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会带来哪些变化?

总体方案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为达到这些目标,总体方案提出了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这五大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安排。专家认为,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

焦点访谈深入解读:海南自贸港 未来扮演什么角色??

finance.sina.com.cn图标


香港从历史来看能发展起来的独特性在于——政治上去国家化,经济上低税收加自由贸易港,人才上能全球吸纳精英,法律上则无缝衔接英美,资金完全自由流动,健全的金融机制与低监管…

海南这些年的改革完全是添油战术,搞一波改革,炒一下地皮,发现不行,于是在原基础上稍微放大些再一波改革,于是又炒一回地皮,一会旅游,一会赛马,一会自由港…没个定性,又不能像上海深圳那样吸引高端人才,来的不是炒房的,就是养老的,连本地精英都留不住,除了房地产火箭般上升,其他基本是原地踏步式的循环,我想这些都是大家不看好的原因,就以海南施行免税品政策来说,一开始3000块,发现不行,改为十万,如果还是不行呢?是不是下次改20万?

问题其实不在於单一数额的高低,而在于你最后想成为什么——想当潘金莲你就得敢开窗户,想做小猪你就得精通时间管理——总之你得全方位综合真改革,而有些改革是要涉及变动本质层面的一些东西,如果你不敢动,只敢蹭来蹭去的,那不管你PPT做得多好,最后效果只会是东施效颦。


海南要是能成为下一个香港,我就把手机吃了,一口可乐都不喝,直接吞。


大胆猜测,海南自贸港不是为外资准备的,而是为国内龙头企业走向世界而准备的,这点作用刚好和香港相反。

大家都把海南这次的自贸港对标香港,认为海南的开放可以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投资,我认为在目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大背景底下,表面上看是吸引外资,实质是要做强中国制造。

首先,国际大环境的趋势就是要「脱钩」,各国的贸易保护趋势短期内无法逆转,因此你要想通过自贸港来吸引大量外资,我认为是不现实的,这个背景和当年香港发家期底下的国际贸易大融合背景有很大区别。

第二,中国的目前发展的瓶颈就是中等收入陷进,2019年中国已经进入人均GDP一万美金的大门,世界上能从1万美金进一步跨越到2万美金门槛的国家就寥寥几个而已,像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用几十年的高研发费用,才将自己国家发展到2万美金的水平,但也只是被称为「发达国家守门员」,你就知道这个门槛是有多难跨越。

中国要跨越这个阶层,就必定要产业升级,用更高的产业地位来赚取更多利润,华为就是这个的代表,华为制定了5G标准,那所有人都要为这个标准买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一定要限制这种情况出现,不然这些国家的产业利润会被迅速压缩,中国人均收入会继续快速提升。

因此要扶持更多的华为这类企业,中国就面临一个技术引进与产品出口的矛盾,现在的企业都是国际化分工,很多技术和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你进口零部件要收一部分税,出口整体产品又要交一部分税,你引入外国人才,要交25%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一回,即使有各种税收补贴,你产品的价格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也不有利于企业引入国际人才。而且你出口退税,还会面临其他国家反倾销的指控,到时更得不偿失

第三,为什么要选择海南,我认为是因为海南的开放可以减少国际分工对于目前国内产业的冲击。说实话,目前国内很多产业,是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如果完全放开,国际产品可以短期内通过边际成本的优势,在国内把相关产业弄垮,然后垄断市场后再大幅操控市场价格。以巴西为例,巴西当年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但是巴西没有发展自己的产业基础,都是做别人的加工配套,最后这些产业公司在国际竞争中逐渐被外国资本控制,最后就只能发展一些低端产业链环节,国家也一直在发展中国家中徘徊。

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岛,既可以实现引入外国技术与产品,又可以保证这些技术和产品不会冲击现有国内产业,造成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和失业出现。

总结下来,海南是国家给各个行业龙头企业准备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企业低成本引入国外人才和技术,再整合成中国产品出口全世界,赚取全世界的利润。通过这个平台,国家希望更多的「华为」出现,抢占世界高利润的产业环节,最终在2035年左右,实现中国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目标,到那天,虽然人均差距还比较大,但中国的GDP总量就可以达到2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019年约21万亿美元),这个道路任重道远。


资本从不宠溺巨婴,只尊重强者。

海南的消息一传来市场便是沸腾的,但在说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了:

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无可替代的呢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起起伏伏在人类历史进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所谓历史观教导我们都是这样或那样的道理,从小到大世人给我们贯彻的观点就是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或人是无可替代的,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但不总是这样的。

替代香港的背景

香港的乱象让身处大陆的我们侧目,这些年的香港与我们貌合神离的样我们也是清楚的,但素来雷厉风行的我们在香港问题上却往往显得有太多掣肘,因为这个地方带来的东西太多,而过往它在特殊时期的地位也很高,香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复杂的,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利益和力量的博弈。

互联网总是弥漫著一种掀桌子的言论,彷佛有什么问题都只是靠硬碰硬就可以解决的,但往往这种言论是极其不成熟的,就连懂王川普在处理中美贸易关系的问题也只是想著尽可能通过各项办法去获取利益,他也从未想过掀桌子。

用餐桌用餐来比喻吧,我们一大家子人和对方一大家子人同时在一个餐桌上用餐,无疑桌子上的食物是我们大家都想要的,而这时候对于所有人来讲就是如何分的问题,这个问题里我们想的当然是:最好能把对方给踢出这个桌子或者自己多占一点。

而在香港这个餐桌上我们无疑是有力量的群体,其余涉及到的便是美国英国以及香港自身的势力。

我们想的从来都是如何抓到更大利益而不是如何掀桌子,因为掀桌子其实就是损人又损己,为了打击别人的目的去损害我们自己利益的行为说实话是著实不智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香港已经明显不太听话了,继续在香港问题纠缠下去对我们利益的影响程度也未可知,这时候选择在原有的既定局面下的博弈就显得更为困难。

国家考量

所以在去年全国范围内就掀起过关于我们内地到底有那些城市是可以替换到香港地位的这个问题的讨论。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看看我们能不能另起炉灶找个替代品,这样的话香港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毕竟可选择多了,香港自然也就傲娇不起来了。

不同于民间这类似玩笑的讨论,上层的考量远比我们充足,他们的目光说实话也更深邃 。

但很多事情确实是可以被引导却无法被决定的。

深圳是曾经的经济特区,也是如今「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上海是曾经的小渔村,也是如今的东方魔都,国家舞台上的东方明珠。

但当时我们建立了多少了个经济特区,我们开放了多少个港口,为什么现在只有深圳和上海走出来了呢?

你以为的事实:

是我们给了政策这两城市才发展起来的。

残酷的事实是:

是这俩城市在政策支持下自己闯出来的。

这两座城市确实是被中国历史进程发展中选出来的城市,但历史终究只是赋予所有人平等的机会,而谁能抓住机会,谁才能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为什么拥有同样地位的澳门没有发展起来,香港却发展起来了,难道就真的就只是我们单纯的政策支持?

别逗了,香港在回归之前自身的发展才是决定它地位的关键。

我们当年不是选择太多,而是没有选择。

香港一直对我们很重要,比段子手想像中要重要的多。

香港确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即使它再差,在过去几十年的地位也是很稳固的。

我们确实可以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去引导资金的流向,但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政策是远远达不到引导国际资金的,而这些资金往往也都是逐利的。

我们可以从原油宝事件就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机构的弊端,在过往几十年间依靠著垄断地位和行政手段的银行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说白了无非就是靠著父母的窝里横,在家里凭借著垄断地位为所欲为肆意敛财,但这些窝里横的熊孩子能拿到外面吗?

外面的世界才不管是你是谁家孩子,资本从来只认强者不认巨婴。

海南的潜力吹了太多年了,但成效在哪里?除了高涨后的房价和坑爹的旅游海南还有什么可以拿到国际上为之称道的东西嘛?

没有兑换的潜力就只是潜力,进步空间大从另一种角度就是差。

吹风海南建设下一个香港的故事我们在过往的几十年已经出现无数遍了,但这些所谓的吹风换来了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的国际资本宁可绕路也要直奔香港、台湾?

为什么海南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依然换不来资本的亲昵?

说实话海南的旅游真有想像中那么有吸引力吗?海南三亚所谓的海滨景色就国内而言还显得可贵但放眼周边国家算得了什么?去过三亚和去过东南亚国家的人的体会是一样的吗?

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旅游业不比海南的旅游更规范更好玩,而我们成天叫嚣著的旅游业杀熟问题的情况下究竟是海南这些自己人坑游客狠还是外国坑游客狠?

而这些年我们吹嘘建设的海南除了房价被北下资金们炒的火热和这些原本已有吃老本的自然资源外还有是什么令人称道的吗?

过去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房地产的神话造成的最恶劣的影响莫过于让人心学坏了,让老实人受伤了,现在大家都明白政策的风代表著的是什么了。

而这些政策引领的区域发展无疑最后又会让当地政府用地产拿走,所以有远见的人在看到这些政策的时内心想到都只会是炒房。

当明白房子最终会拿走这些勤劳人民创造的财富后,那么还有哪些资本是愿意奋斗的呢,而这些思想一旦成为共识,谁会愿意做发展技术的老实人呢?

区域挣钱是不能太容易的,太容易挣钱而形成的产业会严重阻碍其他真正有竞争力有活力的企业发展的。

山西守著煤矿造就了煤老板的传奇,但喧嚣过后给山西人民带来了什么?沙特守著石油造就了中东富豪人傻钱多的称号,但除了石油之外他们还剩下什么?

海南守著宝地,没有香港的命却已经却已经犯上了香港病了。

我们的政策可以决定国内资金的流向,但终究海南想成就下一个香港是要取到国际资金承认的。

所幸国家是有远见的且务实的,而我们自己也是很清楚自身问题的,所以在制定政策之初我们定的时间是2035年,这是一个长远之计,也是一段更艰辛的道路。

当下的海南从某种意义上只能被当作是一种震慑某些地区的警告,但从现实来看,不具备任何实质威胁。

这些消息或会成为炒作的机会,但绝不会成为改变事情的措施。

请关注 @曹多鱼 以及微信公众号「多鱼说」


在6月1日发布了最新的关于海南的顶层设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因为这一次建造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事情,恰逢在香港事情之后,这使得很多人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跟替代香港做了一番联想。

其实这个思路大体上是没有错。

先不说海南最后究竟能不能实现替代香港的这个目标,但至少能给香港施加一些压力,多一些内部竞争,也算是好事。

不过问题在于,海南这个长期一直被政策扶持的地方,为何最近这30多年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是因为政策不到位吗?肯定不是,最近这些年政策上对于海南的扶持已经算很大。

如果不是政策不到位,那么如果我们想把海南建设为一个整体的自由贸易港,难度在哪?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还要想一想,即使海南的发展面临著诸多难题。但我们仍然必须要发展好海南的最关键因素。

这并非只是为了替代香港,海南在我国的全盘战略里,有著更加特殊的战略意义,这绝非只是为了给香港竖立一个新的竞争对手,那么简单。

本文会就此做一个详细分析。

(1)海南的发展历史

从海南建省以后,其实国家对于海南的政策扶持并不少。

海南是1988年才正式建省,在那之前一直率属于广东省。

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后,首先迎来了第一波「海南热」。

当时恰逢国内开放时期,海南热就趁著开放的东风,大肆炒作起来。

90年代有过一波著名的海南房地产泡沫,是当时刚开放的中国第一次尝到了资本炒作的苦果。

1988年的时候,海南的房价是1350元/平,但到了1993年海南房价就暴涨到了7500元/平,甚至有的楼盘都上万/平。

要知道,这是1993年时候的物价,当时全国人均年收入也就是3371元。

当时全国大量资本涌入海南炒作房价,海南也一度被视为财富暴富的梦想之地。

然而资本的炒作泡沫终归还是有泡沫一天。

在1994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超过200亿资金抽离海南,这使得海南当时高达1.3万家房地产企业,瞬间倒闭了95%。

当时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

同时海南房地产泡沫也给当时中国刚刚初建立的金融体系遭受了巨大冲击。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不少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到60%以上,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

并且,当时海南发展银行作为海南本土银行,也在这场房地产泡沫里最终轰然倒闭,成为了在2019年之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倒闭的银行。

海南是一直到2006年,才总算把1993年房地产泡沫所积压的大量商品房给处置完毕。

不过,没过几年,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被提了出来。

于是,海南房地产也就开始了第二轮炒作。

不过,海南房地产的第二轮炒作,是跟著全国房地产炒作一起的,所以目前还没有经历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过程。

只是我们从海南过去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看。

海南的政策扶持并不少,在2009年国际旅游岛提出后,海南当时也早就提出了免税岛的概念,只不过当时的免税额度是3万,这一次的自由贸易港里把这个免税额度提高到了10万。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海南的发展,其实也很难用出色来形容。

除了炒作房地产之外,海南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游业。

但就以海南最拿手的旅游业来说。

2019年,海南接待入境游客143万,占全国接待总数1%。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旅游岛,通常接待入境游客的规模都在1000万以上的级别。

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了10年,全年接待的9000万游客里,99%仍然还是国内游客,只有那么1%是国外游客。

这使得海南这个国际旅游岛,实际上还是国内旅游岛。

如果连海南最大的优点旅游业,都在国际上发展不起来。

那么要在海南从无到有去发展金融业,甚至还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来取代香港,那难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这主要根源在于,海南自身的问题。

(2)海南自身的问题

海南过去这些年,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我觉得原因有这么几个。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海南自身的国际旅游岛都发展不起来,就更别说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了。

首先一个是交通问题。

相比香港到深圳只是分分钟的事情,海南要到广东其实还是挺麻烦的。

海南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直达广东的陆路。

当前虽然有直达海口的铁路,但这个铁路实际上是通过摆渡过去的。

当前通往海口的铁路。

这个运输效率自然不是太高。

所以目前来说,海南的交通仍然主要靠海运跟航运。

缺乏陆运的支持,也就意味著海南跟陆地的联系就不那么紧密和方便。

这就使得海南的发展,缺乏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没有广阔的经济辐射带。

上海和深圳,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上海背后所倚靠的是长三角经济区,深圳所倚靠的是珠三角经济区。

而这两个经济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广阔经济带,有著庞大产业群支撑起来的经济辐射带。

这使得上海和深圳的港口吞吐量,才能依托于巨大的经济辐射带而发展起来。

但海南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缺乏跟陆地的紧密联系,就自然得不到这样的经济辐射带支撑。

再加上海南虽然靠近广东,但海南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东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一直并不怎样。

那么正常来说,一个贸易港口想要发展起来,如果没有经济辐射带的产业群支撑,那么就必须要依靠自身岛屿内部的产业链来支撑贸易。

但是这就涉及到海南自身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海南自身的环境并不是太好。

海南的整体面积跟台湾差不多。

但海南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实际可居住面积并不算多,这使得海南的人口一直比较少。

目前海南全省人口也才900多万,跟一个正常省会城市差不多。

再加上海南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只发展旅游业,不发展工业,这使得海南的产业过於单一。

这种过於单一的产业,注定支撑不起一个贸易大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人才。

其实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人才是很关键的。

海南的人才过于缺乏,这使得海南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开放远见,和战略执行能力。

所以,海南想要发展起来,不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是不行的。

那么破局海南发展的难题,我认为还是有几个可行的办法。

(3)海南的破局方向

海南自身的问题导致,不管我们给海南诸如国际旅游岛,还是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支持,不解决这些问题,海南很难落实我们给予他的战略目标。

那么实际上,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发展海南,其实最关键不在于海南,而在于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就是海南对面的广东区域,以湛江市为中心的一块半岛地形。

雷州半岛其实自身地理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在地理上它处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为全国三大半岛之一。

我国三大半岛分别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相比山东半岛的青岛市,雷州半岛的湛江市和雷州市,名气远远不如。

可能我们知道湛江,更主要因为满大街的「湛江生蚝」。

但其实湛江市本身的地理环境并不差。

雷州半岛有优越的平原地形和深水港。

比如湛江市就拥有跟青岛一样的顶级深水港。

但因为种种原因,雷州半岛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其实如果想要把海南经济发展起来,雷州半岛就必须先发展起来。

反过来说,如果雷州半岛经济发展起来,海南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如上面所说,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想要发展起来,首先需要背靠著一个发达的经济辐射带。

海南距离珠三角三角区太远,这使得海南背靠的雷州半岛不先发展起来,那么发展海南就只是一个空谈。

并且,实际上要发展雷州半岛的经济,其实比发展海南经济要简单得多。

这种情况下,如果连雷州半岛都发展不起来,那么发展海南就更只是一个空谈。

所以想要破局海南困境,首先需要发展雷州半岛。

其实发展雷州半岛有著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雷州半岛是我国最南端的半岛,也是我们面向南海的一个最主要门户。

相比海南孤悬海外,雷州半岛是背靠广阔陆地,有著极大的战略纵深。

过往雷州半岛之所以没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我们重心一直在珠三角经济区,或者说珠三角经济区的资金虹吸效应太强。

另外一方面来说是以往的交通也确实不太方便一些。

不过近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有在重视,像现在湛江到广东的高铁也通车了。

其实如果雷州半岛发展起来,首先就可以解决广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为广东经济大都集中在东部,而西部地区经济严重落后于东部地区。

如果雷州半岛能发展起来,那么将可以辐射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地区,战略意义其实很大。

不过如果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起来,那么就要解决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的陆运通航问题。

海南和雷州半岛的琼州海峡,实际长度其实不算太长。

然而琼州海峡有著极其复杂多变的海流问题,并且深度达100米。

这使得琼州海峡如果想要建立跨海大桥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这个难度甚至在港珠澳大桥之上。

其实琼州海峡建立跨海大桥的事情,上面一直有在考虑。

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后,也增强了人们对于建成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信心。

不过问题主要还在于钱。

难度是一回事,值不值砸那么多钱又是另外一回事。

相比港珠澳大桥来说,现阶段的海南和雷州半岛,都还不具备发达经济地区的特征,这使得在这个地方建立跨海大桥值不值得,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正如我们几十年前的一句口号一样「要想富,先通路」。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如果你路都不通,这个经济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

但确实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是施工难度太大,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个施工方案上报给发改委,大桥跨海部分长度约26.3公里,总投资约1400多亿元。

这个工程目前还在论证阶段,并未开工建设。

相比之下,琼州海峡的海底隧道方案反而有可能先实施。

只不过不管跨海大桥,还是海底隧道,其实都已经规划了差不多有20年了,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动工迹象。

这样一个动辄要上千亿的巨额投资,国家想要砸下去,也是得做好战略取舍。

更重要的是,其实雷州半岛经济现在都还没有发展起来,这种情况下建设跨海大桥还有得为时尚早。

按照正常的战略规划,至少背靠大陆的雷州半岛经济得先能发展起来,这样建设跨海大桥的可行性就会大很多。

说白了,雷州半岛得先跟上面证明自己有被扶起来的实力,上面才能下定决心去投巨资在这里发展。

这一点,对于海南来说也是一样的。

我估计,如果雷州半岛的GDP只要能够翻一倍,估计国家就会开始建设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了。

所以其实,海南能不能发展起来,并不是几个政策扶持,就能够实现的,更主要还在于解决现实中桎梏海南发展的这几个大难题。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所以我认为当前想要把海南搞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难度还太大,也不是太现实,还不如先一步一步来,把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起来。

只要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起来,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也就随之能够建设起来,那么到时候海南的经济自然而然也就发展起来了。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4)发展海南的战略意义

海南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但实际上海南的发展又面临极其广阔的前景。

更重要的是,海南的发展,对于我国全盘战略来说,也是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这次自由贸易港的提出,虽然最后效果可能也不一定太好,但我们之所以提出来,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表明我们要发展海南这块区域的态度和战略目标。

海南是我国面向南海的最大门户和基地。

大家也知道南海是事关我们未来100年国运的重要关键。

南海有著极其广阔的面积以及充满潜力的资源。

当前围绕著南海问题,也是红蓝之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国隔三差五的就在南海挑事,耀武扬威。

这本身都是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海也涉及到我国跟周边几个国家,比如越南、菲律宾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想要破解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我们需要一个繁荣的南海。

一个繁荣的南海,能够给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只有这样巨大的利益,才能让周边国家消解对于我们的一些发难。

说白了,我们需要用利益把南海周边国家绑上自己的经济马车上。

而想要实现这一点,一个繁荣的海南,就是实现繁荣的南海的重要关键。

从海南的战略地位来说,当前进来我国的货运和石油60%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而这些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大都是直奔香港、深圳、或者前往上海、青岛等地方。

很少朝海南去的。

为啥?因为海南没有工业,海南背靠的雷州半岛也没有什么工业产业群。

所以这些贸易船只就不会往这些地方去。

但实际上,国际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后,直接到海南,或者直接去雷州半岛,会比到深圳要近很多。

如果雷州半岛的经济能够发展起来,那么实际上也就意味著我们能够多出一个分流进入我国的巨大贸易支流。

只有这个贸易支流建立起来,那么可以直接带动海南的繁荣,乃至带动整个南海的繁荣。

包括海南边上的越南,也可以从中受益。

所以,发展海南,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要取代香港,因为说实话海南当前的条件要取代香港基本是不太可能。

但海南其实本来就没必要取代香港,海南有自身的优势和定位,海南完全可以依托于雷州半岛,发展出一个新的集合贸易港口+产业集群的经济辐射带。

如果海南-雷州半岛这个经济辐射带能发展起来,要成为下一个长三角和珠三角难度是比较大,但至少赶上山东半岛,我觉得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而一个繁荣的海南,可以让我们在南海上有更无可争议的实际话语权,某种程度也能缓和我们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并且一个繁荣的海南-雷州半岛经济圈,某种程度还能带动广东西部和广西的经济,给我国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量区域。

这实际上才是我们需要发展海南,也是为什么这次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样一个远期战略规划,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并且这样的战略规划最后能不能实现,其实最重要还是得看执行的人。

当年刚开放的时候,其实我国的经济特区规划了很多个。

但最后也只有深圳闯出来了。

所以规划是一方面,执行也是另外一方面。

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执行的人有没有闯的精神,要敢闯敢拼。

海南和雷州半岛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才,而且是一大批这样的人才。

本文作者 @星相大白

关于我更多的分析文章,大家可以关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查阅。


中国的深圳特区成功之后,中国各种概念性特区层出不穷,而深圳特区本身其实已经去特区化了。

而所有的各种新的特区开发区,除了给官员提供政绩之外基本上都是一事无成。除开深圳之外,特区开发区基本都没有体现出任何特区或者制度的优势,能做出成绩的都是大量投资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中国的五个特区,除了深圳基本都失败了,而且有的特区还起了很不好的一个结果。除开五个特区,还有一堆的新区,什么浦东两江之类的,这个倒是做了不少成绩,不过跟外部资源注入有关,自己的制度优势的发展并不是很突出。不仅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想复制深圳,越南,朝鲜,印度,很多国家都搞了什么经济特区,最终的结果都是很悲剧。

中国要发展自己关键是做好自己的工业化,做好自己的产业发展,不要以为搞个圈圈就能奇迹般的变出一座城市。深圳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经验,是香港的资金技术输入的结果,更是全国的各种资源倾斜的一个结果,更是深圳当年很多特殊的做法,比如骗取出口退税,炒外汇,走私,甚至当地连人民币都不收,是这样的特点才吸收了当年的一大帮人才和资源,最终发展起来,这种经验不可复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由贸易」能总结的。

海南的各种大饼,从1988年开始了,当年的海南特区去了一堆人,最终的结果很悲剧,潘石屹是那群人里极少数从房地产困局里跑出来的幸运儿。现在又多次画大饼,最终的结果一定也是很悲剧的。

海南正确的思路是把香港的自由行购物给先取代了,这个是立马就可以完成的,香港的购物舒适度跟海南没得比,现在大陆人也不敢去也不想去,这个免税商店的发展,先把这个业务取代过来就行。至于其他的什么金融物流之类的,海南就不要多想了。


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20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人们将注意力再次聚焦海南。

汹涌的南海波涛之上,几代人命运颠簸,「改革开放」并非顺水行舟,昔日荒芜海岛随著世事人力沉浮。几经风雨,今日的海南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回首近四十年的海南发展史,海南依旧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任重道远的海南,既要「谋势」,更要「做活」。


什么是自由贸易实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棋眼是「自由」。按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设想,海南对标的是台湾,用20年达到台湾的GDP水平。这一目标极大鼓舞了当时海南上下。和其他特区一样,万事开头难,首先难在「第一桶金」。海南的「第一桶金」梦碎「倒卖汽车事件」,行政区负责人雷宇因此被撤职。

1988年,刚刚建省办特区的海南,又一头栽到了「洋浦风波」里。当年5月,海南省政府和日资的香港熊谷组公司签订协议,以每亩地2000元的价格把洋浦交给后者整体开发。洋浦开发参照的就是「自由港」模式,行政管辖权归海南,其他一切归外资公司。几位政协委员在洋浦开发区调查后,马上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公布了一份「洋浦调查报告」,批评海南把洋浦「贱卖」给日本人,堪比清政府。洋浦开发计划自此停滞。

因此,什么是自由港,什么是自由贸易实验区,海南最有发言权,但也最没有发言权。改革开放之前,海南开发原则是「屯垦戍边」。一是要「突破北纬17度」,在本不适合生长橡胶的北纬17度地区,大规模种植这种工业原料。

未开发的海南,酷热湿溽,瘴气入骨,半军事化的「橡胶大会战」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促生了对海南影响深远的「农垦」。「农垦」是高度集体化、计划型的垦殖系统,这个自成一家的庞大集团,长期分离于地方政府,导致「貌合神离」的体制性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作为边疆,海南面临著更多的安全威胁。越南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沿海产业都向中部山区转移。整个海岛一直处在「闭关锁岛」「备战备荒」的紧张状态之中。而且,海南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一直十分薄弱,就在1984年春晚《请到天涯海角来》中的歌词「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唱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海口市内还没有一个红绿灯。交通不便,交流不畅,也令海南人信奉「保守主义」。

所以,对自由的理解,海南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长期偏安一隅的客观条件限制。改革开放之初,海南当地的干部教育水平都比较低,组织现代化生产的经验都比较不足。从1980年开始,海南发展问题先是被提到了最高级别的会议上,然后是大批外来干部「入琼」。

「入琼」带来了开放搞活的气氛,也导致了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的团结问题。而外来干部的「急先锋」思想,也频惹上下非议——海南领导层更迭频繁,战略概念也是层出不穷——有人统计过,海南的头上共有48个概念岛之名。连海口市的计程车司机开口聊天,都是首先把矛头指向「走马灯」式的领导层。

海岛经济的繁荣

1983年,海南确立了发展农业、林业、橡胶和工业的方针。当时的海南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省。经历了「汽车事件」「洋浦风波」,加上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屡遭重创的海南命运多舛。人人稳字当头,海南的定位一时游离不定。

1996年,海南正式提出「一省两地」(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一工、农、旅游并举的思路,意在使海南走出房地产泡沫的阴影。

海南的农业作物主要是橡胶。农垦成立公司,从事业化向企业化转轨。橡胶集团的成立涉及了农垦改革的核心问题:企业产权、法人治理、政企分开。2005年,成立海胶公司承接农垦的橡胶资产,2011年历经曲折后在上交所上市。

海南石碌有铁矿,东部有钛矿,莺歌海则有盐场。20世纪90年代后又引进了化肥厂和炼油厂。2003年,「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战略正式提出。2006年,海南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重要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虽然海南人对工业项目的污染性十分警惕,但也不得不承认,海南今日的GDP依然严重依赖重工业的产出。

不过,就农业和工业而言,海南的发展阻力并不小。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橡胶最初不敢开放市场。工业原材料也严格按照计划「生产分配」。计划体制下的「积重难返」,以及如影随形的部门「管辖权」范围,都令人挠头。

2009年,海南迎来了新的战略定位,「国际旅游岛」。从1950年开始,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到达三亚,并提出建设旅游景区的想法。但最实际的问题是,各个风景区建旅馆、酒店,连电话线等琐碎事宜,都分属不同的组织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困扰著海南的三大产业发展。

这也是1986年21名日本专家代表团提交海南办特区方案之后,被认为「保守」的原因。1988年,中国社科院专家组下海南,在日本专家的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蓝图。这份最终停留在案头的方案,在今天来看并不「过时」。

「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提出之后,海南的房地产热再度应声而起。海南的18万亩土地,由13个房地产大鳄把持。某地产商的一位项目经理说,海南沿海岸向内纵深1公里地块,已经没有地了。为了防止新一轮的泡沫漫溢,2018年「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刚一提出,海南就严格实现了「双限」:限价、限购。

接下来的严峻问题是,单靠旅游产业的自身产值,能不能做成一个省的经济支柱?

对标香港和新加坡,迈向自由贸易港

海南到底集中精力做哪一个产业,哪一个产业能给海南带来优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以前的海南人并没拿出一个「共识」。「快钱」赚不得虽然是一个「共识」,但只是前车之鉴。就像要建基础设施,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提法已经在官网的页面上消失。一边坚持增强交通的便利度,一边坚持海南岛的特色是「岛」——和大陆连通了就不是岛。也有不少人不愿意借此引进「新海南人」,人多意味著资源消耗大,环境差。

而基础设施的缺乏,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工农业原料运输成本高昂不说,蔬菜水果的价格也不便宜。虽然游客们可以靠飞机进出,但陆路交通更利于带动周边的近距离旅游。2018年年初因大雾导致的27小时堵车,足以让之后的自驾者望而却步。就是说,光凭基础设施这一项,就已经是对海南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掣肘。

海南作为特区,常常被拿来和珠三角城市比较:海南不仅缺乏财力基础和私人办企业的能力,也缺乏附近地区的庞大市场需求,更缺乏珠三角人的「改革共识」。

海南急需一次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大讨论」,讨论如何实践新的战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追求。很多时候,战略定位难以推行,或者是执行不断偏离初衷,都和整个地区缺乏共识有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固然有益,但如何推进?哪些推进的措施是因地制宜的?哪些可以重新商榷?普通海南人对这些措施的意见如何?

理解自由贸易港的设置,首先要充分了解海南的贸易现状。据海南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海南的三大出口地为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其中对香港的出口总值达8.85亿人民币,占出口总值6.3%。其他出口市场包括韩国,新加坡及澳洲,主要出口项目包括成品油,纺织品,服装,电气设备和电子产品。海南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包括美国、阿曼、法国和德国,主要进口产品包括原油、运输设备以及机电产品。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自由贸易区是以加工制造、低税或免税的进出口贸易为主。从数据来看,海南的进出口贸易多为转口贸易,本身不具备建成可双向交流的现代科技与工业相结合的商品贸易基地。因此,海南建成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在于:以服务业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岛。它的特点是,不以物流为主体,而是以人流为主体;不是以物流,而是以人流带动特色商品、资金和信息流转的自由贸易区。这个「人流」不仅意味著游客,也意味著高素质人才。

这样看来,海南更有希望对标世界两大自由贸易港:香港和新加坡。

与香港和新加坡相比,海南拥有更多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有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管是资源禀赋还是政策支持,海南都具备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为如此,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海南能够不以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为目标,而是发展更高层次的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最终比肩香港和新加坡。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源自「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那么海南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同样需要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运动。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样的历史机遇,更需要从结构和思想上去把握。

按照2018年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间表,海南有2020年、2025年、2035年三个大台阶。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已经颁布。天时地利人和,接下来,海南需要放手一搏!

作者 | 南风窗主笔荣智慧

编辑 | 赵义


独立思考真的是稀缺资源了。

事在人为,但是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要仔细考量。

很多人,盲信一些专家和舆论的结论,出一个什么方案,就觉得风口来了,急急忙忙赶紧上车,就怕错过机会。

人没有判断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判断能力让渡给别人,让渡给跟自己完全利益不一致的一些人。

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想要参与的人应该有一套基本的判断逻辑,这套逻辑应该基于一些广泛的,可以被验证的,无法达成信息垄断的事实。

方法很简单,以区域发展为例,从老祖宗所说的三个维度去看,去分析。

天时地利人和。

以香港为例。

香港的繁荣,是伴随台湾、大陆奇迹般增长而来的,从70年代,台湾经济崛起,90年代,大陆经济崛起。在这些大势中,香港是投资和金融的桥头堡,一头猪在这种局势下,也能上天。

此为天时。

香港海运联通的区域,为亚洲四小龙和珠江三角洲,这是目前东亚最黄金的经济地带。在考虑区域的地缘时,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当年欧洲列强来的时候选择哪里作为基地,他们选择的就是航海地缘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的最优解。开普敦、巴拿马、香港、新加坡、果阿这些地方,不是随随便便选出来的。好好玩玩大航海时代2。

此为地利。

当年香港极盛的时候,民气引导华夏,《万里长城永不倒》、《男儿当自强》、《光辉岁月》,文化输出遍布东亚东南亚。大量的陆台人才流向香港。

此为人和。

我想问下以上三点海南有啥?

有吹了很久的,比海外还要贵的天价旅游。

有泡沫了三次的房地产。

有不断忽悠博彩合法化,忽悠人去投资的所谓传言。

海南,需要努力,但努力也是有上限的。

不是所有新区都是浦东新区。

也不是所有开放城市都是深圳。

机遇对于资本是机遇,对于韭菜,可能是镰刀。


海南不可能成为下一个香港。

首先,海南岛的纵深比香港大得多。

其次,海南历史上没有大批量接受难民。

然后,海南对外籍居民的监管限制远远多于香港。

最后,海南难以建立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证券交易所和机场。


我们先回忆一下海南上一个风口:2010年的国际旅游岛

当年也是声势浩大,特别是隆重推出了免税岛概念。怕大家抢购太热烈,还贴心地设定了免税额度。没错,你每年都有一笔宝贵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以前是3万,前些天刚涨到了10万。开不开心?幸不幸福?知不知道?

十年过去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得怎么样了?

2019年,海南接待入境游客143万,占全国接待总数1%,其中扣掉港澳台的外国人约100万,占全国的3%。

3.5万平方公里一年接待100万海外游客的「国际旅游岛」是什么水平?

普吉岛1200万

台湾扣掉大陆游客至少有900万

塞普勒斯400万

总量对比,海南海外游客接待量还不如孤悬印度洋不到海南十分之一大的模里西斯。结构对比,海南9000万人次总游客中的99%都是中国人,是纯粹的「国内旅游岛」。

搞旅游,是海南最拿手,相对优势最大的领域。搞了10年,也不过是这个水平。

现在改搞自贸岛,喊取代香港,说出来自己敢信么?

看看政策内容,还是熟悉的配方:一国两税。一国两税是不是优势?当然是优势。但这是基于省际竞争,就是给了海南撬内地省份墙角的法宝。名为自贸,实为自卷,过去圈开发区的那套。

当然,对海南依然是利好。只是这个利不是从香港来,从新加坡来,而是从内地来。就像「国际旅游岛」建了十年,最后建成了「国内旅游岛」,但毕竟在一些领域还是让很多人获得感满满。


如果有家店在门口贴出这样的标语:」欢迎您光临,您在我店里会享用到最美味的食物,前提是您遵守我们店规,我们的店规不成文,您无法查阅,当发生争议时,以我店店长裁决为准,店长具有最终解释权。爱你哦亲」你会不会进去?

当你发现店里的菜有问题,店长过来只有50%的可能跟你道歉,另外有50%可能对你说:「虽然菜品发生了问题,但我坚决维护我们店的合法经营的权利,请您遵守我店对此菜品发生问题的解释,在我店店长的引导下,有序、合法的接受我们对此事的解释,否则您将被列入我店失信名单,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如您所见,这只虫子显然是隔壁店出于嫉妒我们的原因放进去的,我店对此保留诉诸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你会不会进去?

当你在店里享用美餐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被服务员随机要求换到其他位置去就餐,原因不明,可能是某大佬喜欢在这个位置用餐,也可能是店里人满为患,你的样子看起来最好欺负等等, 即时菜味道还不错,你下次会不会踏进这家店门?

当你刚准备进店,就听到门口有人议论这家店的其他连锁店有用拖把驱赶顾客的行为,产品质量随机,即时这家店未必会和其他连锁店一样,出于其他连锁店的风评,以及你收集到的这家店在其他地方的种种令人无法预测的表现,比如刚刚爆出品牌创始人殴打小姨子的新闻等等,在知晓了以上种种,你会不会进去当小白鼠?

「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都是双向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基于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靠一厢情愿的顶层设计是怎样都架构不出来的。

开放这个对最终状态的评价,是要互动关系中客体方来评价的,而不是关系中的主体,把开放作为一种钦定的、自上而下给予的傲慢状态。恩,我觉得我很开放,所以你也要享受我给予你的开放。恩,我觉得我很努力,所以我就应该有钱。

你开店,你就要像个开店的样子,调查客户,做好产品,客户认同的东西你都要尊重,你不能一边对顾客说欢迎光临,一边让他们看到后厨配备了武装部队和老鸨,说是开店,把店开得像是当铺、警察局、妓院或者地下格斗中心,最终顶多吸引几个小流氓混混,会有几个穿西装的愿意进去?如果开店的是孙二娘,店门口宣传全部商品打1折都不会有人进去。

不可预测性,和自以为是的傲慢,是不可能迎来真正的顾客的。

————————————分割线——————————————————————

PS: 所谓开放,是一个客观评价,更多的是对良性互动的双方的既成事实进行的客观状态描述。是一个最终状态,而不应是一开始的目标。这就好像你努力工作以后别人都说你很厉害,但是你努力工作的目标,肯定不仅是比别人更努力工作,而是为了家庭、理想、事业、金钱等。别人可以说你工作水平比大家都强,但你工作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工作水平比大家强这个客观评价,你不可能只是图这样一种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你的家庭、理想、事业等主观动机。

现在所有人张口闭口的复兴,也是一个道理。复兴是一个结果,是一个最终的客观评价,而不应该是一开始的目标,以一个最终客观状态来作为出发点,就像玩贪吃蛇游戏吃自己尾巴一样,是循环解释,毫无意义。但是中国人总是乐此不彼地喜欢做这种事情,国人做事情从来都只是「应该做」,」凭什么不能做」,」我也能做」」做了有好处」「做比不做好」等等,而不是」我爱做」。好像任何事情,只要愿意规划,就有产出。不尊重任何精神价值,觉得世间不过是一个机器,我按按钮,机器就肯定运转,运转了就肯定有产出,这种思维贻害无穷。


岛民一枚,利益相关者来回答一波。

明确的说,我是喜忧参半的。

大家解读这个政策都是建立在两个逻辑:一、「替代香港」;二、「经济可行性」。国家大事,是要从地缘政治、资源调配和空间调配来定义的。 我个人理解是:海南替代不了香港;但是海南要承接香港岛屿经济体的货物自由周转、人才中转站的功能;并在低限度的去触碰原本不敢尝试的经济产业(博彩业,甚至...)

我的理解分成两部分。

一、地缘经济与政治。海南在国内,属于一线沿海飞地,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相关产业(重化产品内销)被压制的厉害。反之亦然,海南是在新产业的赛道上有机会。我有关注过海南基础设施投资-2020的规划,已经看到海南本岛已经开始路网和信息网升级,同时也意味著海南的规划不再是各个市县分开;而是由海南省政府统筹,各市县要素协作。这是1988年来的第一次;并同时强化了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四个港口节点城市的核心功能,对内整合实现。且海南利用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升级「免税产业」,利用消费市场为未来的资本进入做前期的信用背书。对外,国家的政治自信。在地缘体系当中,海南是属于东南亚中心。从古至今,东南亚就是我们的传统势力范围。以明朝为例,明朝的巅峰时期,整个南海都是我们的内海;海南就是重要的港口中转地区。而且府城(海口前身,琼洲府),也在这一波海洋时代开始成为海南省府。这个政策也可以解读为,国家加强开放,并欢迎东南亚各国利用海南的政策进行产业投资;同时,货-资金可以在海南地区以最低成本流转;以小步快跑的形式搭建初期的资本通道;(零关税,就是自由贸易港的进口商品不征关税;低税率,自由贸易港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优惠税率;减税制,自由贸易港可以优先在降低间接税比重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空间与资源调配。从经济角度上看:现在在国内,很多区域经济体已经拥有自己的自贸区;但是这些自贸区实际产生的效益都有各自的受限。举例:上海自贸区做的最久,声音最大 。可是上海的经济体量大,实际带来的实际影响有限。海南在这次自贸港之后会有一个定调:「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发起点。中资的产业优先落地海南,形成利益表率。其次有限引入外资,尤其是周边国家,共同产生价值。从政治角度上看:授予海南一定的立法权。这才是这次政策最硬核所在。香港一直是以一国两制为模板,去影响台湾;而现在香港的情况已经是这样,台湾更不可能谈进一步的事。所以破而后立的海南,并授予一定自由度之后发展出来的岛屿经济体,会不会更吸引台湾?而且也能看到,在我们的体系之内,能够有深圳,也会有可能再来一个海南。

我的担心:

1、岛屿经济体存在格局小、容量小、高周转。这就意味著,岛上的市场经济要更开放的同时,也要岛上的资本与经济组织能够扛得住经济的变化。

2、产业落地的可能性。这次的政策有一个很明确的路径图;也不同以往的政策,空有口号,缺乏实际。这里面最难把握的主体就是咱们的政策延续性;毕竟现在当家的是当年自贸区的扛把子。可是海南的政策是要10年为单位的。

3、人。就岛上这些人口以及人口受教育的结构,真的是人生无望。

一个离岛十年的人。


说到底就是一个本身治理的比较磕碜的省份,

在经济萎缩期,和别的省份抢一波居民消费罢了。

由于海南在世界范围毫无旅游竞争力(和泰国印尼越南比,人不便宜货币不流通海不美),

这波操作完全就是寄希望于成为华语区的曼谷,明里暗里开放黄赌,顺zhu便yao炒一波地。

效果肯定还是有些的,

该当韭菜的外dong省bei人也还是会当的,

不过也就这样了。

毕竟全国经济都不好的情况下,

每个省份各行各业放宽管理松绑也是必然的,

小姐姐们怎么也轮不到海南来垄断是不?

至于取代香港太傻我就不讨论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黄鹂鸟还在嘲讽海南蜗牛都不如的时候,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

我在海南未来会发展会超过香港吗?这篇文章里详细论述过,海南的经济规模和体量超过香港并不是难事,保守估计20年内可以实现,但在人民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的前提下,香港的金融地位海南取代不了,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取代不了,对此,这篇文章我不再重复论述。

我就从《方案》的具体条款出发,来说明我为什么断言海南能成。

方案文件很长,海南官方从里面挑出了最重要的60条如下:

我之所以说东航嗅觉敏锐,是因为他们马上看到了方案中有利可图的条款:

里面第4条提到「进口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意思是,从国外进口到海南使用的飞机无需缴纳关税以及增值税、消费税,当然,这些飞机只能飞航程中有海南的航线,不能飞内地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线。

第12条,「允许进出海南岛航班加注保税航油」,意思就是油价便宜了,至少便宜到国际最低的同等水平。

第31条提到「取消船舶和飞机境外融资限制」,意思是你在海南设立的航空公司,你只要有本事向海外融资,想融多少融多少,当然,融来的外资,只能供海南这家公司用,也只能用在海南投资,如果你想偷偷把钱转到位于北京、上海的总公司使用,是不行的。

这三条,就是吸引东方航空到海南开公司的原因。

凡事有开设包含海南的航线的公司,都能从上述两条政策种获得利益,大家可以关注未来的新闻,国内其他航空公司,不管是通过入股,还是独自投资的方式,都会到海南设立公司。

这是对国内航空公司的利好,但国家对海南的航空设想,还不至于此,第50条提到「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这不是说著玩玩的,国家给了相应的许可权——第49条提到:「扩大包括第五、第七航权在内的航权开放」。

什么是第七航权呢?第七航权的开放厉害在哪里?

航权Traffic Rights的概念起源于1944年的《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定》,一共分为九种:

第一航权:领空飞越权。一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不降落而飞越他国或地区领土的权利。例如:北京—纽约,中途飞越日本领空,那就要和日本签订领空飞越权,否则只能绕道飞行。

第二航权:技术降落权。一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在飞至另一国或地区途中,为非营运理由而降落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权利,诸如维修、加油。例如:上海—芝加哥,由于飞机机型的原因,不能直接飞抵,中间需要在安克雷奇加油,但不允许在安克雷奇上下旅客和货物。

第三航权:目的地下客权。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自其登记国或地区载运客货至另一国或地区的权利。例如:北京—东京,日本允许中国民航承运的旅客在东京进港。

第四航权:目的地上客权。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自另一国或地区载运客货返回其登记国或地区的权利。例如:北京—东京,日本允许旅客搭乘中国民航的航班出境;否则中国民航只能空载返回。

第五航权:中间点权或延远权。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在其登记国或地区以外的两国或地区间载运客货,但其班机的起点与终点必须为其登记国或地区。也就是说,第五航权是要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谈判的。以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货机为例,它执飞新加坡经我国厦门、南京到美国芝加哥的航线,并在厦门、南京拥有装卸国际货物的权利。

第六航权:桥梁权。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在境外两国或地区间载运客货且中经其登记国或地区(此为第三及第四自由的结合)的权利。例如:伦敦—北京—汉城,国航将源自英国的旅客运经北京后再运到韩国。

第七航权:完全第三国运输权。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完全在其本国或地区领域以外经营独立的航线,在境外两国或地区间载运客货的权利。例如:伦敦—巴黎,由汉莎航空公司承运。

第八航权:国内运输权(连续的国内运输)。某国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在他国或地区领域内两地间载运客货的权利(境内经营权)。例如:北京—成都,由日本航空公司承运。

第九航权:完全境内运输权(独立的国内运输)。在协议国内的两个或以上机场间的航线,无须涉及本国。比如日本如果向美国开放了第九航权,则可以由美联航经营东京——大阪的日本国内航线。

其中第一、第二航权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外开放的;第三、第四是两国对飞,和中国有国际航班的国家,都会开放;第五、第六行权,是其他两国之间的航班,在中国机场停靠并装卸货物的权利。

第七航权相对于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航班无需经过航空公司的母国,而直接在海南和第三国之间飞。也就是说,航空公司可以运营纯境外航线,例如,日本的航空公司可以运营海南和迪拜之间的航线,因为两者都开放了第七航权。

这不仅是中国航空史上第一次,代表最高水平的航权开放,在全球航空史上也是少有。此前仅有个别国家或地区在个别地区开放第七航权。而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开放的主要是货运第七航权。

海南开设第七航权,对世界上所有航空公司都有巨大吸引力,以前受制于航权,航空公司飞行必须要把起点、终点、途径点设一个在注册国,现在海南开放的第七航权,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海南设立个航空公司,运营和自己注册国完全无关的航线。

而且在这里设立公司,你采购飞机,按照上面第4条提到的「进口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至于第八航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是开放的,但海南这次给境外航空公司留了一道口子——境外航空公司可以享受在中国境内的 「中途分程权」。也就是说,旅客可以在中途逗留几天,再乘坐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其他航班飞抵目的地。例如,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可以飞「吉隆坡-海南-哈尔滨」航线,澳大利亚的航空公司也可以飞「悉尼-海南-西安「航线,旅客可以在海南中途逗留几天。这相当于外国航空公司在特定情形下拥有了中国国内航线的运营权,即第八航权。

这样的航空开放力和开放机会给到海南,几乎等同于给了境外航空公司准国民待遇,对于海南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是重大利好。

2003年,海南的国际航线只有的5条,在没有开放第七航权之前,截至2020年,已经有103条国际航线,算是国际第二梯队。

海南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交汇处,地处东南亚地理中枢,是中东、东北亚、大洋洲和美国西海岸所构成的国际航空交通线的十字路口。相比地理位置相近但已逐步发展为东南亚国际航空枢纽的新加坡、中国香港、泰国曼谷,都更具发展成为国际航空客运中转枢纽的区位优势。

可以看到的是,未来几年,国际航空公司也会大量到海南注册。

但海南要真正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光靠航空权的开放还不够,更需要依托海南的经济发展,人和物愿意来海南,有来市场需求,国际航空公司才会真的投入客货运航线。

方案第7条提到,「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调高至每年每人10万元并增加品种」,意思很明了,大陆居民前往海南,10万人民币以下的购物,是免税的,很多人说,才10万而已,我买两个包就用完了,没啥吸引力。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2019年,中国前往境外旅游的人次超过来3亿,而且这3亿人不单是去观光的,他们从世界各地扫了1000亿美元的货回来,折合人民币7000亿元。

之所以要辛辛苦苦肩扛背驮把货物带回来,是因为这些商品的进口关税很高,在国外买比在中国便宜很多。

现在海南开放10万的免税购物额度,国外的优质商品从海南过来,并不会比自己去国外搬运要贵多少,只要商品种类足够丰富,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从海南购物。

别说全部7000亿都转移到海南,哪怕只有一半转移到海南,对GPD对拉动也是巨大的。

而且,如果这些品牌店选择在海南开设工厂,根据方案第11条,「对原产于海南或含进口料件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这些商品大概率是可以享受进口关税全免的。

这个政策是海南独享的,比如建在上海自贸区的特斯拉,他的车在自贸区内生产是保税的,但如果销往国内其他地方,依然需要缴纳关税;但在海南设厂,关税是可以免掉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海南设厂,他们的商品不仅可以在海南免关税,进到内地也比以前直接从国外进来要便宜很多。

很多人对海南发展制造业的想像,只是停留在中国传统的外贸模式,把市场想像为欧美,以为中国只是加工车间,现在可以调整下思路,想像下中国能出境旅游的3亿人,他们是消费者,他们也是对国外生产企业有巨大吸引力的消费市场,3亿消费者,这等于整个美国的人口总和。

瞄准国内消费者,面向国内制造,这是海南国际制造之于中国的意义,也是海南发挥世界其他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超级联系人的方式。

最后再来看税费方面海南的吸引力。

我在海南未来会发展会超过香港吗?里详细说过,保税区不等于自贸区,国内自贸区18个,但保税区有100多个,但其他保税区面积也就几平方公里,面积小带来的问题,是仓库没法做大,所以仓库租金高,对于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来说,商品退换、维修是一个难题,因为保税仓库租金高所以租不起太大的仓库,放不下这么多货,海南全岛3.5万平方公里全部设置为保税区,意味著保税仓库的租金将会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凭这一条,海南就可以成为跨境电商辐射服务全国的物流分拨基地。

而且保税区面积更大,意味著这里不仅可以容纳仓库,还可以容易整车厂、船舶维修、航空维修、保税燃油加注等需要大量土地,国内别的保税区无法承接的高端制造、生产企业,这也是海南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照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和新加坡、香港持平。

2025年以前,这些政策只是针对鼓励类企业和高端、紧缺人才,2035年开始推广到海南所有企业和个人,成为惠普性政策。

注意,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这些优待,而且是直接降低,不是补贴,而在上海临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只对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实行补贴政策,由当地把多出来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补给你,海南自贸港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这样的优惠税率。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样的税收政策的力量,说全国哪有那么多人年入100万,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应该把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作为参考坐标,而是应该以高端制造业为参照——在高端制造企业人员收入普遍偏高的情况下,海南的税收政策无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最后需要说的一点是,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其2025年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以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回来的利润是要在已经交过一次外国所得税的基础上,再交一次中国所得税或者补齐差额的,这一补,至少是10%的税率,多的话是25%的税率,现在海南把这个税直接免掉,如果你投资的国家是免税的,那你两头的所得税都会被免掉。单凭借这点,海南也会成为有海外投资意向的企业在国内的首选落脚点。

通过税收政策,国家把海南变成了全国投资最优惠的洼地。

很多人还要抬杠,说没有人才做支撑,企业是不会过去投资的,但他们忘了,人是冲著工作机会选择城市和生活地的,优质的企业选择落地、提供高薪的工作机会,会吸引人才前去聚集——国家在税收层面的让利,就是为企业能提供高于其他城市薪酬让出空间。

我在海南未来会发展会超过香港吗?里说过,海南是自贸港,和国内其他自贸区看起来似乎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是天差地别的。国内其他自贸区,承担的是测试开放压力,探索简政放权的经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是国家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国家也不能因为他们承担了自贸试验区职能,给予他们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方面的政策优惠,但海南不同,海南的定位,是全岛保税区+全岛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意思,就是国家给你国家能给出的最大限度、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让你全力以赴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把自己变富变有钱。

海南发展,未来可期。


香港能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很大因素是因为曾经长期掌控世界金融和贸易主导权的欧美「极度信任」香港,这才授予了它极大的能量。

而海南永远不可能获得欧美的「极度信任」。所以,海南无法成为下一个香港。

我推测海南可能会成为对接东南亚的贸易港,而这个地方的秩序将会由「中国」做话事人,掌控主导权。

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贸易问题了解的不多,但可以从五个基本特征中做一些分析,两个醒目的特征是「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而「贸易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并不是首创,所以重点应该在集中在外资投资上,那么应该承担什么角色。

  1. 外资投资中转站

外资进入内地一般都是先进入香港,或设立投资公司,或其他方式再进入内地,这个原因更大程度取决于体制相同所产生的信任,香港的法律和金融体制基本和西方国家一致,投资的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资本的另一个担心的是安全性,进得去要出的来,有统计显示依赖度达到60%甚至更高的对华投资都是经由香港进入内地的,同样的资本流出香港也起到了中转的作用。这点上,海南不可能过于西化,注册企业的都知道外资设立公司是受到严格的审核和管理的,即使政策上能做到让资本进出的安全性和自由性,也很难和香港一样和外国资本建立自然的联系,也就是很难承担起资本投资中转的职能,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做到「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这两点,考虑到现实情况也很可能被双标,人与人之间的偏见也是经济贸易的一部分,这种偏见和芥蒂不是短期内可以抹平的,随著中美由合作转向竞争,已经出现了偏见加深的迹象。

2. 贸易自由便利、人员自由便利、运输往来自由便利

这三点都不能作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上海在对外开放程度也很高,而运输往来自由便利,你的重要和便利程度能大得过洋山港,为什么不去上海而选择在海南,上海的自由贸易定位远高于海南。

所以说取代香港不在关税和贸易,而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取代香港作为外资来华的可靠中转站,也就是能不能通过海南吸引来外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至于另外一个是能否扮演亚洲另一个金融中心的地位会更难,香港毕竟曾经是纽约伦敦一起号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想要取代香港的地位,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同时,搞金融肯定少不了交易市场,还要再考虑设立一个「海南证券交易所」更好的解决投融资问题,香港有自身的问题,地位逐渐下滑金融中心排位已经跌落到第六位,被东京、上海以及新加坡超越,但海南想从0开始搞资本投资和金融中心并取代香港的地位也不是短期能实现的,甚至有些过于乐观了。

举国之力是我们的优势,既然国家提出了发展方案,那么很多部署都将一步一步的推进和解决,客观事实很长一段段时间内都不大可能取代香港,再说文件也没有说要取代香港的地位,读者也不需要过度解读,或许定位可以先从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投资和贸易做出一些配套贡献。


不可能

1,没钱

海南目前的经济总量:

2019年5300亿人民币,可以说是全国倒数

如果大搞建设,海南本地是出不起这个钱的,必然只能由中央财政拨款,即便如此,要完成焦点访谈中提及的「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这一目标,也非常非常困难。

以深圳为例,1980年开始搞,用了40年才道如今的模样,深圳的地理条件比海南要好。

2,海南的地理位置

琼州海峡修隧道修桥的传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至今两岸交通仍然要靠海运,速度奇慢,效率也低。至今也没能完成论证工作。

之所以不修桥(隧道),主要原因可能还不是技术层面,纯粹是因为投入产出比不够高。

如果要开发海南,那首要任务是把它和内地链接起来,毕竟海运虽然运输大宗的商品价格低廉,但没有陆路交通,大小汽车 火车 管线都不容易进入海南,没有路,和内地的联系就是切断的。

除了国内的地理条件限制以外,海南距离香港也太近了,如果从地图上看,会发现海南港必须和香港竞争未来的潜在客户。

3,10年时间太短。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个文件,是现任亲自推动/谋划/部署的,但问题是,现任2025年就退了,海南归根到底要看下一任,也要看整个海南岛在未来新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

上面说过海南的GDP总量比较低,海南相比内地缺乏很多基本设施(公路网/铁路网)

目前的公路主要还是环岛国道高铁,腹地虽然不至于一片空白,但也没啥东西。

海南的

哪怕是正常的开发程序,10年也未免太短了。

4,香港的特殊地位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香港是英国人留下来的,当初英国人看中香港是因为香港的水文条件(在清朝时期这样的深水港是很少见的)和淡水,能够长期驻扎人员。

后面香港变成自由贸易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中的地位

如果只看吞吐量,香港虽然还很重要,但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说白了,香港太小,它足够中立,即使是回归之后也依然自治,作为离岸金融中心才是它最主要的作用。

如果海南只是一个单纯的港口,我们是不那么需要的,至少没必要生造一个。

这是战略行为,并非经济行为。


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句话概括:

香港是世界(主要是西方)进入中国的据点,本质上属于西方体系。海南将成为中国进入世界的据点,本质上属于中国体系。

首先要注意全球化并没有完成,世界上有几个大的体系,比如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澳,独联体,中东。当然每个大体系内部的结构有所区别,紧密程度不一样,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总之不同体系之间是有壁垒的,交流没有内部交流顺畅,因此需要中间商。举个例子,中国和美国语言不通,而香港是官方双语,中美的交流,通过香港,就很方便。再举个例子,中美之间需要签证,需要开会的时候,比较麻烦,而香港对美国免签,中国人去香港签证也相对简单,因此香港举办国际会议有优势。

上面说的是人的流动,资本的流动也是一样,还有货物。当今世界的主要交流要素,就是人,钱,和货物。

香港对西方,这3要素都是自由进出的,对中国,是半自由的。人过去要办通行证,钱只开了港股通,货物相对自由。表面上看香港属于中国,但是从要素流动来看,香港其实属于西方体系,或者严格意义,叫英美体系。和香港类似的是新加坡,以色列,爱尔兰,分别充当东南亚,中东,欧洲的中间商。

海南正好相反,对中国内地的要素是全开放的,对西方是半开放的。适合中国的要素走出去。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之前的中间商,或者称之为金融中心的地方,都是西方体系主导的,是方便西方进入其他文明体系的。因此这些地方需要使用英文,普通法系。而海南不一样,将是中华文明主导的,如果成功,将是历史性的。


MBA 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下。

能不能成为下一个香港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地方。

  1. 总体方案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国际贸易里面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方便。

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更为方便的模式来进行物品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那么这样的贸易会非常困难,因为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在国际贸易法律框架下都难以得到具有频繁的经济活动。并且如果资金的流动比较困难,很难吸引国内外的资本输入以促进基础建设和激活产业发展的需要。

2.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泰国的华裔里面就有很多从海南500多年钱来到泰国发展,海南的地理位置是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位置。很多海上贸易都是从海南的港口出发,开往世界各地。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开发海南是重中之重的举措,我们需要一个吞吐量大,政策开放,政策灵活的港口。

3.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为达到这些目标,总体方案提出了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这五大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安排。

当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运输往来自由具备的时候,商业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吸引优秀的企业,资本和人才来到海南省发展,并且加强全球化的进程,让中国和世界更好的链接起来,商品的交换更加频繁,资金的进出更加便利,投资的更安全,人才落地更有自我空间去发展。

这项举措主要是推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打开国门去拥抱世界,也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果实。


哈哈,这问题是来搞笑的嘛?

你会去赢了钱不让走的赌场玩吗?

李嘉诚跑了,新华社只能过个嘴瘾而已。与其说香港是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不如说香港是全亚洲资本最安全的城市。

香港当年逃难过去一大批各行业精英,海南会跑过去一大批房产中介精英;

但是话说回来,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海南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香港并不重要,有没有机会炒一把房子才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

说是替代香港,可能更像两小孩吵架,你不跟我好了,我就把你在我家盖的小朋友据点拆了,我要自己盖一个,可是这孩子却忘记了当年你只是提供了一块儿地方而已,盖小朋友据点这事可不是你有地方随便盖个房子其他小朋友就认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