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的主角光环,仿佛自己降临在世上就是来拯救世界,必定有著惊世的人生经历,,,可就在某一瞬间,你的观念崩塌了,碎成你梦寐以求的样子,你不甘的说出了"原来我也是普通人啊!"。


从九岁到二十九岁。

一直在修正对现实的认知。

九岁,

舅妈给亲戚家两个表哥买了毛衣,

没有给我买,

因为我妈妈也没给她家孩子买过衣服。

亲情也要礼尚往来,这很公平。

二舅妈人很好,也喜欢我,

只不过不能用买衣服表达。

十岁,一直是班长。

我和一个坏孩子一起犯错,

老师狠狠批评了他,仅仅是瞪了我。

你以为老师看上去不公平?

但老师瞪我对我来说杀伤力也很大,

响鼓不用重锤。

十一岁,乡村小学倒闭,

我被纳入城镇小学,

新班级选班长,我没有参加选举。

但乡村小学的同学,还是投了我的选票。

听到我名字的一瞬间,

我同时明白了自卑和自信的含义。

十二岁,进入了毕业季。

有女生表白说喜欢我,

我拒绝了她,

第二天,她就和别的男生在一起。

轻易的喜欢会轻易的改变。

不要在意。

十三岁,上了初中。

我不喜欢新数学老师说话的方式,

所以我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

情绪真的对现实有影响。

十四岁,长胡子和痘。

身体疯长,

世界多了新的领域和快感。

十五岁,考高中。

中考的早晨,一脚踩到水坑里。

但并不影响考出自己的最高分。

真想前进,湿鞋子也影响不了什么。

十六岁,高一。

冬天,全校只有我穿布面的棉鞋。

家长担忧会被同学嘲笑。

对此,我不动声色,大家也都没有反应。

嘲讽都是从自嘲开始。

十七岁,高二分班。

因为初中数学一般,所以选择了文科。

我嘴上说自己喜欢文科,后来也真喜欢。

容易掌控的,更容易被喜欢。

十八岁,高考。

像平常一样答题,

6科客观题,4科满分。

超平均成绩50分逆袭。

认真准备后,

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在意。

十一

十九岁,大一。

军训的时候被定为班长,

一个同学发烧,执意陪他去医务室,

军训结束我就卸任班长了,

到现在他还叫我班长。

权势名头未必那么重要。

十二

二十岁,大二。

参加一个十分重要的庆典,

暑假都没回家。

爸爸妈妈很高兴我能参加。

我忽然明白了集体主义。

十三

二十一岁,去郊区支教。

在郊区的理发店里理发。

一条街的平房理发店,找了四五家,

只有一家会理发。别的都是保健。

我大约读懂了老舍的《月牙儿》。

十四

二十二岁,毕业,姥姥病危。

顺利入职高中母校,姥姥十分骄傲。

她病逝后,我悲痛于她的消失,

也庆幸于自己一直能哄她开心,让她骄傲。

生死有命,陪伴父母。

面对死亡,我并不是无能为力。

十五

二十三岁,在母校成为明星教师。

学生说我后现代,同行夸我民国风,

但我夙兴夜寐,满枕落发,嗓子渐哑。

当老师很有意义,但是太累了。

十六

二十四岁,从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

发现高中时期在走廊里挨训的淘小子,

已经混的风声水起了。

不管你承不承认,出生就有差距。

十七

二十五岁,高材生写东西连标点都是错的。

不是真错了,而是领导认为你错了。

果断藏拙,远离核心高压是非之地。

明白: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十八

二十六岁,在业务科室小试锋芒,

斩获多项荣誉,也懂得跟领导表心意。

顺利进入提拔通道,按顺位提拔。

努力真的有回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十九

二十七岁,被小白富美包养。

吃软饭很爽。

但不怕没软饭吃,才能一直吃到软饭。

男人还是要靠自己。

二十

二十八岁,荣升奶爸。

孩子好坏如抓阄,

多学知识不发愁,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马牛。

做最好的爸爸就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育。

二十一

二十九岁,写出知乎爆文,

后背删帖,感受过山车式经历。

深感得失之心莫太深。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二十二

三十岁,遭遇疫情。

终于理解长辈为何对升官发财搞人脉有这疯狂的偏执。

不是为了面子,

为了生存而已。

未完待续。


自命不凡,这是一种病,得治。

高中的时候,我的一帮同学,天天在一起打剑吹牛逼,都叫嚷著即使不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

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个个志得意满,觉得自己都能成就一番大事。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也都憧憬著一年一台阶,三年一大步,五年大迈步,十年财务自由。

二十年后,成为一市之长,三十年后,成为一省主官。成就一番大事业,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真正到了21岁,或说是进入社会工作1-2年,直接就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会意识到,现实和预期的完全不同。

当我看到每个月发到卡里的工资,当我看到每个月要缴纳的水电费和房租,当我细细的算每天的开支,便明白了,像我这样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人生的容错率真是太低了。

从开始就只能一路紧跟著(被安排好的)大部队前进,根本不敢走偏,而最后也只是勉强的在大城市有一席立锥之地。自己手里的饭碗便是一切安全感的来源,只不过这饭碗也恰恰成了最大的不安全感。稍有行差踏错被裁员辞退,下个月的房租房贷或是生活开支就不知道要从哪里出。

而更要命的则是,相似的学历,专业,资质,背景,在这一线城市成千上万——我们是被量产的。有多普通,没人比我自己更清楚。对公司,对另一半,我们都有那么多替代品。

而上面说的这两者导致的共同结果就是,因为维持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左支右绌,所以也就怕极了各种意外。外面看起来还算光鲜靓丽,但本质却是被社交和工作拴死的隐形囚徒,996的工作和顶著领班的不满请假与爱人约会。雇主和爱人,他们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让我走好,走对「幸福」这条路的人,所以对于他们的要求,我根本没什么议价权,只能服从。

而当我看到单位里40多岁的更年期婚姻不谐的妇女们,她们天天在一起窃窃私语,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热情,实则淡漠尖酸刻薄。要是稍有不如她们意之处,她们顿时可以用口水把你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傻逼女人)。

当我看到了单位里40多岁的男同志们,基本不干活,把所有的工作都推到年轻人的身上,自己顶著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的「领导」架子,工作一推二五六,出去吃吃喝喝,折腾自己外面的一亩三分地。

当我看到张三的爹是某局的副局长,李四的姨妈是法院的副院长,王五的叔叔是政府办的主任。单位领导天天宠著他们,什么活都让我来干。他们转正后,马上就要调走提拔了,即将留下我和一群大叔大妈。

当我看到领导和当地老板吃吃喝喝,吃完喝完还往车里放黑口袋,但我只能负责做好服务,这一切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瞬间就能想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差距。

我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发现自己这么渺小,但发现的那一天,大概就是成年的开始吧。


我 16 岁以后开始走运,在北京打拚了五六年就已经有车有房,过早的成功让我自发地给自己戴上了主角光环。


在这光环下,我开始梦想著当大明星,甚至不惜花重金「带资进组」。结果,我不仅没实现梦想,还被骗得倾家荡产。

1

张沐阳的本名叫张晓燕,这个「艺名」是她花了大价钱从大师那里求来的,大师说她命里缺水缺火,把名字改了能弥补她的先天不足,叫的人越多,这个名字就越有力量,待她本人完全适应了这个新名字后,到时自有贵人相助。


晓燕对此深信不疑,第一时间就回到老家把自己身份证上的名字给改了,连带著自己的淘宝昵称、微信昵称通通改成了跟「水」、「火」有关的名字。我一度非常好奇,为什么晓燕那么坚信大师所说的话,于是向她刨根问底。她告诉我,在她小时候,曾有人断过她的命,说她虽然父亲早逝,但 16 岁以后开始走运,她这一辈子不愁钱花,在刚开始从业的时候会跟钱打交道,在 28 岁以后有当明星的潜质。


晓燕之前的人生确实如大师所说的顺风顺水,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了金融行业,因为长相甜美可爱,老板对她多有青睐。那几年全国的经济形势不错,她跟著老板投的几个项目都赚了不少钱,在北京打拚五六年就有车有房,早早地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过早的成功让她自发地给自己戴上了主角光环,她觉得自己跟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一样,生来就比别人强,最主要的是,大师说过她就是这种命。于是,不愁吃喝的她,在自己 28 岁那年,就开始琢磨起了当明星的事儿。


咱们正常人都知道,明星吃的是青春饭,一定是越早越有优势,可晓燕这命里 28 岁才开始有当明星的潜质,等找到一家愿意签她的经纪公司,再开始包装形象、训练才艺,待她真正出道不就年过 30 了吗?难不成人家这命里还是个演技派?我将自己的疑问说给晓燕听,没想到姐妹儿大手一挥说:「我能跟她们一样吗?我有的是钱,大不了我自己捧自己呗。」


此话一出,我不禁一个哆嗦,这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虽说以前我也听说过,当红一线明星也曾是带资进组拍戏而一炮而红的,但亲眼见识到带资进组这种操作,还是不禁让我感叹真是「六」啊。


我问她:「看好要选哪家公司的新戏了吗?」


人家接下来的话再次刷新了我的三观,她说:「带资进组不还是要看别人的脸色吗?我的第一部戏,必须是女一号,我要让编剧以我的亲生经历为原型,写一部院线电影。」


说实话,我上一次听到这种豪言壮语,还是在一个山西煤老板的生日聚会上,没想到晓燕,不,应该是沐阳,小小年纪就有这种魄力,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家里是河北省首富呢!

2

等晓燕过完 28 岁生日的时候,画风已经完全变了,衣食住行完全对标一线女明星的做派,居然还让公司给她配了个男助理,时不时的从人家身上找存在感,凸显自己的主人公地位。这个时候的晓燕已经「飘」到了一定的境界,为了早日追寻到自己的宿命,她开始广发英雄帖,寻找靠谱影视公司合作。


最终在一位不知全名的热心朋友推荐下,晓燕结识了一位「业界大牛」,这人声称自己是从好莱坞回来的,曾经和许多一线的大牌导演合作过,我们暂且就以黄老板来称呼他吧。


这个黄老板有两位合作伙伴,一位是正儿八经的「红三代」,据说他爷爷曾经给某位大人物当过警卫员,逢年过节的时候,市里的大小领导都得来他家里坐坐;另一位曾在马尼拉开过赌场,后来家里的老爷子病重,不得已,才回国继承家业。而这位黄老板的出身也是不凡,据说他家里是做地产生意的,月流水最少的时候也能达到八千万人民币。这仨人凑在一起,活生生的就是一部小时代 5.0。


可同样都是富二代,人家黄老板偏偏就与其他人不同,虽然他完全可以仰仗父母的庇佑一辈子衣食无忧,但他偏要做出一番事业来。多年的留学经验使他深深的意识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为了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绿卡回到中国,决心踏实做内容,绝不向市场上的媚俗之风妥协。黄老板一通慷慨激昂的言论听得晓燕内心感慨万千,在不知不觉中,她开始觉得自己做的不仅仅是一部能够迎接她走向神坛的电影,更是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雄起做贡献。


一来二去,晓燕渐渐与黄老板成为了朋友,两人经常凑在一起聊电影、聊未来。当晓燕向黄老板透露自己想当演员的时候,黄老板先是将市面上的一线明星们扁得一无是处,然后对晓燕自身的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目前晓燕的资质来看,丝毫不输大屏幕上的一线明星。


渐渐的,黄老板完全获得了晓燕的信任,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共识。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黄老板提出共同投资开发这个电影项目,双方各出资五百万,当然主演还是晓燕。原本晓燕为了当主演,决意独自出钱把这事儿给办了,现在有人愿意负责一半的投资费用,她高兴还来不及呢。于是,晓燕痛快的答应了黄老板的请求,并提前将百分之二十的预付款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也就是一百万元人民币。


说起来,这个黄老板也确实是给力,在收到钱后没几天,就从国外将自己留学时期的学妹给请过来亲自操刀写剧本。说起他那个学妹,来历也是不凡,她曾经在电影《权力的游戏》剧组实习过一段时间,后来自写自导的片子在国际上还拿过大奖。眼瞅著剧本质量有保证,晓燕的心彻底的放了下来,她在工作之余时不时的也去黄老板公司参与项目会议,看著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著故事内容,晓燕顿感充满无限斗志。


三个月后,第一版剧本出炉,晓燕对于获奖编剧的作品十分满意。按照黄老板的计划,剧本二稿完成后,他会亲自飞往香港邀请一线导演和摄影,到时候豪华的阵容加上优质的故事,不愁电影没票房。

3

面对一片大好的形势,晓燕发挥出了曾经做过金融的优势,脑子一转:既然自己的目的是当主演,何不出让自己的部分股权呢?这样虽然收益会有所减少,但能减少自己前期的投入成本。更何况,花别人的钱来捧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晓燕又在一位不知姓名的热心朋友推荐下,联系上了另一家影视公司,我们暂且称第二家影视公司的负责人为徐总。晓燕原本的初衷是想跟对方聊聊合作意向,而徐总也在看完项目书后,提出与黄老板坐下来聊一聊的想法。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三方进行了一次友好的会谈,徐总表面上与黄老板云淡风轻的聊著天,两人私下里却在暗暗的较著劲。那次见面后,晓燕向徐总询问具体合作意向,徐总则淡淡的表示合作没有问题,但是希望能够看到前期的项目支出情况,这样方便他们公司权衡一下后期注资的金额。


晓燕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单独找到黄老板,希望对方能出具一份项目支出流水单,黄老板表面上说著全权配合,实际上却迟迟不见行动。后来实在躲不过去,才安排财务草草的做了个财务报表。晓燕别的不好说,可看报表是她的强项,这黄老板的账明显对不上,摸不著头脑的她,转而向有过投资经验的圈内同事请教。在同事的建议下,为了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晓燕向黄老板提出了撤资的请求。这黄老板一听资方要撤资不光不著急,而且还十分配合,委实将地产大亨二代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著实佩服。


晓燕眼瞅著靠黄老板是不行了,于是便将拍电影当明星的心愿全都寄托在了徐总的身上。徐总表面上并未过问晓燕与黄老板之间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心知肚明。当晓燕提出双方共同投资开发电影的时候,徐总简单的以一句「董事会未通过」为由,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她。晓燕急于求成,于是便抱著大不了自己全权买单的心态谈合作,最终将电影的承制权交给了徐总公司。


说来徐总也是个爽快人,其行事作风十分果决,在有了剧本初稿的前提下,连夜就将项目组人员码了起来,并自先行垫付了剧组人员的车马费。这边徐总的新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那边黄老板的撤资事宜却迟迟没有动静,晓燕曾多次上门讨要投资款,可对方却总是以资金周转不开为由,将此事无限期的拖了下去。可新项目不等人,徐总那边的吃喝用度还都等著结账呢,于是晓燕为了不耽误项目的进度,给徐总的公司暂时先打去了五十万用于应急。


这天,晓燕再次上门讨要投资款,可谁知道黄老板居然去国外旅游了。从那天开始,黄老板就电话不接、微信也不回,彻底玩起了失踪。晓燕无计可施之下,一纸诉状将黄老板告上了法庭,她本想以诈骗罪将其送进监狱,可律师拿过合同一看,发现合同并无问题,双方签字也都用的是真名,并不构成诈骗罪,只能以普通的经济纠纷来解决。晓燕只得换了个名目重新上诉,可开庭日期遥遥无期,等到法院的结果宣判下来了,说不定自己的电影都拍完了。于是,晓燕又委托另一位不知姓名的朋友调查黄老板的行踪,可谁知这一查不要紧,还就真查出事儿来了。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9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我要去都市:小镇青年奔腾往事

真实故事台 真实故事台,描绘众生群像。

¥19.90 会员免费


我经历过,在23,24岁左右。

那年一个人跑去他城闯荡,面试几次,被批评地很惨。原本以为喜欢的人分开后会对我还是喜欢,结果全是自以为是的幻想。

没觉得丢脸,也没觉得耻辱,略有点外强中干的心虚,内心其实自卑的很,也知道自己实力就那样,所以爱不停找别的理由搪塞。这个阶段想起来还蛮感慨的,是青春啊,只有那时才有那种傻兮兮的中二,满脑袋幻想自己是人生巅峰,围著自己的是荣光,是焦点,失去的恋人又怎么回来围著自己。

(简直扯蛋,天真真好,就不会知道越是焦点越是有人想抹杀你的局面多激爽)

不觉得那些幻想好笑,回头看这种时候可遇不可求,深表怀念。

因为爽。

没了后就不爽了,怎么都爽不起来。满脑子都是更深沉负面的兜底思路,忧郁感更重。

后来又过了几年,剧本不是按照「我不是中心,是个普通人,就这样平凡如蝼蚁地苦哈哈下去吧」。并没有,我认清现实了,也热爱生活平凡,也懂蜉蝣撼树。但左看右看,我还是个主角画风(经历是真丰富)。

……也就这样吧,我连是什么画风都挺无所谓的,是什么画风人都会被砸鸡蛋和退场。

如果你还中二,且Y且珍惜,不然以后都没灵感脑内了。


我从了解房价开始认清现实。

通过了解房价在不同时间、不同事件和不同区域下的走势,我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叙事是以有权者和有钱者为第一人称的,(伪)中产者以及无产者仅仅是配角与背景,这真的让我很失望。

这样一种认识是建立在两个发现之上的:

发现1:住豪宅才是刚需

我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一线城市中心区域新建住房以建筑面积140平米以上的豪宅为主。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全都盖大房子,越往外走,户型越小。

如果现在(2020.06.06)点开链家看北京朝阳和海淀的新房,你会看到这样两张图

朝阳区新房售价、面积和房型

海淀区新房售价、面积和房型

这两张图结构出奇的相似,最左边是孤零零的80平米小房,中间最高的那根柱子都是140平米的户型,尾随著长长的160、180和200+户型。从图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北京中心城区的新建住宅绝大部分是面积在140平米以上、总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豪宅了,80平米以下的户型已经消失了。地产商很聪明的知道他们的服务对象是谁——富人,对价格不敏感、对生活有追求的富人。真正的刚需人群是住不进这些新建成的小区的。

(对我们来说)更糟糕的是,富人大量入住是会带来缙绅化Gentrification,也就是一种具有挤出效应的社会现象。高消费人群的涌入会带来高端需求,进而抬高周围的租金价格,例如销售高档商品的店铺会出更高的租金替代原有的平价商店,最后抬高整个区域的生活成本,迫使原来的住民搬出。整个区域于是完成了整体的向上「升级」,街道会更加整洁、治安会更好、配套的医疗、学区也都会变好,就是不会再有中低收入人群了。现实版的折叠北京。

发现2:房价变化与经济走势脱钩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房价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挂钩。经济形势好带来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有了购买力后就有改善住房的需求,最终带动房价上涨。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房价平稳上升,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房价火箭般上升。原因是经济下行时期,资本为了避险大量涌入房地产,导致房屋供不应求。更可怕的是,政府采取的逆周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这次疫情期间的深圳楼市就是活生生的写照,一边是楼盘的火爆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一边是经济寒冬,写字楼大量空置。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结论:

话说回来,这些现象是传达了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就是房子已经不在普通人手里了。房屋的金融属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属性,变成了资本和权力的玩物,其结果就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被无情剥夺。刚需产品尚且如此,其他的商品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不会再相信好好努力、好好工作就能像他们一样吃牛排、住大房子,入关了也不行,这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入关之后老爷们的房子可能从140变成280,我等草民该蜗居还是要蜗居的。

一个倡议:

面对这种现象,与其丧,还不如反抗。所以我有个小倡议吧,提出来和各位讨论。

倡议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在不购房基础上的长效循环机制。目前的思路是参与者每月上交一定的会费(按收入比例,例如2%),会费进入一个信托或者基金,资金账户交由银行托管。假如参与者一直没有购房的话,那么若干年后他的会费将以租房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参与者,假如参与者购房了的话,那么他的会费将不予返还。

当然还需要设置一个停止机制,以房价收入比或者租售比为参考指标,促发到某个阈值时活动解散,资金全部返还,这个可以用以太坊实现,实现一个比较透明的管理机制。

欢迎大家一起brainstor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