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就是个坑,这里我从基层隔离的实际谈谈吧。

之前中国的居家隔离,主要分疫区隔离(湖北武汉,集中隔离14天,重点隔离,理论上24小时在控),亲密接触者、其他人员(同乘)、其他城市返回等等。武汉因为本身是疫区,所以才有了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做法,但是,居家隔离,不等于自我隔离。

人是一种有思想有需求的动物,居家隔离倒是隔离了,但是你必须还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以及数量可观的医护人员队伍,去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心理需要,甚至突发情况。

曾经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过计算:要完全保障一个轻症患者家庭的安全性,起码需要1个志愿者、1个医生、1名警察,这就是居家隔离三人专班的由来。考虑到夜间值守,实际志愿者需要每户2个,医生和警察是每天起码两个(这个是应急支援的,不必像志愿者那样每户盯防)。额外运送生活物资的志愿者,这个还不计算在内。

而与之对应的,是监控管理人手严重不足,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并不难,难的是管理和保障。人是要吃喝拉撒的,他宅著没关系,外面的人必须保证他的后勤供应、药品甚至是心理辅导,否则很难保证在控。一般基层村居不过10人上下的工作人员,加上志愿者也就2、30来人。武汉和湖北的特殊性,政府各级部门的人手肯定下沉到了村和社区,但他们的隔离对象也多,一来一往,人力缺口更加捉襟见肘。

各种资源和人力的不足,导致居家隔离难以实施,很容易出事。譬如之前的晋江毒王,原本村居安排他在家隔离,因为他隐瞒出行历史,没有24小时监控,结果这人乱跑,最终酿成大祸。无独有偶,最近韩国也出现了隔离对象脱离监控的事情。

这还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党员突击队,志愿者一起逆行的中国。

居家隔离过于分散,是不适合轻症群体的,再怎么轻症,他也是确诊对象,也会传播病毒。分散的隔离对象会大量消耗基层防疫资源和人力,消耗志愿者和基层干部的精力。随著疫情的发展和需要隔离对象的增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居民区内部交通感染,甚至连基层干部和志愿者都有危险,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医护人员,而这部分人一旦被感染,传播就更广了。

恕我直言,长期来看,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不隔离,刚开始数量少的时候这个是可以应付的,数量一旦高涨,抗疫一线的人手根本应付不过来,时间长了会崩。

所以,建立方舱医院,实行集中隔离,这才是靠谱的做法。


我觉得两方面可能都有


方舱医院的出现,已经能够看出形势已经从保存量转变为保增量——最紧要的是保证留存的健康群体不受感染,最好的结果就是等再熬过一个隔离周期,峰值出现回落,疫情才得以控制。

所以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在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承受著战争年代才有的生离死别。武汉不活该,武汉只是很倒霉,既然上帝选择了武汉,那武汉只能选择做一个英雄的城市……


治病救人和切断传播同等重要,某种意义上,后者甚至更要命。把可能传染源尽可能、尽快控制起来,是控制疫情的命门。


两方面原因都有。

其实一开始钟南山院士说会人传人的时候应该感染的人就非常多了,再加上春运封城逃离政府不力各种原因感染继续增加扩散。

床位医护人员有限,检测试纸和检测实验室有限,也是确认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分个轻重缓急就尤为重要,雷神山火神山集中收治重症,三个方舱医院收治轻症,其他各家医院就能腾出床位和资源来搞定新增的,毕竟目前已经感染但由于缺乏床位让回家自行隔离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随著时间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发病者会被发现和收治,这一切总会过去的。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也想知道,大型酒店旅馆也被征用了,今天开始征用大学生宿舍了,天啊,我真的好想知道到底多少人……


这是不得已的措施了。武汉的疫情太残酷了。。。,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目前武汉确诊的已经有6300多人,疑似的估计比这个数字要稍多一些。疑似病人同样需要隔离和救治。

火神山和雷神山只能接纳2000名确诊的重症,三个方舱医院可接纳约3400名已确诊的轻症患者,那么各大医院就可以腾出手来医治少量的确诊病人以及数量庞大的疑似病患。

现在汉口北的商铺业主请求将几万间水电全通的空置商铺(独立成间,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改建成临时医院或隔离区。

衷心希望政府能采纳这些建议,尽早让病人们隔离,目前,隔离才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手段。

很高兴李兰娟院士发现了两种有效的抑制冠状病毒的药物,感谢这些辛勤的白衣天使们!

希望疫情早日得到控制,不再蔓延,每一个向上跳动的数字背后都意味著:正承受著生与死、病与痛的煎熬的人,又变多了!

武汉加油!全国加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