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是有问题的。日本至今,失业率也不高,意味著本土消失的一些生产企业的工人已经转移到另一些行业中工作,不会存在「别国出现2000元产值而日本损失4000元产值」这种情况,在宏观下这么分析是欠妥的。

首先这个读者并没有认真理解我之前的答案。在之前已有解释,现在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解释:

不能简单地从失业率没有大幅升高来理解日本产业空心化问题(当然实际上日本真实失业率并不低,我们看到的2.4%实际上将回归家庭的女性也统计为就业,而在中国这必定被统计为失业人口)这更多的是一个阶层流动性机会问题。这方面美国有很多专著研究过,制造业岗位对阶层流动非常有意义。

前段时间美国有文章写为什么柯达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而苹果不是,我觉得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同样是黑人女工,30年前从事科达的制造业岗位,柯达为了提高效率,不断对制造业员工的突出者进行技能培训,最终黑人女工因为表现优异,精于岗位技能,成为了管理层,成功实现阶层跨越。苹果则不是,它在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制造业岗位,30年后的黑人女工也有苹果工作的机会,但因为数字鸿沟只能当保洁员。虽然多年努力工作,她对苹果而言依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外包」人员,也没有任何阶层跨越的机会,苹果在收缩业务时干脆把提供保洁服务的外包企业踢出去了,没有任何人对这个黑人女工的事业发展负责。

我文中所举的「海外日本」其行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的,有一部分日本企业的产值转移到了本土的服务行业,造成日本失业率看上去并不高,甚至2017年求人倍率还有创新高的新闻。但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日本本土企业使用「派遣」员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只是便利商店打工之类的临时性岗位,这样的岗位是完全没有实现阶层跨越希望的。虽然制造业岗位也不是人人都能实现阶层跨越,真正成功的也只是少部分人,但毕竟昭和时代努力工作还是有希望的,而且昭和时代的制造业工人比起朝不保夕的战后初期已经是巨大跨越。但平成儿如果不能上名牌大学一入社会就是能望见自己的天花板。

日本越来越高比例的临时性岗位和派遣岗位,带来的严重问题是较下阶层的人更难翻身,而临时性岗位让财富更向富人手里集中,因为临时性岗位不需要考虑员工的成长问题,个体的议价能力完全丧失,企业将更多的负担甩给了社会。

2019.3.4 千赞更新

首先千赞感谢。感谢大家对这个问题关注和讨论,我从中获取了不少新背景知识。这也是我第一个千赞答案,谢谢大家。

评论中有人对海外日本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海外日本仍然是正面作用大。我持相反观点。即对今日的日本来说,由强大跨国集团所支配的庞大海外资产构成的海外日本,对日本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来说,敝大于利。

评论中提出质疑的观点如下:

第一个完全不值一驳,技术能决定一切的社会只存在于幻想中。

第二个是对海外日本的一种普遍看法,具有代表性,这种看法认为日本人精明极了,赚大了,这样才是资本主义强国的样子。那我们就从这个例子中分析海外日本的利弊。

我们假设,一块在日本售价屏幕两万元,在中国工厂生产完毕后出厂价是2000元。利润1.8万元。

既然日本跨国集团选择在中国生产,必然是比在日本生产更加有利可图。我们就假设日本的生产成本是4000元。利润1.6万元。因为这个在华工厂是日本没有的,所以我们假设在日本生产的工厂是不属于跨国集团的另一个代工厂。

在没有庞大的海外日本情况下,该屏幕需要在日本本土生产。那么日本的工人和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分配这4000元的产值,跨国集团获得1.6万元利润。如果有了庞大的海外工厂,则海外工厂分配这2000元产值,而跨国集团获得1.8万元利润。

表面上,日本人增加了2000元利润。但从社会财富分配上效果恰恰相反。跨国集团增加的2000元利润的代价是本土损失了4000元产值。这4000元产值本来是属于中下阶层的,现在消失了。增加的2000元利润则落入了跨国集团这个小集团的囊中,无论如何也不会分配给集团外的人。从整个日本社会的角度看,财富更加向跨国财团集中了。

一部电视的销售,本土少了4000元产值,看似小事,但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市场萎缩,而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空心化。更进一步分析,分利集团即使将多获得的2000元利润不继续投到利润率更高的海外(这是常见情况,而且这种投资会替代更多的本土产能),而是在集团内部分配,然后假设分配到这些利润的人在日本本土进行消费(假设他们不出国旅游)效果依然是破坏性的。因为跨国集团内部的精英阶层其消费需求 与社会主流大相径庭,资金往往会流向普通人不需要的地方,会塑造出一些极为畸形的需求和产业,往往是高端服务行业,但因为众所周知的乘数效应问题,这样的产业即使出现对劳工阶层也是远远不利的,不稳定、门槛高、缺乏职业发展空间是必然产物,与制造业带来的乘数效应没法相提并论。

这个例子特别符合奥尔森对分利集团的定义,即分利集团主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其攫取利益的方式往往具有破坏性,如闯入瓷器店的小偷,只顾自己拿到的,不管造成多大破坏。

前面为了简化条件假设了跨国集团需要从代工厂生产,自己本身不拥有本土工厂。但如果跨国集团本来就拥有本土工厂会是什么情况?我用一个近期了解到的实际例子来说明。

日本松下集团在中国的BD工厂,已经是该集团唯一能涵盖全部BD生产环节的工厂,日本本土的工厂在中国工厂消化完新技术后,直接关闭了。但中国工厂用的是人工,被关闭的日本工厂反而用的是机器人。以前是日本生产核心组件中国生产个壳子组装,现在是中国生产好全部组件运回日本找个地方贴个日本制就完事。中国工厂的日本干部退休后,就干脆一边领著日本退休金,一边接受中方返聘,所谓合资厂吃透日本技术往往如此,通常只需十五年到二十年,日本相关产业整个链条都到了海外,对此母公司根本不闻不问,或者干脆乐见其成,因为转移了更好,正好把规矩多、工人难搞(工会强大,但恰恰工会也是分利集团)的日本厂关掉,全面转到海外厂生产,利润更丰厚。这样的海外日本企业,在不断造成日本本土的产业空心化。

松下毕竟是做实业,这还算好的。海外日企,买金融资产、地产、文娱产业等五花八门,经营业绩拿的出手者寥寥无几,这些投资的目的相当复杂,一部分干脆就是资产转移,除了恶化财富分配外还造成资本外流。

那么跨国集团就总是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吗?当然不是如此,有一种情况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就是跨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可以带动本土业务的扩大。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实际上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就是如此。前文所述的BD工厂原本是日本淘汰的录像机生产线,那个时代中方支付的权利金以及中国市场的利润促进了日本的技术升级,日本的光碟生产线业务趁机扩大了。另外人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产业即使想转移,海外也承受不了。但今日人们口中的「海外日本」已经不符合这种理想的正向循环,某些人说日本之外还有产值庞大的海外日本并引以为傲,却不知这种产值越大日本摆脱停滞就越难。

在当下,遇到相同问题的并不只有日本,美国、台湾等经济体也遇到了类似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人高喊著MAGA上台,之后千方百计试图让制造业回流本国。

———-———以下原答案————————

近年来日本GDP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不是完全停滞了,当然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看到很多人提了转型失败、广场协定等,但我认为没有讲到点子上。

若要分析日本为什么在90年代陷入停滞,要从日本战后为什么成功成为经济大国开始分析。

在这方面,奥尔森的著作分析非常透彻。战后重建中,日本远超欧洲国家,核心原因是日本的分利集团在战前和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战前,法西斯分子已经通过刺杀、暴政等手段,铲除了一部分与自己不和的分利集团,战争中和战后,极右翼精英要么在战争中死亡,要么面临审判惶惶不可终日。在美国殖民统治期间,美军直接禁止了日本人从事一切重要的工商业活动,意图对日本进行彻底的去工业化,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或者说中国的巨变)完全改变了地缘政治形态,日本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基地,之前在战后初期曾把持日本工商业的中国人被清理掉,盘踞在零售行业的朝鲜人集团也在四十年代末受到了遏制。1950年开始,日本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社会真空,在这个时期,旧的分利集团已经消亡,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所有人都感到了社会阶层跃迁的机会,整个民族的生产力因此被充分调动起来,当时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到70年代,号称建成了一亿总中流的中产阶级社会。

到70年代中期,日本的新分利集团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国内政坛派阀政治已经占据上风,但依然有一些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进入上层,社会流动此时尚未完全凝固。此后,隔岸的中国再次给日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市场开放了!日本人像卖垃圾一样把大量产品出口到中国,日本对华ODA援助把日本的技术标准、配套企业带进了十亿人口的全新市场,日本资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次找到了有效的投资路径。

在这个时期,正是日本泡沫经济愈演愈烈的时刻,但日本却没有正确理解自己之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内不仅政治上进一步固化,在公司治理上也开始固化。日本高层误认为日本的经济成就是自己的改良绩效主义起了作用,开始自满地推行所谓日式管理经验(此事后来天外伺朗专门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进行了沉痛的反思)。所谓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实际上本身就是阶层固化和分利集团形成的标志,可日本人长期以来完全没意识到,反而作为管理经验自吹自擂。

到了90年代后,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开始渐渐消散,日本却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空心化了。所谓海外日本,对于国家而言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日本大企业已经成长为了超越国家利益的跨国分利集团,这种企业终将逐步显露保守倾向,因为利益而固步自封。

之后的日本,政治上,陷入了十年九相的派阀政治怪圈,无论谁上台都是政治世家的子弟或门生;经济上,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窗边位置这种怪现象,老员工拿著比年轻人高得多的工资却什么也不干,静等退休;社会生活上,也出现了老年家庭主妇把退休的老公当笨重垃圾一样扫地出门,任其成为流浪汉,以及少子化等典型的阶层固化倾向,因为当利益分配逐渐固定和凝固后,如果一个阶层通过任何渠道都难以扩大自己能获得的利益,那么减少和自己分享利益的人显然是一种经济上理性的措施,当事人未必会如此思考,但经济上的动因往往迫使人们在不理解原因的情况下跟随社会集体行动的逻辑;在日本社会最严重的危机少子化问题上,所谓育儿成本高实际上并不是导致少子化的核心原因,或者将干脆是倒果为因了,高投入如果可以带来高回报的话那么成本高不是问题,问题还是投入高成本也没有意义,假设未来能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是十分有限的,显然减少生育可以提高后代可以获得的成功机遇。即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日本也鲜少出现新的巨头,原因无他,分利集团过于强大,遏制了新势力崛起,这一点可与其他现象互为佐证。

这个事情到日本民主党胜选,出现政权轮替才稍有缓解。自民党丢掉政权一事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分利集团,终于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和让步。虽然今日2CH乡民多骂民主党无能,但2010年日本变天的时候确实是很多中产阶级像推销产品一样,自发的挨家挨户宣传,当时日本主流社会期待变革的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日本稍有好转,但仍难言摆脱停滞。生活在日本社会,实现阶层跃迁依然困难重重。所以一些人干脆放弃了努力,因为头上的天花板太明显了。我认为,这是日本陷入停滞的核心,阶层固化导致人的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

——————假装是分割线————————

评论中有朋友提到自由市场、法治等,讨论还比较激烈。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再更新一点内容,也感谢评论区很多朋友贡献了自己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一些之前不了解或是不熟悉的东西。

对于自由市场、法治甚或是民主制度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发挥的作用,我比较认同奥尔森本人的分析,即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奥尔森在研究中比对了同样具备完善法治和较为成熟的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英、法等国,这些国家并没实现同日本一样的经济飞跃,可见这些因素并不是经济飞跃的核心要素,如有兴趣可以看奥尔森的书,对英国病进行非常细致的解剖。

另外:否定这些因素作用的,奥尔森并不是第一人,实际60年代亨廷顿就写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详细分析了多个变化中的社会,在书中已经对法治、自由市场等因素在经济崛起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否定,这是亨廷顿的成名作(而不是今日大家铭记的文明冲突论),其中分析之深刻在60年代就已折服了整个西方学界,从而名声大噪。他的研究告诉人们,民主、法治、自由市场这些东西并不确定能够带来经济腾飞,有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让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失败。

另外,衷心希望大家在评论中保持友善和平和的态度。因为无论观点如何,分享出来都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值得感谢。宏观经济这个领域,是纷繁复杂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现象都值得深入思考,奥尔森、凯恩斯等先贤之所以令人敬佩,就是分析和提出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设想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凯恩斯最初提出累进所得税制时也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而一战中的误判也让他追悔终生。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没有质疑,也就没有更深一步的探究,再次衷心感谢。


陆海天: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启示:金融政策的独立性是任何国家的安全线?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恰好写了一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文章

1988年,面积只有中国云南省那么大的日本的GDP是3.07万亿 美元,而中国只有可怜的3123.54亿美元,日本几乎是中国的十倍,然而,十年以后中国的GDP是1.03万亿,而日本只有4.03万亿差不多是中国的四倍,到了2010年,中国首次GDP超越了日本,变成了6.1万亿,而日本仅为5.7万亿。到了2018年,中国的GDP是13.6万亿美元,日本只有日本2018年GDP约为4.4万亿美元,比2017年的4.87万亿还跌了,换言之,30年时间里 ,中国是日本的三倍。不过考虑到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能做到全球第三,要知道,排在日本后面的是德国、英国、印度、法国、义大利、巴西和加拿大,说日本人不行了的观点可以休矣。

不过,为什么全世界对日本的评论都是唱衰为主呢?记得上周,我写了一篇分析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题目叫《日本经济崛起的秘诀:抱美国大腿、政治统一、官商结合、企业家自我奋斗》。

陆海天:日本经济崛起的秘诀:抱美国大腿、政治统一、官商结合、企业家自我奋斗?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讲述了日本如何通过实现和美帝的良性互动、搞好国内政治生态等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本周我想聊一聊,日本经济又是如何从高峰跌落的。

日本经济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有不少,其实主要还是那几项。

第一 、国际环境恶化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开始消失殆尽

上一篇文章,我讲过日本因为融入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迅速吃到了战后经济复兴的红利,进而在1973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走向经济崛起的日本人,突然发现,这个时代对他们不再友好。

首先,美国打造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网上资料极多,可自行百度)瓦解,由于围绕美元建立的固定汇率体系崩盘,国际金融体系也不再活跃,全球贸易的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了。而中东战争又导致全球石油的价格高涨,日本这种高度依赖重工业的国家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日本重工业在60年代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石油产出不稳定,工业成本就会不断上升,配合美元危机,最终在多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引发了经济危机,整个欧洲经济一片萧条,美国也进入了传说中的「滞胀」阶段(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步发生),由于传统买家们的衰落,日本被迫从出口型国家转型为消费型国家。

随著日本经济地位的提升,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变成了由多个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来主导。日本作为全球第三的经济体,货币升值也就成了逃不了的宿命,因为全球持有和需求日元的人增多。升值加速了日本低端产业的转移,也加速了日本高端产业的发展,因为企业家可以用更值钱的日元去采购先进技术了。

但是日元升值的坏处是对日本本国的出口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日元升值对于本土企业的影响也是恶劣的。因为可以进口更多的外国商品,为了维持销量,国内企业普遍为降价,这会导致企业在国内的利润下降,进而催生出可能的失业率。同时出口的问题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国际市场上日本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出口也会减少,进而导致企业扭赢为亏。实业赚不到钱了,资本都会盲目的,必然涌向有利可图的领域,使得日本更加倾向于金融、地产这样的行业。

为了调解国际贸易体系中的纠纷,缓解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之后,各国的贸易纠纷。美帝在1985年,召开了G5会议。G5是一个是由美、德、法、英、日五国财长举行的会议。其实对外从不是正式的组织,但是意义重大,往往都是各方把事情已经沟通好了的签约与消息发布部门。这次G5会议敲定的协议,史称「广场协定」。协定约定了德国马克、日元对美元、法郎、英镑升值10%~20%,同时日本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这个协定的规模其实不算大,但是直接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日元升值的预期变强,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日元平均暴涨了不少。具体是多少?我截个图吧。

两张图,一张是1980年至广场协定签署之前的数据,另一张图是签署以后接下来几年的数据,日元兑换美元从1美元换24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120日元,涨了50%不止(相当於单方面对日本商品收了50%的关税)。有人觉得没什么,你知道现在一美元换多少日元吗?目前长期保持在一美元兑一百日元左右的水准,你想想当年的调控的力度有多么恐怖。最大的危害是国际热钱直接续了日本的资产泡沫的命,为后来的大崩塌,烈火烹油。

第二、日美同盟关系恶化,美帝不再是日本的好大大。

日本战后的体制是美国人强力促成的。但是日本的经济模式和美国所理解的自由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随著日本经济不断发展,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确立,美日贸易纠纷不断发生。

比如,美国就一直指责日本的强制结汇制度。日本在80年代以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日本企业和个人不能持有外币。美国人认为日本人通过这个制度,可以操纵本国汇率,补贴核心行业,抑制进口,在形成庞大外汇储备,挤垮外国公司。

强制外汇结算制度其实很好理解,持有外币的日本企业或者个人,必须将外币按照日本央行指定的汇率兑换成日元,央行按照汇率印刷对应的日元给兑换的企业或个人。于此同时想要进口的日本企业或者个人,必须申请兑换外币,按照指定汇率将日元换成外币。兑换外币的价格,一般都要高于外币兑换成日元的价格,这样就形成了价格区别,无形增加了进口成本,同时日本还可以利用这个价差进行产业补贴。

日本的强制结汇制度,让日本1993年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被中国超越。但是这个制度的缺点不少,一方面主要是加剧了日本的通货膨胀,因为流通中的日元增加了,另一方面,就是激怒了美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在作弊。

由于感受到不公平,美国从60年代开始,分别在纺织品、钢铁、电视机,汽车等行业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1988年,美帝干脆通过了贸易法案,其中「301」条款,赋予了美国政府可以单方面认定日本或某国政府用不正当手段试图垄断美国市场,进而对其采取贸易制裁的权力。

为了应对美国的制裁,日本从1979年开始就一直在和美国人贸易谈判。日本接受了汽车产业的配额制度,自我限制对美国的出口。日本疯狂进行海外投资,疯狂买美国国债,在美国的要求上,进行500亿美金的海外投资,其中40%去了美国。1980年开始逐步废除了被美国人深恶痛绝的强制结汇制度,变成为自由结算制度,为泡沫经济时代的热钱涌入,和泡沫破灭后的资本外流,构筑了高速通道。

第三、自民党后期采取了不合时宜的经济调控手段,导致泡沫经济最终的破裂。

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担任日本的执政党。因此日本人把日本的政治体制称为「五五体制」。日本自民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领导日本人民经历了战后重建,经济腾飞。可以说GDP的成就是自民党的执政之本。

1972年,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台了。此人对日本的泡沫经济的出现,有很大的责任。田中角荣是日本新泻人,农民出生,没读什么书,早年参与过侵华战争,战争期间生病,回国后创业。生意做不大,却完成了人生最大的并购。当时东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坂本先生去世,将家业留给了丧父守寡的女儿花子,花子就嫁给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田中角荣,直接让后者少奋斗了10多年,且给了田中宝贵的政商资源。他1942年结婚,婚后第二年就成立了田中土木工程公司,战争结束前就是日本地产「50强」。

田中先是和东条英机的团队勾连,然后进入政界。钱越多,可以撬动的政治资源就越多,而撬动的政治资源越多……田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看清了日本政治的本质,他采用的策略很简单,我是商人,有恩必报。啥意思?你给我选票,我就承诺给你回报。比如你代表群马县投了田中的票,田中就想办法帮你们修一座桥,或者征收你们地区的土地,让选区的老百姓都发财,这个模式非常有利于下面的议员和老百姓做交易,因此自民党很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田中派。

敏感的朋友肯定已经猜到他肯定有腐败问题,确实他私生子和情妇都很多,也很喜欢喝茅台。据说他后来担任首相访华的时候,周总理硬给了塞了两箱茅台,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看穿了他。不过腐败最终是他失去政权的原因。

田中官运亨通,1955年任众议院工商委员会委员长,而在1957,39岁的田中担任岸信介内阁邮政大臣,成功地平息了邮政工会罢工。1962年7月至1965年6月,他担任了日本的内阁藏相(财政部长)。到1972年,则担任日本首相,自民党田中派的党魁(势力最大的一支,可以左右首相的人选),他在任的时候,日本正在遭遇全球石油危机,本国的制造业前景不明,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为了刺激经济,他提出了著名的列岛改造计划,因此被称为「计算机内核的推土机首相」。

他的方案涉及大量的城市基建,对房地产、路桥等大型工程行业绝对是利好。也客观上能够刺激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这个事情,在后期可能变质了,因为这几个行业绑架了自民党。上杠杆的企业和老百姓越来越多,「东京房价永远涨」的神话就是从田中角荣开始的。

由于田中本人出生不高,为了在权贵化的日本政坛站稳脚跟,你不让大家赚钱,谁跟你混?而且他很害怕没权力以后,自己那么多问题会被清算,因此他基本上对腐败采用默许的态度,收买人心(其实日本政治一直是这样的,他之前也是如此,只是他是商人出身,玩的更好)。说白了就没有从严治党,因为他自己都是因为被美国曝光了贪腐问题(他因为大飞机项目,收受了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贿赂)而下台。但是他下台后,一直没有被判刑,他被判刑是在1995年,但是这已经是他去世两年以后了,可见他一手通天的能力。他在1974年下台后,一直幕后控制著自民党,没有他的支持和默许,谁也甭想当首相。这也使得他的泡沫经济政策得以延续。

如果读过我们上一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我转述的recurit公司创始人江副浩正的贿赂案导致日本7000多名高级官员下台(现在党魁是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他老爸当年也是田中的马仔),他们基本上都是自民党党员,而其中下台的首相竹下登就是田中的死党,可以说日本当时存在大量地白手套和非正常政商关系的因素。

总之,民心、贪官的个人利益、自民党的小算盘、统治惯性等因素导致日本上了房地产这辆车,就再也下不来了。

因此,当1985年后,日元升值,国际热钱不断融入,导致出现了短暂的经济下行。自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经济下行的局面,一方面下行有可能引爆本国的经济泡沫(炒了十几年基建和房产),另一方面会让自己丢失选票。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就是由田中支持下当上首相的人之一,他必须考虑田中派想要延续某些既得利益的诉求。他在任内进行了税制改革,一定程度抑制了地价,但是效果不显著。而且,中曾根在帮助日本寻求更高的政治地位的同时(扩大了自卫队的规模),以经济利益与美国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此日本在1986年~1987年一年之内,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直接加剧了大量热钱涌入到房地产和股市之中。

更不幸的是1987年秋,这个时候的首相是竹下登,另一个田中派政治家,他宣布会延续中曾根康弘的经济政策。他接任的这一年秋天,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昔日的G5国家,除了日本外,为了避免通货膨胀都调高了本国利率,俗称加息,本来日本银行也准备加息。但是美国政府不让,因为日本你经济看上去很火热嘛。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你要是加息,资金肯定留在日本,大家还调控个毛线啊。日本也觉得自己经济基本面那么好,要是加息,肯定会把更多热钱,吸引到日本来,进一步导致日元升值,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另外,一个完善的调控政策往往要符合常见的XXII模型。(见下图)

一般来说,当某国的货币政策实施了导致货币升值的操作时,要想稳定经济环境,就需要在一定周期内的财政政策上,实施积极的操作,来实现经济面的平衡。比如减税,发行国债、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

结果就是大量热钱继续融入股市和楼市,据统计日经指数从1985年末的13083点,上涨至1989年末的38915点,4年时间上涨了近两倍,同期总市值由190万亿日元涨至611万亿日元,增长3.2倍,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1986至1991年,日本城市住宅土地价格上涨148%,六大主要城市上涨245%。泡沫鼎盛时期,日本土地面积仅为美国的1/25,但土地资产总值却是美国的4倍。

随著recruit案件的被侦破,7000多名政府官员倒台,1089年日本竹下登也宣布辞职。这个时候的金融泡沫开始冲向顶峰。接任竹下登的政治家是宇野宗佑,一个中曾根派的政治家,基本上延续了中曾根的政策,但是很快就因为桃色新闻被迫辞职,在位仅两个月。此后清流派代表,72岁的海部俊树临危受命,接任日本首相。他是由日本的当代「包青天」三木武夫(田中头号政敌,曾担任日本首相,清廉著称)一手提拔的政治家,三木武夫是他的媒人,他参与了三木武夫对自民党的治党反腐工作,也目睹了反腐失败,三木下台惨状。海部俊树接任以后,拿出了豪杰勇气,要来抑制经济过热。于此同时,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日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资产泡沫化的问题。而且执政团队迟迟无法稳定,大家很清楚,日本的金融缓和政策即将结束。于是1989年年底,股市开始暴跌,1992年中暴跌至14300点,跌幅超过60%。

1990年3月,海部领导的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地价因此急转直下,也较最高点时下降了一半多。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接著海部俊树就在党内被自民党搞下台了,你断大家财路,全国官民都想弄死他。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快速缩水,银行纷纷加快贷款回收,致使市场流动性骤然收紧,企业资金状况急剧恶化,大量不良债权由此产生。据《大衰退》一书作者辜朝明估计,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损失约为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

这个时候,曾经因为recurit事件下台的政治家宫泽喜一上台,试图扭转局面,但是已经无力回天了,再然后就是努力自救的自民党仍然失去统治地位的往事了,毕竟日本老百姓伤透了。

日本最终在后来的20多年里倍尝经济低迷的苦果。这里头有太多的原因,本文就不展开了。

日本泡沫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一个只有中国云南省大小的国家,能在经历这么多挫折后,依旧保持著全球第三的位置,以及高科技强国,政治大国的地位,不可以说不牛逼。日本对抗货币暴涨时所作的努力,也不能说就是操作失误。更不能说日本人炒作土地和买股票就是错的,毕竟调控这种事情,都有滞后性。日本人允许老百姓富有,老百姓赚了多么钱,你不让老百姓挥霍,投机,还能干什么呢?

所以,很难说,日本做错了什么。

我觉得有三条值得关注

首先,独立自主的金融地位不可失去,外汇管制虽然会牺牲本国招商引资的魅力,但是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金融的安全,不是对投资人的限制,而是对资本的敬畏,让我们的经济会更健康。

其次,执政者的自我净化应该是长期的,而非运动式的或者突发式的。对高杠杆应该长期保持警惕,不能为了一时的GDP数据牺牲国民的长远利益。控制全社会的负债水平,也应该被纳入执政能力的考量中。那种坑子孙后代的发展方式不应该再被纵容了。

第三,日本人做了必要的挣扎,但是最后看来,只有综合国力最强的那个国家,才能笑到最后,美帝还是赢了。

但是很不幸,它这次的对手,不是日本。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直到听了美国大哥的话,签了个——广场协议。


从此日本的经济一落千丈,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缓过来。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美国,刚开始,美国可是给了日本一波神助攻,



可折腾到最后,



日本怎么就成了美国的小弟,


然后又把自己玩砸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想搞懂这些,我们先来看看


《广场协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整件事得从二战结束后讲起。


一、日本崛起


话说二战之后,日本因为是战败国,挨了不少揍,工业设施基本都「歇菜」了,要啥没啥。



这个时候,美国出现了。



原来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都成了超级大国,他俩为了争当老大,开始各种较量。这就是冷战。



为了不让苏联好过,美国想找个小弟盯著他,看了一圈,发现苏联边上的日本挺合适。



于是美国就和日本来了个「打破次元壁」般的合作。



为了让小弟变得给力,美国开始给日本提供各种支援。



这还不算。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往那里派了不少大兵,而日本就在朝鲜旁边。



美国大兵吃喝用度都得花钱,去哪儿买呢?当然是日本啦!



于是日本靠著美国的照顾,经济迅速恢复。


有钱后,日本并没有挥霍,而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买了大量的生产设备。



同时,日本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抄袭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美国的科技和管理。



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之后日本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生产了很多货。


可问题是:卖给谁呢?


这时候美国又来了。于是日本又从美国身上赚了一笔。



美国之所以帮助日本,主要原因是:


日本商品物美价廉,买日货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能帮日本,何乐而不为?


对于美日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美国解释道:


我只是传道授业


「接货」也!



日本也谦虚地表示:



我只是把学的东西


都还给了老师!


日本赚了钱搞发展,经济上高潮迭起,连续出现了三个「景气」。



「景气」是日本用来形容经济发展好的词。


原本双方皆大欢喜,但这时中东出了问题。


二、美国跌倒


前面提到,中东因为和欧美等国闹翻了,吵著涨油价,于是出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机器生产靠石油,油价暴涨,工业国家直喊买不起。


日本这种小岛国家,资源又特别少,石油涨价,他比谁都敏感,于是急中生智想了两招:


1. 产业结构高度化


简单说就是:集中力量,造高级货。


例如,以前投入一桶油,用来生产钢铁,赚的钱少。



现在投入一桶油,用来造汽车,就能用最少的消耗,赚最多的钱。



2. 经营合理化


本来日本的资源就紧张,现在用起来得更加抠门。


工作能快就快,物料能省就省,绝不造成半点儿浪费。



这两招下来,日本经济开始明显好转。


正是因为企业转型,赚钱多了,能耗也变低了,所以在后来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受到的影响很小。



而且日本经济的发达,还意外带动了亚洲其他国家。


日本地盘小,人口少,生产东西不是原材料不够,就是人不够。而其他的亚洲国家不仅能提供原材料,还能提供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到时候挣了钱,大家都有份。这种日本前头带、亚洲其他各国后面跟上的经济模式,又被称为雁形模式。


跟著日本混出来的,是咱们提到的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



日本发达了,可油耗高的美国就没这么幸运了。


油价上涨,美国货也跟著涨价,而日货还是一如既往地便宜。


所以当美企和日企相遇时,大概是这样的情景:



美企简直毫无竞争力啊!



虽然之前美国货也贵,但跟当时的日货比起来,价格差距没那么大。


而且之前美企虽然卖不过日企,但和别国企业还是能竞争一下的,所以总体来说赚多赔少。



可现在美国货太贵,各国纷纷表示要不起。于是美国这边,进口远比出口多,相当于光剁手不赚钱,试问这谁顶得住?



企业赔的赔、倒的倒,很多美国老板不乐意了。



结果美国憋了半天,不仅没半点儿用,反而一不留神让经济变得更虚。


不能老是这么点儿背!于是美国开始反思自己,以及自己的小弟。



事实上,美国还真想通过小弟来解决问题。


三、《广场协议》


想赚钱,就得把东西卖出去。


于是美国想了一个终极大招:


贬值美元,促进出口。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举个小例子。


假如现在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是这样:



美国的一个汉堡


是 1 美元,


卖到日本


就是 200 日元



如果美元贬值了,情况就会变成这样:



那么在日本买个汉堡只需 100 日元



这就相当于美国货打了五折。这么便宜,其他国家不买简直对不起自己,于是美国的出口就会增加。


但美元不是你想贬就能贬的,这事要叫上小伙伴才行。



为什么呢?


咱们虽然同住地球村,但用的钱却各种各样,比如:



物以稀为贵,所以一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就越不值钱。不信你看:



因此,美国想让美元贬值,就要增加它的数量。



不多印怎么贬值呢?


原来,一般国家都会存点儿别国的钱,以备不时之需,这就叫外汇。



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把兜里的美元卖出去,市面上美元足够多,贬值这件事自然会发生。



这其实就是在外汇市场上,


把美元换成其他钱,


这时可以把美元看成商品,


卖的人多了就便宜了。


为了达到目的,美国叫了几个小兄弟,在美国著名的广场饭店,大家一边吃著火锅唱著歌,一边签了一份协议。


协议的内容挺多,但最主要的就一条:


都别闲著,一起来让美元贬值!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 3:金融危机(完结篇)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等

读客文化出版社

¥39.90 会员免费

编辑于 02-1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大秦丞相冯去疾大秦丞相冯去疾反皇汉,反极端、键盘民族主义,反大民族主义

专业已有 2 人赠与了专业徽章

鲜个丑了,一年前的文章发了:

未来十年增长0%?日本何以至此

近日,前世行副行长戈尔丁表示,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年均6%,日本是年均0%。准确来说,这位前世行副行长说的有些悲观了,因为IMF给出的数据是2016到2021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0.7%,而中国则是6.1%。

这些年来,我们也习惯了曾经对日本的遥不可及,到迎头赶上,到并驾齐驱,一直到现在的全面超越,局部追赶。中国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与之对比的是,日本,在中国崛起之后,似乎一直表现平平。

从经济增长率来说,1996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年均9.2%,日本是0.7%。日本,从开始的失去的十年,到现在的失去的二十年,眼睁睁看著中日经济体量二倍晋三,但却无可奈何,好容易碰到美国围堵中国,打算使个绊子,结果是中国没有被绊倒,反倒是各处出手,之前顾及不到的利益,一点一点全都拿回去了。加入个TPP,美国还撤了,日本自己搞,他自己都不信能搞下去。回顾之后,日本只剩惊讶,到底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呢?日本的经济已经不复当年。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台湾能占到大陆经济30%以上,一度占到45%,而那时的中国经济体量,仅仅是日本的零头。现在呢?再过个几年,日本的经济体量将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为什么表现的这么差?

下面我将讲述: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自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是个发达国家,GDP一直在4-5万亿美元之间,最近少了点,但也有三万多亿美元。人均更是在3-4万美元,收入也还算高。所以这样的国家,指望他一年来个5%、6%的增长,怕不是石乐志。

但是,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经济18万亿美元,尚且保持20年来年均2%左右增长率,日本呢,0.7%。再比如英国,也接近3万亿,也是年均2%左右的增速,德国惨点,只能保持年均1.2%。整个七国集团就义大利比日本差。1996到2016年20年年均增速0.5%。问题在于IMF预测义大利未来五年年均增速是0.8%,日本还是0.7%,真是我自岿然不动。

这也就证明一点,从大的规律上来说,日本当前经济增速慢,不够亮眼,是符合趋势的,但是表现的如此之差,IMF的预测连欧猪五国的义大利都比不过,那很明显,就是日本自己的问题了,和体量或者发展阶段没什么关系。

有人说日本今天经济增长差是因为其已经很发达了,这是以偏概全。七国集团比日本强的有五个国家,他们那个比日本落后?日本号称发达和欧猪五国的义大利一个水平,这么差劲的主要原因还是日本自己的问题。

另外说一下广场协议。很多人都把日本经济问题归结于广场协议上,但问题是当时签署广场协议的不仅仅有日本,还有英国、德国等四国,他们可都没事。而且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本出口还连续两年激增。也不能说广场协议没影响,但是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广场协议上,是对日本政客无能的洗地。毛主席说,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广场协议显然只是外因。所以我们来看看内因到底是什么。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安倍晋三头疼啊,刚一上台,就射出去三支箭,后来又补射了三支箭,好好的日本首相当成弓箭铺掌柜。但是这么多的箭头,除了军事政治我们不做讨论之外,在经济上,指向的就是仨字:拉通胀!拉通胀的目的是什么?提振消费。

结果前几年终于实现了愿望,在只不过是在加了3%的税收的基础上,没有那3%的消费税增加,日本还是通缩。又开闸放水,又是负利率,通胀就是拉不起来。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个经济模型。是当年法国重农学派奎奈研究出的这么个模型。

模型很简单,何新在其著作《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第38章)》中介绍:「在最抽象的意义上,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两个端点和两个流通进程:即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和消费)两个端点。贯通这两个短点的是两个流程:即物资流通(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金融流)。但是这两个流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物流循环中,实物在消费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却必须通过每一次循环流转而获得增益。这种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经济循环能够实现的前提,它的产生源泉,就是经济活动中创生的利润。」何新认为:「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完全赖于两大流通即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循环。」

所以两大流通必须要通畅,一旦发生梗阻(即不通畅),就会产生经济问题,严重时就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特别注意的是,两大流程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一个流程出问题,另一个流程也会受到连累。比如企业销售出了问题(物流循环梗阻),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及时还贷乃至无力还债,金融循环就会出现问题,进而转变为金融危机。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到底哪里梗阻了。其实不用分析,几乎所有所人都知道,日本通缩的成因,就是消费萎靡。

借用奎奈的模型,消费萎靡,意味著物流循环梗阻。而金融循环若想要真正的畅通无阻,就必然要求物流循环畅通。举个例子,比如说股市,一个股市如果它的内部资金是既定的,不能多(也不存在分红之类的行),那么赚钱的人一定是把赔钱的人的钱拿到了自己手里。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赚钱或者说大多数人赚钱,那就必须让股市由外部资金的流入,或者分红。而外部资金凭什么持你的股?除了经济过热导致头脑发热的时期、或者政策扶持之外,就必须要有然外部资金看得上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盈利能力或者盈利潜力。分红那就更需要盈利了。但是盈利的基础,得先卖出去东西,消费萎靡就是连东西都卖不出去,怎么可能盈利。债市更是如此。所以金融良好发展势必要求物流循环的良好发展和通畅。

所以,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糟糕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日本消费萎靡。

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射出去的几支箭有两大核心,对外日元贬值,对内拉通胀。但是通胀就是拉不起来,前几年成功过一次,还是因为消费税涨了3%,不涨价不行。怎么日本通缩这么严重?这么严重的通缩会有什么问题呢?

日本的通缩,核心问题就是消费疲软。而造成消费疲软的原因,全是日本自己作的。

当年两次金融危机过后,日本被重重的摔在地上,与之一起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股票套牢楼市崩盘之类的,一下子消费就下来了。很多人说是广场协议的原因,德国等国都签了广场协议,咋就没事?

我们都知道,民间消费疲软,政府就要帮助消费,一般像美国中国之类的国家,财政投资,低利率,把钱撒出去,用货币对冲通缩,进而形成通胀预期,同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慢慢恢复就业,进而工资、消费就慢慢恢复了,经济就逐渐好转了,然后再想办法把钱收回来就是了,一般问题不大。日本不是,钱撒了不少,工资就不上涨,就业就是不行(日本不是就业率低,而是就业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期,日本已经把最能吸收就业的行业转出去了,因为中国加大开放力度了。而基础设施在日本也已经相对完善,像中国大搞基建创造就业也行不通,而高端产业政府扶持力度不小,但是这个和普通人隔著一层,不可能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就业。

更要命的事情是,日本看似井井有条,但其实预算特别草率,花的更草率,去年年底来一笔,来年再加两三笔,一直省著花,年末一块花,美其名曰消化预算,因为这笔钱不消化完来年不给钱。很多人批评中国投资是重复投资,日本这个就算是脑残投资了吧。日本动画《青蛙军曹》就讽刺过这一行为。这么花钱,不仅对经济不利,反而有可能紊乱金融,或者使大财阀更加有机可乘,中饱私囊,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

由于错误的政策以及奇葩的实行,短期内通缩预期就有了,然后,日本政府就慌了,再来一轮,那就是之前的翻版,通缩预期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从短期,变成了长期,等到了一些政策在长期生效的时候,已经对冲不过通缩预期了。

与此同时,日本大量的投资是直接或间接拨付给了财团,财团拿到钱之后,要么金融投资,要么就实业投资,实业投资还不一定是国内,洗白之后转投国外也没准,但不管怎么说,大量资金涌入,开始还投资好的,后来是一般的,再后来就是高风险了乃至是高风险低回报,平均收益率开始出现边际递减。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投资受到大量资金冲击,导致其金融投资收益下降,特别是银行利率下降,日本人的储蓄收益变得很低,而平均收益率降低,养老金等需要避险的资金,其收益也就只能随著平均收益率降低而降低,普通人对未来预期愈发悲观,未雨绸缪之下,当前消费减少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年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表面上看是当时人的努力,但是其中坚力量仍是属于二战前的一批老人,以及其子女。那个时期日本也很穷,穷则思变,变则百事通,这种求变求新的思潮覆盖了日本,是当时日本能够经济腾飞的重要精神支柱。到了新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期,这些人或者其子女后代或者其继承人依然健在大权在握,但是他们老了,保守了,不敢变也不敢新了,既无力也无心改变老一套模式。时代不同了,模式还那套,根本跟不上时代。被封为神作的那个磨手机壳的固然了不起,问题是有几个人能靠那个吃饭?手机壳怎么跟得上大规模量产的手机?一大机器生产,立刻性价比就上去。反正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很快,就算手机壳不那么好,等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也该换新的了。所以日本大量的人才不去琢磨怎么大规模量产,提升性价比,适合新时代,反而故步自封,自诩工匠精神,然而其实不过就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罢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保证大规模机器量产的性价比,而不是小规模手工作坊。当然对于高端人士来说,还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活计养不了多少人。

跟不上时代,整体行业就不行,整体行业不行,市场就越来越小,到最后就是别说海外市场,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没市场,企业过的就不好,企业过不好,那就发不出工资。靠政府补贴送钱也就满足个基本工资,企业却不能创造价值,最后就是僵尸企业,反而成为政府负担,让大财团并购,大财团自顾尚且不暇,收购这些企业也顶多换了块牌,还是依然故我,卵用没有,还连累大企业效率。还不能倒闭,倒闭更惨,很容易连串反应,进而大规模失业,那就不可想像了。

这些企业要发工资,政府送钱,让大企业并购,反而连累大企业,大企业也得找政府要钱,如此恶性循环,政府企业是难受,员工也不舒服,看著都是晚上九点下班很努力,一点价值不创造,全是累赘,还愈演愈烈,唯一赚钱就是那帮顶层,和普通人没关系。这样的话这些资金投入导致了日本投向别的领域的资金也必然受到连累,不想受到连累,就得借债,借债多了,悲观预期更重,政府借债空间也在减小,往复到现在,辙都没有了。

经济停滞之后,就意味著阶层固化加速,到今天,日本的阶层固化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本来日本就强调资历辈分,除非功劳极大,否则难以短期内提拔,加之日本亦终身雇佣为主,这就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于不干一个样,只要别出乱子逼的自己辞职,别的什么,都是浮云。外部竞争压力还大,你会怎么办?要么现在攒钱,以备将来;要么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当下快活就完。前者影响当前短期消费行为,储蓄得多,消费就少了,后者则面临现实的窘境,比如:

房租贵。日本人口集中于几个大的都市圈,都市圈里面的房租连著涨,别看CPI不高,还通缩,房租一直通胀,更不用说房价了,东京地区的房价除了几次经济危机以外就没低过,就算你打算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光一个房租就够喝一壶,所以很多工资低的人直接住网吧,钱比房租还少,还有空调有网,除了地方小,还算舒服。然而即便如此,用于住宿的钱也依然是依据巨大的开支,严重压缩普通人的消费能力。

食品贵。这个不多解释了。日本完全可以享受更低的食品价格,如果食品价格变低,百姓的消费能力也能够释放,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并没有相关考虑,理论是国家安全,但真打起来,不知道就日本的那个粮食自给率,加之可能的潜在对手的实力,仔细思考的话,其实我感觉没什么卵用。

交通也贵,一次公交车220日元(合人民币13.6元,数据来自观察者网)。

这么多都贵,可是这都是必需品啊,这么贵的话怎么消费其他产品?

而且日本父母不像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帮衬孩子,很多80/90后买房都是父母的钱,甚至说啃老之类的群体存在。但是抛开道德观念,实际上老人积攒的钱,只靠他们往往是花不完的(除非遇到大事),而这些钱往往沉睡在银行里甚至柜子中,枕头下。我认为父母帮助孩子,本身就是将这笔死的钱转化为消费。当然不是提倡啃老,我这里也只是说父母帮助孩子的行为有利于提振短期消费。但是考虑老一辈的人年纪已大,出现大事概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老一辈人积蓄也有限,所也仅仅对短期有些积极影响,而如果是啃老等现象泛滥,长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将会侵蚀掉国家最后的消费希望。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帮一下孩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好了,工作没前途,必需的也贵,父母帮衬的也少,日本的老人倒是有钱有闲,但是消费意愿却很低。所以这批老人也指望不上。

我们先去看一下美国,特朗普上台,但是就业率明显利于希拉里啊,怎么特朗普成功了?因为这些就业,相当多的人都是替代性岗位(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等)。这些替代性岗位并非正式员工,不稳定性强,未来预期危机感强,对自身利益敏感。而这批人也就成了美国种族歧视主义的先锋和主体,因为他们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少数族裔包括黑人在内都能干,他们干了,自就得失业。

日本类似。下面摘录自观察者网的一段消息:

日本人的退休金一般分为两部分:国民年金和企业年金。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民年金入不敷出现象严重。目前,国民年金的支取年龄被一拖再拖,金额也是一降再降。很多年轻人由于担心退休后可能根本拿不到国民年金,现在已经开始拒缴年金,这也进一步导致国民年金的收支情况恶化。企业年金方面,在日本退休的时候很多人都面对一个选择:是分20年领取相对高额的企业年金,还是接受每月固定,但金额较少,可以一直领取的企业年金?——当然,能够获得企业年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2016年初的一项统计,日本目前以正式员工身份就职的人,只占全部劳动者的6成左右,也就是说,对于大约40%的日本人来说,国民年金将是他们退休后的唯一稳定收入来源。

正因为对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现在日本年轻人把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一方面他们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抚养孩子;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将来打算,留下退休后足够生活的储蓄。

现在,在日本,除了个别富豪,大众人群中,老年人被认为是真正的有钱人。这些人普遍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家藏颇丰。根据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4月28日公布的调查,虽然有超过20%的日本家庭表示,目前全无储蓄,但是50-70岁年龄层的受访者中,家庭平均储蓄却超过了10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然而,父母有钱绝不等于孩子也有钱。因为在日本,无论是赠与还是继承都要缴纳比例不低的所得税。所以说,日本年轻一代,虽然不至赤贫,但手头并不宽裕。

这段消息佐证了我上面的分析1,也证明了日本政府在提高就业、提高工资上面的无能。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一个老龄化社会会一少半是临时工,而且工资不高。理论上来说,老龄化了,年轻人少了,供给少了工资应该高啊,怎么日本是反著的?就算日本老年人还占工作岗位,能占走这么多?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日本工作岗位比年轻人还少,而且少的比年轻人减少的速度快还。

事实上老龄化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可以保障年轻人就业和相关权益的话,特别是经济活力足够,年轻人未来预期充满希望,那么老龄化的弊端可以被对冲掉。而且老年人也可以成为新的经济热点。但是日本就业保障不了,权益保障不了(过劳死最高的的国家),未来没有希望(阶层固化),老年人倒是有钱,消费意愿差,也没法帮衬孩子,还很保守,并且掌大权,那么老龄化的,就不仅仅是人口了,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

说完实物经济,再说说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方面,日本做得著怎么样呢?

当然是不怎么样,大凡有效果还用得著负利率吗。日本在货币政策上的手段已经穷尽,负利率了,没法再折腾了。前面刚说完,这么多的钱不都能到百姓手里头,大财团就先砍一刀,大银行再来一下,到百姓手里头就剩谷子皮了,前面刚说完未来预期等等问题,这不多的钱,根本无力缓解问题,在加上日本人喜欢存款,买点国债爱一下国,得,钱又回去了。

打算日元贬值,来刺激一下出口,看看能不能有效果,日元汇率日本还说了不算。2015年底,日元贬值,美国财长表示关切,之后日元老老实实涨回去。等于落空了。

也就是说,日本从金融层面,也买办法提振消费。

照理说就够惨了,安倍又加了个税,实现了CPI上涨2.7%的目标!然而不算加的税,CPI应该是负的。看似通胀了,事实却是老百姓多交了税,挤占消费其他的能力,总消费能力不升反降,需求减少更甚,通缩预期实际上加剧。

总结一下, 日本几乎手段穷尽,但就是没效果,恶性循环下来,整个国家在物流循环上就已经阻塞了,而阻塞点,就是消费。阶层固化,未来无望,生活工作压力大,预期悲观,通缩预期,有一条出现在一个社会的消费端都够喝一壶的,日本全占。连带著金融也不好,两条大路都梗阻,经济不好是自然。

而最根本就是几次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陡然加剧的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单单就收入差距来说,2002年基尼系数是0.49左右,2014年则是0.57左右,再借由再分配使之降低到0.38左右,看著很漂亮吧,收入低的年轻人根本就享受不到!享受的是老年人。贫富差距极大。年轻人享受不到政策优惠,就一直穷,远远穷于那些上流子弟。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收益,是远高于劳动收益的。富人子弟上层子弟凭借家里资源,先不说享受的教育,就单说钱生钱就已经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望尘莫及。那些普通人只能努力工作,氪命赚钱。问题是氪命比得上氪金吗?结果就是,天长日久,阶层固化。日本还是本身就是个阶层严格的国家。这种情况之下,好的了才是怪事。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加剧这一「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更大—阶层更加固化」的死循环,或者由这个死循环创生。比如一系列社会问题,什么酗酒,昼颜妻之类的,哪一个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流行的?

再加上日本社会本身就有一种「物哀美」的文化,崇尚樱花,刹那繁华,随后凋零,一种悲观无奈的氛围本就充斥著日本。本来70年代有个「日本一」精神倒很是昂扬,结果几次危机之后,日本就把它抛在脑后,又回到了起点。

所以日本社会看著彬彬有礼,光鲜夺目,其实是「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死气沉沉。

如此社会,经济能够好吗?

然而,这仅仅是日本经济差的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和某东方大国有著紧密联系。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一般感觉中国是中国,日本是日本,中国在国际市场是中低端,日本是中高端,细分市场都不一样,怎么会挤压日本?还有人感觉现在都主张内需,日本是发达国家,靠内需拉动,既然是内需拉动,国际市场作为外需影响不大的。

先说后者吧,再说前者。

我们应该先弄清一个事情,就是内需的内容。很多人一提到内需乃至有经济学家提到内需,都简单的认为是国内的居民消费,其实不是,内需是包括投资(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等)以及消费(包括个人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等等),总和是内需的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释放,并且还以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比高为指导进行一系列改革。其实是有问题的。

亨特·刘易斯在其著作《凯恩斯错在哪里》中认为,如果把企业间为了生产进行的购买行为计算在GDP中的话,那么生产的比重将大于消费的比重。虽然缺乏数据支持,但是我们可以粗略的估计来说,按照刘易斯的计算方法,生产的确会占比更大。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如果企业消费(包括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的购买原材料等行为以及日常消费)不振,仅仅依靠老百姓消费是不行的。然而企业消费能力强,又必须依靠老百姓消费能力强。

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会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生产相对过剩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只有经济危机。怎么解决呢?凯恩斯让政府来出手,但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不一定治得好;还一个办法,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去别的地方倾销商品。别的地方是哪里?最简单的,国外。

所以,我们知道了仅仅依靠内需是不够的,其结果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但是商品卖到了国外之后,企业有活力了,开工大干,国内的人手不一定够,国内的资源也不一定够,那么结果就是成本上涨。怎么办?产业转移。

所以何新在《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中指出:「中国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的话,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将越来越高。同时,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土地资源的相对狭小、人口众多、还有国内资源的稀缺这些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在中国一国经济体制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但如果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市场和资源的话……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中国也将不断的强大起来,不可遏制。」并且进一步总结:「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2

我们可以去看看问题一了。

通过刚才的讨论,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与世界接轨。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保障自身主权以及政府足以代表该国人民权益且该国政府权力行使有效的情况下,越开放的国家,一般越强,走出去越多的国家,一般越强。因为中国人口几乎等同于发达国家人口之和,且发展不平均,所以可以内部消化一些,但是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

所以中国进入世界市场越多,别的国家占据的市场就只能越少(或者说,相对于没有中国的情况来说,其市场比重变小)。

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是有限的。

1993年,时任政协委员的何新曾向高层提交了一篇论文《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篇论文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四大基本规律,其第一规律就是市场有限性规律。

我对这条规律的解释是,马克思认为,由于剥削的存在,会导致无产阶级(在今天就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其消费能力赶不上社会生产的速度。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下,消费虽然随生产力提升而在增长,但恒小于同期生产。因此,相对于生产来说,市场无法全部消化,那就意味著市场有限,(这段论证和何新先生给出的论证不同,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何新原文。)其本质是消费能力有限。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低端产业,在此之前,干这些活的是日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韩开始了产业转移,等于日韩在改革开放后产业上的第一次与中国交锋错过去了,或者说赢了(这个是错过还是胜利,完全是角度问题了,不影响结果。)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抢占多少日韩的市场么因为此时中国几乎全是低端,而日韩已经是中端为主,并向著中高端、高端迈进。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转眼来到了21世纪,中国开始发力了,低端不放手,中端拿在手,中高端在突破,高端也没放过。多角度全方位发力,占据市场速度之快令人啧舌,事实上如今西方表现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国际市场被中国占据,西方难以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其转嫁矛盾的目的。而整个西方都被挤占市场,日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造船业为例,这个行业是典型中高端行业,其中高端造船业就是典型的高端行业。按修正总吨位计算,几年前还是中日韩三分天下,近几年就已经是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按照利润计算,中国也有全球四分之一强的利润,按照订单量计算,中国名列第一,近三分之一。

再比如高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是中国国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让中国高铁秒杀世界,占了一半以上的铁路里程,且在积极的推广中,也拿下了很多订单。注意,没有中国的话,这些订单不是日本,就是欧洲的。但是中国出现之后,他们能拿到手的订单在一定时期内就会变少(至少是比例上变少),因为中国拿走了一部分。

再比如特高压,几乎全是中国标准,用中国标准,就能借此获益,西方强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定标准,而中国率先抢占了特高压标准,就意味著之后,西方再想在特高压这一块创造收益,就必须直接间接的分给中国一部分,而西方拿到手的就少了,能解决的问题也就少了。

再比如量子通讯等等黑科技就更不用提了。这还是中高端、高端,一向认为中国在中高端、高端上是有劣势的尚且如此,中国的优势之处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们要注意,中国这些年随著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产业留不住人了,但是不代表中国就会把低端产业让出去,国内可以进行产业转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自动化、个性化生产等手段让低端产业就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比如LED灯泡,一个小灯泡值不了多少钱,几十个上百个可能也不算太贵,但是我给他粘成一个漂亮的外形,价格就能贵很多。根据大数据或者直接根据客户的需求,粘出一个来,利润就上涨了。以前感觉按灯泡算什么高大上的行业,但是有了个性化需求,变出花样了,像个艺术品一样,工作感觉都升华了,利润也会上涨,这样一个低端的行业,就升级了。

当然一些污染过于严重、过于吃劳动力成本的行业,中国留不住也是早晚。但是只要能够打出一个时间差,在时间差内基本完成产业升级,那留不住就留不住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好了。

日本就比较倒霉。中国现在能利用大数据,有互联网+,日本在产业转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原有产业就地升级之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人磨一大堆手机壳等类似行业。看似精雕细琢,实则养活不了几个人。更由于此,日本产品本来就价格高,一开始仗著质量好,还有优势,但是随著中国的发展,优势就越来越少了。先是国际市场穷人不买了,中国货虽然在当年质量差点,好歹便宜啊。后来中产阶级都不买了,如今的中国货虽然便宜,但是质量也不差啊。当然,也有粗制滥造的,但是那个已经不是主流了。目前连高端市场日本都难以保证了,很快高中低市场日本都会失守,届时日本更惨。

那么日本货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特别是相对与没有中国的情况下),日本转嫁矛盾、吸收财富的能力就越来越低。而日本国内又出了一批固步自封的老人执掌企业,或者磨手机壳去了,跟不上时代,也跟不上潮流,就更不用说引领潮流了,最终就是艰难维持,乃至衰败。

所以套用何新先生的话,就是日本所拥有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只能依靠内需,结果就是「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而这个成本上升、资源稀缺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又回到了之前说的那个问题。等于又是个死循环。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日本得经济表现如此糟糕的原因。

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几次经济危机以来,日本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老龄化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富差距拉大和阶层固化,其结果就是导致普通人的生育欲望越来越低,进而导致或者加剧老龄化。由于阶层固化,上层长期得不到来自年轻人特别是来自下层新晋年轻人的新鲜血液,是日本企业日益僵化;民众受困于经济、预期等因素,短期长期消费萎靡,通缩现象及通缩预期形成;必需食品如粮价、水果蔬菜价格较高,年轻人等不到政策倾斜,老年人所得比例过大,导致日本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加重了消费萎靡;各财阀财团、政客为了自身利益对于政府拨款进行操控,扭曲了政府扶持的结果;消费萎靡、财阀干预也导致金融问题丛生。

外因则是由于中国崛起挤占了日本既有市场和未来的市场,是日本愈发受困于自身的资源、人口、土地等矛盾之中而难以寻求向世界市场转嫁。而且就算是打算用日元贬值开阔海外市场也很困难,美国不让日元贬值,安倍晋三吃豹子胆也不敢过分。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当前的问题核心和根本一直是其内部,而外部环境也不利于日本,有些学者所说的所谓日本解决自身问题还要靠中国,其实不可能。

且不说中国是否愿意,就算中国有心,也无力。中国欲崛起,就必须要世界市场,不可能给日本面子,就算是要帮衬日本,顶多和日本在一些项目上联合一下,或者开放市场,然而随著国产产品的升级,恐怕日本也不好拿走多少。在国际市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竞争为主。所以中国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帮助日本什么。

而日本国内的问题中国更是鞭长莫及。最多给点投资,买点国债(还主要是为了短期套利),还能干什么?其实中国压根就帮不了日本什么。

日本想要继续发展重塑辉煌,唯一的出路就是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和森严等级社会,要给予年轻人在现实中的希望,而不是虚拟世界的希望,只要年轻人有了希望,日本的老龄化带来的暮气沉沉就可以被对冲。改变老人掌权的企业文化,争取在几个行业上先开先河,引领潮流,再以此为基点,向其他行业扩展,想当年一样。我认为如果按照最优的情况预估的话,以日本的水平和能力,再加上借助美国全心全意的扶持,再度创造七八十年代的奇迹可能也未可知。甚至有可能在和中国一争高下。

然而现实却根本不可能。且不说等日本缓过劲来需要多少年,就算是能立刻恢复,也要先打破阶层固化吧,打破阶层固化就得让上层放血,说实话,让日本右翼向中国道歉都比让他们放血简单。美国更不可能全心全意扶持日本。所以个人感觉,顶多就是比现在好过点而已,还打算回到七八十年代,和中国较高下,当然也不是不行,梦里还是能做到的。

或者说日本选择其他手段,比如说在和中国再来一场?我相信日本不想死的话肯定不会动手。当年中国海军不行,空军不行,陆军也不行,几乎就是靠著意志作战,日本尚且打了十四年,最后还是中国胜利。如今的话,不是我恭维日本,只要中日开战,日本碰不到中国就直接本土玉碎了,要么就是喂鱼。这年头战争都是先上导弹,然后海空军,最后陆军,一波导弹日本就得半残,更何况制空制海日本无力夺取。当年和今天完全是颠倒的,中国无论是装备质量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远在日本之上,日本打算开战就算美国亲自前来帮助,都毫无胜算。再走当年侵略的老路,行不通了。多句嘴,日本折腾陆军其实没什么意义,原因也简单,等你日本用得上陆军的时候,还有必要用陆军吗?

所以唯一的药方已经有了,打破阶层固化。但是良药苦口,这个药确实太苦,吃的吃不下去,那就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了。

注1:其实这篇文章是我之前在百度贴吧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魔改版,贴吧发表的那篇文章名字是《日本没有失去的二十年吗?》观察者网的这篇消息极大程度的佐证了我的观点。贴吧文章发表于2017年3月,这片消息发表于5月。当然那篇帖子写得实在不怎么样。

注2:《反主流经济学》出版于2013年,但这篇文章发表于2000年。中国也正如何新先生所预料的一般,坚持「走出去」,不断强大,不可遏制。

PS: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和知乎

谢谢


鲜个丑了,一年前的文章发了:

未来十年增长0%?日本何以至此

近日,前世行副行长戈尔丁表示,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年均6%,日本是年均0%。准确来说,这位前世行副行长说的有些悲观了,因为IMF给出的数据是2016到2021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0.7%,而中国则是6.1%。

这些年来,我们也习惯了曾经对日本的遥不可及,到迎头赶上,到并驾齐驱,一直到现在的全面超越,局部追赶。中国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与之对比的是,日本,在中国崛起之后,似乎一直表现平平。

从经济增长率来说,1996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年均9.2%,日本是0.7%。日本,从开始的失去的十年,到现在的失去的二十年,眼睁睁看著中日经济体量二倍晋三,但却无可奈何,好容易碰到美国围堵中国,打算使个绊子,结果是中国没有被绊倒,反倒是各处出手,之前顾及不到的利益,一点一点全都拿回去了。加入个TPP,美国还撤了,日本自己搞,他自己都不信能搞下去。回顾之后,日本只剩惊讶,到底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呢?日本的经济已经不复当年。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台湾能占到大陆经济30%以上,一度占到45%,而那时的中国经济体量,仅仅是日本的零头。现在呢?再过个几年,日本的经济体量将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为什么表现的这么差?

下面我将讲述: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自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是个发达国家,GDP一直在4-5万亿美元之间,最近少了点,但也有三万多亿美元。人均更是在3-4万美元,收入也还算高。所以这样的国家,指望他一年来个5%、6%的增长,怕不是石乐志。

但是,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经济18万亿美元,尚且保持20年来年均2%左右增长率,日本呢,0.7%。再比如英国,也接近3万亿,也是年均2%左右的增速,德国惨点,只能保持年均1.2%。整个七国集团就义大利比日本差。1996到2016年20年年均增速0.5%。问题在于IMF预测义大利未来五年年均增速是0.8%,日本还是0.7%,真是我自岿然不动。

这也就证明一点,从大的规律上来说,日本当前经济增速慢,不够亮眼,是符合趋势的,但是表现的如此之差,IMF的预测连欧猪五国的义大利都比不过,那很明显,就是日本自己的问题了,和体量或者发展阶段没什么关系。

有人说日本今天经济增长差是因为其已经很发达了,这是以偏概全。七国集团比日本强的有五个国家,他们那个比日本落后?日本号称发达和欧猪五国的义大利一个水平,这么差劲的主要原因还是日本自己的问题。

另外说一下广场协议。很多人都把日本经济问题归结于广场协议上,但问题是当时签署广场协议的不仅仅有日本,还有英国、德国等四国,他们可都没事。而且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本出口还连续两年激增。也不能说广场协议没影响,但是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广场协议上,是对日本政客无能的洗地。毛主席说,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广场协议显然只是外因。所以我们来看看内因到底是什么。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安倍晋三头疼啊,刚一上台,就射出去三支箭,后来又补射了三支箭,好好的日本首相当成弓箭铺掌柜。但是这么多的箭头,除了军事政治我们不做讨论之外,在经济上,指向的就是仨字:拉通胀!拉通胀的目的是什么?提振消费。

结果前几年终于实现了愿望,在只不过是在加了3%的税收的基础上,没有那3%的消费税增加,日本还是通缩。又开闸放水,又是负利率,通胀就是拉不起来。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个经济模型。是当年法国重农学派奎奈研究出的这么个模型。

模型很简单,何新在其著作《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第38章)》中介绍:「在最抽象的意义上,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两个端点和两个流通进程:即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和消费)两个端点。贯通这两个短点的是两个流程:即物资流通(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金融流)。但是这两个流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物流循环中,实物在消费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却必须通过每一次循环流转而获得增益。这种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经济循环能够实现的前提,它的产生源泉,就是经济活动中创生的利润。」何新认为:「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完全赖于两大流通即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循环。」

所以两大流通必须要通畅,一旦发生梗阻(即不通畅),就会产生经济问题,严重时就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特别注意的是,两大流程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一个流程出问题,另一个流程也会受到连累。比如企业销售出了问题(物流循环梗阻),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及时还贷乃至无力还债,金融循环就会出现问题,进而转变为金融危机。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到底哪里梗阻了。其实不用分析,几乎所有所人都知道,日本通缩的成因,就是消费萎靡。

借用奎奈的模型,消费萎靡,意味著物流循环梗阻。而金融循环若想要真正的畅通无阻,就必然要求物流循环畅通。举个例子,比如说股市,一个股市如果它的内部资金是既定的,不能多(也不存在分红之类的行),那么赚钱的人一定是把赔钱的人的钱拿到了自己手里。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赚钱或者说大多数人赚钱,那就必须让股市由外部资金的流入,或者分红。而外部资金凭什么持你的股?除了经济过热导致头脑发热的时期、或者政策扶持之外,就必须要有然外部资金看得上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盈利能力或者盈利潜力。分红那就更需要盈利了。但是盈利的基础,得先卖出去东西,消费萎靡就是连东西都卖不出去,怎么可能盈利。债市更是如此。所以金融良好发展势必要求物流循环的良好发展和通畅。

所以,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糟糕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日本消费萎靡。

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射出去的几支箭有两大核心,对外日元贬值,对内拉通胀。但是通胀就是拉不起来,前几年成功过一次,还是因为消费税涨了3%,不涨价不行。怎么日本通缩这么严重?这么严重的通缩会有什么问题呢?

日本的通缩,核心问题就是消费疲软。而造成消费疲软的原因,全是日本自己作的。

当年两次金融危机过后,日本被重重的摔在地上,与之一起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股票套牢楼市崩盘之类的,一下子消费就下来了。很多人说是广场协议的原因,德国等国都签了广场协议,咋就没事?

我们都知道,民间消费疲软,政府就要帮助消费,一般像美国中国之类的国家,财政投资,低利率,把钱撒出去,用货币对冲通缩,进而形成通胀预期,同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慢慢恢复就业,进而工资、消费就慢慢恢复了,经济就逐渐好转了,然后再想办法把钱收回来就是了,一般问题不大。日本不是,钱撒了不少,工资就不上涨,就业就是不行(日本不是就业率低,而是就业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期,日本已经把最能吸收就业的行业转出去了,因为中国加大开放力度了。而基础设施在日本也已经相对完善,像中国大搞基建创造就业也行不通,而高端产业政府扶持力度不小,但是这个和普通人隔著一层,不可能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就业。

更要命的事情是,日本看似井井有条,但其实预算特别草率,花的更草率,去年年底来一笔,来年再加两三笔,一直省著花,年末一块花,美其名曰消化预算,因为这笔钱不消化完来年不给钱。很多人批评中国投资是重复投资,日本这个就算是脑残投资了吧。日本动画《青蛙军曹》就讽刺过这一行为。这么花钱,不仅对经济不利,反而有可能紊乱金融,或者使大财阀更加有机可乘,中饱私囊,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

由于错误的政策以及奇葩的实行,短期内通缩预期就有了,然后,日本政府就慌了,再来一轮,那就是之前的翻版,通缩预期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从短期,变成了长期,等到了一些政策在长期生效的时候,已经对冲不过通缩预期了。

与此同时,日本大量的投资是直接或间接拨付给了财团,财团拿到钱之后,要么金融投资,要么就实业投资,实业投资还不一定是国内,洗白之后转投国外也没准,但不管怎么说,大量资金涌入,开始还投资好的,后来是一般的,再后来就是高风险了乃至是高风险低回报,平均收益率开始出现边际递减。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投资受到大量资金冲击,导致其金融投资收益下降,特别是银行利率下降,日本人的储蓄收益变得很低,而平均收益率降低,养老金等需要避险的资金,其收益也就只能随著平均收益率降低而降低,普通人对未来预期愈发悲观,未雨绸缪之下,当前消费减少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年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表面上看是当时人的努力,但是其中坚力量仍是属于二战前的一批老人,以及其子女。那个时期日本也很穷,穷则思变,变则百事通,这种求变求新的思潮覆盖了日本,是当时日本能够经济腾飞的重要精神支柱。到了新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期,这些人或者其子女后代或者其继承人依然健在大权在握,但是他们老了,保守了,不敢变也不敢新了,既无力也无心改变老一套模式。时代不同了,模式还那套,根本跟不上时代。被封为神作的那个磨手机壳的固然了不起,问题是有几个人能靠那个吃饭?手机壳怎么跟得上大规模量产的手机?一大机器生产,立刻性价比就上去。反正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很快,就算手机壳不那么好,等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也该换新的了。所以日本大量的人才不去琢磨怎么大规模量产,提升性价比,适合新时代,反而故步自封,自诩工匠精神,然而其实不过就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罢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保证大规模机器量产的性价比,而不是小规模手工作坊。当然对于高端人士来说,还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活计养不了多少人。

跟不上时代,整体行业就不行,整体行业不行,市场就越来越小,到最后就是别说海外市场,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没市场,企业过的就不好,企业过不好,那就发不出工资。靠政府补贴送钱也就满足个基本工资,企业却不能创造价值,最后就是僵尸企业,反而成为政府负担,让大财团并购,大财团自顾尚且不暇,收购这些企业也顶多换了块牌,还是依然故我,卵用没有,还连累大企业效率。还不能倒闭,倒闭更惨,很容易连串反应,进而大规模失业,那就不可想像了。

这些企业要发工资,政府送钱,让大企业并购,反而连累大企业,大企业也得找政府要钱,如此恶性循环,政府企业是难受,员工也不舒服,看著都是晚上九点下班很努力,一点价值不创造,全是累赘,还愈演愈烈,唯一赚钱就是那帮顶层,和普通人没关系。这样的话这些资金投入导致了日本投向别的领域的资金也必然受到连累,不想受到连累,就得借债,借债多了,悲观预期更重,政府借债空间也在减小,往复到现在,辙都没有了。

经济停滞之后,就意味著阶层固化加速,到今天,日本的阶层固化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本来日本就强调资历辈分,除非功劳极大,否则难以短期内提拔,加之日本亦终身雇佣为主,这就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于不干一个样,只要别出乱子逼的自己辞职,别的什么,都是浮云。外部竞争压力还大,你会怎么办?要么现在攒钱,以备将来;要么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当下快活就完。前者影响当前短期消费行为,储蓄得多,消费就少了,后者则面临现实的窘境,比如:

房租贵。日本人口集中于几个大的都市圈,都市圈里面的房租连著涨,别看CPI不高,还通缩,房租一直通胀,更不用说房价了,东京地区的房价除了几次经济危机以外就没低过,就算你打算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光一个房租就够喝一壶,所以很多工资低的人直接住网吧,钱比房租还少,还有空调有网,除了地方小,还算舒服。然而即便如此,用于住宿的钱也依然是依据巨大的开支,严重压缩普通人的消费能力。

食品贵。这个不多解释了。日本完全可以享受更低的食品价格,如果食品价格变低,百姓的消费能力也能够释放,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并没有相关考虑,理论是国家安全,但真打起来,不知道就日本的那个粮食自给率,加之可能的潜在对手的实力,仔细思考的话,其实我感觉没什么卵用。

交通也贵,一次公交车220日元(合人民币13.6元,数据来自观察者网)。

这么多都贵,可是这都是必需品啊,这么贵的话怎么消费其他产品?

而且日本父母不像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帮衬孩子,很多80/90后买房都是父母的钱,甚至说啃老之类的群体存在。但是抛开道德观念,实际上老人积攒的钱,只靠他们往往是花不完的(除非遇到大事),而这些钱往往沉睡在银行里甚至柜子中,枕头下。我认为父母帮助孩子,本身就是将这笔死的钱转化为消费。当然不是提倡啃老,我这里也只是说父母帮助孩子的行为有利于提振短期消费。但是考虑老一辈的人年纪已大,出现大事概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老一辈人积蓄也有限,所也仅仅对短期有些积极影响,而如果是啃老等现象泛滥,长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将会侵蚀掉国家最后的消费希望。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帮一下孩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好了,工作没前途,必需的也贵,父母帮衬的也少,日本的老人倒是有钱有闲,但是消费意愿却很低。所以这批老人也指望不上。

我们先去看一下美国,特朗普上台,但是就业率明显利于希拉里啊,怎么特朗普成功了?因为这些就业,相当多的人都是替代性岗位(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等)。这些替代性岗位并非正式员工,不稳定性强,未来预期危机感强,对自身利益敏感。而这批人也就成了美国种族歧视主义的先锋和主体,因为他们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少数族裔包括黑人在内都能干,他们干了,自就得失业。

日本类似。下面摘录自观察者网的一段消息:

日本人的退休金一般分为两部分:国民年金和企业年金。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民年金入不敷出现象严重。目前,国民年金的支取年龄被一拖再拖,金额也是一降再降。很多年轻人由于担心退休后可能根本拿不到国民年金,现在已经开始拒缴年金,这也进一步导致国民年金的收支情况恶化。企业年金方面,在日本退休的时候很多人都面对一个选择:是分20年领取相对高额的企业年金,还是接受每月固定,但金额较少,可以一直领取的企业年金?——当然,能够获得企业年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2016年初的一项统计,日本目前以正式员工身份就职的人,只占全部劳动者的6成左右,也就是说,对于大约40%的日本人来说,国民年金将是他们退休后的唯一稳定收入来源。

正因为对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现在日本年轻人把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一方面他们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抚养孩子;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将来打算,留下退休后足够生活的储蓄。

现在,在日本,除了个别富豪,大众人群中,老年人被认为是真正的有钱人。这些人普遍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家藏颇丰。根据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4月28日公布的调查,虽然有超过20%的日本家庭表示,目前全无储蓄,但是50-70岁年龄层的受访者中,家庭平均储蓄却超过了10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然而,父母有钱绝不等于孩子也有钱。因为在日本,无论是赠与还是继承都要缴纳比例不低的所得税。所以说,日本年轻一代,虽然不至赤贫,但手头并不宽裕。

这段消息佐证了我上面的分析1,也证明了日本政府在提高就业、提高工资上面的无能。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一个老龄化社会会一少半是临时工,而且工资不高。理论上来说,老龄化了,年轻人少了,供给少了工资应该高啊,怎么日本是反著的?就算日本老年人还占工作岗位,能占走这么多?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日本工作岗位比年轻人还少,而且少的比年轻人减少的速度快还。

事实上老龄化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可以保障年轻人就业和相关权益的话,特别是经济活力足够,年轻人未来预期充满希望,那么老龄化的弊端可以被对冲掉。而且老年人也可以成为新的经济热点。但是日本就业保障不了,权益保障不了(过劳死最高的的国家),未来没有希望(阶层固化),老年人倒是有钱,消费意愿差,也没法帮衬孩子,还很保守,并且掌大权,那么老龄化的,就不仅仅是人口了,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

说完实物经济,再说说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方面,日本做得著怎么样呢?

当然是不怎么样,大凡有效果还用得著负利率吗。日本在货币政策上的手段已经穷尽,负利率了,没法再折腾了。前面刚说完,这么多的钱不都能到百姓手里头,大财团就先砍一刀,大银行再来一下,到百姓手里头就剩谷子皮了,前面刚说完未来预期等等问题,这不多的钱,根本无力缓解问题,在加上日本人喜欢存款,买点国债爱一下国,得,钱又回去了。

打算日元贬值,来刺激一下出口,看看能不能有效果,日元汇率日本还说了不算。2015年底,日元贬值,美国财长表示关切,之后日元老老实实涨回去。等于落空了。

也就是说,日本从金融层面,也买办法提振消费。

照理说就够惨了,安倍又加了个税,实现了CPI上涨2.7%的目标!然而不算加的税,CPI应该是负的。看似通胀了,事实却是老百姓多交了税,挤占消费其他的能力,总消费能力不升反降,需求减少更甚,通缩预期实际上加剧。

总结一下, 日本几乎手段穷尽,但就是没效果,恶性循环下来,整个国家在物流循环上就已经阻塞了,而阻塞点,就是消费。阶层固化,未来无望,生活工作压力大,预期悲观,通缩预期,有一条出现在一个社会的消费端都够喝一壶的,日本全占。连带著金融也不好,两条大路都梗阻,经济不好是自然。

而最根本就是几次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陡然加剧的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单单就收入差距来说,2002年基尼系数是0.49左右,2014年则是0.57左右,再借由再分配使之降低到0.38左右,看著很漂亮吧,收入低的年轻人根本就享受不到!享受的是老年人。贫富差距极大。年轻人享受不到政策优惠,就一直穷,远远穷于那些上流子弟。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收益,是远高于劳动收益的。富人子弟上层子弟凭借家里资源,先不说享受的教育,就单说钱生钱就已经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望尘莫及。那些普通人只能努力工作,氪命赚钱。问题是氪命比得上氪金吗?结果就是,天长日久,阶层固化。日本还是本身就是个阶层严格的国家。这种情况之下,好的了才是怪事。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加剧这一「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更大—阶层更加固化」的死循环,或者由这个死循环创生。比如一系列社会问题,什么酗酒,昼颜妻之类的,哪一个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流行的?

再加上日本社会本身就有一种「物哀美」的文化,崇尚樱花,刹那繁华,随后凋零,一种悲观无奈的氛围本就充斥著日本。本来70年代有个「日本一」精神倒很是昂扬,结果几次危机之后,日本就把它抛在脑后,又回到了起点。

所以日本社会看著彬彬有礼,光鲜夺目,其实是「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死气沉沉。

如此社会,经济能够好吗?

然而,这仅仅是日本经济差的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和某东方大国有著紧密联系。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一般感觉中国是中国,日本是日本,中国在国际市场是中低端,日本是中高端,细分市场都不一样,怎么会挤压日本?还有人感觉现在都主张内需,日本是发达国家,靠内需拉动,既然是内需拉动,国际市场作为外需影响不大的。

先说后者吧,再说前者。

我们应该先弄清一个事情,就是内需的内容。很多人一提到内需乃至有经济学家提到内需,都简单的认为是国内的居民消费,其实不是,内需是包括投资(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等)以及消费(包括个人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等等),总和是内需的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释放,并且还以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比高为指导进行一系列改革。其实是有问题的。

亨特·刘易斯在其著作《凯恩斯错在哪里》中认为,如果把企业间为了生产进行的购买行为计算在GDP中的话,那么生产的比重将大于消费的比重。虽然缺乏数据支持,但是我们可以粗略的估计来说,按照刘易斯的计算方法,生产的确会占比更大。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如果企业消费(包括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的购买原材料等行为以及日常消费)不振,仅仅依靠老百姓消费是不行的。然而企业消费能力强,又必须依靠老百姓消费能力强。

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会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生产相对过剩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只有经济危机。怎么解决呢?凯恩斯让政府来出手,但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不一定治得好;还一个办法,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去别的地方倾销商品。别的地方是哪里?最简单的,国外。

所以,我们知道了仅仅依靠内需是不够的,其结果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但是商品卖到了国外之后,企业有活力了,开工大干,国内的人手不一定够,国内的资源也不一定够,那么结果就是成本上涨。怎么办?产业转移。

所以何新在《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中指出:「中国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的话,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将越来越高。同时,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土地资源的相对狭小、人口众多、还有国内资源的稀缺这些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在中国一国经济体制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但如果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市场和资源的话……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中国也将不断的强大起来,不可遏制。」并且进一步总结:「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2

我们可以去看看问题一了。

通过刚才的讨论,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与世界接轨。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保障自身主权以及政府足以代表该国人民权益且该国政府权力行使有效的情况下,越开放的国家,一般越强,走出去越多的国家,一般越强。因为中国人口几乎等同于发达国家人口之和,且发展不平均,所以可以内部消化一些,但是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

所以中国进入世界市场越多,别的国家占据的市场就只能越少(或者说,相对于没有中国的情况来说,其市场比重变小)。

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是有限的。

1993年,时任政协委员的何新曾向高层提交了一篇论文《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篇论文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四大基本规律,其第一规律就是市场有限性规律。

我对这条规律的解释是,马克思认为,由于剥削的存在,会导致无产阶级(在今天就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其消费能力赶不上社会生产的速度。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下,消费虽然随生产力提升而在增长,但恒小于同期生产。因此,相对于生产来说,市场无法全部消化,那就意味著市场有限,(这段论证和何新先生给出的论证不同,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何新原文。)其本质是消费能力有限。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低端产业,在此之前,干这些活的是日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韩开始了产业转移,等于日韩在改革开放后产业上的第一次与中国交锋错过去了,或者说赢了(这个是错过还是胜利,完全是角度问题了,不影响结果。)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抢占多少日韩的市场么因为此时中国几乎全是低端,而日韩已经是中端为主,并向著中高端、高端迈进。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转眼来到了21世纪,中国开始发力了,低端不放手,中端拿在手,中高端在突破,高端也没放过。多角度全方位发力,占据市场速度之快令人啧舌,事实上如今西方表现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国际市场被中国占据,西方难以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其转嫁矛盾的目的。而整个西方都被挤占市场,日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造船业为例,这个行业是典型中高端行业,其中高端造船业就是典型的高端行业。按修正总吨位计算,几年前还是中日韩三分天下,近几年就已经是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按照利润计算,中国也有全球四分之一强的利润,按照订单量计算,中国名列第一,近三分之一。

再比如高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是中国国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让中国高铁秒杀世界,占了一半以上的铁路里程,且在积极的推广中,也拿下了很多订单。注意,没有中国的话,这些订单不是日本,就是欧洲的。但是中国出现之后,他们能拿到手的订单在一定时期内就会变少(至少是比例上变少),因为中国拿走了一部分。

再比如特高压,几乎全是中国标准,用中国标准,就能借此获益,西方强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定标准,而中国率先抢占了特高压标准,就意味著之后,西方再想在特高压这一块创造收益,就必须直接间接的分给中国一部分,而西方拿到手的就少了,能解决的问题也就少了。

再比如量子通讯等等黑科技就更不用提了。这还是中高端、高端,一向认为中国在中高端、高端上是有劣势的尚且如此,中国的优势之处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们要注意,中国这些年随著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产业留不住人了,但是不代表中国就会把低端产业让出去,国内可以进行产业转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自动化、个性化生产等手段让低端产业就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比如LED灯泡,一个小灯泡值不了多少钱,几十个上百个可能也不算太贵,但是我给他粘成一个漂亮的外形,价格就能贵很多。根据大数据或者直接根据客户的需求,粘出一个来,利润就上涨了。以前感觉按灯泡算什么高大上的行业,但是有了个性化需求,变出花样了,像个艺术品一样,工作感觉都升华了,利润也会上涨,这样一个低端的行业,就升级了。

当然一些污染过于严重、过于吃劳动力成本的行业,中国留不住也是早晚。但是只要能够打出一个时间差,在时间差内基本完成产业升级,那留不住就留不住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好了。

日本就比较倒霉。中国现在能利用大数据,有互联网+,日本在产业转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原有产业就地升级之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人磨一大堆手机壳等类似行业。看似精雕细琢,实则养活不了几个人。更由于此,日本产品本来就价格高,一开始仗著质量好,还有优势,但是随著中国的发展,优势就越来越少了。先是国际市场穷人不买了,中国货虽然在当年质量差点,好歹便宜啊。后来中产阶级都不买了,如今的中国货虽然便宜,但是质量也不差啊。当然,也有粗制滥造的,但是那个已经不是主流了。目前连高端市场日本都难以保证了,很快高中低市场日本都会失守,届时日本更惨。

那么日本货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特别是相对与没有中国的情况下),日本转嫁矛盾、吸收财富的能力就越来越低。而日本国内又出了一批固步自封的老人执掌企业,或者磨手机壳去了,跟不上时代,也跟不上潮流,就更不用说引领潮流了,最终就是艰难维持,乃至衰败。

所以套用何新先生的话,就是日本所拥有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只能依靠内需,结果就是「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而这个成本上升、资源稀缺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又回到了之前说的那个问题。等于又是个死循环。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日本得经济表现如此糟糕的原因。

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几次经济危机以来,日本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老龄化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富差距拉大和阶层固化,其结果就是导致普通人的生育欲望越来越低,进而导致或者加剧老龄化。由于阶层固化,上层长期得不到来自年轻人特别是来自下层新晋年轻人的新鲜血液,是日本企业日益僵化;民众受困于经济、预期等因素,短期长期消费萎靡,通缩现象及通缩预期形成;必需食品如粮价、水果蔬菜价格较高,年轻人等不到政策倾斜,老年人所得比例过大,导致日本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加重了消费萎靡;各财阀财团、政客为了自身利益对于政府拨款进行操控,扭曲了政府扶持的结果;消费萎靡、财阀干预也导致金融问题丛生。

外因则是由于中国崛起挤占了日本既有市场和未来的市场,是日本愈发受困于自身的资源、人口、土地等矛盾之中而难以寻求向世界市场转嫁。而且就算是打算用日元贬值开阔海外市场也很困难,美国不让日元贬值,安倍晋三吃豹子胆也不敢过分。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当前的问题核心和根本一直是其内部,而外部环境也不利于日本,有些学者所说的所谓日本解决自身问题还要靠中国,其实不可能。

且不说中国是否愿意,就算中国有心,也无力。中国欲崛起,就必须要世界市场,不可能给日本面子,就算是要帮衬日本,顶多和日本在一些项目上联合一下,或者开放市场,然而随著国产产品的升级,恐怕日本也不好拿走多少。在国际市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竞争为主。所以中国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帮助日本什么。

而日本国内的问题中国更是鞭长莫及。最多给点投资,买点国债(还主要是为了短期套利),还能干什么?其实中国压根就帮不了日本什么。

日本想要继续发展重塑辉煌,唯一的出路就是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和森严等级社会,要给予年轻人在现实中的希望,而不是虚拟世界的希望,只要年轻人有了希望,日本的老龄化带来的暮气沉沉就可以被对冲。改变老人掌权的企业文化,争取在几个行业上先开先河,引领潮流,再以此为基点,向其他行业扩展,想当年一样。我认为如果按照最优的情况预估的话,以日本的水平和能力,再加上借助美国全心全意的扶持,再度创造七八十年代的奇迹可能也未可知。甚至有可能在和中国一争高下。

然而现实却根本不可能。且不说等日本缓过劲来需要多少年,就算是能立刻恢复,也要先打破阶层固化吧,打破阶层固化就得让上层放血,说实话,让日本右翼向中国道歉都比让他们放血简单。美国更不可能全心全意扶持日本。所以个人感觉,顶多就是比现在好过点而已,还打算回到七八十年代,和中国较高下,当然也不是不行,梦里还是能做到的。

或者说日本选择其他手段,比如说在和中国再来一场?我相信日本不想死的话肯定不会动手。当年中国海军不行,空军不行,陆军也不行,几乎就是靠著意志作战,日本尚且打了十四年,最后还是中国胜利。如今的话,不是我恭维日本,只要中日开战,日本碰不到中国就直接本土玉碎了,要么就是喂鱼。这年头战争都是先上导弹,然后海空军,最后陆军,一波导弹日本就得半残,更何况制空制海日本无力夺取。当年和今天完全是颠倒的,中国无论是装备质量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远在日本之上,日本打算开战就算美国亲自前来帮助,都毫无胜算。再走当年侵略的老路,行不通了。多句嘴,日本折腾陆军其实没什么意义,原因也简单,等你日本用得上陆军的时候,还有必要用陆军吗?

所以唯一的药方已经有了,打破阶层固化。但是良药苦口,这个药确实太苦,吃的吃不下去,那就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了。

注1:其实这篇文章是我之前在百度贴吧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魔改版,贴吧发表的那篇文章名字是《日本没有失去的二十年吗?》观察者网的这篇消息极大程度的佐证了我的观点。贴吧文章发表于2017年3月,这片消息发表于5月。当然那篇帖子写得实在不怎么样。

注2:《反主流经济学》出版于2013年,但这篇文章发表于2000年。中国也正如何新先生所预料的一般,坚持「走出去」,不断强大,不可遏制。

PS: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和知乎

谢谢


因为钱不是万能的!

举个例子,一艘小鹰号航空母舰的造价大概在几十亿美金。请问,中国或者日本可不可能拿一千亿美金把航母买下来?

答案是,否!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经济只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一个因素。中国因为常年经济不行,所以才会有一种唯GDP论。仿佛只要GDP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事实上,很多问题,GDP根本帮不上忙。

譬如日本,其经济发展之所以很快,因为签了卖身契。不要说首都驻军,某个类似廉政公署的机构都被美国爸爸掌控。仔细看看它的技术,基本上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领域都不让他动。

晶元制造,大家也许不知道70年代,日本在电子产业开始与美国抗衡,其产品质优价廉,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美国的电子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晶元工业,甚至出现大量亏损。

然后:

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的结果。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美国政府认同了SIA的立场。一场美国政府主导的围绕晶元产业的产业战争,就此开始。

接著

1982年3月,美国商务部表示,将调查日本的晶元商对美国的廉价倾销。日本通产省马上下达了出口指南,要求自动减少对美出口,自动提高对美出口价格。而到了6月,美国司法部告知日本通产省,他们正在调查日本厂商用卡特尔等手段在美国市场上限制数量,提高价格。总之,无论日本厂商怎么做,美国都有借口打击。双方成立了一个高科技工作小组,于11月达成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协议》。

还没完

到了1985年春,美国晶元业相信,假如政府不迅速采取严厉措施,整个晶元业将在与日本的竞争中消亡。SIA经过激烈争论,一致同意对日本采取激烈行动。1985年6月,SIA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日本电子产品的倾销提起了诉讼,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起诉。起诉中把矛头直指日本政府。

之后呢

在一连串的压力面前,日本政府开始后退。1986年9月,两国签署了《半导体条约》。主要有以下规定:1)日本政府不仅必须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而且必须停止在其他市场的倾销(为美国占领其他市场开路)。日本厂商必须保留详细的成本记录,以确定「公平价格」。日本厂商可以高于但是不能低于「公平价格」。2)美国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

还是没把日本晶元制造给打垮,再加把力

1992年,美国晶元产业重新获得失去的市场份额,与日本同为世界最大的晶元出口国。同时,在日本市场20%的目标得以实现。1993年,美国取代日本再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晶元出口国。1994年,为了摆脱美国加在日本晶元业身上的枷锁,在条约即将到期时,日本贸易大臣抢先宣布这个条约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美国却宣布延长这个条约,最后则是在原条约基础上签署了新的条约。

最后的结果是

这场产业战争,从议题,到时间,到方式,全都由美国确定。美国还利用市场武器,大量培植对手的对手。在90年代中后期,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晶元和电子产品,开始大规模涌进美国和世界市场,对日本构成全面挑战。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电子零配件价格飙升,不得不将零配件生产转移到海外。日本财团内部的传统产业链就此断裂,日本电子产业作为整体从此风光不再。再后来,漫长的经济衰退,使得日本的电子产业江河日下。进入21世纪,不仅晶元产业,日本整个高科技产业都被美国远远抛在后面。索尼、三洋等都在亏损中挣扎求生存。

很多人都奇怪为啥日本九十年代那么多资产泡沫,为啥不用这些钱发展高科技呢?因为美国爸爸不让啊!你建房子,造手表,造洗衣机,美国爸爸不管随便!可是这些东西的增长空间就那么大,饱和了就无法增长了。一本万利的晶元业,倒是有极大增长空间,可是不让你发展。所以资本就只能空转。

美国跟日本在晶元业上搞了那么多条款,简单地说就是两条。

第一,你的晶元要卖得更贵。

第二,你不能给晶元业投钱。

因为日本没有独立性,所以晶元定价自己说了不算,导致财报不好看。于是散户不看好,不投资。同时,政府机构还不允许投钱。你说什么企业经得住这个折腾?

更雪上加冰的是,美国还扶持了韩国和台湾。当然其实也不能算扶持,只是不对其进行制裁和限制。于是日本的晶元制造的市场份额又被台湾和韩国给抢走,彻底回天无力了。

你问我为什么美国肯放心韩国和台湾?其实也没有那么放心,只是相比于日本,这两个地区和国家大概更加不成气候。

日本晶元制造被美国折腾得每况愈下,与此同时资产泡沫开始越吹越大,最终破裂。

看看美国对华为还有对中国2025的打击,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美国一系列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学霸禁止学生补课上自习。国家都是自私的,无可厚非。只是大家还是要看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补课上自习,你只能用这些时间去消遣,也就是资本会不可避免地空转。当你愉快地玩耍几年以后,高考总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学霸再次晋级进京开始征服星辰大海,你只能拿著高中文凭面对一切要求本科学历的工作望而却步。

我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好,道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世界霸主只能有一个,霸主是全面占据优势的。日本的先天不足也即是独立性丧失,在平时没有大毛病,一旦威胁到霸主,这个弱点就会被放大,成为致命伤害。最终是连老二都没得作。

苏联的原罪是意识形态僵化,海运受制于人,以及经济体系不兼容。

中国的原罪是,起步晚,处于产业链下游,创新不足,还有意识形态有些不合群。不确定中国是否能克服自身缺点。有句话说得好,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中国麻烦的地方就在于,要么第一,要么就不如鸡,没有中间地带。身为大国,有些时候就是躲不过的。叫了爸爸以后,最多混成俄罗斯那个样子,这已经是极限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