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上幼儿园了,看到很多家长3岁就把孩子送到了每周接送一次的幼儿园。美其名曰「提高孩子自立」,个人觉得其实是家长的不负责任,这样家长变得轻松了。孩子从小对亲情、家庭观念变得冷漠!这样的教育好吗?


可能,是家长的无能为力。

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能陪伴和保护孩子的成长——除非这所寄宿制幼儿园,能完全高质量地替代父母的陪伴。

对孩子的陪伴,最基础的一点是——「我在」。

孩子成长时,我在

如何能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美国儿科学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建议[1]

  •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当孩子从你那里得到足够的积极关注时,就不再需要通过行动(包括不良行为)来获取你的关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度过有质量的时间,例如:每天和孩子玩5分钟,尤其是下班回家后或出差后。

当我们陪孩子玩的时候,让孩子们来挑选玩具并引导游戏。不要一直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者一直向他提问。

  • 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

可以试著描述一下孩子在做什么,并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但是要以不分散他们的行为来进行。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触摸他们的肩膀或背部。建议父母每天给孩子50到100次简短的触碰(touch)。

这些对孩子行为的塑造,需要我们在他的身边,需要我们和孩子真实地互动(而不只是视频或者电话),需要我们亲手去触碰和拥抱孩子,而不仅仅是用语言来传递我们的命令和指导。

我希望孩子成长时,我能陪伴和引导。

孩子有意外时,我在

有次我半夜腹痛急诊,排在前面的高三女生,是日清晨升旗时晕倒,就诊已是深夜,值班医生说超过8小时很难查出原因,责备其父母为何不早点带来。

「你怎么不早点给我们打电话?」父母责备女生。

「本来我想第一节下课就给你们打电话,但老师拖堂了,一直到中午才有空打给你们。」女生小声辩解。

「早知道就下午就请假带你来看病了,哎,又怕耽误你功课。」女生的妈妈低声自责。

还好这也不算大事。

但真有大事发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该如何理性地处理和面对?

我不希望孩子发生任何意外,但这不可能;我只希望如果有意外发生时,我能在他左右。

孩子需要时,我在

当孩子和幼儿园的同伴发生争执时,我希望我在;

当孩子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我希望我在;

当孩子难以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时,当孩子被教唆或侵犯时,当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或成人不良示范的影响时,当孩子遇到别人不怕但他害怕的事物时……我希望我都在。

也许我不在他身边;但当这一天结束,他还记得这些疑惑、困扰和愤怒时,他能将自己心里的话说给我听,并且知道我不会轻易否定或者judge他的选择,知道我一直坚信他只是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知道需要我的时候,放学回家时,我在。

如果,幼儿园的老师能做到上述的一切,我觉得将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幼儿园,对他的成长也没什么影响——

唯一的影响,恐怕是与之建立其相伴一生的亲密关系的人,是幼儿园老师,而不是我们这些父母。

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无能为力。

参考

  1. ^US AAP. How to Shape Manage Your Young Child』s Behavior.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family-dynamics/communication-discipline/Pages/How-to-Shape-Manage-Young-Child-Behavior.aspx


说点不一样的吧。

跟我一起坐月子的一个姑娘,一直在月子中心住满了三个月。

对,你没看错,三个月。她是整整在月子中心里住到了娃快满百天才出去的。

倒不是她有多壕,主要是家里真的没人帮忙。

出了月子中心,她产假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她和她先生都得工作,只能请育儿嫂。

可是糟心的事儿比较多,倒不是遇上了黑心保姆,只不过一个育儿嫂只能专心带娃,没法分身做家务,再多请一个保姆成本又太高。所以他们只能每天自己买菜做饭(还要给育儿嫂做饭),收拾一堆家务,好在他们夫妻一起分担还能应付。

可是架不住育儿嫂隔三差五的请假,什么红白喜事,什么身体不适,什么老人孩子有事儿,总之一个月总要请那么几次假。

育儿嫂一请假,没人带娃了,她和她先生也得有个人跟著请假了。二三十岁正是事业的上升期,他们夫妻俩也都挺上进,因为谁请假带娃这个事情家庭矛盾越来越多。

所以,娃刚满一岁三个月,她就果断把娃送去托班托管了(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的那种)。

然后呢,人生如同打开了新世界,整个人都轻松了,托班的费用还比育儿嫂低,家里也不会总是一团乱了,甚至逢年过节加班的时候都可以把娃送过去。

后来我们聚会,她红光满面,整个人都是那种松弛舒展的状态,她家小妞性格也很好,特爱笑,还学会自己做很多事情了。

其实呢,当妈这么长时间,育儿书看了不少,育儿理论也没少学。但是却越来越不愿意恪守那些「真理」了,只想选一个让自己最舒坦的方式跟娃相处。

因为你的快乐、你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很重要的。

每个家庭要面对的问题都不同,如果你真的没办法给孩子朝夕相处的陪伴,那就放过你自己吧,就算是选择小月龄阶段就把娃送去托管,或者幼儿园阶段就让娃住校,也不一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毕竟,有一个快乐、舒展、不拧巴的家庭氛围,比多陪娃那么一天两天重要多了。


我一好友幼师,在某部队大院幼儿园上班,该幼儿园设施好,伙食好,正式老师待遇好,非正式的比外面幼儿园强一些,不过不如正式教师。

除了部队官兵家孩子,附近孩子也接收。大多数孩子每天都接回家,极少数孩子一周接一次,还有一个孩子一个月接一次。

晚餐通常是午餐的剩菜(这是十几年前,幼儿园两餐两点,有早餐,没晚餐),因为晚上不接回去的孩子就那么几个,给孩子洗头洗澡很敷衍,洗发水也比较劣质,晚上睡觉就自己那条被子,冷了老师也不会主动给你加被子。

年轻老师普遍好一点,还多少照顾一下孩子,年纪大点的老师,基本都嫌这些周托月托的孩子烦,不怎么照顾。

而且这些孩子,明显缺爱,有些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自卑,有个挺胖的男孩,叫老师妈妈,老师很嫌弃地说:别叫我,我不是你妈!

幼儿园老师都觉得他们可怜,所以我不知道周托对于孩子有何意义。

你自己都不关心不爱你的孩子,指望老师去关心去爱?

别做梦了!


我儿子两岁多,明年要上幼儿园了。

每天大概要说四五遍遍:「妈妈我爱你呀」,五六遍:「妈妈,抱抱我呀,我是宝宝呀……」,还有四五遍:「爸爸怎么还不下班呀,我想爸爸呀。」……

每次不管我在干嘛,听网课,写笔记,睡觉,刷手机,上厕所……都会停下来认真抱抱他,两个人头对头顶牛牛,挠痒痒,玩一会,直到他咯咯笑著溜下去跑掉。

有时候我在刷手机,他会走过来认真地跟我说:「鼻看手机,妈妈,鼻看手机」,我逗他:「不看手机那我看谁呀?」,他满脸自豪:「看宝宝,宝宝好看!」,然后把手机抢过去退出关机一气呵成。

有时候我坐在地上在看书,他也在旁边看书突然就扭头,指著书上的图案跟我说:「妈妈,看,兔兔,小兔兔和妈妈……」,然后把扑过来吧唧就在我脸上亲一口,然后把脚蹬在墙边想倒立,我一看,地上摊著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嗯,妈妈也爱你呀……「我抱住他,拎住他的小脚丫子作势要咬一口:「妈妈是大老虎,小兔子快给我咬一口,啊呜」。

每天我和先生去上班,他就蹦起来:「我要开门,我要开门」,然后踮著脚拉开防盗门,小大人一样挥手:「走吧,走吧,上班去吧。早点回来!」,每天我回来按下楼道门铃,过一小会就能听到一个欢快的声音:「……我开,我来……妈妈!!!你回来!」,然后一路就能听到见一个叽叽喳喳的小嗓音:「妈妈,加油,妈妈,快点,快点……」,等到六楼就能看见一个还没栏杆高的小朋友在门外跃跃欲死:「妈妈,东西沉吧?我帮你……」,然后抢过我的包,连包带人一屁股坐地上,然后爬起啦吭哧吭吃地把包拖回去,对他爷爷奶奶大喊:「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呀!」。更晚回来的的先生,有时候只能看到某个小朋友,躺在床上,搂著我的脖子,已经睡熟了,小指甲上闪了软软的光。而这个小朋友一大清早就会中气十足地跳到他爸爸脸上:「爸爸,我想你啊。」吧唧亲了一口,糊了他爸一脸口水,然后委屈十足地说:「明天,刚刚,下午,你没回来,我等你,你不回来呀……」——他还搞不清昨天,明天的区别。反正说起来他记得的事就是「下午」,不记得的就是「我小时候」……

我戴著亲妈滤镜,觉得他每时每刻都是个小天使(虽然长得丑),但也不是一直这么天使宝宝的。

一岁多那段时间,每天早上我要去上班一开门一拿包,他就跌跌撞撞地扑过来,哭得眼泪汪汪,满脸通红,鼻涕牵多长,抱著我的腿不撒手,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说:「妈妈不走,妈妈陪我……」,往往我拖到迟到临界点狠心扯开他的手,走下楼底都能听见他撕心裂肺的声音。

后来孩子爷爷只能每天在我上班前就把他抱出去玩,等我走了再回来。然而他就一天在家动不动就哭,宛如一个一扎就会漏水的小气球。没有办法的爷爷只好接通了我的微信视频,试图安慰他。结果,刚看到的我脸,他就嚎啕大哭到差点背过气去,还坚持不懈地往外挤字:「妈妈……哇啦……妈妈……嗝……哇哇哇……妈啊妈……」。爷爷手忙脚乱地安抚他,只能挂了视频。而且打那以后他就拒绝出门,每天清早一醒就像个小猴子似的挂我脖子,绝不下来,压根他爷爷碰他,防止被拐带出门,我趁机溜走。搞得我牙都刷不成,看的人又好气又好笑又心疼。

于是我只能把他骗下楼:「走吧走吧,妈妈,爷爷奶奶带你一起出去玩,去楼下找小朋友玩吧」。最开始他还兴高采烈,然而发现我会趁他玩的高兴偷偷溜走后,又长了记性——下楼可以,离开妈妈不行!他揪著我的衣服不放,倘若是推车或者扭扭车的话必须我推,一换人就不停地挥小手:「走,爷爷走,爷爷走,妈妈牵,妈妈牵!」生怕我趁机溜走。而且有小朋友来找他玩,他也警惕地盯著我,或者干脆把人家撵走:「走开,不和你玩,我和妈妈玩。」

他爷爷奶奶烦不甚烦,说都是因为我否则孩子怎么会闹,孩子爸爸走他怎么不闹?

我则左右为难:不带孩子吧,天天说我「孩子小时候就这么几年,错过了就补不回来了,我们只能帮你们带带孩子,吃穿什么的,教育还得你们做父母的来。阿亮(我先生)实在是工作忙,你得多上心。」,带吧,孩子跟我亲,我一走他就哭怎么办?孩子爸爸互联网,每天能回来睡八个小时就不错了,这不能比啊。

我狠下心来决定采取「上规矩」的教育方法, 每天告诉他:「不行,妈妈必须去上班。周末才能带你玩。」关门就走,任凭背后哭声震天。晚上则把他交给爷爷奶奶——不带他睡觉了。几次加班回来后十一二点,孩子早挂著眼泪委委屈屈地趴在我床上角落里睡著了。孩子爷爷奶奶心疼万分:「刚睡著,闹著要找妈妈,就是不睡觉,搞到十点半实在困不住了……非要在你这睡……」。有时候回来早他挤在我旁边睡觉,睡著了我就把他抱给他爷爷奶奶。

效果是好的,就一周多吧,每天早上我出么上班他不吵了——但是也不理我了!

平时还是理的,就是一到天擦黑,如果在外面玩,立马语气低落:「我想爷爷……」,如果在家里,拖著他的小枕头头也不回地跑去找爷爷奶奶了,看得我心情非常复杂。

——儿子黏你吧,你嫌烦;不要你了,你又不是滋味。你说你贱不啊?

特别是有个周末我得回娘家办点事,处于带他出去玩的目的带上了娃,结果白天追鸡撵狗玩的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哭著要爷爷,眼泪汪汪地跟他爷爷视频,完了关灯睡觉,突然翻过来搂著我的脖子声音低低的:「我想爷爷呀,我害怕……」

听到我在心里千百遍马自己是个傻逼。好在带了他的安抚小海马,好歹是他搂著小海马我搂著他睡著了。

然后我就后悔了,娃不能这么教啊!

一两岁的娃,说他害怕,这还不重要么?说明他没有安全感啊。

我调整了工作状态,工作的事上班时间干完。下班我用手机刷学习强国的时候,他坐我旁边电脑看宝宝巴士;然后一起看书,瞎疯,在床上蹦,玩枕头大战;然后刷牙,洗白白,坐床上看绘本。然后等他睡著了再爬起来开灯干活。早上让他一醒来就能看到我和他爸爸。

更重要的是我在门上弄了个表,跟他说清楚什么是工作日:「就是爸爸妈妈必须去上班的时候。周末可以带你玩」,跟他讲为什么要上班:「上班有很多跟妈妈一样的叔叔阿姨,妈妈喜欢上班。就像你喜欢个小朋友一起玩;上班可以挣钱,挣钱可以买菜吃,不上班没有钱;上班可以做事情,可以帮助别人……」,然后和他一起数今天是星期几,还有几天是周末,一起计划周末干什么去,每过一天划掉一格,让他看见期待的日子越来越近。

……

今天是周五,早上他愉快把我送出门了:「妈妈上班,挣钱,买票,大巴,去外婆家,下午……」他是说我要上班挣钱,买明天去外婆家的长途大巴票。每周末的计划都是上一周和他一起定好的,整整一周他都在掰指头算著周末去外婆家的日子欢快地把我送出门的——虽然算的都是错的。


30+高龄考了单位,如果能顺利通过就太开心了,是一个明显很忙,经常需要晚上和双休加班的工作,但我很期待和喜欢。

会陪孩子的时间更少吧,目前主要是爷爷奶奶带。

多少有点对不起孩子,但我想在工作和陪他之间找一个平衡。孩子小时候想要一个能陪自己的,长大了想要一个不断努力能做榜样的,而我比较贪心,都想做。

摊手。

但是未来,如果真的没办法,我可能也会考虑全托。比如现在带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或者我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原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先满足生存再谈其他。无他,先要活下来而已。

孩子的安全感也好,陪伴也好,都要放在能养的起他之后。


孩子的独立性是用爱培养的,他知道自己不会被抛弃,被关心爱护著,才有胆量和力气去探索。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第一反应不是去「外部尝试」而是缩回来保护自己。

有一个天天说「妈妈,我爱你呀」,「爸爸,我想你呀」的宝宝多幸福呀。

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必须,不得已,把他送到全托,我也希望他长大后能原谅。


永远不要指望一个全托育儿机构能给孩子 「家」 的感觉。别看孩子们懵懵懂懂的,他们其实很清楚那里的老师不是爸爸妈妈,同学们也只是玩伴。

我就是全托幼儿园出来的。三岁起上全托「保育院」,每周回家一天 (70年代后期,没有双休)。造成了什么结果呢?确实很小就非常的自立,成年后和父母的关系相当平淡。

平心而论,我的全托保育院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之好,以至于我回想起来,觉得它的硬体条件和现在比也没差很多,老师更是和蔼可亲的很 (塞满了惹不起的高干子弟,我是为数不多的平民之一)。然而,它并没有留给我温暖的感觉,也没有带来很多快乐 (但我得承认确实提升了生活技能)。

我还记得我到那里的第一个晚上。我很焦虑,因为我知道小朋友都要自己叠被子,但是我不会。我不知道该问谁,也不敢问。尽管我小心的维持了被子的形状(直挺挺的躺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也没能成功把被子恢复成原来的豆腐块形状。很绝望,然后学会了叠被子。

我还记得我不会系鞋带,坐在那里想尽办法把两根鞋带绞在一起。很绝望,然后学会了系鞋带。

我还记得我那时身体不好,要每天打针。每周6个安瓿瓶,装在一个小牛皮纸袋里,交给老师保管。每天下午,我自己一个人拿著我的药去医务室打针,从来不哭。

衣服上都有我妈绣上去的名字,保育院有个巨大的俄式洗衣机(貌似带烘干)给我们洗衣服,然后小盆友们去自己班的大筐里去找自己的衣服。

排队吃饭 ,还记得坐在空盘子前等饭时那种馋馋的感觉,却不记得吃的是不是开心。排队洗澡,总觉得老师用的毛巾很粗糙, 洗的很快,没有时间玩水。

并没有人欺负我(管理很严),最不高兴的记忆是某次我和同学争抢一本图书最后抢输了,还有毕业合照时我从椅子上掉下来了摔得很疼。

安全吗?挺安全。那一年溃坝险情,我们享有最高的撤退优先顺序。省政府排了几辆大卡车停在门口待命,我们都全天穿著保育院的白背心,虽时准备撤退到山上去。

有快乐的回忆吗?使劲想了想,虽然不多,但也还是有一点的 ----- 当我们套上保育院的白背心,被塞进5吨老解放的后斗里,那就意味著要去公园玩了。车厢很高,我也害怕从挡板后面掉出去(开放式车厢,没有篷布),于是就缩在挡板后面,努力的把头伸出来,像出去旅行的狗子一样高兴的呼吸掠过的风...

一切都很完美,什么毛病都挑不出来。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我所有关于全托经历的记忆闪回,几乎全部都是灰色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回忆。包括每周六下午,我爸来接我回家的时候,那场景都平淡的像褪色的老照片。

...... 那是一个乖乖的小盆友,在一个没有父母保护的环境里,努力遵守著各种规则,小心翼翼的生活著。

从幼儿园那时起,我就不需要父母的保护,而且似乎也不需要他们的爱。

我永远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的事情,我在学龄前就自己洗脸刷牙穿衣铺床;我小学二年级就自己开火做早饭(没有电子打火,要用火柴点燃的那种煤气灶),然后挎上书包去上学;我初一就一个人背著行李坐著绿皮车去几千公里外的地方旅行;我高中的时候就去电脑城打工赚钱;我自己定学习计划,自己骑车去高考考场,自己选学校选专业,自己填志愿,然后自己收拾好一切东西离开那个原生家庭去上大学 ----- 我爸妈送我到家门口,我的同学送我上火车。

我爸妈经常自豪的说,这孩子什么都不用管,特别省心。是啊,我早就习惯了一个人面对一切,我的经历他们不知道,也不会知道。

自从上大学起到现在,我待在我爸妈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 2 个月(包括寒暑假),更多的是他们来找我,而不是我「回家」。

关系不好么?然而并不是啊。关系很好么?好像又太疏远了些。

我太太有时说我,你别对儿子那么冷漠,你喜欢他就表达出来嘛。

可是我不会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