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本一,但因私慾遮蔽,知行不一,所以去私慾,便能合一。

平時,我們也有不被私慾遮蔽時,如見人落水,你肯定要去靠近看能否提供幫助,這是典型的知行合一。

見人落水,心不忍,此為知

同時,靠近提供幫助,此為行。

同吋進行,不假思索,此為合一。

事事均這麼做,便是超凡的階梯

當然,面臨複雜的事,我們必須判斷,哪些是良知所發,哪些是私慾遮蔽,這需要訓練,或需要有老師指出。這就是做功夫。

時時,處處均能合一,便是聖人。

原理就這麼簡單!


很多人說知行合一不是方法論,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知行合一是解決什麼東西的方法。

在我看來知行合一就是方法論。它是解決認識事物的方法。

建議你了解一下毛澤東的兩論中的矛盾論。其中具有論知與行的關係問題。最著名的語句就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戰爭中打贏戰爭。

別人告訴你梨子是甜的。梨子是什麼味道?還要你自己親自去吃一吃。

從以上例子中你好好品一品知行合一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

毛主席用細則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概念。較變革的實踐。你好好體會一下這個名詞。你都在實踐了,還要變革什麼呢?是變革你的認識。

小馬過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首先小馬對河的認識是通過別人對他講。有的說深,有的說淺。只有小馬自己去過河的時候,才能夠對這種認識進行變革。知道既沒那麼深,又沒那麼淺。可是到了夏季汛期的時候,河水都變深了。小馬又要對這種認識進行變革了。

知行合一就是變革的實踐。

我們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圖把所有的東西都學完,然後再去實踐。就像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打贏戰爭。


先生說「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嘗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三個要點:第一,知行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

第二,知行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就本質而言,王陽明所說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謂「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https://www.zhihu.com/club/1188495472871129088


看了幾個答案,有些是搬運的,有些是臆想的。忍不住說幾句。

知行合一是一種狀態,說是境界也可以,這個狀態如果自己達到了,那麼自然知道是什麼感覺,沒達到的話用語言文字很難表述,因為沒達到的人會懷疑不存在這種狀態。

王陽明是自己達到後用文字總結出來了,應該說良知和知行合一兩個詞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沒達到的人完全無法理解這兩個詞。

本來不願多說,因為說了無用,題主既然提出來,我多說兩句。王陽明用這兩個詞表述的是一個狀態,我把這種狀態下的感覺告訴你,如果你快要領悟了,那我說的你可能能用的上,如果還差得遠,那就權當笑一笑。

知行合一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因為良知是發自本我的認知,當我們沒找到良知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是不確定的,因為我們需要接受社會上其他各個角色的檢驗,從別人那裡判斷自己是否正確。

當找到良知後,我們不再需要別人判斷自己的行為,而是由良知來判斷。而良知又是發自本我的,行由知生,當然會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狀態。

達到知行合一需要一定的閱歷做基礎,特別是需要一些挫敗的閱歷,例如王陽明的被發配,再加上一些巧合的機緣,比方突然想明白了這個社會運行的一些底層邏輯層面的問題後,就有可能領悟知行合一。

沒有閱歷做基礎的話貿然認為自己什麼都對,那是初生牛犢不知畏懼,沒有挫敗經歷,則不會有動力去思考社會運轉底層邏輯問題。

希望有所幫助。

再補充幾句吧。

知行合一其實就是一個人能夠100%掌控自己這具軀體的表現,從大腦意識到軀體行為都能夠100%的掌控。

一般的人遠遠無法做到100%掌控,因為別人制定的規則,例如法律、道德、觀念,約束著你。所以你有了想法,要不要實施,你會先用這些別人制定的規則來做個判斷。

當然說這些不是鼓勵大家亂搞,這也是我說知行合一要有足夠的閱歷做基礎,不能無知無畏。有些規則,我們看出它的本質,明白制定它的人是出於什麼目的就夠了,不需要冒著自己受到傷害的風險去觸碰,但是要保持在必要時去打破它的意識、能力和膽量。這也就是別人說的,善良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老實的表現。

不能再多說了。


知行合一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你得有個「自己」,你得有「心」。

只有你知道了自己要什麼,有著什麼樣的慾望,或這輩子想做點什麼,你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做,慾望就是動力。

知,可以理解為認知,或者別的類似於精神,思想一類的東西,這是自己在腦子裡構建未來的過程。

但是呢,光靠想是不夠的,還得做,把腦子裡的想法不斷的實踐,直到想法徹底的變成現實,這就是知行合一了。

光想不做,那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最終就混的一個眼高手低的名聲。

光做不想呢?像我爹媽一樣,吃苦了一輩子,也還是窮光蛋一個...

我認為,王陽明最牛逼的觀點不是知行合一,而是致良知。

他說,每個人的良知就在他自己的心裡。

然而,心是什麼呢?

不知道,反正那玩意兒都是你自己的,既然是自己的,那就自己說了算...

換言之就是,你想幹什麼就去干,道德,良知都在你的內心裡,對於被社會這個舞台壓抑已久的人來說,心學的問世就如久旱逢甘霖,就像男人對西地那非的熱愛一樣...

所以,心學一下子就火了起來,它解決了王陽明那個時代多少人的心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