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国行医除了考usmle还有哪些途径?

2.不同国家的要求有何不同?赴我国香港行医可行性如何?

3.此外,考虑到融合度的问题,想请问哪些地区对大陆医生的接受度更好,更容易融入?

4.在大陆以外区域行医的各位前辈感受如何,是否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对后辈有没有什么建议

非常感谢


我说说出国行医的看法。考USMLE美国行医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百歌医学 有成熟的路标系统

百歌医学:USMLE Step1复习考试路标系统 V3.X 总目录索引?

zhuanlan.zhihu.com图标

【Match量表】和【美国住院医师申请队列研究】?

mp.weixin.qq.com

,也有赴美行医的指南书:

百歌医学:《赴美行医:故事、观点和指南》?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任何人都可以沿著前人积累的经验,把自己赴美行医的想法变为现实。

其他国家行医,我的看法如下:

  1. 加拿大的住院医培训对外国医学生以及外国人限定非常死,基本可以认为如果你没有加拿大的枫叶卡的话,外国医学生是不可能像去美国一样去加拿大受训的。但是在受训结束后,加拿大的行医模式跟美国最像,待遇和生活质量也跟美国医生几乎持平。在美国受训后的医生可以直接去加拿大行医,你是不是外国医学院毕业或者是不是加拿大人已经不重要。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互相认可住院医和专科医培训,以及工作经验。波士顿就有很多从多伦多受训的加拿大医生。
  2. 澳大利亚不太熟悉,感觉就是一个能源出口国。在医学上,既没有中国的人口优势,也没有北美和西欧的科技优势,不具备文化上和医学上的号召力。
  3. 新加坡弹丸之地不推荐。新加坡前几年在国内老八所医学院招的其实都是合同工,用来在新加坡医院当劳动力使的。虽然开始工资比较高,但天花板就在头上。如果你进不去新加坡的住院医的话,你一辈子都是医院的合同工。北医去新加坡行医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成为了住院医,其他要不回国,要不就来美国Match了。
  4. 香港弹丸之地也不推荐。香港的医生职位基本是港大和中文大学的医学院垄断,近亲繁殖特别厉害。加之香港人近年来自己瞎折腾,经济和政治地位都急剧下降。

老一辈CMG们的现状对你没有参考价值,老一辈当年都是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才转回来当临床的。对知乎群众更有帮助的提问应该是「从医学院毕业后直接来美国行医的医生现状都如何了?」

这个我有绝对的发言权。

======我是一个分割线======

从2015年起,我每年都会办一场百歌老友会,目的就是把新一代来美国行医的中国医学毕业生聚起来,让老朋友聚聚旧,新朋友聊聊天。

2015年的第一届百歌老友会是在芝加哥举办的...

匆匆三年,参加第一届百歌老友会的他们,现在都在哪里呢?

←左 右→

以2018年5月23日的信息为准,先说这张照片中当时已经是美国医生的人三年来的变化:

  • 李嘉华(前排右1),拍照时为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医,现哈佛麻省总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肾内Fellow
  • 卓敏(李嘉华头上方),拍照时为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医,现哈佛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院肾内Fellow
  • @胡向欣 (前排左1),拍照时为哥伦比亚大学哈林医学中心儿科住院医,刚刚完成威斯康辛医学院新生儿专科Fellow的三年培训,现在是威斯康辛医学院助理教授兼新生儿科主治医生
  • @阳晨 (二排右3),拍照时为华盛顿大学病理住院医,现在即将成为为耶鲁大学泌尿系统专科Fellow
  • 张凌欣(二排右4),拍照时为华盛顿大学病理科住院医,现在即将为纽约特种医院骨与软组织病理专科Fellow
  • @余劼 (前排正中),拍照时为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医,现在是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总医师,即将开始他在Cook County Hospital胃肠科fellowship征程
  • 鲁沛(余劼头上方),拍照时为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医,现在即将留任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总医师
  • 王宇辰(末排左2),拍照时为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医,现在即将留任Cook County Hospital内科住院总医师
  • @万宁辛 (二排左3),拍照时为爱因斯坦医学院Jacobi医学中心内科住院医,现在是爱因斯坦医学院Montifiore医学中心心内科Fellow
  • 秦兆艺(二排右6),拍照时为Kettering Medical Center内科住院医,即将任圣地亚哥Scripps Clinic内科主治医师

2015年第一届百歌老友会的照片中,有些还不是美国住院医师的人,而现在也已经是高年住院医了:

  • 在做内科的有: @刘雨洲 (一排右角1)、卫昕(一排右角2)、房舒洋(后排和二排之间左侧斜身)、岳兵(后排右二)、钟楚洋(后排右一)、薛若冰(卓敏的右侧)、沈梦(鲁沛的右侧)、 @裴蕾 (二排左2)
  • 在做病理科的有: @黄慧雅 (二排左1)
  • 在做妇产科的有:吴颖怡(张凌欣的右侧)

2016年的百歌老友会

@文雨萌 @杨岩 都是内科住院医,他们也在里头。

2017年的百歌老友会

我想说的是,这个年轻、高颜值、高净值、高增值的美国华人医生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经常碰到,但这个人群的确存在,而且就浓缩在百歌老友会里面

我们,因为考U,在百歌相识、相会、相聚。从进入住院医,到美国独立行医,乃至今后的中美穿梭行医,我们需要更多的相互交流、合作、帮衬和支持

今年的老友会我们还要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新事:我们将设立「百歌医学模范奖(Baigemed Role Model Award)」,用以表彰在特定的医学职业发展道路上起著模范带头作用,并且一直不懈地为中国医学毕业生社群做出贡献的医生。获奖医生将在老友会当天发表一个以「个人职业发展的历程和得失经验」为主题的演讲。

老友会当然少不了的就是美食美景美酒,让老朋友聚聚旧,新朋友聊聊天,说说近况,聊聊在美国行医的心得体会,说说职业计划、说说愿景,说说在忙什么,说说有什么想做的事。多交流,机会就在身边!

最后,硬广一下【2018年第四届百歌老友会】:

时间】:2018年10月14日(周日)

【地点】:1132 S Wabash Ave., 2nd Floor, Chicago, IL 60605【日程】

- 11:00am-12:00pm:Reception

- 12:00pm-12:45pm:Lunch Buffet + 百歌医学模范奖+ presentation - 12:45pm-1pm:百歌医学总结与展望 - 1pm-4pm:Networking【Dress Code】: Business Casual【报名链接】

2018年第四届百歌老友会?

www.eventbrite.com图标

我诚意邀请您参加2018年的百歌老友会,芝加哥见!


  1. 目前我了解的是除了USMLE以外还有澳洲的MCQ, 加拿大的一个类似USMLE的考试,香港的LMCHK。这些都是有成功先例的。显然美国是成功率最高的地方。新加坡是个特例,你是北医毕业的,应该有快速通道直接去新加坡行医。我认识几个去新加坡行医的这几年陆续都退出来到美国准备MAtch了,如果新加坡真好的话,我想他们是不会舍近求远的,毕竟新加坡无论离大陆距离或者文化属性上都比美国好太多了。
  2. 不了解,美国的话需要国内医学院临床(少数几个奇奇怪怪的本科也可以)拿到学士学位,然后就几乎没有限制了。
  3. 说道融合度,直觉上肯定觉得香港是最容易融合的。但是我有朋友在香港医院工作,也在考香港的执照,就我跟她聊天的结果来看,香港是相当不容易融合的,首先就是语言关,不会粤语肯定吃大亏,其次就是香港当医生有一部好像技能考试类似国内那种查体考试,主观性很高很高,很容易人为的吃亏,没有证据但是大家都觉得港人在限制这一块准入,总体来讲我觉得比美国难多了。美国临床技能考试那里医生能看到的就是你打的病历,具体的查体问诊都是病人(演员)打分的,相对而言没有利害关系,主观的环节不会很被动。美国人很习惯有个外国口音的医生,实际上,25%的美国医生都是外国医生,内科更是一半都是外国毕业的医生,中国人的口音不如印度的普及,但是接受度也很高。只要不是去deep south那种地方,是个外国人根本不会引起大家任何惊异。
  4. 关于我行医的感受你可以参见这个答案 杨岩:USMLE match之后的中国医学生们过著什么样的生活? 。我一点都不后悔来美国,实际上我每天都很庆幸当初自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美国绝大部分患者还是护士对医生都是非常非常尊敬的,你看福布斯曾经做的调查,社会最尊敬的职业排行,

医生以90%的支持度高居榜首,收入呢就不细说了,收入前十的职业里一般除了CEO什么的,剩下的七八个职业都是各种医生,没记错的话收入第十名叫其他医生,意味著所有科医生的平均收入都在top10以内。来美国行医是非常非常合适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在中国有工作经历,又没有之前赶上好时候熬到正高副高的人来说,因为这里既少了国内那种几乎绝望的医患环境,又多了非常有希望的职业语气,住院医毕业的人工作不要太好找,我一年级才开始没多久邮箱offer都四五封了。要想想,我这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过来跟美国人「抢工作」,我觉得美国对类似我这群人真的已经很好了。相比较下,也许你更喜欢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那种模式,但是如果论包容,论机会,论尊重,论职业预期,不可能比美国更好了。我建议你来美国,美国足够大,总容得下你,小地方就不好说了。


只了解北美地区,一般在北美的(主要还是美国)华人医生都过的很好。具体的已经有一些答案说了。

语言关一定要过,越流畅的英语越有助力。

中国的医学教育总体来说并不怎么样,这是事实。念书期间在学校除非自己主动去找资料,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科书学习,接触第一手临床指南和文献的机会较少。然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知识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存在。而中国的在校学生在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总体欠缺,而美国行医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每一个病例就是一篇叙述文,逻辑整理和语言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中国医学生比不上比邻的泰国医学生,全英文的教科书和全英文的病例书写,美式的查房,还有查找文献的能力泰国学生普遍做的都很好。至少我在泰国交换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上手的机会和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比美国医学生还要好一些。

语言能力达到了,接下来会容易很多。起初很多大陆背景来美国行医的都会选病理科室,就是吃了语言的亏。毕竟沟通还是很重要,不过这些年纯大陆背景的进入内科甚至外科的也是越来越多了。这一点是正面的。

所以总结下来,只要USMLE能拿高分,语言能力出色,目前来美国行医并不是太困难。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医疗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来自以下几个团体的竞争:

  1. 本土医学生。近些年新开了很多医学院,两三年之后的match 数字会很不一样。这是一个变数。千万不要相信某些USMLE培训班画的大饼,match这件事只会越来越不容易,现在不考虑专科的情况下的确选择很多,但是这个数字也在变化。Match是一场永远都是属于你自己和你家人的战斗。
  2. 加勒比海医学生。在本土医学院扩招之前基本上是美国学生的不二选择。这些医学院录取门槛低,但是历史悠久,和美国本土医院都有签约实习地点,基本上毕业生都能最后回来美国行医。
  3. 其他海外医生。近些年发现中东的医生多了好多,嗯还有印度的。东欧更是一个长期以来向美国流失医生的地方。
  4. 医生助理(PA)/执业护士(NP). 美国一直说自己缺医生,所以造成了中级医护人员的崛起,做了一段时间后这个群体也想做医生的事,而不是一开始的「协助」。执业范围已经是在不断的拓展,许多州已经可以允许他们独立执业。其中最有威胁性的就是NP, 一半以上的州有独立的处方权和执业权,完全达到了家庭医生的执业范围。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威胁到了新毕业的内科/家庭医师/急症室医师的薪资水平,毕竟差了一半,保险公司和医院也乐意。

为什么说以上是不确定因素,因为本土医学院和加勒比的学生必定会挤压match名额,而大部分留给海外医生的科室都以基础医疗为主(比如家庭医师,内科医师,儿科),中级护理人员分的也就是基础医疗的蛋糕,虽然各个科室都有涉及。你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在当地数一数二规模的医院里(300万人规模的城市),急诊室里看病的就是NP/PA, 内科住院部查房的几个楼面也是NP负责。NP带住院医也已经不是新闻了。前一阵子还和一个PA抢著上手术。总之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不建议去香港,也不建议去新加坡。华人内部的歧视非常厉害。同胞坑同胞的太多,比如打著海外行医的旗号乱开USMLE培训班的,什么行业都试图做成一个产业链,功利性太强。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著可以念大学的英语能力,那么自学USMLE不是问题。关键就是不断的做题。网上的这方面的资源非常的丰富。关键字:first aid, BRS, rapid review, pathoma, Goljan, UWorld, USMLE Rx, sketchy micro. 另外不针对的说一下,千万不要做伸手党,直接私信我邮箱地址也不会发资料和题库的。关键字都给了,如果连自己去找学习资料和买题库都不愿意,那么谁又能相信你是真的热爱医学呢。

以上。


你好呀,我也是八年制的,在上医读的书,刚做完住院医培训也考完了内科的board

如果要来美国行医的话USMLE是必要条件,至于是全职考试,边工作边考试,过来做研究,过来读书,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以找个你身边走这条路的朋友详细问问就好,北医可是美国行医的中国医学院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学校

其他的国家了解不深,新加坡是可以去的,不过从medical officer进入住院医培训这关很难,有的时候不一定看实力,政府统筹规划一下,不给名额那也没办法。所以好多我的学长学姐们工作了几年就考USMLE来美国了

香港也是可以的,也有学姐在香港做住院医培训。不过香港的考试,特别是面试很难,强调问诊和体检,这也是英联邦医疗系统的一大特点。我听说过考了好几年也没考过的,这位学姐也是个大学霸。如果对自己的临床能力有信心,可以了解尝试

融合度的话,美国挺不错的,住院医期间了解美国生活,毕业之后之后其实去哪里都可以,带著doctor的光环,在各种社交关系中都有自动加分的。

最后一个问题应该会有幸存者偏倚,后悔的不太会来答题。美国行医经济压力小,科研压力小,工作我个人感觉和国内顶尖医院比也没有这么累。对国内医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如果英文过关,我觉得美国可以考虑。


我是2012年来新加坡的八年制。其实新加坡是唯一一个「成建制」,接受中国医学生来行医的国家。这其实也是一个政府行为。成建制的好处有很多,会有很多同学和师弟师妹,师兄师妹。有困难,有经验,可以分享和交流。很多还是医生夫妇一起过来的。缺点是,在我们来之前,新加坡医疗系统里很少有中国背景的医生。很多事情也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新加坡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特点。体系和欧美比较像,但国情和欧美毕竟很大不同。

我来了八年了,算来的比较早的。在新加坡这里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去美国,回中国,改行的都有。过的如何,只有自己最有发言权。个人头上一片天。

我觉得,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从收入角度讲,是不错的。物质生活有保证。职场上的那些考试,大家早晚都考过来的。大不了多考几次。工作的适应上,也早晚都可以搞定。

人在海外,如果说归属感,社会融入感,是否得到尊重的感觉,这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需求和烦恼。职场,生活,家庭等各方面。

如果说是做个医生,图个安稳的日子来说,新加坡是很合适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