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我覺得自己並不太懂歷史。還是不答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

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從此以後,在學術和仕進上,儒家被定為一尊,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

獨尊儒術在最初起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輿論、穩定國家的作用,但後來卻成為封建專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禁錮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特別是個性思想。「獨尊儒術」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文化的一統和政治的一統成為後世王朝官方的文化指導原則,也讓國家大一統成為人們對於盛世的基本準則;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成為整個官僚統治階層的思想共識,這樣有利於緩解底層百姓的沉重負擔;儒家重視教育的實踐成為後世文人士大夫階層「以天下為己任」的自我道德實踐的方向。

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簡單地講,首先,儒學佔據正統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其次,獨尊儒術,使得中國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傑都將精力投注於弘揚儒學,結果中國文化呈現出精光凝聚的現象,最終,儒學是越來越精緻,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糜爛,走向了極度保守,所以,聞一多先生說:簡直就是一潭死水。


封閉,全方面的封閉。


謝邀!

參考葉微香姑娘的答案:漢代推行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嗎? - 葉微香的回答以及我以下幾個答案:中國是儒家治國還是法家好,抑或黃老? - 歷史

漢代的儒學是怎樣的?經學和緯學在儒學發展史中起到怎樣的脈絡作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道家和儒家的異同? - 知乎用戶的回答「漢代以來的儒法之爭內涵和本質」淺析(上) - 抱雪齋 - 知乎專欄「漢代以來的儒法之爭內涵和本質」淺析(下) - 抱雪齋 - 知乎專欄
事物有其自己發展規律,人為改變了一時,改變不了一世


這不很清楚嗎,儒家成為官科,百家成為民科
一家之言,不許有別的意見,開始變得「合理」並深入骨髓
謝謝邀請。 基本沒有影響~簡直不算事。 很多人都有非常錯誤的觀念,認為政策影響文化。事實上來講,國家一個文化政策的指定,往往都是根據現在文化上的既成事實來改動的。有文化更新的因,才有政策變動的果。因果關係很多人都搞錯了。為什麼罷黜百家?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百家確實都衰落了。百家衰落是罷黜百家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我這個觀點忘了是誰提出的了,我這基本算複述一次。原文又講了一個例子,講同樣的一個概念。有人寫文章說,春秋時,齊國規定長女要在家裡做祭女,不能嫁人,所以有的國君家裡會有姊妹通姦情況發生。然而這種論述就是倒因為果,實際上什麼情況?是因為有國君跟長姐通姦,導致姐姐嫁不出去,所以才發布了一個規定來遮掩。

罷黜百家對於之前的文化是個繼承,並沒有影響。對於之後的文化,其實有沒有它對於後世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有些人因為一個flag就以為這件事情對於歷史的進程多麼重要。然而,這種標誌對於歷史進程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