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对六国的决战和消灭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秦于关中立国亦有数百年之久,为何统一十三年后就灭亡?为何六国数次合纵都未能打进函谷关,义军却做到了?更进一步地,统一之前的秦国和统一之后的秦国是有了质的变化吗?

秦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


秦朝建立以后面对反秦义军的迅速失败,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秦朝丧失了自己的基本盘——秦国本土区域人民的支持。

秦朝的灭亡,虽然从政治、经济、文化分析可以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军事战场上的失败,秦军在战场上明显不是刘项起义军的对手。

秦军军事失败,是技术装备不如对手吗?肯定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收天下之兵铸铜人十二,陈涉起义之初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期起义军可以通过占领地方州城打开武库获得武器,但武器的来源和质量也显然不能与制式精良装备的中央秦军相比(骊山刑徒军也是从秦中央下发的武器)。

秦军军事失败,是后勤供给不如对手吗?显然也不是,在秦灭六国时期,秦朝对两个军事强国赵国和楚国,都可以在远离自己核心领土的区域,支持几十万军队与对手经年累月拼消耗,而且对手往往还是先撑不住。在灭秦之战中,秦军这个优势也并未失去,从项羽杀宋义之前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军已经「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而章邯可以筑甬道向巨鹿前线的王离军输粟,后勤供给远好于楚军,这也不是直接原因。

秦军军事失败,是因为中枢昏庸无能调度失措么?有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开始秦朝对起义声势准备不足导致周章迅速攻陷函谷关进逼咸阳以外,之后也很难说秦朝中枢给前线将领制造了什么掣肘。秦二世快速的提拔任命了章邯做刑徒军的主将,在其击败周章陈涉项梁后又多次「益其军」,并徵调王离的长城军援助章邯,将王离军置于章邯统一指挥之下,给前线主将充足的兵力,后勤支持,统一了指挥权,也可以说中规中矩。后续对章邯的追责,是在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巨鹿战败且章邯又对项羽屡败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很显然是前线指挥官的责任更大。

如果要说统一前后秦军有什么巨大不同,也只有秦军的军心一点,张仪说韩王秦军与六国军队相比,如「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然而在灭秦之战时,章邯率军投降项羽,秦朝官兵却纷纷盼望秦国灭亡,「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刘邦在蓝田之战前严申军纪不许掳掠,秦军立时土崩瓦解,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秦国老百姓欢呼雀跃,唯恐刘邦不为秦王。

很显然,秦统治者在灭掉六国后,并没有善待自己的核心区域子民,反而把他们当成和六国百姓一样加倍压榨,秦国百姓在秦统一后没有得到丝毫好处,而且没有了通过军功获取上升的通道,与六国子民一起被修长城、骊山陵、驰道、阿房宫等大型工程压榨折磨,才是秦统治者民心丧尽,迅速败亡的原因。


从历史大周期看,秦朝处于春秋战国的大分裂与两汉四百年的大一统之间。

社会的变革期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

始皇帝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但是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彻底清除。

始皇帝活著的时候,没人敢闹事。

但是始皇帝死后,一切都回来了,秦二世得位不正,还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清除了一批国之栋梁。

结果必然被赵高架空,也就是说,实际的掌权人是赵高。

赵高上台之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出现了失控,因为没人能控制住赵高。

国家机器失控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六国残余势力借著陈胜吴广起义的东风,卷土重来。

楚汉之争,其实是六国残余势力的一次最后总爆发,最终刘邦胜出,扫灭了各路诸侯,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盛世。


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货币等都不相同,秦国从军事上统一了山东六国,但是要从思想上统一,难度会非常大。事实证明,思想这个高地的占领,要被军事占领更难,更需要大智慧。其次我们要明白一点:战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秦国跟山东六国文化差异极大,想通过法令短期内达到文化同化,这个几乎不可能。

而项羽反对暴秦的过程中,也分封了很多王,刘邦的汉王只是项羽分封的诸王之一,为什么项羽不一开始就像秦国一样搞中央集权制,而非得要搞分封制大封诸王?因为秦国在军事上短暂的统一,并不能弥合山东六国相互之间的裂痕,项羽必须以分封才能合山东六国的力量来集中对付秦国。

所以在分封的大旗下,暴秦被灭了,接下来就是楚汉之争,随后刘邦一统天下。刘邦统一天下后,就开始思考,暴秦搞中央集权制,不久就灭亡了,而在秦之前的夏商周都采用的是分封制,中央集权制中央一旦出问题,很快就灭亡了,能否有一种制度可以让帝国存在的时间更久呢?他想来想去,认为还是得仿造周朝,搞分封制,但是还是自己宗族的人靠得住,于是建国初期就开始大肆剪除异姓王,分封刘姓王。

刘邦认为,刘姓王可以在中央有事的时候进京勤王,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嘛。但是刘邦忽略了,即使是同姓,在经过几代人之后亲情也会变淡,跟异姓王区别也不是很大,甚至一些势力毕竟大的刘姓王还会危及中央政府,分封王的存在本身就是削弱中央政府的一种存在,所以刘邦建国初期的分封必然会导致后代皇帝要想办法去削藩,削藩的结果就是中央和地方藩王产生激烈冲突直至兵戎相见。事实证明,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封王势力做大都会危及中央政府的地位。

但是刘邦这种分封子侄为王,用刘姓王到各地去镇守,恰恰为曾经的山东六国之间的文化融合带来了契机,所以汉朝能比秦朝存在更加久远。而类似于秦朝统一初期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通过法令这种粗暴的方法来同化山东六国之间的文化沟壑相比,刘邦的手段比秦国更高明


咱们看看社会各阶层对秦朝政权的态度就知道了。

第一层:皇帝(包括赵高)

这是最希望秦朝能够继续下去的阶层,在这个体系下,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此时连儒家天命理论都还没能对统治阶层产生制约。可以说,除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以限制皇权。这真的让后世那些被言官忠臣指著鼻子数落的皇帝垂涎三尺。

第二层:宗室

在秦朝,宗室的作用就是个精子库,养著你们就是为了在皇位上缺人的时候挑一个上来,其他的精子就趴在马桶里等死吧。所以宗室虽然也不希望秦朝灭亡,但也什么都做不了。更有甚者,胡亥一上来就把最亲近的宗室全部弄死了,剩下的更是瑟瑟发抖,生怕这个王朝继续伤害自己。

第三层:重臣

李斯死之前,以他为代表的重臣还是非常维护秦朝的。毕竟自己一介平民,到现在位高权重都是在这个平台上获得的利益。但赵高成为主宰之后情况就变了,重臣也变的惶惶不可终日。那时候还没有理学,大臣们还是战国时期的脑子,只愿意为能够给自己足够利益的君主卖命。但现在需求被垄断了,想走又舍不得,想留又感觉危险。这种三心二意的心情,导致秦朝灭亡前就像没了大脑一样,核心班子只是在为个人安危担心,国家的事吗,操不起那份闲心!

第四层:基层官员

基层官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最高级的是县令,这帮人其实过的比重臣爽得多。秦朝时期的县令是历朝历代权力最大的,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因为秦法发展到秦末,已经变成了一只庞大的怪物,大量的日常行为都会被判为犯法,所以只要县令想,就可以让任何一家人家破人亡。后世有破家知府、灭门县令一说,在县令权力最大的秦朝,可以想像在这个位置能干出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所以沛县县令也想反秦的时候根本没人跟他,转眼就被刘邦杀了。

第五层:吏员

秦朝时的吏员还没有长成社会的毒瘤,因为他们的死亡率太高了。陈胜和刘邦都是在输送劳动力的时候造反的,在秦朝办不好事的结果基本上就是杀头。吏员被上支下派苦不堪言,常常做了官员的替罪羊。他们对秦朝可以说是充满了恐惧和仇恨。

第六层:老秦人民

他们对秦朝的态度总体上是先失望后痛恨,几辈子辛辛苦苦帮著秦王统一了天下,自己非但一点儿好处没有,还是去了打仗这个晋升阶梯。而这些人被秦法折磨了一辈子,虽然苦不堪言,但也算是习惯了,要是没人逼肯定不至于造反。但刘邦在关中一公布「约法三章」,老秦人就像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舒服的日子,只要不干缺德事儿就不会犯法,谁TM敢复辟秦朝老子跟谁拚命。

第七层:六国人民

他们对秦朝只有」深仇大恨「,且不说打仗的时候秦国军队杀了他们多少子弟,就冲统一以后搞得天下半数囚徒,就足够让六国人民切齿痛恨的了。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秦法完全不相容,很多正常的生活内容都是犯法的,这就是他们无比怀念以前的生活,希望复辟。所以秦末起义都是打著复辟六国的旗号。

所以咱们看到,除了皇帝自己,希望秦国继续存在的阶层几乎很少。即便是宗室和大臣们也没有为之拚命的动力。所以秦朝迅速灭亡一点也不冤。


没有足够马匹来铺开秦系统的信息收集网来管理增长了六倍的系统总人口,也导致名义上被消灭的其余六国系统依然保有可拓展的组织结构和允许其发展的组织空间。

结局是灭完六国后内鬼遍地,导致秦系统的容错率低且漏洞百出,这种情况下不速衰是不可能的。

七国之乱后「休养生息」(节点控制阀下放)也是基于这种现状。

到汉武时期马匹终于多到可以承载一个完善的信息网系统后,削藩也就开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