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传统文化快要变成一个攻击少数群体的工具了


那些反同人士要攻击LGBT当然要找各种理由啦。

他们喜欢抬传统文化出来,一方面是要立大旗。比如爱因斯坦就经常被各路宗教人士抬出来扛旗:

爱因斯坦:「我信仰史宾诺莎,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爱因斯坦:「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自从爱因斯坦逝世以后,越来越多的宗教辩护者出于可以理解的目的,试图宣称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宗教徒却不这样看。1940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这个以及其他类似的声明激起暴风雨般愤怒的来信,它们都来自正统保守的宗教人士,许多人还含沙射影地提到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血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图标

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对于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无知。

而事实是,传统文化从来都不反对同性恋:

在当今社会,虽然「腐」文化走上了台面,虽然大家总是好基友好基友地开玩笑,但事实上,社会的传统对于同性恋来说还是压抑的,他们并不能公然出柜、并且很多人被要求结婚、过著不被社会接纳的生活。

中国是同性恋文献最丰富的国家

然而反观中国古代,甚至直到民国时期,社会传统对于同性恋的存在,是相当宽容的。

事实上,我国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同性恋文献最丰富的国家,不但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中多有记载,明清之际还有《断袖篇》这样的同性恋专集!

如今,我们很难再去还原古代同性恋的生活现状,但我们却仍然可以从文字记载中,看到社会对同性恋的开放和包容。

你绝对想不到,同性恋在古代中国是多么普遍而正常的事?

mini.eastday.com图标

从风流名士敢于公然炫耀自己的龙阳之癖,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的宽容。我们都知道,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将同性恋当成罪,并明确提出「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中国社会则从未有过类似的观念与立法。当欧洲人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时,传统中国也从未发生过对同性恋者的迫害。

男人狎男人,法无禁止,比嫖娼便宜,妻子对此又不吃醋,所以男风便流行起来了。

中国古代宽容同性恋行为 但并无同性婚姻?

cul.qq.com图标

同时期由于商业发展,很多商人要外出做生意,又担心老婆出柜,便故意找一些女子送进自己家里,让她们和老婆女女,这样不会生孩子,也不会影响自己家的血统,因此不算是戴绿帽。

中国古人保守?其实中国古代对待同性恋是全世界最宽容的?

www.bilibili.com图标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传统文化给同性恋的阻力不算大_西陆网?

shizheng.xilu.com

"中国古代人对同性恋比现在还宽容" 专访柏林获奖片"再见南屏晚钟"夫妻档主创 - Mtime时光网?

news.mtime.com图标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于同性恋构成最大阻力的是传宗接代的观念(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多生儿子),但古人的作法是:只要完成了『生儿子』的任务指标,那么,这个男人再去搞同性恋这种事顶多算是一种个人爱好,从社会到家人并不会过多干涉,反正也搞不出大事(出现新的孩子)。

也因此,当今中国的男同性恋们也在开始考虑代孕来向父母交差,尤其是对于老妈:因为老妈要的只是孙子,老妈并不需要儿媳。

而中国在近代以后开始反同,主要有2个原因:

  1. 五四运动和文革,两场运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反了个干干净净。尤其在五四运动时全盘西化,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来救国,结果,把西方基督教国家那套糟粕思想也一并接受了过来,认为「同性恋是病,是罪,要下地狱」。
  2. 新中国之后,当权者的性观念日趋保守,制定了『流氓罪』的法律法规。男女一起跳个舞都能把人关进大牢,更何况是男男,女女。


绝非。。 没有任何平日形而上学的理由可以阐述。以前也有lbg的。很多历史人物,政坛重要人物也是的。 我相信他们并无受到歧视和影响。科科。


在性取向方面,只要不妨碍他人,就没有发对的理由,毕竟,那是化学反应。


传统文化还是反对民主制的理由呢……

传统文化里糟粕太多了,那它作为反对什么东西的论据,要么蠢要么傻。

社会在变,文化在变判断是非的依据也会一直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发展的理论。


那些骗婚的同性恋难道没用传统文化给自己当挡箭牌吗?

无论是LGBT的反对者与支持者,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理由,又谈何让传统文化背这个锅?


刚好最近看了一部片子,有兴趣的可以找我要资源,我觉得影片可以给回答多一份参考。

观《再见 南屏晚钟》有感

整个影片的色彩搭配以及家具的格局布置将故事的氛围渲染的很沉闷、很压抑。影片与其说是讲同人故事,不如说是委婉地控诉传统社会思想对人性的束缚。无论是母亲的喋喋不休,还是父亲的懦弱胆怯,和二人婚姻的无奈之举,以及邪教对母亲思想的控制,都让人感到一份淡淡的悲凉。既无可奈何又令人扼腕叹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筱萸的家念的是悲。

影片英文名叫做《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中文名译作《再见 南屏晚钟》,真是很特别的翻译了,英文名直译过来是「一只狗望月而吠」,如果再结合影片,我直接理解为「怨犬吠月」,映射母亲的万般怨念和吵闹。如果联系到「蜀犬吠日」,倒是可以想成是一种对「少见多怪的嘲讽。(不过这倒是有点牵强,毕竟日月有别。)相比于英文的直白,中文可谓是诗意了许多,经典老歌《南屏晚钟》和影片中母亲青春时代的背景倒是相得映衬,「再见」二字更是平添几分惆怅和温柔。

看完后对女主筱萸有著深深的同情,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真是不容易。还好,压抑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她活成一个心理扭曲的模样。

筱萸的母亲是整部片子的助推剂,其实片子的主角应该是吵闹不休的母亲,不是成长于辱骂和控制下的筱萸,也不是挣扎于和男学生互生爱恋的筱萸父亲。母亲,应该是大多数观影者最为讨厌的人物,她固执,她多疑,她倔强,她控制欲极强,她迷信邪教因果论,一意孤行地执行著传统社会里对婚恋观的女性本分,愚钝又卑微的屈服于旧思想的束缚,一厢情愿地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换回丈夫的回心转意。

她对筱萸歇斯底里的辱骂和不满,又何尝不是在宣泄自己的苦楚。

她有时觉得丈夫不过是得了「病」,她坚信「病」总会好的。

她有时又觉得那不是「病」,她好像忘了自己也有「病」。

她好歹也是那个年代的女大学生,她真的相信所谓的邪教「赵老师」吗?

人在无助与脆弱的时候,会选择相信「神明」。她在渴望上天拯救她,快顺顺她的意吧,她付出了这么大半辈子,没有什么不愿意付出了。可惜的是,她挣扎著耗了一辈子,其实是她自己不愿走出来,她惧怕于成为那个「被人用唾沫星子淹死」的女子,她选择了对社会的「正确」思想委曲求全,选择了和一个看起来差不多的男人将就著去过她心中美满的家庭生活。

母亲的自欺欺人像岩浆一样在平静的日常生活里暗涌,情绪激动之时便向身边的人喷发著生活支离破碎的幽怨和痛苦,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至始至终都没有办法直视自己的感情取向,她选择畸变自己,强行让自己和社会的许多人一样,但是万万没有料到丈夫是同,被形婚的痛苦不言而喻。影片里筱萸和母亲坐在沙发的两端,沉默和压抑像极了周围的黑暗,昏黄的灯光如同母亲对自我的认知一样模糊,影片此处的寂静恰到好处地描摹了女儿筱萸在心理上对母亲的同情和惋惜。「此时无声胜有声」,两代人的隔阂,好像在此刻打开了一扇小门,这是影片画龙点睛的一处。若是母女手拉手抱头痛哭我反倒会觉得落入俗套。

与母亲的脾性相反,父亲少言寡语,对自己的同性倾向遮遮掩掩,不愿意承认自己与学生的那份感情,即便是被母亲抓住了现行也要在女儿面前竭力保持一个「正常」父亲的模样。这是一种保护,也不免是一种伤害。母亲成为这样人见人厌的性格,父亲难辞其咎,明知道自己是同性倾向却不告知别人这是无可辩驳的「骗婚」。父亲和母亲其实是一样的悲哀,大概都努力地顺从社会的道德规范,都以为婚后能相安无事平平静静走完这一生,无奈的是,父亲没有办法像母亲欺骗自己的内心,遇到喜欢的男学生会情难自已,并保持多年联系。

我其实很想知道二人结婚的时候,母亲究竟是怎样回答父亲的。那时父亲问母亲是不是同性恋倾向,因为母亲和她的闺蜜看起来很是亲密。以母亲对传统社会思想的顺从和内心对自我取向的躲避,我妄自猜测她回答「不是」。但是从母亲那一声浅浅的叹息和冗长的沉默中,我仿佛感觉到她的回答是:不知道。

说说筱萸吧,我万没有想到她平静的底色是童年生活的不幸。毫不夸张地说,她的童年家庭生活很窒息,心理上的窒息。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拿她当作自己婚姻不幸的出气筒,一次又一次地埋怨她不是儿子导致丈夫与她互生嫌隙。母亲也不顾及同学对筱萸的看法固执己见地安排她换班,更是怀疑和辱骂自己的女儿与老师有其它感情,母亲自己和丈夫关系不和的时候又指责筱萸没有充当家庭关系的粘合剂……..也难怪筱萸嫁给一个外国人,语言上的不通恰好可以规避很多个莫须有的矛盾。筱萸小时候甚至幻想过有人掐死她这个烦人的母亲,内心的反叛由来已久,也很能理解她希望父母亲早日离婚,各自解脱。筱萸于不幸的家庭中成长出健全的人格,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从她身上也能看到很多强加给孩子的苦难,有些不幸的婚姻于风雨飘摇中故作坚定,明明是两个人的无奈与逃避,偏偏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父母擅自做这些看起来所谓的牺牲其实也是一种自私的道德绑架。

我极少看同人题材的故事,再要说有那就是《霸王别姬》。影片看起来制作成本并不高,但是看得出很用心,多个镜头在细节上细腻地刻画著不同的人物特征。片子很短,107分钟,却足以发人深省,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来正确看待和接纳他们?

浪花虽过,耳畔仍有它远去的气息,它拍打著礁石的声音,温柔又坚定。

2020.3.7


谢邀…

不是,非要扯传统文化,断袖分桃,龙阳之癖都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那要看是什么时代了,每个时代的传统观念还不一样呢


人本质是动物,动物的两大本能生存和繁衍同样适用于人,这一点确立了主流文化的立场。不论传统还是当代,LGBT都只能是少数群体。文化总是有主干有枝蔓,LGBT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社会现象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一直是也只能是枝蔓,主流文化的态度有时宽容有时不宽容,但不管多宽容,都做不到赞同鼓励LGBT的地步。之前某个小岛上的政治家用了个比「支持」更进一步的词来形容对LGBT的态度(好像是「鼓励」),顿时被社会主流骂成猪头。可见本能之强大。

至于支持和反对,怎样算支持,怎样算反对了呢?容忍LGBT的存在、尊重LGBT的人格、不强制改变LGBT的言行、允许LGBT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这样是不是就足够支持了呢?如果算,那我认为身边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算是支持LGBT的,倒不是他们对少数群体有多理解,纯粹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个人选择(积极的说法),抱著一种「关我屁事」的态度(消极的说法)。如果社会上普遍都持这种态度,少数群体人士是否认为OK?

公司里有一位同事,加入公司的时候是女士,两年过去,现在至少从外表看是男士,胸平了,胡子长出来了。据说Ta经历了一两次手术,持续服用激素中,可能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手术。公司在各地有很多分支机构,Ta经常不在总部办公室呆著,别人也搞不清楚Ta到底是出差了还是休病假了。Ta所在团队的同事可能会有些不满,因为她花了太多时间精力在「逆天改命」这件事情上,难免工作上受影响。我们这些工作上跟Ta没什么交集的人,基本上对Ta没太多想法,有也仅限于庆幸自己跟Ta不在同一楼层,不会因为在女卫生间或男卫生间看到Ta而感到尴尬。

另外我也庆幸自己的小孩应该不会是LGBT。她是我也没办法,但不是真的很好,人生选择easy模式不好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