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斩件》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是鲁国将军,据说身高十尺,力能举城门。

叔梁纥娶施氏为妻,一连生下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后来纳了一名小妾,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孟皮。孟皮七岁时,爬树玩耍摔断了腿,变成瘸子,按当时礼制,身患残疾是不能成为继承人。

于是叔梁纥又向鲁国的颜氏求亲。由于叔梁纥年纪大,且性情急躁,颜氏的三个女儿当中,只有最小的颜征在愿嫁之。当时叔梁纥六十六岁,颜征在十五岁,礼制规定,男性成婚应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在14岁至49岁之间。故而,叔梁纥与颜征在的结合并不符合礼制,史书称之为「野合」,即不合礼教的婚姻。叔梁纥71岁那年,颜征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天生容貌丑陋,具有七露特征,分别为双眼露白、双鼻露孔、双耳露轮、嘴露齿。此外,孔子的头额是向内凹陷的。

叔梁纥和颜征在却十分欣喜。此前他们曾在曲阜东面的尼丘山祷求天神赐子,故而把孔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征在失去庇佑,被正妻施氏逐出家门。颜征在带著孔子,及同样被逐的庶兄孟皮,在曲阜阙里定居,过著清贫的生活,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孔子十七岁时,颜征在因操劳过度而逝。

鲁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成长于鲁国,深受影响,幼时常以模仿演习祭礼为乐,青年时做过管粮仓、放牧的小官,其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名动列国,被尊为「天纵之圣」。在本章,孔子概述自身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总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达到人生状态。孔子总结的人生状态,是一个随著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识素养逐步提高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这是本章的要点。孔子的这个总结,对国人影响极深,被视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至今还在广泛引用。

此处插一段冷知识。

孔子叫孔丘,其父叫叔梁纥,二者的姓名存在根本性差异。这是因为,当时男子的名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譬如叔梁纥并无姓,纥是名,叔梁是表字;孔子也不姓孔,孔是其先祖孔父嘉的氏称。事实上,孔子的祖上姓子。

后来孔子被尊为圣人,其后裔便以孔为姓,一直延续至今。

孔子由姓子到姓孔,其中涉及颇多风俗礼制,譬如五世亲尽、男称氏不称姓等,这些风俗礼制至今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日后再行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树立人生志向,并努力学习相关能力。十有五:十五岁。有,又的通假字,解作再加上。志于学:树立人生志向,并努力学习相关能力。志,解作立志。学,解作认真学习实现志向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习做人与品德修养;二是学习文献典籍中记载的知识;三是学习各种技能并进行社会实践。古人的教育是从幼儿开始的,幼儿教育称为「蒙学」,一般开始于四岁左右,学习认字、生活常识等简单内容。及至八岁,可入读小学,学习六艺、礼仪规范等内容。及至十五岁,可束发入读大学,修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高级学问。故而,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并不是说十五岁开始学习,而是指十五岁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

更多的论语注解,请参见本人专栏《论语斩件》。


十五岁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好好学习,努力积累知识。人生三个成长阶段,青少年知识学习积累的阶段,中年能力创业阶段,老年体现智慧经验境界的阶段。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定位和志向,人生才得以充实与圆满。
学习的方向三十而立,立的是人生

看了其它回答的,恐怕皆不是儒家的本意。

首先,儒家讲的学,学的不是知识,而是成人的诗书礼易春秋,学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那一套东西。

所以,有志于学,是明白了虽大千世界皆有人形,却未必都是真正的人。从今往后,要走人道,不走禽兽道。

为什么要15岁呢,大概是要一个生活体验为基础。不经历生活一番功夫,不体验:孝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这些,便无法觉解人究竟不是动物。知道这一分野,往后就努力做个真正的人吧!

手机剪辑,稍乱,见谅。


学是指的大学之道,即先王之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