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25歲即位,在位60年,太上皇三年多,壽高89。康乾盛世由他達到頂峰。有17子十女,上得祖,父青睞,下得子,孫孝順。漢武帝16歲即位,在位54年,70而終,開創了漢武盛世。雖子嗣不多,但昭宣兩代漢朝再次中興,也可欣慰已。


提名: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原因:讀《資治通鑒》,公元25-57年,滿篇幅的「帝笑、帝大笑、帝笑曰…」,除此之外,我再也沒有看到還有誰笑得這麼頻繁、這麼燦爛的。


漢武帝還是稍微差點,乾隆可以說是走了狗屎運,享福最多。


拉個單子,看看古代正統皇帝有哪些活到了60歲以上,名不正則言不順,想參與評比至少得是正朔。

漢:漢高祖劉邦 62歲;漢武帝劉徹 70歲;光武帝劉秀 63歲。

隋唐:隋文帝楊堅 64歲;唐高祖李淵70歲;武則天 82歲;唐玄宗李隆基 78歲;唐德宗李適 64歲。兩宋雖然不是大一統,但畢竟是正朔,可以提上一筆,不過只有完顏九妹高壽,81歲。其他人則是宋孝宗趙昚 68歲;宋理宗趙昀 60歲。元朝不是漢人王朝,暫且提一句,元太祖鐵木真 66歲;元世祖忽必烈 80歲。明朝:太祖朱元璋 71歲;成祖朱棣 65歲;嘉靖朱厚熜 60歲。清朝:努爾哈赤 68歲;康熙 69歲;乾隆 89歲;嘉慶 61歲;道光 69歲;再有就是溥儀 62歲。

下一步,去掉非大一統王朝皇帝,不是大一統,天然就低人一等,按題主的標準,就是福氣不夠。

於是兩宋以及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國家的皇帝排除。

下一步,看他們的在位時間,在位時間越長,享受天下供養越久,在位30年以上的是下面幾位。

劉徹 54年;劉秀32年;李隆基 44年;忽必烈 34年;朱元璋30年;嘉靖 45年;康熙 61年;乾隆 60+3年;道光30年。

接下來,看登基年齡,登基時年輕,意味著可以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享受權錢色,不然就成了大英王儲查爾斯。而這些人中,45歲以前登基的有

劉徹 15歲;劉秀 30歲;李隆基 27歲;李適37; 忽必烈 45歲;朱元璋 41歲;朱厚熜 15歲;康熙8歲;乾隆 25歲;道光39歲。

然後,看登基難度,難度越高,意味著享福越少,於是排除開國皇帝——那是需要真刀真槍打出來,位子是搶來的,免不了前期艱苦奮鬥,後期休養生息,享受有限。

同樣的還有權力交接不順暢的皇帝,他們要麼繼位不順,要麼晚年因為儲君問題導致宮闈變故,血親失和,只剩孤家寡人。

於是先排除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

接著排除權力交接出現問題的皇帝,所以巫蠱之亂的劉徹、宮變上位又被兒子奪位晚年近乎幽禁的李隆基、幼年上位,前有權臣震主後有九子奪嫡的康熙被排除。

剩下的就是這四位

李適、朱厚熜、乾隆、道光。

接下來就是看執政細節,以及在任期間是否是所謂的「太平盛世」了,古代的所謂「太平盛世」意味著皇帝有足夠的資本享受,不需要是他們所開創,因為問題問的是享受,只要在位時間是所謂的「中興」「盛世」這樣的詞語,且沒有動搖國家和自身安全的變故即可。因此李適、嘉靖、道光排除,一個有奉天之難,一個有壬寅宮變、庚戌之亂,一個有鴉片戰爭。

於是只剩下了弘曆。

不考慮個人成就,不考慮執政好壞,不考慮後世影響,只看其活著時候的享受,那青年時代順利繼位,全盤接受祖輩遺產,生活在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奢華無度,在位期間皇帝的權力幾乎沒有什麼掣肘,始終處於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最高地位,最終權力順利交接,得享高壽的乾隆皇帝,確實是走了狗屎運,是題目中所說的,中國帝制時代最有福氣的皇帝。

至於身後事,他眼睛一閉,一了百了,根本輪不到他操心。


乾隆皇帝絕對是中國最有福氣的皇帝。登基時25歲,既不是少孤,也不是超長待機。活了89歲,天下一片祥和,老母高壽,兒孫滿堂。

漢武帝排不上第二個。他雖然英明神武,但他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更可怕的是他後來後悔了!如果義無反顧還好,後悔了就糟糕了。俄國有一幅畫,畫一個沙皇殺子後清醒那種絕望。所以漢武帝晚年心裡是有刺的。

漢文帝本來挺幸福,但他壽數不長。還有他當代王時的四個兒子天知道怎麼死的。

所以第二幸福的應該是位面之子劉秀。人家娶到了心中的女神;當上萬乘之尊!人生不能再圓滿了。

第三是李世民。他哪方面都挺好:皇后是千古第一賢德,跟太子父慈子孝得教人頭皮發麻;就連小老婆將來都是女皇帝。反正身邊都是頂配就對了!不過美中不足是不夠長壽。


漢武帝一般般吧,到了晚年,多疑寡信,妻離子叛,要立兒子,還要賜死孩子她媽,你覺得這還算是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嗎?

乾隆一輩子苛察猜防,到處炫耀自己的功績,不過到了今天,武略還算好,可所謂的題詩,妥妥成了笑柄,更別提他修四庫全書當中表現出來的膽怯虛偽。

皇帝是當時的最高權力掌握者,這就像我們身邊總有那種高位者,在位時掌握無限權力,可以任意決定其他人、財、物,也沒人說他壞話。但有句話說的好,人走茶涼。當這個人不在其位的時候呢?出水才看兩腿泥,大潮落下才知道誰丟了褲衩。千秋身後名,這才是對這些封建帝王最好的福氣。若是就看當時的功名利祿,當時一個普通鄉間富紳,可能都比這兩個人有福氣。

而且,對於帝王來說,往往在位越久,越不是好事。當年唐玄宗,如果能夠早些死去,恐怕功業能夠比肩太宗了。

即使按照你設定的條件,也有更好的選擇,比如光武帝劉秀。


實名反對所有無腦黑乾隆的答主,特別是 @某車 @諏訪上下大朙神

個人愚見,歡迎大家不吝賜教。

現在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總體而言中外史學界對乾隆評價很高,而網路這邊乾隆的口碑不堪入目。一方面原因是他自身的一些問題,比如自大、驕奢;另一方面,網路暴民狹隘的民族主義興起,不明白何為階級矛盾、近代民族國家和基本唯物史觀的概念。

首先,乾隆時期的清朝是一個典型的古典封建王朝,階級矛盾是第一位,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還不存在。這是談論問題的基本立場。

很多人喜歡罵乾隆「敗家子」,認真的嗎?雍正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特別是澄清吏治無與倫比,但綜合文治武功,還是比乾隆遜色一籌的。

首先武功方面,雍正不太光彩,間接導致中俄漠北談判,清朝放棄了貝加爾湖的爭取。特別是和通泊慘敗,更是導致朝野上下幾十年心有餘悸,最後還是乾隆力排眾議,趁亂攻滅了準噶爾。

另外,雍正留下的國庫存銀有爭議,但最高的說法也不過六千萬兩,這點錢能讓一位人治時代的皇帝折騰63年?

人治時代,如履薄冰,安然享福可沒那麼容易的。如果你了解乾隆的飲食起居和作息規律,你就會發現這位帝王極高的素養,為什麼他能享福63年了。

乾隆當政63年,政治穩定空前,開疆拓土空前,減免錢糧空前,人口膨脹空前,這些還不夠?其它王朝的百姓恐怕羨慕死了吧。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乾隆後期的腐敗問題。我想說的是,乾隆繼位時清朝已經百年,封建王朝的發展怪圈下,至多再過三十年,清朝也該滑坡了。反而是乾隆,將一個泥足巨人拉到了不可思議的高度,以至於後人以為本該如此高度,結果反過來罵他。

還有文化藝術修養水平,這些無非個人愛好,要跟宋徽宗比嗎?他花錢多,也沒有加派三餉吧。

他拿到了一手好牌,打得更好。對於一個王朝中期的帝王,我覺得乾隆與漢武帝和唐玄宗很相似。但一定程度上,乾隆避免了漢武帝的過失,晚年有唐玄宗之奢,而無唐玄宗之敗,甩鍋給了兒子,乾隆盛世空前,當然也絕後了,因為西方開掛了,世界變了。

很多人指責乾隆錯過了世界潮流,更拿馬嘎爾尼的回憶錄說事,這就是一葉障目、上帝視角。且不說乾隆對西方很了解,深具憂患意識,就算他直接訪問英國又如何?他會發現,英國的國計民生和行政效率甚至比不上中國,英國的饑荒比大清還要嚴重,軍事方面也沒有代差;那些西洋器物供貴族玩玩罷了,民間需要嗎?乾隆朝對外貿易始終是出超的。西方真正全方位甩開中國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

相反,我們甚至應該慶幸乾隆在西方軍艦來臨之前,將古典中國擴張到了極致,以應對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不然的話,近代中國的局面不敢想像。

君子論跡不論心,功過立體來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