。不被妄念牽帶,擇法而行,即與道合。

見有知友認為不作分別判斷為正念(此處易被時下「正念」練習課程定義觀念混淆),此處正念實有正見之擇法為基。

或有知友以大乘名相以答。大乘則論「離妄」,須得起心,方能動念。心妄則念妄。未識真心者念念皆妄。此處,即「離妄即真,別無他真可求」,所指為「真心」,但若覓真,此真即妄。


正念的意思不是正確的觀念。正的意思是在當下,正念的意思是正在當下,精細地觀察。

所以怎麼區分?根本不用區分,你在沒在當下自己不知道嗎?一定知道的。

妄念只要一被觀察就會消散,立刻就是正念。想要區分本身就已經是妄念了。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為什麼是仁者的心動?因為心在分別,這一剎那的分別就沒有在當下觀察,在當下的心不去分別風動還是幡動,而是如如不動,不管是風動還是幡動,我心只在當下如如不動。


心所緣在當下自己身心,並且不做評判,就是正念。

忘念是心陷入過去或未來的法塵中。

另外感覺有中性的念,比如當下的覺察,思維。


區別是否是正念的唯一標準就是:此念是否正向於你的那個目的???!!!你是商人,就看你的「念」是否是促使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你是打工仔,就看你的「念」是否能促使自己節節高升;你是求靜者,就看你的「念」是否脫離紛爭;你是佛行者,就看你的「念」是否正向於解脫。

這些其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你每個人自己是否真!明!白!那個正向於自己目的的「道」???這纔是要命的問題!!!!!


南無法海雷音如來 南無大通山王如來 南無袈裟幢如來

我覺得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善。

妄念就是在我們腦子裡幾乎時時出現的其他的念頭。


才疏學淺,借引大德文章。

母音老人:真心和妄心,怎樣區別?

我們當下念一斷,而了了分明,這是什麼?!舍此,再去別求佛性,就沒有了。不要以為沒有三明六通,沒有同諸佛力用,就不是開悟、不是佛,並非這一生修行就能有諸佛一樣的大神大用。初悟道只等於剛降生的小毛頭(嬰兒),小毛頭雖然沒有大人的力用,不會工作,不會走路,不會喫飯,還要人喂,要人抱,但是你不能說他不是人。初悟道是因地佛,你必須時時刻刻覺察,時時刻刻地保護它。綿密保任,損之又損,把自己的習氣、煩惱一天天地減少,那麼,你這「小毛頭」就長大,成大人了,就力用俱備了。明白本來之後就用功,叫悟後真修。沒悟到呢,就是盲修瞎練。比如你念佛不悟本來,就是念心外之佛。我們唸佛人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喚醒自己的主人公,叫自己的主人公時時覺醒,不要著在色相裡面去,不要為境界所遷流,不要有妄取執著的凡情,這樣做你才能成功。這非常重要啊!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我們要曉得,這色身、這肉體、這軀殼不是我們自己。我們真正的本體,是即空而即寂,就是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樣一個東西,而不是這個軀殼。這個軀殼是慢慢變化的,由少而老,由老而死。不要認這肉身,肉身就是色體,這色體不是自己。千萬千萬不要認這色身為自己,要認空寂為自己。即空而即寂、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這個佛性就是我們自己啊!「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什麼叫妄念?有所住著就叫妄念。起個念頭,心定在那裡,有所住、有所著,這就是妄念;念起無所住、無所著,纔是真心的妙用。這了了靈知纔是真心,它不是死的。坐在那裡不動,死壓念頭,一個念頭不起,那就變成大石頭、大木頭了。因此,了了靈知,不著、不取、無愛、無憎,這就是真心的妙用。有所住、有所分別那就是妄情。但是有一點要弄清楚:不是不可以有分別,而是有分別而不住。即這個人好我知道,那個人壞我也清楚,不是好壞不分,成糊塗蟲了。糊塗蟲就是真心嗎?不是的。好壞要知道,但是無憎、無愛、無取、無舍。不是見好人就喜歡,見壞人就厭憎。壞人我們也不捨,為什麼?對壞人我們要教導他,要憐憫他,幫助他,使他轉過來,這才對。真心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真心、妄心蠻好分別的。我們時時刻刻不要認妄心為自己,要曉得靈知了了而不住相纔是真心;纔有所住,即成巢臼,就落到相里去了。


正念這個詞應該不怎麼準確,容易造成誤解。沒有念頭,只是覺察,就是所謂的正念。

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區分什麼是正念或妄念。


從最深層看,念就是念,沒有妄念、正念的區分。所有的區分都是分別心,都是不究竟的。不過,有的修行方法,是以一念代萬念,最後再放下這「一念」。所以,那「一念」就成為了「正念」,其他的就是「妄念」。這是人為的修行方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頭,或者渡你過河的小船,而這個手指頭和小船,和最終的證悟,是一點兒關係都沒有的。


粗淺地認為,並不需區分二者,或者說從勝義諦上看,區分二者這一念已經是妄念。因為「妄念」與「正念」是相對存在的,而佛法最想讓有情破掉的,正是如此這般二元對立的認知。因此講「空」法,纔在《金剛經》中破一切相,纔有所謂「離妄即真」。如果一定要對待地去區分一個妄念與正念,永遠不會得到一個真正清晰的邊界,因為非真非妄,即真即妄,真妄不二。


謝邀,瞎答:

知道念起念去,不助不隨的狀態,是正念。

陷落在唸頭裡,不知不覺,隨念馳騁的狀態,是忘念。

至於念頭是什麼內容,是好是壞是善是惡,都不是正念妄念的評判標準。


開悟了才知道什麼是正念,否則皆是妄念。


分別正念妄念是不是正念?分別分別跟不分別是不是正念?


念頭是大腦根據記憶和當下的刺激自動產生的,關於念頭是怎樣產生的,具體的細節現代科學還沒有完全能解密。念頭本身沒有正念和妄念之分,當下有用的,就是正念,當下沒有用的,就是妄念,這是人主觀的分類。佛教裡面的正念,是指保持覺知


知妄即正,不知妄即妄。


好區分,統統是妄念!


闡述要達到的狀態為正


意識到思緒隨業而走

非自我之時

從念向中抽離

叫做正


正念中「念」是為了區分「妄念」而用

念想無正

皆妄

正念非念

非對錯


正念是Mindfulness的譯文,冥想是Meditation的譯文,翻譯得並不準確。

Mindfulness是一種覺性被喚醒的狀態,是禪修的狀態,有精神在有覺性在,而不是塌陷在對境中或妄想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