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氣的形成是體內多餘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長時間存在於人身體內造成的水腫現象。。

2.脾主運化,也就是說脾負責把體內的水分排出去,脾虛出了問題運化能力就會變差。

3..濕氣重的人,一定要以健脾為核心,才能徹底去除濕氣。

4.濕氣在人體內又分為濕熱和寒濕,每個人的濕氣程度和類型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5.濕熱體質的表現為舌苔黃膩,容易上火長痘,臉上油多,情緒比較差。

6.寒濕體質的表現為舌苔白厚,手腳冰涼,肚子大肚子脹,容易疲倦勞累。

7.濕熱體質應當以清熱為主健脾祛濕,忌食溫熱性食物,多吃些降火氣如鴨肉冬瓜薏米芹菜苦瓜等。

8.寒濕體質應當以驅寒為主健脾祛濕,忌食涼性食物,紅豆薏米性涼是寒濕大忌,宜吃羊肉韭菜生薑

9.無論是哪種體質,都要在少油膩少鹽的前提下,才能保證脾運化能力的恢復。

10.濕氣特別重的人,應當及時看中醫,調養身體非一朝一夕之功,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馬賽克先生:濕氣重的人一定要看!我的祛濕經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中醫上將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六氣,代表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作為致病因素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濕是六淫之一,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濕是長夏的主氣,在夏秋之交,陽熱下降的時候,水汽蒸騰,潮濕充斥,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

濕邪為病,既有外感和內濕之分,外濕多是由於氣候潮濕或者涉水淋雨、久居潮濕之地等外在的濕邪侵入人體而致;內濕一般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狀態。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濕邪重濁,重是指濕邪沉重,有下降的意思。一般感受了濕邪以後,常見的是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等癥狀。排泄物一般都是黏膩或便溏,小便是渾濁的,女子可以白帶過多。

濕又是陰邪,容易阻遏氣機,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脾又主運化水濕,脾是和長夏相對應的,所以暑濕傷人的時候,最容易傷脾而表現出腹瀉、尿少、水腫等等癥狀。濕性的特點是黏滯,黏就是黏膩,滯就是停滯的意思,表現濕邪感染人以後,容易引起排出物或者分泌物多黏滯而不暢。

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反覆發作,不容易祛除。濕性趨下,容易傷及人體的陰位,容易出現淋濁帶下以及瀉痢,多是由於濕邪下注所引起。


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盛。 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中濕氣是廣泛存在的,我們生活的地表上水隨處可見,成人體液總量占體重的60%左右。簡言之,我們身體的內外環境是水濕包繞的世界。水濕之氣,滋養著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生靈。 但如果外界環境水濕太過,或者人體正氣處理水濕的能力減弱,那麼水濕之氣會變成濕邪來影響我們的健康。故水濕能養人,亦能傷人。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濕氣,我會結合一些生活現象給大家介紹濕氣的特點。詳述如下:

1、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之意。生活中能讓我們充分理解濕性沉重的現象是非常常見而且極為淺顯的。如剛洗完的衣服,哪怕在洗衣機里甩干也會比乾衣服重很多,原因是衣服里仍有未乾的水濕之氣 。

同理,如果人體感受了濕氣就可能出現頭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癥狀。

濁,即「穢濁」之意,是指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具體臨床表現為面垢眵(chī,眼屎之意)多、大便溏濁、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科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

2、濕性黏膩

黏膩,即「黏膩不爽,膠黏難分」之意。很多生活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濕性黏膩的特點。如麵粉加入水後再去揉會格外黏手,大米煮成粥後可以當膠水用。

同樣因為濕性黏膩,濕氣重的人往往有大便粘馬桶,難以沖乾淨的現象。濕氣進入人體後與正常的組織細胞打成一片,很難剝離,所以臨床上濕氣之病非常纏綿,治療起來猶如抽絲剝繭,應當耐心治療,不宜操之過急。

3、濕性滯澀

滯澀,即「不流暢,不疏通」之意。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特點,大家可以做這個簡單的試驗:分別拿干毛巾和濕毛巾捂著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就能很輕易地發現濕氣可以閉塞氣的通路。

同理,濕氣侵犯人體後會阻礙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臨床表現為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等。

4、濕性趨下

趨下,即「水往低處流」之意,濕氣到達人體後,同樣會受重力影響往下滲。所以臨床上濕氣傷人,其病位多見於身體下部。具體臨床表現有下肢水腫明顯、淋濁、帶下、泄痢等癥狀。

5、濕性陰寒 陰寒,即「寒冷、不溫暖」之意。大自然中的水濕之氣,如果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水濕之氣的溫度一般低於人體的體溫,故水濕之氣屬於陰寒之邪,易損傷、分耗人體的陽氣。

以前筆者在北方上學時,北方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並沒有比湖南冷多少。其原因正是南方的低溫和濕氣「狼狽為奸」,其製冷效應猶如「寒冰掌」。

濕為陰寒之邪,具有凝閉之性。

當人體感受濕氣,如果身體底子差,陽氣不足,病情就會往陰寒的方向轉化。體內陰寒偏盛會導致手足不溫、畏寒喜暖、易於感冒、身體關節疼痛、胸悶脘痞、氣色偏暗等。 當人體感受濕氣,如果身體底子好,陽氣充足,病情會往濕郁化熱的方向轉化。猶如一團冷物放入火熱之地,終究會從熱化火,釀成濕熱之病。具體臨床表現為皮膚蒸熱、面色淡黃、身熱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小便渾濁、帶下臭穢等。

限於篇幅,本文僅論述濕氣的特點和濕氣致病的一般臨床表現,具體濕氣病症的來龍去脈將於後續篇章予以闡述。


是腦子裡的水

正常人誰信這個


就是你長年累月 不注重保暖 經常手腳冰涼 喝冷飲吃冷食較多 這叫濕 或者是冷氣一直在吹你身體的某個部位,久了之後被吹的部位會疼痛 這叫氣


寒氣鬱結得久了就成了濕。。貪涼導致。。


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

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

中醫里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

1、濕熱和濕寒

從濕邪喜歡和其它邪氣一起致病特點來看,濕和熱一起就是濕熱,和寒一起就是寒濕。

寒濕

寒與濕,都為陰邪,所以寒濕更易傷陽氣,阻滯氣機。中醫認為寒濕包括外感寒濕和內生寒濕兩個方面。外感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內生寒濕,寒濕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

濕熱

濕與熱結合為濕熱,阻滯人體水液及氣機的運行,主要臨床表現為:易於長痘, 油光面垢, 機體呈偏黃膚色, 唇紅, 口苦、口乾, 齦齒偏黃, 舌質紅、苔黃膩。嶺南區域的氣候偏熱、且濕重, 人體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犯。

濕熱體質的形成也與許多生活習性先關,如夏天長期置身於空調房內, 喜食冷飲冰鎮飲料, 偏嗜油膩、甘厚之品, 而且機體活動不足或欠缺,隨著時間推移及狀況變化, 此類人群的濕熱體質很可能演變為一系列疾患,如肥胖、腹瀉、暑濕、帶狀皰疹、痢疾、婦科疾病、黃疸、肝炎、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人們應充分重視自己的體質並及時調整。

2、祛濕的方法

1、赤小豆薏仁茶或粥

將赤小豆、薏米仁、芡實、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等七味食材進行調配,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濕消腫利尿的食材,芡實健脾固腎,馬齒莧等主要針對濕氣重引起的長痘、口乾口苦進行調理。

2、運動調理

泄太多損傷陽氣,因汗是「心之液」,大量出汗對於養心不宜。出汗過多,又未能及時擦乾或及時更換衣服,也會招致濕邪入侵,或導致風邪侵襲而感冒。

所以,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宜,可以選擇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拳等運動,來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適當午睡

4、戒煙戒酒

5、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負責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6、避免潮濕環境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濕氣亦為濕邪,風寒暑濕燥火為中醫的六淫(六邪),用通俗點的話來講, 比如你衣服濕了,你穿著濕的衣服自然會感覺有點子沉重,粘肉,困重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平時你看醫生呢,有人說你濕氣重,你看下自己是否有肢體睏倦,大便粘馬桶!但也不是絕對的說一定要有這些表現才能說有濕氣,有些有腰酸、肢體疼痛(陰雨天加重)等等,而且濕氣重一般又會困脾,導致脾陽不升,消化方面又有問題!濕氣困脾日久,久郁生熱,脾濕日久又化痰,,進而影響其它臟腑功能,又會有一系列變化! 你去做一大堆檢查吧,都顯示正常,但你就是感覺不舒服! 如果你自己比較相信中醫呢,就去找個好點的中醫看看,中醫不管是用藥還是拔罐費用一般都不高! 如果只是了解了解,也可以掛個號直接去找個中醫看看,反正有醫保,挂號不花錢!還能現場聽講解,不也挺好!


什麼也不是,多是壞習慣引起的內分泌問題,不用多在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