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大局还是贪生怕死?


李隆基杀不杀杨玉环,这无关乎喜不喜欢的问题。

根本原因是李隆基知道:不管他杀不杀杨玉环,杨玉环都必死无疑。

作为一个少年时期就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的天才,李隆基很清楚,陈玄礼并不是刻意要他自己或杨玉环去死,而是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禁军六军的不满和哗变找到一个台阶。

倘若唐玄宗同意杀死杨贵妃,六军杀掉杨国忠的行为便是合法的「清君侧」,李唐朝廷尚可保全

倘若唐玄宗不同意杀死杨贵妃,六军杀掉杨国忠的行为便是犯上作乱,属于谋反行为,横竖都是一死,乱兵一定会杀掉或软禁李隆基,杀掉杨贵妃(如果大家因为她长的好看而舍不得杀她,那么她的下场或许会更惨),拥立太子李亨,或者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掉太子投降安禄山,都是有可能的。

而且在那个年代,不管李隆基同不同意杀掉杨贵妃,「贵妃误国」「杨氏乱政」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乱兵不杀她,天下人也人人想杀了她,不如让她自缢,好歹也留个全尸。

再把问题转移回两性:事实上,男人这种生物,可能会喜欢任意一个长的漂亮的女人,啊不,是多个。

所以没有必要纠结杨玉环是不是武惠妃的替代品,总之都能让李隆基产生性欲就完事儿了(狗头保命)。

最后我想贴一首我喜欢的诗,因为我每次看到讨论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话题,都会想到这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李隆基无疑是非常喜欢杨玉环的,即使是杨玉环死后,也非常的思念。

《旧唐书》:「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问题是爱归爱,还是自己的小命要紧呀。马嵬驿兵变的时候,唐玄宗也不舍得杀杨贵妃,一再为她开脱,陈玄礼、高力士都逼著劝著唐玄宗杀杨贵妃以平兵变。唐玄宗考虑再三,于是让高力士勒死杨贵妃。所以呀,毕竟还是命比较重要。


爱是真爱,可是李隆基最开始也是有顾忌的。毕竟儿媳妇这个身份摆那儿呢是吧。


那后来,李隆基又是怎么跟杨贵妃在一起了呢?我来说个杨贵妃因梦得势的故事。


这天李隆基像往常一样上朝,在走进大殿的那一瞬间他感到了一股阴冷,二十多年来,他每一天都在同样的时间走进这个大殿,这个房间里的一砖一瓦他都了如指掌,什么地方低了,哪里的颜色淡了,哪里的东西少了,他一眼过去就清清楚楚。整个硕大的皇城里,比他还熟悉这座大殿的人一个都没有,只有跟随在他身边二十多年的老太监才堪堪和他相当。


他坐到龙椅上,龙椅上的虎皮是他自己五年前亲手打下的,而今颜色依然鲜艳,这样的虎皮已经换过了五张,每一张都是他自己打下的,按理说又快到了打虎的季节,可这一次的当他想到这件事时,居然心里有点害怕了,那弓太硬,那箭太长。


但是他的脸色依然冰冷,这是多年来执政练出的功夫,无论心里装著天大的喜事还是天大的坏事都在脸上找不到一丁点的痕迹。


他扭头看向龙椅右侧,不远处的桌子上摆著三个灵牌,那是他下令处死的三个儿子。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之前的时候他从来不看这几个灵位,他觉得自己做的没错,武惠妃说他们想要谋反,那就该杀。


自己的皇位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只有自己清楚,八岁丧母,十六岁喂马,二十五岁起兵,二十八岁登基称王,他隐忍了二十年才换得天下基业,没有人能够染指,想一下都不行。


想到这又摇了摇头,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不想了。自己最近一直觉得心里烦闷,白日里要处理政事,批奏奏章,可晚上的时候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武惠妃已经去世了,其他的妃子们都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没法和她们说自己的烦心事,没有人能够懂自己,整个天下的担子都在自己身上压著,前几年的时候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干劲,可现在的自己好像真的快吃不消了。


昨天的时候高力士说今天给自己安排了节目,帮自己散散心,不知道安排的怎么样,估计还是之前的那种歌舞罢了,变来变去也不过就是那些东西。

正想著,文武百官要上朝了。




2.


上朝惯例,几个一品官员上报最近的情况,简单的事情皇上当时就给出回复,复杂的事情写成奏章待皇帝细读后批复。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之后,君臣之间的配合已经相当契合,整个上朝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


待文武百官退朝后,李隆基回到内宫,高力士安排的歌舞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待李隆基坐好后,使个眼色,旁边的太监喊道:「起」。


先是一声笛子响,随后琴瑟齐鸣,十二个衣著素裙的女子漫步前来,几番兜转后琴瑟闭声,又是一声笛子响,一位身穿大红裙的女子倩步向前,站到十二位素衣女子中间,而后十八种乐器齐鸣,红袖翻转间,李隆基看到了草长莺飞。


红衣女子唇红齿白,葱臂玉颈,尤其是那一双眼睛,光华流转,一夜鱼龙舞。李隆基看得目不转睛,数次失声叫好,这是李隆基第一次见到杨贵妃。


这个时候的杨贵妃还不叫杨贵妃,这个时候的杨贵妃还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杨玉环。


待表演结束后,李隆基让众人退下,留下杨玉环问话,问她的籍贯,问她的喜好,问她的兄弟姐妹。杨玉环到底说了什么李隆基根本就没有听到,他的两只眼睛在她的身上挪不开,从头到脚来来回回的扫,只觉得杨玉环说话的声音十分好听,如同莺啼。

李隆基把肚子里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杨玉环倒是每次都认认真真地在回答,旁边的老太监听不下了,小声提醒李隆基时候已经不早了,李隆基这才派人行赏,杨玉环走后,李隆基望著她的背影出神,自从武惠妃后,这是第一次有女人让他感到有意思。


旁边的高力士看得真切,细步向前,悄声问道:「不如臣明日再安排她进宫?」,李隆基没有说话,他想起了自己的千秋功业,想起了今天早些时候看到的那三块儿子们的灵牌,为了自己的江山,儿子都可以不要,这女人还能比得上自己的三个儿子?


李隆基摇摇头:「罢了吧。」


当天夜里,小太监端著众嫔妃的牌子进来,李隆基头也没抬挥手就让他出去了,李隆基心里想的有武惠妃,有杨玉环那一身红衣,还有自己的那三个儿子的灵牌,一丝凉意攀上他的心头,李隆基摇了摇头,左手往床头探去,那里有自己的随身佩剑。


这把剑是当年他起兵的时候用的,手指触到剑鞘的那一瞬间,心头的凉气瞬间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从剑鞘流动到心里的火热,那一瞬间李隆基再次看到了自己二十五岁意气风发的样子。他暗地里培养人手,精心策划,他看过太多次武则天耍弄手段,他知道什么样的人要给什么样的处理。


起兵当天的夜里,皇宫内外那一颗颗滚动的人头垫起了他的大唐江山,事成之后他在皇宫内外进出自如,虽然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他喜欢看到别人看到他时那眼中的一丝恐惧,那种恐惧他甚至在他父亲的眼中都看到过。


想到这些,李隆基浑身燥热,喝了宫女倒的三杯水还是止不住的燥热,他披上衣服,走到屋外,正值初秋,月如玉盘,天高云淡。


他在屋外转了七圈,心里的那股燥热终于消逝了,回到床上后刚感觉睡著,宫里的晨钟就响了。在宫女给他刮胡子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脸色是那么难看,那么的疲惫,那么苍老。


今日不必上朝,可自己也已经睡不著,在书房里批奏了奏折也心不在焉,于是派人收拾东西,要去赏湖。


湖就在后宫东边,侍从们把东西摆放好,尤其是那把刻有双龙戏珠的躺椅,湖面微澜,不时有鱼探头,李隆基撒了几把鱼食后觉得浑身困乏,没想到刚闭上眼睛就睡著了。

在梦里有两条金龙带著他到了一个小岛之上,岛上云雾缭绕,不时有仙乐传来,李隆基有点慌张,这个地方他从未来过,也不知道身居何处,两条神龙将他放下后就飞走了,放眼望去,岛外全是茫茫海面,不见归途。


李隆基一边游荡,一边仔细打量这岛上的景色。这岛上花草树木很多,尤其是参天的大树,到处可见,有一些是果树,熟透的果子落了一地,李隆基吃了一个觉得芳甜可口,在吃第二个的时候突然被人喊道:「放肆,哪里来草民,居然敢偷吃大帝的果子?」


李隆基还未来得及回话,就被两个侍卫架了起来,拖著他一路进了宫殿,两个侍卫一把把李隆基扔在了地上。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江湖奇谭录:神怪、诡异、民间不传之事

九小飞 作者

¥19.90 会员免费


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充气娃娃,天天抱著睡觉。后来我工作上出现失误,大家说我玩物丧志。我只有忍痛扎破充气娃娃表示决心痛改前非。但是我后来仍然时不时想起我的充气娃娃,并且经常提起。大家认为我这个人是个情种。


就算没有安史之乱,等李隆基老死了,杨玉环专宠多年、打压太子却又没有儿子,得罪了所有人却也没有像样的外戚,她能善终么?有可能善终么?谁给她想个法儿善终?

我觉得李隆基才不管她的死活,就是沉迷她美艳的肉体和有趣的灵魂

杨贵妃是没的选择,只能过一天是一天。也许偶尔会被这富贵宠爱迷花了眼,觉得俩人是相爱的吧。

玄宗做的所有事,都是基于自己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有恃无恐罢了

随心所欲的一个人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