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6.8%的降幅。进入二季度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恢复,不出意外,全年仍然可以实现增长。

众所周知,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2020年全球将有170多个国家的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占了全球国家的85%以上。

受2020年首季度经济负增长拖累,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低于去年6.1%,并降至过去20多年最低,不过今年可能连6%都难保住了,即使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也能超过100万亿。折算成美元后预计可超过15万亿美元。

相比我国,欧洲今年的情况可就要惨多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盟今年的经济可能会出现7.5%的负增长。而欧盟在失去英国之后,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5.6万亿美元左右,而欧盟的通货膨胀率不到2%,所以就算加上通货膨胀率,欧盟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也将出现5.5%以上的负增长。这样一来,欧盟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至14.7万亿美元。

曾经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些人可能还有些不服,因为在我们前面还有一个欧盟,因为欧盟的经济高度一体化,看成一个经济体并没什么问题。超过欧盟之后,我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了。

但在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居民的收入水平上,与欧盟还是相差很多。因为欧盟的成员国大多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在英国退出欧盟之后,欧盟的人口在4.5亿左右,所以就算其GDP总量下降至14.7万亿美元,人均GDP也高达3.27万美元,是我国的3倍。

那么,我国的人均GDP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到底还需要多久呢?


日前,世界银行在其官网发布《购买力平价与世界经济规模——2017年轮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报告。

结果令不少人惊讶:

根据购买力平价(PPP)结果计算的中国2017年GDP为19.6万亿美元,比美国同年GDP多出980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一位;超过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义大利五国GDP的总和。

这一演算法显示,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为16.4%,与美国占全球的比重持平,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义大利五国GDP合计占全球的比重多1.3个百分点。

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了吗?

「被第一」了?这锅谁来背?

从今年一季度的GDP数据来看,按一季度平均汇率计算,中国一季度GDP约为2.96万亿美元;而美国是5.26万亿美元,两者相差2.3万亿美元。美国仍是世界上GDP总量最大的国家。

那为什么世行报告显示中国3年前就是第一了呢?

这实际上是统计方式不同带来的结果。长期以来,国际上主要使用汇率法计算GDP,但世行的这份统计是按PPP法计算的GDP。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指出,按PPP法计算的结果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从上表可看出,与按汇率法计算的GDP世界排名相比,发展中国家按PPP法计算的GDP世界排名都跃升了,发达国家的排名都后移了。

中国由第2位跃升为第1位;印度由第7位跃升为第3位,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由世界排名第10位以外,分别跃升为第6位和第10位。美国由第1位后移到第2位,日本由第3位后移到第4位,德国由第4位后移到第5位。英、法、意、加等国均有后移。

许宪春指出,与按汇率法计算的GDP相比,发展中国家按PPP法计算的GDP提高的幅度明显高出发达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分别高出61.5%、215.4%、142.6%、46.3%和185.0%;美国持平,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分别高出6.4%、19.5%、13.8%和15.5%。这种排名的变化和提高幅度的差异存在不合理成分。

那为啥还要用PPP法计算GDP呢?

PPP是不同国家货物和服务的综合价格比率,是指一国购买基准国等量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币数量。

中国统计学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汇率法简单直观,容易理解。但由于汇率主要反映的是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例关系,未考虑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差异,同时汇率容易受到国际贸易、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当汇率发生较大变动时,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克服汇率法大幅波动的影响,从1968年开始,联合国统计司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开展了ICP活动,测算各参与经济体的PPP。

对我国来说,参与ICP调查,有利于多尺度评价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地位,提高我国统计能力。

对于使用PPP时引起的偏差,中国统计学会上述相关负责人认为,PPP更适用于经济结构相似的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不太适用于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比较;还要注意货物类产品的PPP可靠性要好一些,服务类产品的PPP可靠性要差一些。而且PPP不能替代汇率。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行报告,按PPP法计算,2017年GDP总量居前10位的经济体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德国、俄罗斯、英国、巴西、法国和印度尼西亚。

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呢?

许宪春指出,按PPP法计算的GDP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指标。

反映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更能反映人民平均生活水平的高低。

例如,北欧五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按新一轮ICP计算的2017年GDP虽然不大,但这些国家人均GDP却分别达到6.29万、5.27万、5.5万、4.74万和5.54万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反观中国,按新一轮ICP计算的2017年中国GDP虽然很大,但中国人口多,2017年为13.86亿人,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义大利五国人口总和的3.4倍。同样方式计算的中国2017年人均GDP为1.4万美元,仅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GDP的23.6%,日本的34.7%。

如果把OECD国家的人均GDP作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话,中国人均GDP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从世界水平来说,2017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人均GDP的85.3%,在参加2017年轮ICP的176个经济体中排在第90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去年刚刚迈入中高收入国家门槛。

许宪春指出,即使按新一轮ICP计算,中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根本谈不上发达国家。如果把中国归入发达国家,那么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这显然是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中国统计学会相关负责人指出,2017年中国以PPP测算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0位,比汇率法排名(第79位)后退了11位。而按世界各国政府公认的汇率法计算,2017年我国GDP总量仍居世界第二。另外,我国PPP法人均消费支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点。

世界银行也强调,ICP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谨慎使用其结果。例如,PPP不能用作判断一国汇率高低的依据,不能简单用国际贫困线来直接评估各国的减贫成果。


论总量可以看到中国gdp(含港澳台)与欧盟27国相当。

而人均方面,欧盟唯一一个低于中国的是保加利亚。而排在他前面那几个是在发展中国家较高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与我国东部南部一些发达省份相当。继续往上看,是发达国家守门员希腊,葡萄牙和波罗的海三国等,与北上台相当。再往上便是中高阶发达国家,人均与港澳一个级别。

欧盟是世界三个较大经济体之一(中美欧),体量不可小觑,内部也有较大差异,不过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中国总量达到欧盟27国水平固然是好事,但这不是我们可以就此安逸的理由,毕竟我们也没把超越欧盟当作最终目标,太平洋那头还有一个比欧盟更高的呢。

戒骄戒躁,步步为营,把高端制造业大头夺过来,完成中华复兴便是水到渠成。从这次疫情各国表现来看,稳住!我们能赢!

注:中欧对比表中中国各省人口是2018年数据,中美对比表中更新为2019年人口数据。


多久不清楚,但起码十年时间不要想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一万美金,谈论这个还是太早了些。

但有一点可以说一下:十年前若是谈论2019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金,估计百分之六十的人会冷嘲热讽,直呼中国崩溃。

十年前中国人均GDP才4000美金。

同时大家也要看到中国这些年的问题:国际形势迅速转为保守主义,围困中国贸易壁垒迅速建立。

中国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关系迅速变差,其实主要是中国与美国博弈加剧,国际势力重新洗牌。

讽刺的是,目前对中国比较开放的反而是日本韩国,攻击性高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这违背了国际远交近攻的常规。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币汇率大幅度滑坡,从6.23高位直接跌落到7,足足掉了10%,让俄罗斯等相信中国人民币的国家亏了几十亿美金,说好的人民币国际化大打折扣。

这点重要还是因为中国产业竞争力不够的问题。有些人没有搞懂中国产业问题,的确中低端产业空心化很危险,但中国能避免中低端产业外跑吗?不能的。中国工人的工资要提高,生活水平要进一步上去,你不搞中高端产业是不可能提高的,所以需要时间,美国人都想通过断交限制你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可能要做好失去美国市场的准备。

所以经济增长动力最关键和最保障的莫过于国内环境,国内市场是第一大市场,中国只能通过经济改革,保障内需经济带动主要经济增长动力。

外贸一直以来都是动荡不稳的,一线发达国家基本都是美国阵营,国内舆论也被美国渗透,华为公司不仅仅外部被困,内部也有人企图在搞它,搞笑的是,国内需要这一家科技企业拉动经济,拉动科技,拉动就业,然后国内民众各种被带节奏,痛骂资本主义,事情不明朗的情况,应该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国内民众一边痛骂,一边有一点机会就往美国跑,,享受资本主义的芳香与自由枪战。

未来若是电动汽车市场逐步稳定,逐步淘汰掉燃油汽车,以及2025制造能基本完成,中国拥有更强的经济基础,2030年前或许可以争取突破两万美金。


先说结论:可能只需要5-10年

我认为在不同的标准下,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时间也不同。

按绝对条件来看:比如达到2W美元的人均GDP(公认的发达国家标准之一),那应该就是主流观点所预测的15年-30年的时间左右了。

按相对条件来看:比如达到世界前14%(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或前32%(中国+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水平,那可能只要10年甚至5年就够了。

为什么按相对条件来看,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可能只要10年甚至5年就够了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了。在没有重大科技突破的情况下,地球总共能被开发的资源就那么多。一个国家占有的资源多了,其他国家占有的资源肯定相对就少了。 一个国家相对发达了,其他国家就相对没那么发达了。

二战以来还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大概也就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这其中,除了日本的人口相对多一些外,其他国家的人口都只有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因为他们人口较少。所以在他们抢占更多资源崛起成为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被抢走资源的感觉。同时也因为当时世界上可用的资源也还有很多没被发掘出来,增量还很多,所以其他国家甚至也能获得相比以前更对的资源(但是相对新发达国家来说,资源占比也还是少了)。

而中国如果需要成为发达国家,那需要的资源是非常非常多的。毕竟目前发达国家总人口也才11亿左右,而中国的总人口为14亿左右。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需要拥有比现在更多的资源。那资源从哪里来呢?

以前主要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增量。但现在由于科学发展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步,所以这个增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肯定不会很多。那么也就是说,只能靠各国之间的存量了。谁的存量比较多呢?当然是老牌发达国家们啦~

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发展所获得的资源,很大一部分是原本属于现在的发达国家们的。以前是大家一起多,但现在,可能是我们多了,他们少了。

欧洲就是很好的例子,2011年,英国人均GDP约为4.2万美元,2018年,英国人均GDP约为4.3万美元,基本没增长。还有法国,2011年的人均GDP约为4.4万美元,而到2018年则只有4.15万美元,不止没增长,还下降了。欧洲的其他国家,还有日本都是这样,没有增长,甚至下降了。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外,和有著14亿人口的中国的高速发展也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获取了一些本来是他们占有的资源。

因为我们在前进,而他们不动甚至倒退,所以我才认为按相对条件来看,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可能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而这,可能只需要一次产业升级(10年左右),甚至因为中国人口多,所以可能只需要半次(5年左右)。发达国家就得失去很多资源,而我们获得这些原本属于他们的资源,此消彼长,中国就能成为发达国家了。

但是由于全世界的总量并没有增长太多,所以成为这样的发达国家,可能是有水分的。以后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中国,可能不能像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过的那么滋润。而那时还是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们,也一样会不如他们现在过得难么滋润。就像奥巴马在澳大利亚曾经说过的那样:

如果中国的 10 亿人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那我们所有人将会陷入悲惨的境遇。

虽然奥巴马可能说的有些夸张了,但如果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后,原本的发达国家过的没现在那么好也是大概率的。

可是那又如何呢?就像丁仲礼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人是不是人?」

凭什么我们只能一直过差日子呢?凭什么你们只能一直过好日子呢?


两个问题:

1、我国什么时候迈入发达国家

目前而言,我国人均GDP基本达到1万美元,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按照人均GDP2万美元为发达国家的准入标准,年5%增长计算,则我国还需要14年至15年迈入发达国家门槛

个人认为,如标准不改变,则我国一定会在20年以内(2040年前)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但考虑我国习惯性的「闷声发大财」策略,应该在2050年左右才会官宣。

2、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还需要多久

还是那个老观点,我们眼中永远只有2个国家,中国、外国

其实回到第一个问题,如果我国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国人都不会认为我们进入了「发达国家门槛」里,因为我们骨子里的惯性,我们只会与第一比较。我国绝对不会因为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沾沾自喜,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日本永远是个「小国家」。

但是,我们也不会拿著卢森堡、瑞典等国家来比较,他们基数放在那里,就算目前GDP翻倍也不会在国际上掀起多大波涛,没有太多话语权。

本次疫情中欧盟已经证明了它内部存在的巨大差距,德国超巨、法国普通明星,然后带一群「菜鸡」。故此很难以「欧盟水平」来进行量化。

整个蓝星下来,种花家只有看齐鹰酱,超过鹰酱才能算得上是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这个时间预计要100年甚至更久。这个时间长短更多的是看我们在这条对的路上坚持的毅力,更要看鹰酱自己作死的能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