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婚姻和家庭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夫妻不再是白头到老。一段婚姻往往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会结束、夫妻双方进入下一段婚姻,这在欧洲、北美最为明显。夫妻之外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婚姻、家庭,也涌现出来(例如,欧美流行的所谓「同性婚姻」)。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不婚不育群体(例如,日本的低欲望族)。世界各地的人们,逐渐习惯了各自顾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传统的家族、大家庭、传宗接代的观念,越来越淡化了。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婚姻家庭的失稳定化,是不是资本主义反噬私有制本身的历史进程?


消灭大家庭和宗族,本来就是资本对封建的进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往前走的。

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组织模式也要变化。

宗族和大家庭都是落后生产力下的凝聚经济体避险用的,而先进经济体下,个人身份从宗族里面解脱出来,靠著个人打工就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巨大进步!

但是阶级固化下,宗族的瓦解呈两极分化。中下层劳动者的宗族瓦解了,但是上层还在搞联姻和大家族保护自己的地位和资产。

因此,到了SH主义里面,公有制和科学计划经济保障下,没有上中下的阶级本质差别,那个时候,全社会没有所谓大家庭和宗族这种落后的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那个时候,结婚纯粹是精神和情感需求,婚姻的经济关系瓦解了,结婚和离婚不过是两人的纯粹关系吸引和背离。

现存的婚姻不过是动物欲望(喜新厌旧、肉体需求)+经济依存(寻求更好的经济依赖)+社会节奏(彩礼、性别对立、鼓吹女权打压男性、反过来吹捧少数优质顶层男性、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本质上,和动物世界里面的动物区别不大。


赞同海王的答案。

问题在于结婚的收益与成本问题。

对于下层阶级来说,婚姻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

并且婚姻内外的男女流动以资导向。

但对于上层阶级来说,婚姻还是稳定的。

因为在怎么乱,利益是捆绑的。

当然,的确有反噬的地方。


谈婚姻家庭就谈婚姻家庭,别扯什么政治!

关于目前的婚姻状况,有个故事可以简单的说明这个问题:

很久以前,在一个山区里,人们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为很少有外人来,所以,几个村庄之间过著自己自足的生活,他们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来「互通有无」,日子过得倒也简单!

后来,从山外来了一些货郎,他们带来了很多村里人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一开始,在山里生活了好几个时代的村里人是不能接受这些新鲜玩意的,但是村里一些年轻人愿意尝试,发现,这些货郎带来的新鲜玩意「很好用」。货郎告诉这些年轻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于是,有胆子大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外面的生活,有人跟著货郎一起出了山.......

后来这些人回来了,告诉山里的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山外走.......

再后来,有人给山里的人修了路,这下山里和外面的交往更密切了,有山外人来山里游玩,住宿,吃饭,也有山里人往外寻找「新生活」。

以前只懂得「以物换物」的山里人也懂得了做「随行就市」.......

再后来,山里通了电,有了电话,收音机,电视.......

原来闭塞的山里人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

再后来,有了网路.......很多山里人有了手机,有了电脑,在家里就尽知天下事.......

不过,「知道的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很多山里人开始往外跑,留在山里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老人.......看到山里日渐人丁稀疏,他们突然开始怀念起「货郎来之前的那些日子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们是社会主义,就不离婚了?


我认为,欧、美、日、韩等地,婚姻家庭的去稳定化,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衰退,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反噬私有制本身的具体表现。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的生育,是奴隶主控制的;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完全由奴隶主掌握。奴隶主世世代代继承私有的生产资料,奴隶世世代代提供劳动力,供奴隶主剥削。这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由于地主只收地租 (剥削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具体干涉农民的生产过程,所以农民具有很高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积极性,以至于多子多孙成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可以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种私有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相对不稳定的,私有制面临各种危机,和逐渐的解体过程。一方面,生产过程完全由资本家操控,另一方面,劳动果实的分配完全由资本家掌握。一方面,资本家需要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并占有其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的越来越高昂的成本 (这是由于资本家将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作为了赚取利润的市场) 却完全由劳动者自身承担。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劳动者逐渐丧失了劳动力再生产的积极性。个人猜测,在未来,这将会进一步导致,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继承和家族制度的解体、一个个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体、民族、国家等) 很有可能逐步衰老和消亡、私有制伦理和私有制社会结构基础的解体,从而反过来瓦解私有制本身。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家庭的逐渐解体跟私有制有什么关系,家庭解体了财产私有就会消失?

只能说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维持家庭的收益小于成本,就像小农经济的消失带来宗族解体,新时代下加剧剥削下生育成本的高昂,生产力提升带来的个人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这些共同导致家庭的解体。

至于反噬私有制,资本主义下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这个链条,其本身就在总工资<总商品价值这条名为消费不足的魔咒下反噬自己。

而家庭解体那点些许劣势,随便靠组织化代孕/克隆和社会化抚养就能解决,撑死了也只能算首小插曲。


没有数据的定义都是扯淡和空谈

问题中所列举出的例子如「同性婚姻」与「低欲望族」只不过是所在地区的亚群体罢了,不能用亚群体来代表大多数人。

此外,婚姻家庭的失稳定化你怎么定义?是对一夫一妻制度的婚姻存续时长变动的概括性结论还是囊括进所有近现代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概括性结论?有概括必须有数据,没有数据的定义都是扯淡和空谈。

还有要注意定义内容的区域性差异。

比如欧洲发达国家对同性婚姻的支持是政治博弈的表现形式与必然结果之一,同性婚姻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婚姻存续时长短于异性婚姻,也并不一定就影响同性恋者对于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追求。

日本的低欲望群体出现追溯到最早关于「低欲望」一词的说法,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里提出的概念。这个低欲望不仅包括年轻一代不愿意为了追求广义上的美好生活而承担相应的压力与风险;也包括老年一代手握大量资产的人拥有车辆和房产后在消费上的欲望急剧下降。大前研一认为,年轻一代之所以「低欲望」,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老年生活和日本的未来感到不安,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此外,宅文化的流行所带来的「平成废宅」可以通过简单轻松的劳动过上不差的生活,并且精神生活层面有足够的消费内容去满足,属于「没有野心带来的欲望灭失」。

「传统的家族,大家庭、传宗接代的理念淡化」———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如果开历史的倒车,那也就不配被成为革命和新的阶级了。但低生育率的社会发展挑战的并非是私有制,而挑战的是危机转嫁一代的忍耐底线,进一步挑战固有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

离婚率的上升本质原因是教育普及、科技普及的必然结果

基础教育普及让子女对世界的看法跳脱出「一切由长辈做主定夺」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选择观念使得他们会更多的遵从自己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去选择自己所认同的「好」与「坏」。

科技普及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而各式各样的约会软体、社交软体也在有意无意的扩大著婚姻存续的不确定性。

结论:离婚率上升和特殊的社会现象都是由区域性和历史发展共同决定的,与主义无关。

看到许多回答是有意无意的在拿国内举例子,确实有点儿文不对题。


失稳,是因为人可以不用家庭活下去,不用抱团取暖,和是不是资本主义没关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