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排氣達到一定推力,渦輪才會發力,其他時候會起到反效果,即負壓,可以理解為額外阻力。

至於多大推力才會發力,要看增壓器硬體設計。

只有不用排氣推動的渦輪增壓器和怠速增壓的配合調校兩種情況,可以實現原地增壓。

其一,是機械增壓( super charger)。

其二,是基於賽車的車輛調校。猶豫油耗和駕駛感,不適用與日常駕駛。


當然是達到了一定的轉速,才會介入;

不然怎麼會有 渦輪遲滯 這個說法?

看過賽車類的電影吧,有些片段會特寫一輛車的尾喉噴出火焰,這個就是為了縮減渦輪遲滯的。

最後,作為一個自吸黨~

大 排 自 吸 才 是 王 道 !


你自己看吧


現在的渦輪增壓基本都用的是廢氣渦輪增壓系統,也就是說它是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推動渦輪,然後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轉動,以此壓送由空氣濾清管道送來的空氣,使之增壓進入氣缸。

也就是說,只要發動機運轉排氣,渦輪就啟動。

按此道理說渦輪增壓在發動機啟動開始就開始工作了,但這並不足以我們對「介入」的傳統理解。通常理解上,「介入」是動力特性有著明顯的變化,比如轉速1500rpm的時候輸出比較均勻,力道不是很猛,但到了2000rpm,突然就覺得有勁了,有明顯「低速高扭」工作特徵,這時候我們就會認為2000rpm就是這個檔位下的「介入點」。

不過廢氣渦輪增壓系統的工作特性導致了它在但轉速低的時候達不到增壓效果,所以都是達到一定轉速才會達到最大扭矩輸出。

當然了,將介入點提前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知道相比自然吸氣發動機,渦輪發動機的遲滯感會更明顯,特別是在多年前發動機要到2500rpm時渦輪才介入,這種缺點也會顯得特別突出。所以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和市場認可性,現在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普遍存在介入點較之以往版本提前的情況。

而提前介入點的普遍方法也並不是秘密,比如電子渦輪、雙渦輪進氣技術、混合噴油+分層燃燒、使用小慣量渦輪等方法也都有不少廠家在使用。

除以上外,除了廢氣渦輪增壓系統還有機械增壓系統,它在啟動以後就可以馬上為發動機提高動力,這是因為機械增壓是靠發動機的扭力輸出來進行增壓的。在一定的轉速範圍內,隨著轉速的提高,動力輸出也隨之增強。

不過由於一開始就「介入」了,機械增壓發動機的輸出是線性的,可能您不大能感受到。


把介入這個詞扔掉,去了解一下泄壓閥吧同學。。。。


肯定是一定轉速啊,說句題外話,在渦輪介入轉速時機上大眾簡直為中國量身打造


渦輪機在一啟動時候就是轉動的,但在低轉速下壓力較小,使用用小慣量渦輪可以減小遲滯,在高壓時用旁通閥控制壓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