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從業的時候,缺乏經驗,對於來訪者的脫落會覺得很難受。不過隨著經驗的累積,加上現在各方面諮詢也越來越平穩,對於來訪者的突然結束不會感到很失望了。

隨著諮詢的增多,會發現來訪者結束諮詢的理由是不一樣的。

有家裡面的人突然生病,有急事無法諮詢,需要中止;也有癥狀太過嚴重,諮詢師無能為力,來訪者感受到了諮詢師確實沒辦法做好工作,於是主動提出轉介的需求。

對於諮詢師來說,當來訪者提出要結束諮詢時,也不要感覺壓力太大,毋須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技術不行才導致脫落的。

這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和來訪者溝通,詢問一下對方的感受,可以問,是什麼原因讓你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當來訪者表達了客觀理由,說出感受以後,作為諮詢師你也需要理解對方,表示尊重對方的意見,如果需要諮詢的,到時還可以來找我。

要是來訪者明確表示對諮詢師你說,你的水平太差了,各方面技術都不行,我覺得不好,要換一個諮詢師。聽到這樣的話語,首先也是要理解來訪者。可以說對不起,我們諮詢當中給你的感受不太好,讓你覺得沒有太好的效果,我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去改進。

其次作為諮詢師,你還可以給來訪者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議。如:你的問題是怎麼樣的,轉介以後要注意什麼,雖然結束諮詢了,你的情況我還是會給你保密的,如果新的諮詢師有要求,要從我這裡得到一些資料,經過你同意以後,也可以跟我說,我會配合你接下來的工作。

結束諮詢並不代表著兩個人的關係就此結束了,就像情侶分手一樣,也不必把局面鬧得太僵,作為諮詢師,還是要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去為他們考慮,不管他們做出什麼選擇,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他們的問題,讓他們變得更好。

我做失敗了,不要緊,但我會竭盡全力完成我剩下的工作,接下來的,就看你的了,相信你以後會找到更適合你的工作對象,即使不在一起工作,我也會用其它方式繼續幫助你。

好的諮詢師,應該具有這樣的品質。


做心理諮詢師,接案接多了,慢慢地會有一種與來訪者同頻的感覺,即在來訪者感覺到想要結束的時候,諮詢師也會產生這樣的預感,並且會有一些跡象是可供觀察的,包括但不限於:

(1)諮詢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彼此關係穩定,來訪者的生活面貌也有了一些改變,他/她開始常常在諮詢室內談起自己的進展與改變,但可能已經沒有新的困擾與主述。這時候無論是諮詢師還是來訪者,一方面會為真實的改變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開始感到50分鐘的諮詢時間變得漫長、流逝緩慢;

(2)來訪者的出席情況開始變得不穩定,例如遲到、臨時取消預約、忘記時間、或突然請假表示自己想要延後晤談等;

(3)來訪者在決定繼續預約之前,神態猶豫不決,或明顯比之前的預約時間晚了一些;

(4)前一次或前幾次諮詢進行得較為卡頓,或有雞肋之感,連諮詢師本人也感到不太順利,甚至在事後回顧反思時,明顯感覺到某個段落的處理可能不太好;

(5)前一次諮詢,來訪者談到一個很重要又令他有些羞恥的部分,咨訪關係更深入了,但來訪者平時的人際行為模式是偏向逃避、退縮的,關係的深入可能會令他恐懼不安;

(6)來訪者可能存在「被拋棄」的議題,一直以來在他/她的生活當中,都缺少穩定的客體,比如他/她早年在不同的寄養家庭中長大,之前已經變換過多個男女朋友,多個諮詢師等……

觀察這些跡象的出現,需要諮詢師保持專業上的敏感度、覺察力與反思能力。而當上述這些跡象真的出現的時候,不同的情況下當然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但總的原則是,保持諮詢師的透明度原則,不要懼怕澄清彼此的關係,或相互給予人際回饋。這時候,很需要諮詢師將自我代入到諮詢當中,脫下專業的外袍,以一個真實的「人」的面目,去與來訪者進行討論——

我評估之前困擾你的問題已經得到改善/我感到有些卡頓/我感覺我們這次談論了很重要的部分/我觀察到你之前已經換了多位諮詢師……,但我不確定你的感受如何?你覺得我們進行得怎麼樣?你對於接下來的諮詢有什麼樣的打算呢?

這個討論越早進行越好。許多時候,來訪者「突然」脫落,正是由於他/她有許多話沒有說出口,而一旦他/她可以在這樣的討論當中,說出難以開口的話,坦誠地面對與談論彼此的關係,那麼他/她就會感到安心、自在,咨訪之間也可以達成某種共識,是繼續還是告別,都會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有準備的行為。

當然,有時候還是難免會遇到來訪者突然告別的狀況。比如,某一次,當我提前兩個半月跟某位來訪者預告我只在這家機構待到六月底時(因台灣的全職實習以一年為限),對方的反應十分劇烈,當場就流下淚來,並表示如果終有一天會結束,那麼就定在今天吧,至少自己也能體面地離開。具體的細節涉及到來訪者的隱私,這邊就不再細述。但在那次的過程中,我也如實地體會到驚訝、錯愕,以及些許的自責與挫折感。我試著讓自己平靜下來,並對來訪者進行了下列處理:

(1)安撫他/她的情緒,提供涵容與抱持的空間;

(2)澄清我的意圖,是想跟他/她討論如何妥善運用這段時間,並一起慢慢地面對關係的分離;

(3)澄清他/她面對這樣的提前預告,想到了什麼,感覺到什麼;

(4)協助他/她辨識與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似乎是十分濃烈的,與他/她本身的個人經驗進行連結;

(5)說明自己對他/她狀況的評估、個案概念化、以及這一次就結案的種種限制性;

(6)表達期待,也徵詢他/她的意見:「結合上述的評估來說,我會期待你能夠留在這段關係里,再繼續一起工作一段時間;當然,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你能告訴我,你是否堅持這一次就是我們諮詢的最後一次呢?」

(7)在確認他/她的堅持之後,簡要回顧諮詢歷程,並摘要出其中幾個比較重要的訊息,重複、凸顯出來,確認他/她可以將這些經驗帶入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之中;

(8)與他/她討論離別的感受;

(9)了解他/她之後的計劃,以及對於未來生活的打算,為之增加希望感;

(9)提供轉介的訊息與資源;

(10)向他/她表達:「如果六月底之前,你改變主意了,想回來繼續晤談,我還是會在這邊,為你敞開大門。」

這是一個我只談了三次的來訪者,也是付費案。當時評估他/她有越來越依賴我的傾向,並且是很在意這段諮詢關係的(出現種種的行為表現),所以才做出提前兩個半月預告結案的行為。

但我在事後反思的時候認為,更好的做法可能是在個管介入進行派案動作之前,甚至是在初談(intake)的時候,就先向來訪者說明諮詢次數是有限的,確認他/她有充分的知情同意權;或至少,當他/她第一次與我見面的時候,我就充分地告知他/她我會在什麼時間離開,我們的關係也會在那之前結束。

這也是我從這個案例當中學到的東西,來訪者真的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我也許會處理得更為妥帖些。上述做法也供同行參考與討論~


作為一個經常「毫無徵兆」脫落的咨客,我常常偷偷觀察諮詢師之後的各種公開言論和行蹤。

(照顧各位面子,自己清楚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言論就行)

很不幸,大部分我都完全沒有吃回頭草的動力。……自身問題暴露出來,看起來都沒處理好。我不覺得ta們有能力處理我的問題。


謝邀。

我會看之前跟這個來訪者的諮詢情況。

不過既然題主說是突然提出的,我個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內心比較驚訝和好奇,緊接著一邊在腦海里迅速回顧反思自己有沒有搞砸什麼,一邊淡定地詢問來訪者原因。

由於我自己是會把每一次諮詢都當成最後一次見面來對待,所以沒啥特別的話說。

另外,我會於評估階段就告訴來訪者:希望在TA單方面(基於主觀原因)打算離開前能夠讓我們花一點時間討論諮詢結束的問題。如果來訪者是在諮詢中提出結束,那就正好可以討論咯。

本著「去者不追」的原則,答主在這種情況下說得最多的是:「儘管很遺憾,但我尊重你的決定」。


除了來訪者生活中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故,確實因現實條件所限無法前來諮詢,所有的結束都不是突然的,之前就已經有各種跡象與徵兆。比如抱怨諮詢佔用太多時間、提到當天天氣不好、說與某個人發生了衝突等等等,這些都是在告訴諮詢師,來訪者對諮詢有一些負面的感受(不一定是對諮詢師本人),如果這種感受諮詢師不能及時捕捉做處理,那麼來訪者會覺得沒有被理解,諮詢的動力也會受損,到最後提出結束。這也就是諮詢師所說的負性移情。

但通常這種時刻的出現往往又是諮詢內容接觸到了重要問題的時刻,如果能夠共同探討,反而會讓諮詢更深一步。

但是如果來訪者確實要結束,諮詢師首先會反思是否是在哪裡有了遺漏,會邀請來訪者對此進行討論,包括對諮詢師本人的不滿。如果沒有效果,只能結束諮詢,也並不會對來訪者說什麼特別的,但是心裡還是會有很多的遺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