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你的問題第一個字已經是答案了。

因為有我,故有我執,我執仍在,談何放下法執。如人渡河,還沒過河,就想舍船?

再者,你確認你的是佛法執?如是佛法執,理應以佛法破我執,何以我執未除,卻生舍想。

再再者,不是看過幾本佛經就代表佛法。那只是佛學。佛法者,先持戒,後有定,乃出慧。慧出即法出。無戒則無定,無定則無慧,無慧則非佛法。

再再再者,知見越多越容易亂,越難入定,此乃自尋煩惱。若能悟了,半句尤多,博學多聞,無益見性。凡見我執,苦參究竟,直至雲開霧散方為上策。


我更相信題主不懂得什麼是法執。法執是指錯誤認知事物的因緣,去法執就是指正確知曉事物的前因後果,所以怎麼可能有越去法執越法執的情況呢?

傻孩子,得法了,才有法執。你得法了嗎?!

這不是你該想的事。

想想怎麼修六度,行戒定慧。

你說對了,要謹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


我越想放下法執卻越法執,為什麼,是不是屬於正常,到底該怎樣,是不是只要謹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了?

修行瑜伽師地論。

只要謹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了?這只是佛學的大概意思,就如同世界的廣告詞語。

佛學深奧的很,一般人真是越想放下法執卻越法執,為何?

因為他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染污相,不明白始終靜慮,不明白如何對治自己的業力與煩惱。

怎麽辦法能沒有染惱呢?「令不趣入流散馳騁染污行中」,就是這樣辦法。「染污行中」這個事情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心就不要憶念那件事,你心裏面不要憶念這個染污行、不要憶念;這不善的行、染污行你不要憶念;不要憶念、你這心就從染污境界出來了;出來了的時候,安住在清淨的戒定慧的所緣境裡面,這心就從憂愁出來了,是這個意思。「是名於染污行制攝其心」,就是這麽意思。

  在方法上說,不是個難事;就是轉變所緣境,明白點說,轉變這個所緣境。這個心從那染污的境界裡面出來;但是換句話說轉變所緣境,就是你立刻把這一念心憶念戒定慧的事情,憶念戒定慧的所緣境,憶念這四念處的所緣境立刻就清淨了,就是這麽回事。「於染污行制攝其心,」這句話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樣辦法。

  「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方便修習令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這是解釋第二句:「于思惟修任持堅住」。「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因為學習了佛法所以有這樣的智慧,什麽智慧呢?「思擇力」、就是思惟、觀察、決擇的智慧力量;你有這智慧會思惟、會想一想。想些什麽呢?「了知彼憂染惱過患」,說是我放棄了世間的五欲,我來到佛法裡面修行,我這心還在想欲的事情,這是不對的嘛!就是這麽想:我不應該有這種憶念,我若這樣憶念使令我心不清淨,這有過失,那麽障礙我用功修行,修學四念處,這又是個過失,還有很多很多的過失;就這樣思惟觀察,這就叫做「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

爵士貓:瑜伽師地論118妙境 現法樂住差別涅槃 無色界 出離憂苦喜樂捨根 種子相續無明 知因緣序相行 制持染污四念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出離捨根。

「謂初靜慮出離憂根」,這個「受」就是苦、樂、憂、喜、捨五種受;這一切欲界的人、色界的人、無色界天的人,你逃不出去這種受,就是苦受、樂受、喜受、憂受、捨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

這個初靜慮、成就了初禪的人「出離憂根」,這個憂愁的這件事沒有了,他從這個憂愁裡面出來了。那麽就是因為我們有欲的人都有憂;我們欲界的人,平常的人我們有憂愁,就是特別高貴的人也是有憂愁,都是有。我們人間的人有憂愁,欲界天上的人也有憂愁,都有憂。為什麽有憂?就是因為有欲。欲為什麽令你憂愁呢?欲這種事情它要有變化的,它不一定滿你的意的;你歡喜這樣子可能令你滿意,過一會兒就變了不滿你意了,不滿你意你就有憂愁,是這樣意思。

「第二靜慮出離苦根」,二靜慮就是把這個苦惱這件事解脫出去了,沒有這個苦的這種事情了;下邊文有解釋這個苦怎麽回事情。這「根」這個意思,「根」是個增上義,就是對於這件事的出現特別地有力量,有力量出現這件事。這件事出現令你憂愁,那麽就是因為它有根,它能隨順這件事。「出離苦根」,第二禪才出離苦惱的事情。

  「第三靜慮出離喜根」,不高興這個喜。因為初禪、二禪都有喜,那個時候還要保留這個喜;現在第三禪的人不高興這個喜,要把這個喜解脫出去。

  「第四靜慮出離樂根」,對於樂也不高興。本來修禪的人是為了得樂而才修禪的,但是成就了禪以後,久了又不高興這個喜樂;你看人的心情的變化,真是!不是最初的時候想得到的。

  「於無相中出離捨根」,這是佛教徒出離捨根。前邊這個第四靜慮出離樂根,除掉了樂,那時候他是什麽受?他是捨受;苦、樂、憂、喜、捨,是捨受,就是不苦也不樂的捨受。現在佛教徒力量是更大,苦、樂、憂、喜能夠解脫出去,「捨」也能除去,能把這個捨受也超越了,這是不容易,能超越這個捨受還是不容易的。原因就是佛教徒能得到「無相三昧」,得無相三昧的時候這個「捨」也能除掉了;「出離捨根」。

這個「憂根」,我們姑且這樣說:譬如說是在家人,在家居士他在欲裡面生活,大體上就這樣說;在家的俗人在色聲香味觸這個欲裡面生活,在欲裡面生活,他內心時時是有憂,有憂。但是這個在家人信佛了,他出家了,放棄了這個欲出家了。出家以後目的是想要成就「聖財所生樂」,就是由佛法的戒定慧成就的樂;但是還沒成就,只是希望成就而已。

已經有的樂放棄了,要想要成就佛法中的涅槃樂、或者是三昧樂,也還沒有成就,兩方面都沒有;一個已經成就的放棄了,一個想要成就的還沒成就,在中間這個時候,中間這個時候,就是初出家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心情,是個什麽心情呢?就是「憂」,唉呀!我已經有的樂……我雖不是三頭六臂,但也不是一無所長,我在社會上我也可以有一點成就的,但是放棄了;放棄了!但是我現在什麽也沒有,一無所有!這個心情也不是個好受的境界,所以名之為「憂」。是這麽回事。

 所以是「生者,此於何位?」這是說比丘,不是指在家人說。指這個比丘,你什麽時候你心裏面有這個憂呢?「即於此斷方便位」,你出了家,你想要成就聖道所生樂,就是要斷世間的苦集二諦,斷這苦集二諦修滅道,這修行的時候;這「方便」就是修行的活動,修學聖道的活動叫作「方便」,以此為方便可以得涅槃,所以叫做「方便」,就是行動。

用這個方便斷世間的苦,斷除這個愛煩惱和見煩惱;方便就是斷的能力。斷一切苦的時候,就這個時候,還沒有成就涅槃樂的時候;若成就涅槃樂就沒有憂了嘛!現在就是正在用功修行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心裡頭有憂。就是出家人,這些修行人就是這麽個境界。這有憂的時候,也就會這個也不對勁,那個也不對勁,看什麽都不舒服,總是不舒服。不舒服,怎麽辦呢?還得忍耐一點,你不忍耐怎麽辦呢?把世間的欲樂放棄了,聖道樂還沒成就,心裏面不那麽安閑自在,這種心情遇見什麽都是不滿意。不滿意怎麽辦呢?就得要忍耐一點,這無可奈何的事情。

  「若為憂根間心相續,爾時應知」,這個初開始放棄世間的欲來希求聖道的這個人,他的心情,他的心裏面當然也不是時時的憂,也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這時候有的時候一想起來的時候,這憂就來了,原來這個平靜的心為憂根所間斷,忽然間這個憂上來了,這個相續心裏面忽然這個憂出來了,出來了,把原來的那個平靜的心間斷了,也就是阻礙了。

「爾時應知」,那個時候你這個比丘,你不能隨這個憂去了,你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觀察這個憂的,觀察它,這樣子你心才能安下來的。如果你不觀察,「不對勁,這也不對勁,這也不對勁,好!我要到別的地方去!」到別的地方去亦復如是,還是一樣的,也是這樣子。說「我不出家了,我回到社會去!」回到社會去,更厲害!我認為更厲害;那個憂還是更厲害的

說這一段文就告訴你,什麽時候是憂呢?這指修行人來說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最難的時候。所以這個我也在想:佛在世的時候,或者是有阿羅漢、大菩薩住世的時候,我們拜佛做師父,拜阿羅漢作師父,拜大菩薩作師父,你這個師父那他當然是過來人,他若收你作徒弟一定你是可造就的,不然他不收你的,那麽當然他也善巧方便的攝受你、教導你修四念處,就成功了。原來想要出家的目的是這樣子嘛,你有這個願,然後由願導行就這樣用功。本來這件事不但是佛在世,也不但是正法住世的時候,乃至於就現在也是一樣嘛,現在一個知識正常的人他要出家、修學佛法,一樣嘛,他也是一樣有願一樣有願而有行,由願導行的。

 可是到末法時代結果不是;結果怎麽不是呢?最初可能是有願,可是出了家以後呢,願也可能還有;也可能沒有了。所以那個由願導行的行,不導行了,一天就是平平的這樣子,也可能還是用功,但是用的功不是四念處,不是能夠得聖道,不是;只是個遠方便,遠遠的栽培一點善根,要久遠久遠以後有可能得聖道,而不是現在,而不是現在。而這樣自己也忍受,也同意這件事;本來最初我要相信佛法,「哦!世間是苦我承認了,世間是苦我要修行,我要發心修行!」結果到了修行時候,而所修的修行不是現在能得解脫的,這就是與原來本願有一點不符合,也可能原來的發心也是同意的,「好!我就是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得無生法忍、得聖道!」原來是同意的。也有的可能也還模模煳煳,這個道理還在模煳不清的階段,還是不是太明白。等到真實來到佛教裡面來,也可能有因緣認真地學習佛法,這時候明白;也可能不大學習,就是學習也不歡喜,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那麽這樣情形就造成了一個末法的現象,末法現象是什麽現象?你不能修四念處就不能降服煩惱;不能降服煩惱,煩惱還照樣活動。佛教徒,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不能修四念處降服煩惱,煩惱照常活動,那這時候佛教是什麽面貌呢?就是末法的現象,這原因就是這麽回事情。

現在你看佛菩薩,《瑜伽師地論》這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當然說是比丘,「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這話說什麽呢?就是初出家的時候,你一出家的時候…表面上出家人的這種境界,也沒有去耕田、也沒有去作生意,一天沒什麽事作;實在按這經上佛的意思告訴你,你要時時地觀察你的心、心行,觀察你內心的活動是怎麽事情,你要認識。「應當如實了知」,這個「如實」這個字很厲害的。你要認識,我這個心裏面怎麽活動,你要看清楚、要知道的;你要知道「我這個心裏面有憂」。當然這只是說「憂」,其他的一樣,都是要時時要知道自己的心的。

  現在「舉憂根」第一個,就是憂在什麽時候生,它生起的時候你要知道、要知道!就像這土匪要來了,你馬上要知道這土匪來了,是這麽意思。這是這個「於生位」。

又應並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實知者。

  「又應並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實知者」,那個《無倒經》上又說:「並此因緣」;前面這個憂的生起你要注意,憂一生起你就要注意了。不但是此生起,「並此」,並且再加上憂生起的因、憂生起的緣,是因緣。「及序」,由此因緣而生出來了憂就叫「序」。這憂的相貌、憂的活動「皆如實知」。

 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續。

  「云何知因?」這句話裡面說那個因緣要如實知,「因」是什麽呢?「謂了知此種子相續」,那你要知道,在你的微細的心裡邊有憂的種子,久遠以來相續存在你的心裏面,你知道你心裏面有憂的種子的。就是久遠以來在五欲的境界裡苦惱,你就有憂;有憂了就熏習了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的。你要知道,心裏面有憂的種子所以有憂的,這件事要知道。

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

  「云何知緣」?這是第二科。經上說是「並此因緣」的「緣」是什麽意思呢?「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這就要知道那個種子所不攝的,不是那個憂的種子;是另外的,你這憂愁的心理的助伴,幫助你生起的、和你作伴侶的,在一起活動的這些事情,你要知道。那麽這是什麽呢?這就是一些種種的……你為什麽要憂,就是要所緣緣了;你所緣的境界令你心裏面有憂,是這樣意思;這個下面文有解釋「憂」。「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這個是幫助你生起憂愁的心理的一個助伴。

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

  「云何知序?」這個「序」是什麽意思呢?「謂知憂根託此事生」,這個憂愁的心理,就是寄託、是假託、也是依託,依託那個因和緣,而這憂的心情生起來,是這麽回事,是因緣和合而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這個「序」就是,在你內心裏面能發生憂根的相貌,就叫做「序」。「及無知種子」,這「無知種子」也是發生憂根的一個原因。

  《披尋記》三六九頁:

云何知序等者:序謂所由,由託此事令生起故。此復云何?謂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是名能發憂根之相。非理作意所引無明隨眠,是名能發憂根無知子。如是二種皆憂所託,由之而生,故名為序。

  「云何知序等者:序謂所由」,由於這個原因才有憂的,「由托此事令生起故」,使令這個憂愁的心才生起。「此復云何」呢?為什麽又會生出來憂愁的心理呢?「謂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這兩個現象,這兩個現象下面有解釋,在這裡不要說。「是名能發憂根之相」。「非理作意,所引無明隨眠,是名能發憂根無知種子」,這個「無知種子」怎麽講呢?這個「非理作意」,不合道理的分別心、非理作意「所引的無明」,這個「無明」是由非理作意引發出來的;而這「無明」呢?你無明一動就有隨眠,「是名能發憂根無知種子」,就是由於無明而有憂愁。

  前面說過、解釋過什麽叫「無明」:就是執著有我;我在過去、我在未來、現在是怎麽回事情。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的,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的,這就是無明。而這無明是通於一切煩惱的,一切煩惱都是因無明而引起。

  「如是二種,皆憂所託由之而生,故名為序」,前面的因緣是「憂所託,由之而生故名為序」,但這個又加上了一個「無知種子」,因為無知而有憂愁。

  這「知因」、「知緣」、「知序」這三個解釋完了。

云何知相?謂了知此是慼行相。

  「云何知相?」怎麽叫作「相」呢?「謂了知此是慼行相」,這個憂是個什麽相貌呢?就是「慼」心裏面憂鬱、鬱鬱不樂,就是不歡喜,但是又無可奈何,這麽一種相貌,慼慼憂愁的相貌。

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

第五個「云何知行?」,怎麽叫作「行」呢?「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那就是明白「能發之行」,能發動這個「憂」的行。「行」有兩個意思:憂即是行,憂就是心,就是心裡活動的相貌,你心在活動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不同的相貌就是「憂」。比如說,喜、樂也是心行,都是心法;現在這裡不是說喜樂,而是說憂愁,這是一種行。憂愁的行,活動出現了以後,因此又會繼續發動出來一種行。譬如說我心裏面本來是靜坐或者拜佛或者讀經,忽然間這憂愁的心一來了,不能拜佛也不能靜坐,也不能讀經,怎麽辯呢?「唉!我開車出去跑一跑!」這就是由「憂」所發動出來的行,各式各樣的行,也可能不是想要跑,但是我找一個人去談談話,充充彀子,把我這個憂疏解疏解!也可能是這樣子。也可能是其他的各式各樣的行,現在這裡就是這個意思。「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而這個行是不合道理的行,因「憂」而發出來不合道理的行,「不如理作意相應思」

如是知已,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

  前面第一段是「於生位」,這個憂生起,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於彼因緣等」,這憂有因、有緣、有序、有相、有行,這是第二段。

現在第三科「於出離中極制持心」。

「如是知已」,這個初發心出家受戒的比丘,你要觀察;我這個心有了憂了,你要觀察這個憂怎麽生起的、怎麽因緣、什麽相貌?知道了以後,觀察了以後呢。「於出離中極制持心」,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心從那憂裡面出來,從那憂裡面跳出來。

  我們有些人,我們也是聽人講過…。大家都願意發表文章,也有著作,那個善知識就告訴你:煩惱來了,隨它去,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你還是怎麽怎麽…就這樣就完了!這算是修行方法?這樣修行呀?

  你看現在這裡不是這樣意思。我們說這是彌勒菩薩說的話,彌勒菩薩不是這樣講,

彌勒菩薩說:「如是知已」,憂這個煩惱出來了,你要觀察它是怎麽生?什麽因?怎麽緣?怎麽叫作序?怎麽叫做相、行?都要觀察。觀察完了以後,你要想辦法,把你這一念清淨心從那憂愁裡面解脫出來。這彌勒菩薩是這樣講,不是說,「不要管它、就隨它去」,不是這個意思。我最初看見這種解釋方法,我都心裏面不同意,不同意這種態度。就像土匪來了,你知道這土匪他要來偷你東西,說是「不要管他!」這個事對不對?所以心裏面這憂愁,有貪心、有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心裏面出來,這就是心裏面來土匪了,來土匪了不要管他,這是對嗎?是應該那樣子嗎?

  所以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你要清清楚楚的把它觀察一下,不是不管它呀!觀察完了,「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這《無倒經》上這麽講,「於出離中極制持心」,那麽彌勒菩薩就把這句話引來了,這句話怎麽講呢?這個「者」是個問話,問號。

「云何制持?」,前面那句話是佛說的,佛說:「如是知己,於出離中極制持心」這是佛說。下邊彌勒菩薩作註解,「云何制持?」經上的意思是說,這修行人立刻的要…「我現在這心裏面有土匪來了,我現在有煩惱、有憂的煩惱,我要把我這個心從憂裡面解脫出來!」你要有這樣的意願,這意願現出來。現出來的時候怎麽辦呢?「極制持心」,這個「極」,用盡了你的力量要管制它,不許有憂,不許我這一念心有憂,把這憂要排除出去;極力的要控制住這一念心,叫他不要有憂,是這樣意思。

  「極制持心」,我們看彌勒菩薩怎麽解釋。「云何制持?」怎麽樣來控制它、攝持住它?「制」,也可說是下個命令,命令把這個憂取消了它,叫我的心沒有憂,那麽就從憂裡面解脫出來。怎麽樣來制持呢?

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于思惟修、任持堅住。

  這彌勒菩薩很詳細的告訴我們,分兩個立場來解釋這件事。

一個是「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就是我們心裏面有憂愁的時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染污行,在染污行生出來憂愁的時候,你要「制攝其心」,把這個憂愁取消,叫它心不要憂,這是一個。

第二個「于思惟修任持堅住」是另一個,這個是屬於清淨的,清淨心裏面有憂,那個時候「于思惟修」;這個「思惟修」,聞思修三慧、這就是修慧,在修慧裡邊,你要有「思惟」,實在就是四念處,明白一點說。就是修這四念處,用四念處來清淨你這一念心叫它不要有憂,是這樣的意思。「任持」也就是攝持,也就是管制它,叫它不要有憂、沒有憂的心情,堅定的安住在那裡不動,是這樣意思。

  這也就很明白了,怎麽樣來管制這一念心呢?「極制持心」,就是四念處、就是四念處,用這個辦法。這分兩類;一個染污行、一個思惟修,這兩個是不同。

  《披尋記》三六九頁:

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別釋制持。欲所引憂或不善所引憂,名染污行。心無染惱令不趣入流散馳騁染污行中,是名於染污行制攝其心。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方便修習令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安住愛樂離憂性中,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堅住。

「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別釋制持」,這「於染污行制攝其心」這是一句,下邊「于思惟修任持堅住」這是一句,用這兩句來解釋「制持」。

  先解釋第一句,「欲所引憂或不善所引憂,名染污行」,前面講過這個道理。「欲所引憂」,就是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因為享受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而引起來一種憂,這是一種染污行。你享受如意的欲,享受的時候,但是能引起內心的憂愁,心裏面有顧慮、有憂愁,就是「欲所引憂」。「欲所引憂」,前面其實解釋很多了,總而言之就是無常;你享受五欲這個欲是無常的,暫時令你滿意,但一剎那間就會變的。自己也會變,而欲也會變,一變、不滿意了就是有憂。或者現在沒有錯誤,但你就會想到,「哎呀!它可能會變,不滿我意了!」又是不對了,種種的事情,所以就是「欲所引憂」。

  「或不善所引憂」,就是作種種惡事的時候,有人作惡事心情快樂;但是有人作惡事的時候心情也會有憂,想到我這惡事這樣作了將來他會報復我,心裡就不舒服了。就是有種種的想法,這叫作染污行;在染污行裡面、染污的活動裡邊,心裏面有憂,這是一種意思,就是染污行。

  「心無染惱,令不趣入流散馳騁染污行中」,說這時候心裡沒有染污行,這個欲所引憂也沒有,不善所引憂也沒有,心裏面沒有這染污。「染」即是「惱」,名為「染惱」,這個染污來擾亂你、來觸惱你,這個叫「染惱」,現在沒有。這事是那麽回事:這比丘已經出家了,他已經遠離了五欲也沒作惡事,但是他有可能會回想到以前的事情,他心裏面有憂;有憂、可能這一剎那間就過去了,這時候,可是它有這種作用。「令不趣入流散馳騁染污行中」,你若心裡沒這染惱的時候,你心裏面就不會「趣入」,也就是不進入,進入到那個「流散馳騁染污行中」,心裏面流動散亂、「馳騁」就是跑來跑去在那染污行中活動,這個心在染污行里活動。若是這個修行人心裏面沒有憂,自己管制這個心,叫它不要到那個「流散馳騁染污行中」,自己控制這一念心,叫它不要到那裡去。

  前邊是說什麽叫作「染污行」,解釋完了。這下邊是說你怎麽來控制它呢?心裏面不要有染惱。怎麽辦法能沒有染惱呢?「令不趣入流散馳騁染污行中」,就是這樣辦法。「染污行中」這個事情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心就不要憶念那件事,你心裏面不要憶念這個染污行、不要憶念;這不善的行、染污行你不要憶念;不要憶念、你這心就從染污境界出來了;出來了的時候,安住在清淨的戒定慧的所緣境裡面,這心就從憂愁出來了,是這個意思。「是名於染污行制攝其心」,就是這麽意思。

  在方法上說,不是個難事;就是轉變所緣境,明白點說,轉變這個所緣境。這個心從那染污的境界裡面出來;但是換句話說轉變所緣境,就是你立刻把這一念心憶念戒定慧的事情,憶念戒定慧的所緣境,憶念這四念處的所緣境立刻就清淨了,就是這麽回事。「於染污行制攝其心,」這句話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樣辦法。

  「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方便修習令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這是解釋第二句:「于思惟修任持堅住」。「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因為學習了佛法所以有這樣的智慧,什麽智慧呢?「思擇力」、就是思惟、觀察、決擇的智慧力量;你有這智慧會思惟、會想一想。想些什麽呢?「了知彼憂染惱過患」,說是我放棄了世間的五欲,我來到佛法裡面修行,我這心還在想欲的事情,這是不對的嘛!就是這麽想:我不應該有這種憶念,我若這樣憶念使令我心不清淨,這有過失,那麽障礙我用功修行,修學四念處,這又是個過失,還有很多很多的過失;就這樣思惟觀察,這就叫做「由思擇力了知彼憂染惱過患」。

  「方便修習令心隨我勢力而轉」,那麽就採取四念處的這種法門去努力修行,就是「方便修習」。採取行動修習四念處,「令心隨我勢力」,使令我這一念分別心隨順智慧的力量。這個「我」就是智慧,隨順智慧的力量,「自在而轉」;沒有煩惱的時候在四念處裡邊活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自在的活動,「自在而轉」。

  「安住愛樂離憂性中,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堅住」,這「安住愛樂」就是出了家,當然我是想要得涅槃所以對聖道是有歡喜心的,那麽我就安住在聖道裡邊,遠離對於欲所引憂的事情,「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堅住」,就是這樣意思。這裡邊還有其他意思的,下文還有解釋。


好正常,很多人都是要經歷這個過程。記住,佛法只是一個通向真理和客觀的工具,就像精神分析是一個工具,但永遠不是真理和客觀本身。好多人都喜歡沉溺在概念、理論、模型、文字中,認為這樣就能探索到解脫之法,或者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高級一些。整天想些沒有實際用處的,就這樣耽誤大好時光。

如果你把沉溺當做人生遊戲去玩,那我佩服你;只是如果你有這個境界,估計也不會覺得難受了。

別把知道當理解,別把理解當證悟,別把證悟當解脫。怎麼做?還是像有的人說的,一步一步來。先把身邊該做的事情做好,我認為你就很棒。

最後勸你把飯吃好,把覺睡好先吧!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麼重要的後半句省略不寫,難怪法執。
因《金剛經》而起,最好用金剛經破執著金剛經不立見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可執著,如果理解不了金剛經,應該是大部分人都難以讀懂金剛經從零開始吧,建議跟著凈空法師慢慢學,千萬別自學,尤其是自學金剛經《金剛經》的甚深第一義諦絕對不是金剛經經文本身,也絕對不是靠琢磨文字就能得來的我倒是覺得您可以去求一下文殊菩薩,比如去山西五台山五爺廟求一下,真心求的話,菩薩會幫你去執著和妄見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要求對東西ps:推薦一本書,《正信的佛教》
放下憑的是智慧,而不是意志。看破才能放下,也就是理解關係。
標籤金剛經說一下我的認識,你參考啊第一,你呢,發菩提心了嗎第二,你呢,發出離心了嗎?即是心體離念第三,你呢,悟空性了嗎?就是那個不可污染但可修證的東西吧好像這樣能講法執吧然後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是行為規範要求而是本來如此。才會自凈其意,導向涅槃寂靜。
是的,放下說容易,做起來難
河都沒過就想拆橋啦?

你想要放下法執的念頭產生時,本質上你執著於進了另一個法,


如果對名財美色等還有執著,是不會產生法執的,題主自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