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五首近体诗,皆用中华新韵。

长夜深愁

陈窗来月送清寒,复复无情厚苦年。

例访蝉光厌熟句,如猜雪浪作积笺。

忍观烛泪通心府,对悯朱魂化碧烟。

沉倦迟觉初照入,计添怨岁又新天。

相思

巫山既却玉峰崩,老梦深深只云横。

红豆尚得生木日,长别金玉可重逢?

归隐青山

功名抛却此身还,隐入青山避世喧。

闲事耕耘溪院外,铜钱不种种榆钱。

身孤

零魄孤身事絮蓬,且将瓢泪作酸羮。

百年生死全一泪,十载悲欢哑百声。

天地洪炉炼苍庶,红尘苦境衰早翁。

人间千事付轻慨,寂寞深深自绕萦。

夜庭

已去黄昏长夜临,携壶醉卧玉枝荫。

明霜月下压花影,淡雾杯前盗酒温。

忽见轻烟消曲径,才觉池水皱停云。

清风载我魂一段,直上九天游碧轮。


谢谢邀请,水平应该算是有一定水准的,也有一些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有趣的句子,如「皱停云」,或许是选材的原因,像另一位答主说的「格局偏小」,我也有这个感觉,如何改进我也不知道,还是例行安利一下汉魏六朝诗,不过如果和题主个人气质不合的话,也不敢保证有效果:p

一般水平,没啥好说。网上这个水平的,一抓一把,俯拾皆是。

再进一步,大概就能算好诗了。


七律合掌太重,进而气度弱格局小。

《身孤》这一首律诗的结构非常明显。可以说已经登堂入室了,虽然还有再加雕琢的空间。我觉得,现代人评近体诗,都从遣词造句入手,然后就直接分析意境。对于这种分析手法我是不赞成的。其实,从《文心雕龙》到《沧浪诗话》再到《唐诗别裁》,关于如何品诗是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的。现代很多人(我说的就是《唐诗鉴赏辞典》这一类)或成心的,或无意地无视古人的理论,总想自己另立一套标准,这是不可取的。这个话题扯开就远了,我们还是看诗。

七律有很多种做法。而无疑《身孤》的这种结构是最容易上手,也最容易诞生名篇的,这种结构就是简单的起承转合,但是承和转要有力气。例如,我心目中的千古第一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是千古名联,历来为诗家所推崇。这种结构中,颔联要花大力气,这一联是一个诗人的才气,力气的集中体现。要求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对诗的意象进行急速的巨大的扩充。

老杜喜欢拿颔联写时空,以颈联写感受。在诗的意象急速扩大的过程中,心中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一定是酣畅淋漓,也可以是抑郁顿挫)蓬勃而发,极具感染力。

这两句做好了,整个诗的起与合几乎不必再费什么力气,差不多的文字搭配上就可以了。

与这个诗有相同的结构,并且笔力非凡的,还有这首《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正面的例子。大体上来说,按这个格调去做律诗,大体上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要说哪些需要打磨的地方。我再举几个反面的例子。

第一个反例,被知乎认定为政治敏感。但我觉得文学评论就应该临文不讳,所以就把文章发到公众号了:

再举一个反例,我个人的拙作《题八都岕》的颈联:

渺渺洪荒客,茫茫太古愁

这是刻意地去扩大意象,但是才气不够,就会拿「洪荒」,「太古」这种虚词来敷衍。唐人作律诗,但凡名篇,其颔颈二联未必宏大,但必是具体的,细致的,有无穷余味的。

虚词能不能用呢?一般地来说,对于我们这种不是大诗家的,还是不要随便用。例如,魏永贞的《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一首二十字的绝句,连续复用三个天下,且不著一实物。看上去违反了写诗的基本原理。但却广为传诵。这是因为洞庭湖,岳阳楼「前人之述备矣」,想写景也不可能超越前人,那干脆来个借势。即然洞庭岳阳已经天下闻名,我就借这个名气好了。最后两句的反问,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士。这就借得很巧妙。整个诗的声气显得很壮,能立得住。

经过正反两边的对比分析,我觉得题主自己也可以评价自己的这首《身孤》,并且找出其中可以商榷的部分了。

最后,放上一个彩蛋。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总共写了三首咏月的七律,其中一首的结构与我今天分析的结构是相似的(再强调一下,律诗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是说不按这个结构就是不好的,我说的是如果按照这个结构,就应该注意的点),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其优劣,以及按照杜诗的结构去作诗的难易度。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请尤其注意第三首的颔联和颈联。

一点刍荛之见,不免见笑于方家。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指教。


谢谢邀请 总的来说、斧凿太重 拙巧尽显

感觉作者是一个字一个词写的。虽然我不会如此,但也不是否定字字推敲和苦吟党(题主好像还没达到苦吟党指标),只是说不能让别人看出是一个字一个敲出来的。

要藏巧也要藏拙,作者似乎巧的直接拿出来用。当然藏巧一般有两个法门,一是像罗丹一样,直接把巴浦洛夫雕像的手剁了。二是把巧的部位周围,写得和巧的那一点比较齐平,达到浑然天成。就像上面那个答主说的,「例访蝉光」感觉挺沉郁的,厌熟句emmmm,厌熟句这个说法为什么不好,首先「厌」字所在七律第五字动词是一句之腰,但是呢同意的「熟」字马上就把重心分散了,「句」字孤掉在后面成了一个只有一层意思很单薄意象。结果整体效果看起来作者是前四字够巧,后三字想了一会,也推敲了一下,但想不到更好的,算啦不管啦,心路历程跃然纸上。。。所以藏巧和藏拙是相辅相成的。同理这首诗让人不舒服的还有「又新天」。其次很多话说得太明白,我于诗除李杜外最爱王维、李商隐。王维寄情山水,吴带当风不著痕迹。李商隐自隔雾一层。这可能是源自自己对东方唯美主义的追求,不喜欢那种捧著心说,你看看这就是是我的心意阿这样的句子,所以像什么「通心府」「人间千事」一句「直上九天」一句,觉得用得太重了。「忍观烛泪」后面要不要点明到心里,可以点明,但是建议仅仅著一个「心」字其余两字用于荡开一笔,或者用其他可以表现心的物事。「人间千事」问题不仅仅在这一句上,从前面「百年生死」「十载悲欢」就开始、前面都「百年」「十载」了颈联也不休息再加个「天地洪炉」「红尘苦境地」末了还要「人间千事」大力出奇迹。。。到了这一步不是什么「轻慨」「自萦绕」解得了的,先不说这几个词雅不雅,因为说白了「轻慨」和「自萦绕」看似用词没有前面那么死心塌地,但是还是死死盯住自己的内心,目光未免太狭隘了。上面说你格局小,私以为选材古往今来无非如此,写出来有好有坏。个别的字词虽为病,但仍是小磕小碰。目光不够开阔,不能收乾坤于寸豪这才是真正的功力问题。这时我又不免要念起川端康成的名句了「如果一味的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飘渺的伤感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但是山中的冷空气,把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浸染的更加艳丽。」妈妈这就是我要的东方美,虽然小说大别于诗词,但是审美是想通的,有了美学这个艺术的形而上学才能更好的掌握形而下的术。另外绝句套路有点死,比起律诗可能显得没那么斧凿,但失于随意了。

相思

巫山除却玉峰崩,老梦深寒止云横

红豆尚得生痕日,长别金玉望相逢

这样改会不会好一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