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代因为何事到上海?祖籍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或者影响吗?可以分享一下故事吗。有没有除了江浙之外比较冷门的祖籍。


从小就知道。

我父亲从小出生在上海,爷爷也是小时候就来上海的了。但是是十足的精越啊。我祖籍余姚,我父亲一直自称是绍兴人(确实余姚原本属绍兴),言必「阿拉绍兴人,阿拉余姚人」(阿拉伊讲Orz),小时候还一直教我,这个词余姚话怎么说那个词余姚话怎么说(虽然我都没学会,以及我父亲不能连贯地说余姚话)。

祖籍是余姚的好处就是,见到绍兴人可以称老乡,见到宁波人也可以称老乡23333

至于我母亲祖上是来自于江北吴语区,这是我到了大学才搞清楚的事情了。不过也是外曾祖父那一辈就来上海打拚的了,户口簿上我妈籍贯写得还是上海,导致我一直不知道祖上是哪里的。

我爷爷奶奶都是从余姚来的。我外婆那一支经历比较传奇,外婆一家原本是苏州西山人,因为发大水逃难,一家人在船上差点被打翻,后来找到岸边一颗柳树,才设法靠上了岸,由于对柳树的感激,外婆一家改姓柳(原姓杨,其实我一直想要吐槽这件事情,他们居然不知道隋炀帝赐柳树「杨」姓一事),后来因为逃难一家人就散了,外婆在松江的亲戚家长大,解放后我外婆12岁时一人来到上海滩闯荡。据我母亲说因为母亲及兄弟小时候都是我外婆带的,所以在上小学前仍是一口松江话。

————————————————————————————————————

补充一句,免得某些无知的人瞎说胡话。

靖江原是长江中的一片沙洲,宋代移民垦殖,以后逐渐与北岸连接。明代由江阴县析置,隶属南直隶常州府,为常州五邑之一。清代属于江苏省常州府,为常州八邑之一。民国初年属于江苏省苏常道。划归扬州、泰州是解放后的事情了。靖江话也是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的。


爷爷是江苏无锡人,奶奶是浙江黄岩人,外公外婆都是河北盐山人。

爷爷和奶奶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从老家到上海谋生的。

爷爷十六七岁的时候带著两个妹妹从无锡老家来到上海。

奶奶也是十几岁的时候来到上海,不过当时她老家已经有亲戚在这里了,她先投奔了亲戚,后来进厂工作。亲戚觉得她的名字太土,还给她改了个名字。

外公是军人,解放后留在了上海。外婆是他的同乡。

爷爷和无锡老家的亲戚来往还挺频繁的,每次回去或有亲戚来总会带那种用竹篮子装著的小笼包,还有纸盒装的三凤桥排骨。夏天偶尔还会买水蜜桃。我小时候对祖籍地的印象大部分是味觉的,而不是视觉的。

因为外公外婆的关系,我妈的饮食习惯有点偏北方。在上海家庭里面,我家应该算是包饺子包得比较勤的,有时候还会自己蒸包子吃。我表姐(舅舅的女儿)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沧州方言。。外公其实一直想回盐山老家看看,但是他身体不好,没法长途旅行,而且后来因为一些事和老家亲戚闹得不开心,直到去世都没能再回去。他以前说,来到上海快七十年了都没有回过老家,我想他心里应该是有遗憾的。

奶奶的兄弟姐妹大部分还是住在黄岩附近,椒江啊,温岭之类的地方。有两个妹妹分别去了舟山和西安。大哥的儿子做生意比较有钱,前几年请我奶奶和同辈的兄弟姐妹,以及各家的子女回黄岩团聚,拍了一张非常庞大的全家福。奶奶在黄岩住了一个月,又去舟山的小妹家住了一周。我们带她去西安旅游的时候,她妹妹出面接待,两大家子人也算又团聚了一次。

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我是上海人,也是无锡人。我出生在南京,所以对「南京人」这个身份也有认同。因为本来就是移民后代,所以一般情况下对identity不会很执著很介意。但在网上看到有人黑上海,或者黑我祖辈故乡的言论,我还是蛮生气的。


祖籍的意义是什么?我会把对祖先的敬重、对家里老一辈的敬爱,这些感情揉杂在一起,投向那个我22岁才第一次踏上的土地,遇到来自那里的人的时候,会有一份亲切感。那么,你的祖籍在哪呢?

我的祖籍是南通县杨港镇东街人(今南通市通州区杨港社区),用爷爷的话说是「离金沙十里路」,金沙是通州区的行政中心。

民国二十几年,我的曾祖父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于是他从这里离开,前往上海。我爸说当时的学费是两条小黄鱼,即两条金条,原我们家在杨港街上拥有房屋共计36间,能够承担起这样不算小的一笔学费。曾曾祖父是讼师,令得我们家在当地有「生死衙门」之称。后来曾祖父就在国民党的文工团里担任团级职务,属于文官职务。1947年在上海开了个人画展。49年,因为一家老小,遂放弃了一个去台湾的名额。这是我太爷爷的故事。

1939年我的祖父出生在通州老家。祖父的生母是原配夫人,曾祖父后来娶了金沙镇上大户之女为妻,带著她一起到了上海生活,把原配夫人留在了老家。我爸小时候以「南通奶奶」和「上海奶奶」区分两位祖母。后来「上海奶奶」说,还是让孩子到上海念书比较好,于是我的祖父从这里离开,去了上海。最早住在徐汇区天钥桥路,就读复旦中学,后来考取了上海出版学校。解放后随其父亲搬去了普陀曹杨新村。「安家落户」期间去了时上海县华漕乡插队,参加工作后在新华书店。58年,崇明划归上海市管辖,颇具援郊工作性质,祖父来了崇明,县城南门的这家新华书店,他是第一批创办者。这是我爷爷的故事。

祖母那边地道崇明人。祖母的生父民国时期在崇明城里当警察,掌管东门路和北门路,后来在战争中不幸被乱弹击中。祖母后来寄人篱下,养父母家就在县城以外一两公里处(现在新城图书馆一带),后来读书、工作就进了城,遇到我祖父,于是祖父定居了下来,崇明县城也成了我爸乃至我的出生地。

我爸在杨港度过了十个月到四岁的童年,回崇明时是一口金沙话不会半句崇明话,并且每年都去杨港过年,自言「作为一个崇明人,第一次在崇明过年是17岁」。

我,从小和身边大多在崇明成长起来的小孩一样,自我认同当然是崇明人,南通只是出现在我爸给我讲的故事中的地名。大了之后,逐渐意识到,我们家到上海/崇明不过四代人,而南通的土地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是我爷爷真正的家乡(虽然是上海长大),我有?的血液也来自它时,会感觉它是亲切而有意义的。开始有南通人认同感,有了「根」的情节 ,它是一份与出生地并不矛盾的情感。虽然我爸并不相信我也会有这样的认同,因为我不像他和祖父一样在南通生活过。

影响就是,清明节同学都去乡下扫墓,而我家就在楼道口烧纸遥祭一下,因为我祖坟在南通,而曾祖父和很多上海市民一样葬在苏州的墓园。家里喜欢吃面食(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发脾气也被我爸说过是「遗传到刚波脾气」。会模仿一下我爸教我的两句金沙话,『到我家(ko)里戏戏』。

曾祖母离世,爷爷也年纪大了之后,我们家就鲜少回去了,最后一次全家回南通已经是世纪初的事情了,因为我年纪尚小所以也没带我。我自己去过两次,都是到南通市区玩,没有去过杨港真正的祖宅。真的很希望有机会能跟家人回去一趟(其实也不是什么很远的地方,但是一直没有成行)。

总结一下我有个四个家乡:崇明岛(出生地)/上海(家乡城市)/通州(根)/恩施(「娘家」)

更新:

我最近在思考再往上的问题,因为爷爷那边讲的是金沙话,属于吴语毗陵小片,原理上来说讲金沙话和通东话的人是古常州、丹阳一带移民的后代。但是我们家没有家谱,无法得知。爷爷老家那边听说是很多人都姓纪,所以希望在知乎里能认识一些宗亲,或许某同宗旁支有保留家谱。又听一个网友说丹徒有蛮多人姓纪的,觉得是个有一定可信度的线索。

——————————

我去小镇看过啦!本来是跟朋友开车去玩 然后想著顺路到杨港小镇看一眼,反正谁也不认识我,拍拍照低调的离开。没想到被知道身份后受到街坊邻里的热情招待,带我看了曾祖母的两间小屋,叫我去家里吃饭,跟我讲我爷爷跟她父亲是儿时玩伴,领我去曾祖母坟上拜拜……(当时周围就围了很多人,仿佛自己是回祖籍寻根的明星hhh)

曾祖母的两间小屋

感动之余,我想的是,为什么我整整22岁了才回来,面对这些热情的人们,颇有相见恨晚之意。这些热情,让我觉得自己对那边的感情不是自作多情。

「这里是你的根阿」

我熟知这个事实,但真的有人跟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其实觉得哈哈哈好drama,但是一个劲的点头。

一回生二回熟,我想以后应该会常常回这个小镇看看。


本人爷爷慈溪,外公镇海,都是学生意来的。家住南市区边缘,正巧上海县11路那圈之外,人均住房1.8平不到,卧室正巧个三角形空间,位于楼梯之下。此地距老大境中学,王若飞像不远(顺便吐个槽,无数市区人连「若」都不会读的),还位于南市与卢湾、黄浦两区的交接,过一百米就到上支角咯,而我家弄堂两头走出来分别是两条上海知名吃货属性街,云南南路和寿宁路,噢,对了,那里好像还没动迁。

小学一年级轮到爸爸单位分房动迁到上南上钢地区,当时浦东新区尚未成立,这里是南市动迁户的地盘,钢铁厂配套产业工人。就读于上南二小,高中通过零志愿再考回去,考去哪里不用说啦,ID已经明盘,只是当时南市已经被黄浦吞并了。

小学时全班填过籍贯,浙东苏南两大主力军,宁波最多,苏州无锡次之,但宁波比苏锡合起少些,这三者就囊括大部分,剩下无非些市区土著(市区大有上海祖籍的,郊区人不等于本地人,我们的乡土地理教育很失败啊,好多310自己都不懂),绍兴、常州、嘉兴等地来的。另一印象就是祖辈接送,阿爷阿娘永远此起彼伏。顺便说一句,很多人都知道北四区吴语区人口相对南岸明显少些,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宁波人在那里也很多。

其实我蛮好奇的,这么多苏南浙东移民,却也没有把上海市区话改旗易帜,虽然有辞汇输入替换,但市区话目前依然和浙北吴语最最接近,并未受到上述两个势力太多影响,而上海的浙北移民整体比重并不多。

我应该是三代移民中不多见的,在配合些许上海话的基础上,能较流畅说日常宁波话的年轻人,不像很多同龄人只会句「莫客气」。毕竟我从小是外婆带大的,父母没多少时间管我,我外婆基本不说上海话。我小时候暑假就跟著姆妈阿娘去宁波玩,羡慕那里房子真大,但慈溪是大学才去,因为爷爷过世后,葬在了那里。对了,上海的宁波人一般不会把余姚、慈溪特殊化,大家都算是宁波人,不很刻意提绍兴的。


等我哪天发达了,我会再住回那块去的,虽然目前看来没什么希望。


郊区本地人,户口本上的籍贯也是上海。

我妈这边,蒋姓,听老人说,是整个村子很早很早以前是从苏州常熟支塘过来的,称呼最早追溯的祖宗为阁老,据说和常熟亲戚的联系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然后百度了下,常熟历史上被称作阁老的人只有一位,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户部尚书、太子太傅兼著名画家——蒋廷锡。

我爸这边,听一个百岁老人说,祖上最早追溯是一百多年前,好像是我爸爷爷的爷爷,是居住在苏州昆山花桥一个叫红花溇的地方的兄弟二人,分家后一起挑著担先后到嘉定广福和苏州太仓,开垦荒地、做小买卖、落叶生根。

总之,几百年来,居住地都没离开过原苏州府的管辖范围。嘉定人宝山人,特别是老一辈,本质上就是有著上海户口的苏州人。

现在比较清楚知道我父母两边来源的就剩我了,因为跟我说这些事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